首页 > 88必威

零能耗建筑的节能技术与可持续性评价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2:02:42
热度:

零能耗建筑的节能技术与可持续性评价【摘要】: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及雾霾等多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归咎其原因,碳排

【摘要】: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及雾霾等多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归咎其原因,碳排放量的增加难逃其责。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使得自然资源出现严重的匮乏,碳排放量的增长,令全球气候不断变暖。这些问题的出现,让人们不得不重视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与此同时,建筑行业的崛起,以及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建筑能耗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中国建筑业电能消耗为6080亿千瓦时,煤及天燃气共折合约为3.5亿吨标准煤,总计约占社会总能耗的28%。因此如何降低建筑的能耗,减少碳排放量,增加建筑的可持续性,便成为了当今社会极为重要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SDC2013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为研究平台,深入研究零能耗建筑的节能技术,并通过对零能耗建筑围护体系的节能设计以及对太阳能光、热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利用,自主设计并实体建造SDC2013零能耗参赛建筑“栖居”。首先,在设计阶段,利用BIM软件平台Revit对零能耗建筑“栖居”进行了参数化建模,并将参数化模型导入Design Builder中,对其进行建筑全能耗模拟分析,除此之外,利用Sunny Design对零能耗建筑“栖居”进行太阳能发电系统模拟分析,为零能耗建筑“栖居”的节能及可持续性评价提供有力依据。其次,利用有线(远程抄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基于Zigbee协议的Mesh网络)、以及PV数控电表与智能逆变器监测模块,研究并搭建了零能耗建筑“栖居”的能耗监测平台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监测系统,并对其能耗数据进行实时的采集与记录。最后,根据历届SD竞赛对零能耗建筑的评审标准及相关原则,分别从建筑设计、市场推广、建筑工程技术、社会文化影响及经济性、太阳能技术应用、室内环境、水资源利用、建筑性能、建筑宜居性、建筑能耗平衡等十个方面建立零能耗建筑可持续性评价指标,并对“栖居”做出可持续性评价。 论文通过对零能耗建筑“栖居”的节能设计以及实体建造过程中节能技术和能耗监测系统的研究,并结合“SDC2013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中其他零能耗参赛建筑中的优秀案例,分析并总结了零能耗建筑的设计和节能技术要点,从而验证了在满足建筑室内舒适度的同时,又能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建筑对生态环境污染的可行性,为未来零能耗建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零能耗建筑 SDC2013 可再生能源 BIM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201.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3
  • 1.1 课题研究背景9-10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10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0-13
  • 2 零能耗建筑概念及国内外现状分析13-21
  • 2.1 零能耗建筑概念13
  • 2.2 零能耗建筑国外研究现状13-17
  • 2.2.1 英国零能耗建筑研究现状13-15
  • 2.2.2 德国零能耗建筑研究现状15-16
  • 2.2.3 美国零能耗建筑研究现状16-17
  • 2.2.4 俄罗斯零能耗建筑研究现状17
  • 2.3 零能耗建筑国内研究现状17-21
  • 2.3.1 上海“伦敦零碳馆”18
  • 2.3.2 上海“沪上生态家”18-21
  • 3 零能耗建筑中的节能技术21-37
  • 3.1 零能耗建筑围护体系设计21-27
  • 3.1.1 零能耗建筑围护体系节能技术21-26
  • 3.1.2 “栖居”围护结构设计26-27
  • 3.2 零能耗建筑中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27-33
  • 3.2.1 零能耗建筑中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27-30
  • 3.2.2 零能耗建筑中的太阳能光热系统30-33
  • 3.3 被动式节能技术及其他零能耗节能技术33-37
  • 3.3.1 被动式节能技术33-35
  • 3.3.2 零能耗建筑中其他的节能技术35-37
  • 4 零能耗建筑能耗监测系统设计37-57
  • 4.1 零能耗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意义及方案37-39
  • 4.1.1 零能耗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意义37-38
  • 4.1.2 零能耗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方案38-39
  • 4.2 零能耗建筑能耗监测系统设计39-51
  • 4.2.1 能耗监测系统架构39-40
  • 4.2.2 无线采集节点设计40-43
  • 4.2.3 监测系统网关设计43
  • 4.2.4 能耗监测系统监测平台43-51
  • 4.3 太阳能发电系统监测51-57
  • 4.3.1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监测51-53
  • 4.3.2 SDC2013 竞赛中的监测系统53-57
  • 5 零能耗建筑可持续性评价57-87
  • 5.1 零能耗建筑可持续性评价指标57-63
  • 5.1.1 SD 竞赛中的评价标准57-61
  • 5.1.2 零能耗建筑可持续性评价指标61-63
  • 5.2 基于 BIM 的零能耗建筑能耗模拟分析63-76
  • 5.2.1 零能耗建筑全能耗模拟分析64-71
  • 5.2.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模拟分析71-76
  • 5.3 “栖居”可持续性评价76-87
  • 6 总结与展望87-89
  • 6.1 论文总结87
  • 6.2 展望87-89
  • 致谢89-91
  • 参考文献91-93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93-95
  • 附录一95-97
  • 附录二97-101
  • 附录三101-12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我国建筑能耗趋势与节能重点    闫莉;黄述国;

美国:推广零能耗住宅技术    翟边;

新型光伏智能快速充电系统设计    乔攀科;毕淑娥;

未来阳光之家——2013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    

住宅建筑外门窗节能浅论    孙建强;

无线传感网技术的能耗监测应用    芮晓玲;秦臻;

北方寒冷地区节能建筑外遮阳设计    王立群;

低碳住区的可再生能源利用    刘立钧;刘振;田芳;

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与应用    谢士涛;

毕节市居住建筑窗户的节能设计    龙鳘;

让绿色触摸农村——以安徽省五河县界沟村“绿色”建设为例    杨壮;时雨;马坤;陈巍;

人工湿地研究进展    李杰;钟成华;邓春光;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组合工艺试验研究    向速林;

厌氧+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    陈建;姚俊;白一力;郑建军;

生物接触氧化/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刘婧;黎忠;张太平;王丽影;胡和平;

垂直流-潜流式人工湿地技术在北京流域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谢涛;海热提;周有;

绿色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探讨研究    徐艳;

低碳社区及其实践    辛章平;张银太;

潜流人工湿地除氮机理的研究进展    王霞;

不同基质对人工湿地脱氮效果和硝化及反硝化细菌分布的影响    刘慎坦;王国芳;谢祥峰;吴磊;李先宁;

浅谈绿色建筑与生态住区    吴冰;张帆;

北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研究与工程示范    陈晓东;常文越;王磊;张帆;

浅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工艺设计    霍贞;

某异型钢拱桁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阴云芳;赵成刚;张鑫;李海旺;

波式流人工山地湿地系统处理中等浓度奶牛养殖场废水的应用研究    李杰;钟成华;邓春光;

美国生态社区评估方法对我国城市住区的启示    王静;

分散型人工湿地雨水排水技术    刘义安;姜健;

多波束系统在海上风电场海床勘测中的应用研究    张吉;孙严;李近元;

多波束系统在海上风电场海床勘测中的应用研究    张吉;孙严;李近元;

我国华北寒冷地区农村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研究    王舒扬

建筑与气候    陈飞

城市住区中住宅环境评估体系指导作用研究    王静

绿色建筑的生态经济优化问题研究    黄献明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除磷研究    张晟

生态住宅的经济研究    张文军

兼性生化—局部充氧波形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分散污水工艺研究    任拥政

CIBR/酶促湿地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研究    章北平

居住形态创新研究    周成斌

基于被动式设计策略的气候分区研究    夏伟

生物科学视角下的类生命体生态设计    王刚

建筑领域应用可再生能源政策研究    王轶尧

生态建筑技术地域性应用策略研究    王杰汇

湖南地区城市住宅外窗节能及模拟分析研究    朱红飞

聚偏氟乙烯膜的制备与疏水改性    刘红梅

自然通风在丽江车站的应用与优化分析    陈雨

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建筑设计研究    孙昊天

基于一种自动捕风排风装置的自然通风特性研究    霍廖然

湿地内部曝气对出水水质改善及堵塞防治研究    张伟进

TGGE法分析人工湿地细菌种群结构与净化效果    张化青

中外建筑节能情况对比    张轶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研究    唐致远;陈玉红;卢星河;谭才渊;

提高寒区节能窗保温性能的几种措施    解会芹,吴柏生,岳剑波

土壤中元素磷的地球化学    陈刚才,甘露,王仕禄,万国江

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若干问题的思考    李旭光

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窗户的保温与节能    董海荣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应用    白晓慧,王宝贞,余敏,聂梅生

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机理    吴晓磊

太阳能电池概述    王慧;邵竹锋;

建筑节能的必由之路——绿色建筑    李家克;

建筑节能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    郁文红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温湿度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    孟未来

走向零能耗建筑    陈鹏闯;

伦敦有个“零能耗”村    

广西将有第一栋“零能耗”建筑    覃世默;

零能耗建筑:迈向绿色住区之路    陈之泉;阿柱;

关于普及型零能耗住宅的技术构想    李峻峰;

可再生能源与零能耗建筑    莫争春;

建筑零能耗技术的运用    比尔·邓斯特;陈硕;

“零能耗”的“未来小屋”在天津大学落成    

中国首例实用性零能耗建筑投用能源全绿色    

绿色零能耗建筑技术路径研究——天津解放南路文体中心零能耗建筑实践    李宝鑫;芦岩;李旭东;宋晨;王敬怡;于建伟;李春茹;

上海生态建筑住宅示范楼—“零能耗”建筑    汪维;

地源热泵在零能耗建筑中的应用    张延军;胡忠君;王世辉;李录娟;

向零能耗建筑迈进    陈之泉;

“零”能耗住宅示范楼节能分析    范宏武;陆善后;李德荣;曹毅然;张蓓红;

“零”能耗住宅示范楼节能分析    范宏武;陆善后;李德荣;曹毅然;张蓓红;

零能耗建筑推广任重道远    马琳

“零能耗”住宅看起来很美    李兆陵

英国零能耗住宅来华“落子”    记者 陆昀

中国“零能耗”建筑刚起步    记者 刘肖勇

零能耗建筑如何从展品走向社区    广东建设报记者 谭抒茗

英国大规模零能耗社区获批的启示    记者 李芳芳 杨皓程

近零能耗建筑是怎样炼成的?    本报记者 胡泉

零能耗建筑中国实践方法论    本报记者 胡泉

零能耗建筑如何在中国“修炼”    

美国的零能耗现代化住宅    徐新明

重庆地区“零能耗”建筑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研究    刘志云

寒冷地区零能耗公共建筑运行研究    周锐

我国零能耗试验性建筑研究    刘茂灼

零能耗建筑的节能技术与可持续性评价    张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零能耗住宅建筑技术可行性及应用前景研究    李伟朋

零能耗居住建筑技术研究    罗甲

太阳能零能耗建筑技术研究    张洁

零能耗建筑冬季采暖方式的补偿机理研究    朱海

零能耗小屋光伏发电与节能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陆连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