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天然气基冷热电联供系统与土壤源热泵耦合系统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8:12:17
热度:

天然气基冷热电联供系统与土壤源热泵耦合系统研究【摘要】:建筑节能问题已不容忽视。而建筑节能一般从三个途径入手,即建筑本体、建筑能效设备以及建筑能源来源。且后两者在建筑运行节能中起关

【摘要】:建筑节能问题已不容忽视。而建筑节能一般从三个途径入手,即建筑本体、建筑能效设备以及建筑能源来源。且后两者在建筑运行节能中起关键作用,即“开源”与“节流”。在“开源”方面,以天然气基冷热电联供系统(NG-CCHP)和地源热泵为代表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是应用比较广泛且高效的供能系统。经过文献综述,两类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几近于并行发展,没有实现交叉融合,即便部分同领域研究学者对二者耦合进行了研究,但依然是两者的简单叠加,不能形成系统的优势互补,没有基于能的品位梯级利用原则,进行系统深度集成。 因此,作者提出一个新型NG-CCHP与土壤源热泵(GSHP)相耦合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该系统融入了能的品位提升与能的梯级利用思想,将二者形成一体化系统,脱离两个系统叠加的概念,形成一个新型多能源耦合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 为进一步诠释该耦合系统节能机理及系统性能特点,给出一典型供能案例系统。选择传统NG-CCHP、NG-CCHP与GSHP“并联型”供能系统作为参比对象,以低品位余热利用率(η1)和相对节能率(η2)作为性能评价准则。并分析了耦合关键操作参数对一体化供能系统性能的影响特性。经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一体化供能系统的η1为117%,且一体化供能系统中GSHP的能效比常规GSHP提高了95.9%。“并联型”供能系统的η1为104%;因此,一体化供能系统的低品位余热利用η2分别为12.5%、17%,参比系统分别为“并联型”供能系统和NG-CCHP。与NG-CCHP相比,一体化供能系统的系统η2为4.0%。 (2)当满足建筑用能需求时,与NG-CCHP相比,一体化供能系统的一次能源消耗量降低了29.1Nm3/h;与“并联型”供能系统相比,一体化供能系统减少了29.6kW/h的电力需求,而电的品位比低品位热(180℃-120℃)的品位大的多。 (3)在改变NG-CCHP的低品位余热利用方式与GSHP相耦合的一体化供能系统中,当为了减少GSHP的地下打井面积时,可以使NG-CCHP的低品位余热与GSHP地源侧机组进口相耦合;当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低品位余热利用效率时,可以使NG-CCHP的低品位余热与GSHP需求侧机组出口相耦合。 【关键词】:建筑节能 供能系统 天然气基冷热电联供系统 土壤源热泵 一体化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8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5
  • 1.1 研究背景11-13
  • 1.2 建筑供能系统研究现状13-22
  • 1.2.1 传统建筑冷热电供能系统现状13-14
  • 1.2.2 NG-CCHP系统发展研究现状14-17
  • 1.2.3 GSHP系统发展研究现状17-19
  • 1.2.4 建筑冷热电复合供能系统发展现状19-22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2-24
  • 1.4 本文研究意义24-25
  • 第2章 NG-CCHP与GSHP耦合的一体化供能系统25-35
  • 2.1 建筑冷热电供能系统集成原则25-26
  • 2.2 参比系统26-29
  • 2.2.1 NG-CCHP系统26-28
  • 2.2.2 NG-CCHP与GSHP“并联型”供能系统28-29
  • 2.3 NG-CCHP与GSHP相耦合的一体化供能系统29-34
  • 2.3.1 一体化供能系统耦合机理29-32
  • 2.3.2 一体化供能系统架构32-33
  • 2.3.3 一体化供能系统特点33-34
  • 2.4 小结34-35
  • 第3章 典型冷热电一体化供能系统分析研究35-48
  • 3.1 用能对象概述35-37
  • 3.1.1 概况介绍35
  • 3.1.2 需求特性35-37
  • 3.2 供能系统集成分析37-41
  • 3.3 一体化供能系统应用41-45
  • 3.3.1 系统假设条件41-42
  • 3.3.2 系统流程简介42-45
  • 3.4 系统评价准则45-46
  • 3.5 系统性能分析46-47
  • 3.6 小结47-48
  • 第4章 典型冷热电一体化供能系统影响特性分析48-57
  • 4.1 GSHP系统地源侧进口耦合性能分析48-52
  • 4.1.1 地下取热量恒定时的性能分析48-50
  • 4.1.2 供热量恒定时的性能分析50-52
  • 4.2 GSHP系统需求侧进口耦合性能分析52-54
  • 4.3 GSHP系统需求侧出口耦合性能分析54-56
  • 4.4 小结56-57
  • 结论与展望57-59
  • 研究结论57-58
  • 展望58-59
  • 参考文献59-66
  • 致谢66-67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67-68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项目)6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建筑节能——中国节能战略的必然选择(上)    涂逢祥,王庆一

日本燃气利用技术的现状和展望    尾崎裕

土壤源热泵机组冬季供热性能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周亚素,张旭,陈沛霖

分布式能源系统发展相关问题探讨    王信茂;

新一代能源动力系统的研究方向与进展    林汝谋,金红光,蔡睿贤

燃气机热泵的试验研究和节能效果分析    马一太,王飞波,李新国,吕灿仁

燃气机热泵的热电冷三联供系统分析    谢英柏,马一太,杨昭,苏维诚

冷热电联产CCHP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    皇甫艺,吴静怡,王如竹,黄兴华

太阳能与冷热电联产系统集成    蒋润花;蔡睿贤;韩巍;隋军;

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的分析    孙建平,王景刚,张子平

促进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政府责任分析    张刚

中国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研究进展评述    袁艳平;曹晓玲;雷波;杨从辉;

地源热泵竖埋U形换热器一维数值模型    李茜;苏华;李晓虹;张燕;

发挥学科优势,推动建筑节能技术创新与应用    张伟林;

地源热泵在合肥市某工程中的应用    郭二宝;王铁军;刘坤;

关于推进建筑节能的对策建议    贾琼;

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地下环路的优化匹配    郭卉;陈祖铭;陈超核;丁力行;

城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融资机制设计    李菁;马彦琳;梁晓群;

燃料电池商业化对城市天然气供应模式的影响    王瑜琦;张兴梅;赵玺灵;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陈武;李云峰;

坚强智能电网——服务国家碳减排目标    吴鹏;单葆国;葛旭波;顾宇桂;赵静;

我国土壤源热泵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隋学敏;张旭;官燕玲;

两种岩土热响应测试方法对比    丁勇;黄昕;贾宇;

特殊形式地源热泵综合岩土热物性测试    查静;胡平放;余伟之;孙启明;

真空玻璃工业化生产技术与装备的创新    王世忠;

宁波市某宾馆混合式地源热泵系统设计    张义林;董华;周恩泽;崔红社;

基于实测研究的别墅住宅土壤源热泵运行特性探讨    潘希存;谭洪卫;

某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研究    吕磊磊;章学来;张君瑛;盛青青;

吴江盛虹化纤办公楼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设计    张伟;吴展豪;

燃气机热泵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马一太;杨昭;谢英柏;

一种蓄热水箱式土壤源热泵的夏季工况热特性分析    李元旦;张旭;陈沛霖;魏先勋;

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研究    丰艳萍

天然气水合物钻控泥浆制冷系统及孔底冷冻机构传热数值模拟    赵江鹏

严寒地区太阳能-土壤耦合热泵季节性土壤蓄热特性研究    张文雍

内燃机热泵独立供能系统的理论模拟与实验研究    陈轶光

复合式热泵供热系统的耦合特性研究    刘逸

夏热冬冷地区人员行为对住宅建筑能耗的影响研究    李楠

低温热源喷射式发电制冷复合循环理论与实验研究    郑彬

地埋管相变回填材料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雷海燕

燃气机热泵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    王明涛

竖直埋管地源热泵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研究    余鑫

岩土热响应测试仪的研制与实验研究    尹振江

温湿度独立控制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策略研究    李扬

恒热流下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恢复特性的研究    赵利君

布雷顿及其联合循环的热力学优化分析    许益霖

水—热耦合作用下地埋管换热特性研究    刘东林

太阳能土壤耦合热泵系统集热与蓄热分析    王京

地源热泵—太阳能复合系统在办公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张士松

山东省既有中小学教学楼外立面改造与节能适宜技术研究    夏晓敏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配电网分布式电源优化规划    李咏凯

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系统的边界条件对系统换热效率的影响    杨桄

区域电力市场制度创新与政府干预分析    邵华;任继勤;

充分发挥价格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赵小平;

电力工业结构优化与湖南经济的发展    吴运生

小型燃气发电的技术经济分析    李浩军,冯良,陆萍

我国风电开发及消纳相关重大问题研究    张运洲;白建华;辛颂旭;

加快电网智能化建设,打造资源优化配置平台    蒋莉萍;何欣;张栋;

追踪与借鉴:探究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与途径    李立理;张义斌;靳晓凌;孙强;

对“十二五”加快电力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王信茂;

坚强智能电网——服务国家碳减排目标    吴鹏;单葆国;葛旭波;顾宇桂;赵静;

建设智能电网的发展对策    苗新;张恺;陈希;章欣;孙声波;吴国良;周昭茂;田世明;李建歧;

土壤及其与黄沙混合物导热系数的实验研究    张旭;高晓兵;秦慧敏;陈沛霖;

地热源热泵冬夏暖冷联供试验    何雪冰;王文;丁勇;胡鸣明;刘宪英;

    电监会课题组研究室 执笔 俞燕山

    国网能源研究院战略与管理研究所博士 刘拓

地源热泵地下套管式埋管换热器性能研究    魏唐棣

自然工质热泵循环和地源热泵运行特性研究    王景刚

地源热泵系统模型与仿真    曲云霞

垂直埋管式土壤源热泵的设计施工方法及夏季供冷测试和传热模型    吴永华

U型垂直埋管式土壤源热泵运行特性的实验研究    侯立泉

电力市场化改革法律问题研究    鲁勇睿

电能定价模型及成本的补偿探讨    付承桂

中国电力工业管理模式变革研究    刘萌萌

地源热泵单U型埋管换热器传热特性分析与实验研究    李小杰

土壤源热泵空调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张燕立;张新发;由世俊;

土壤源换热系统的有限元分析    肖峰;王晓纯;计志海;

竖直U形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於仲义;胡平放;胡磊;袁旭东;

土壤源热泵技术应用    雷维君;

长春地区太阳能热泵与土壤源热泵的综合利用    安笑媛;

中国地源热泵技术应用发展情况调查报告(2005~2006)    吕悦;莫然;周沫;邓海燕;

土壤源热泵垂直埋管周围温度场数理模型    张喜明,于立强

土壤源热泵垂直埋管周围温度场数值模拟    施志钢,于立强

试析降低竖直型土壤源热泵换热器造价的技术途径    龚伟申;

粉沙类土壤热物性数据的测定    张玲;黄奕沄;

土壤源热泵评价软件编制及北方地区适宜性研究    孟桃;

间歇运行工况下土壤源热泵实验研究    黄伙军;张少凡;

土壤源热泵换热器作用下的土壤温度变化研究    杨国强;周志华;李勇刚;

土壤源热泵在合肥某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郭二宝;

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北方地区的应用性研究    沈娇;李德英;

系统化的土壤源热泵设计方法    肖龙;朱清宇;徐伟;

土壤源热泵在合肥某工程中的应用    郭二宝;

基于实测研究的别墅住宅土壤源热泵运行特性探讨    潘希存;谭洪卫;

不同气候区典型建筑负荷特征及其对土壤源热泵适用性的影响分析    马园园;王勇;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仿真系统研究    郭文超;董华;

专家共商土壤源热泵行业发展大计    顾猛

新世纪的热电联供系统    肖波

优化设计促土壤源热泵更节能    本报记者 李静华

晋瑞苑:节能环保省钱一举三得    本报记者 张剑雯

为热电联供技术正名    沈建苗

绿色典范的亮丽风景线    铁建晓

晋瑞苑节能示范小区主体率先封顶    铁建晓

热电冷水四联供电厂纸业废变宝    

鏖战,在炙热中升华    刘一丹

冯江华——努力推动冷热电三联产的人    阿更

楼宇级冷热电联供系统优化及多属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王江江

土壤热湿传递与土壤源热泵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张玲

土壤源热泵垂直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研究    於仲义

严寒地区空气源土壤蓄热式热泵系统及运行特性研究    张姝

复合式热泵供热系统的耦合特性研究    刘逸

新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热力特性研究    王锡

面向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能量系统的优化设计与性能分析    谢春刚

地埋管相变回填材料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雷海燕

直接膨胀式地源热泵单U换热器传热特性及系统性能分析    郭永辉

U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热响应模型及其算法研究    杨伟

天然气基冷热电联供系统与土壤源热泵耦合系统研究    康书硕

土壤源热泵冬夏取排热量不平衡的大气热补偿方法    穆康

寒区土壤源热泵分区设计与运行模拟研究    李晓东

直膨式土壤源热泵系统仿真及实验研究    杨思思

兰州地区土壤源热泵垂直U型管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    贺静静

土壤源热泵工程应用    江超

土壤源热泵运行模式与特性研究    李鹏辉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嵇素雯

土壤源热泵百米深竖直地埋管三维动态换热数值分析    赵启月

大连地区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匹配特性研究    李双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