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及目标评价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8:07:19
热度:

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及目标评价【摘要】:本文以成烃(含油气)系统理论和成藏动力学为基础,以碳酸盐岩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和油气藏地球化学原理与方法为指导,详细地

【摘要】:本文以成烃(含油气)系统理论和成藏动力学为基础,以碳酸盐岩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和油气藏地球化学原理与方法为指导,详细地研究了烃源层、储层、盖层和圈闭的形成与演化,论述了烃源岩的有机质热演化史、油气生成的时间和期次以及油气运、聚、散特点。在石油地质静态要素定量评价的基础上,以“四史”演化及时空配置关系为主线,阐明了气藏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对气藏形成的有利地带和勘探目标作出预测与评价。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1.飞仙关期,川东北地区基本处于一碳酸盐孤立台地—海槽(盆地)环境之中,台地四周由深水的开江—梁平海槽、南秦岭洋和鄂西海槽(盆地)围绕。台地边缘鲕粒滩是储层分布的有利地区,海槽相细粒沉积物则有利于烃源岩形成。 2.川东北地区海槽区上二叠统(P_2)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段(T_1f~1)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相对最高,目前已处于过成熟阶段,生烃强度高,属于好烃源岩。 3.埋藏史和热演化史的恢复结果表明海槽区上二叠统烃源岩在下三叠统沉积期开始进入生烃门限,在中侏罗统沉积期则达到生油高峰期,在白垩系沉积期达到生气高峰期,白垩纪末达到最大埋深。 4.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天然气属于高含硫干气,平均硫化氢含量在10%以上,二氧化碳含量中等。 5.综合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源岩、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等,并结合四川盆地不同地质时代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特点,经对比确定该区天然气主要属于海相碳酸盐烃源岩成因,而且主要属于油型裂解气,其次为干酪根裂解气,主体与海槽区上二叠统(P_2)和下三叠统下部(T_1f~1)碳酸盐岩有机质成因有关。 6.通过岩石学特征,硬石膏、硫化氢、硫磺和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碳酸盐和交代硬石膏结核的方解石的氧、碳同位素组成等的详细研究,证实该区天然气中H_2S为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成因。 7.储层有四期溶蚀作用,其中同生期一次,埋藏期三次。同生期溶蚀与大气淡水淋滤有关,溶蚀强度较低;第一期埋藏溶蚀与海槽相烃源岩产生的有机酸性水有关,溶蚀强度大;第二期埋藏溶蚀与泻湖相热化学硫酸盐还原过程中产生的H_2S有关,溶蚀强度也较大;第三期埋藏溶蚀与喜山 【关键词】:飞仙关组 川东北 成烃系统 成藏动力学 烃源岩 储层 盖层 圈闭 运移 聚集 评价 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P618.130.2
【目录】:
  • 1、前言12-19
  • 1.1 论文来源及目的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12-14
  • 1.3 论文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14-15
  • 1.4 论文投入的工作量15-17
  • 1.5 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与认识17-19
  • 2、区域地质概况19-46
  • 2.1 工区范围及勘探简况19-20
  • 2.1.1 工区范围19-20
  • 2.1.2 勘探简况20
  • 2.2 地层20-28
  • 2.2.1 飞仙关组的顶、底界22-23
  • 2.2.2 飞仙关组内部的对比与划分23-28
  • 2.3 沉积相28-46
  • 2.3.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31-37
  • 2.3.2 沉积相平面展布及演化规律37-46
  • 3、烃源岩生烃条件与热演化史46-67
  • 3.1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46-51
  • 3.1.1 分区分层综合评价46-49
  • 3.1.2 横向对比49-51
  • 3.2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与性质51-54
  • 3.2.1 沥青“A”族组成51-52
  • 3.2.2 镜检结果52-53
  • 3.2.3 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53-54
  • 3.3 烃源岩成熟度与热演化史54-67
  • 3.3.1 烃源岩成熟度与演化阶段54-56
  • 3.3.2 埋藏史恢复基本原理56-58
  • 3.3.3 热演化史恢复方法58-60
  • 3.3.4 古地温梯度60-61
  • 3.3.5 热史恢复结果61-67
  • 4、气藏地球化学特征与天然气成因67-99
  • 4.1 天然气组成地球化学特征67-70
  • 4.2 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70-77
  • 4.2.1 正构烷烃的组成特征70-72
  • 4.2.2 甾萜生物标志化合物72-76
  • 4.2.3 地层水特征76-77
  • 4.3 天然气成因与来源77-89
  • 4.3.1 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78-84
  • 4.3.2 生物标志化合物84-86
  • 4.3.3 气体成因性质86-89
  • 4.4 硫化氢分布与成因89-99
  • 4.4.1 硫化氢气体分布特征89-92
  • 4.4.2 硫化氢成因研究92-99
  • 5、储层形成与演化99-138
  • 5.1 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99-121
  • 5.1.1 白云石化作用100-110
  • 5.1.2 溶蚀作用110-118
  • 5.1.3 储层孔隙演化118-121
  • 5.2 储层基本特征121-130
  • 5.2.1 储层物性特征121-124
  • 5.2.2 储层岩性特征124-125
  • 5.2.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125-128
  • 5.2.4 储层分类评价128-130
  • 5.3 储层的时空展布及储盖配置130-138
  • 5.3.1 储层的时空展布130-134
  • 5.3.2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134-136
  • 5.3.3 储层分布预测136
  • 5.3.4 储、盖配置关系及盖层质量评价136-138
  • 6、天然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138-180
  • 6.1 关于成烃系统理论138-142
  • 6.1.1 成烃系统概念的提出和发展138-140
  • 6.1.2 成烃系统的研究内容与级别划分140
  • 6.1.3 成烃系统理论的评价140-142
  • 6.2 川东北地区二、三叠系成烃系统研究142-151
  • 6.2.1 二叠纪一早三叠世飞仙关期沉积发展史142
  • 6.2.2 成烃系统关键时刻142-143
  • 6.2.3 成烃系统的分布143-148
  • 6.2.4 成烃系统地质剖面148-149
  • 6.2.5 成烃系统地质事件149-151
  • 6.2.6 可靠性等级及命名151
  • 6.3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151-159
  • 6.3.1 成藏动力学系统理论的提出151-153
  • 6.3.2 成藏动力系统的划分原则153-155
  • 6.3.3 成藏动力系统流体来源155-157
  • 6.3.4 成藏动力系统动力源泉157-158
  • 6.3.5 成藏动力系统类型的划分原则158-159
  • 6.4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动力学159-178
  • 6.4.1 成藏动力系统的划分与确定159-161
  • 6.4.2 成藏动力系统的压力特征161-164
  • 6.4.3 成藏动力系统流体势与油气运聚规律164-171
  • 6.4.4 成藏动力系统类型171-172
  • 6.4.5 成藏动力系统的成藏事件与成藏史172-178
  • 6.5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鲡滩气藏成藏模式178-180
  • 7、构造演化与圈闭评价180-197
  • 7.1 构造演化史与圈闭发育史180-185
  • 7.1.1 构造演化史180-182
  • 7.1.2 圈闭发育史182-185
  • 7.2 圈闭评价185-197
  • 7.2.1 圈闭特征185
  • 7.2.2 圈闭地质评价及其方法概述185-190
  • 7.2.3 圈闭评价参数选择190-192
  • 7.2.4 圈闭评价结果及排队192-197
  • 8、有利区带预测与勘探目标评价197-203
  • 8.1 有利区带预测197-199
  • 8.1.1 五宝场渡口河地区197
  • 8.1.2 温泉井构造带197-198
  • 8.1.3 铁山坡构造带198-199
  • 8.1.4 大巴山前缘带199
  • 8.2 勘探目标评价199-203
  • 9、结论203-206
  • 致谢206-207
  • 参考文献207-213
  • 图版说明213-219
  • 图版Ⅰ213
  • 图版Ⅱ213-21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对碳酸盐岩气藏的化学改造——以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为例    杜春国;郝芳;邹华耀;张俊;朱扬明;王存武;

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油气运聚和调整、改造机理与过程    杜春国;郝芳;邹华耀;朱扬明;蔡勋育;王存武;

川东北WBT构造生物礁储层预测    周长友

生物礁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储层预测    张敏知

礁滩相储层综合预测研究    蔡涵鹏

川东北礁滩储层地震检测与流体识别研究    陈勇

川东北HCL地区飞仙关组三段鲕滩储层地震预测研究    黄玉

川东北河坝地区飞三段储层特征研究    李蕊

川东北碳酸盐岩鲕粒滩储层预测研究    张玺华

普光气田大湾区块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夏训文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分布规律    刘建强

东濮凹陷流体势和天然气运移、聚集    华保钦,吴石中

板桥凹陷古流体势与油气运移聚集史研究    李延钧,陈又才,杨远聪,朱江,张茂林,梅海燕,于志海,杨池银,廖前进

四川盆地天然气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王兰生,苟学敏,刘国瑜,王琳,汪维明,王密云

碳酸岩生油岩中沥青变质程度和沥青热变质实验    刘德汉 ,周中毅 ,贾蓉芬 ,李文瑛

塔里木盆地古地温与深部找油(气)前景    周中毅,盛国英

流体包裹体在建立四川盆地古地温剖面研究中的应用    王一刚,余晓锋,杨雨,张静

油气成藏动力学及其研究进展    郝芳,邹华耀,姜建群

论成藏动力系统中的流体动力学机制    田世澄,陈永进,张兴国,崔刚,何会强

论成藏动力学系统    田世澄,陈建渝,张树林,毕研鹏,张继国

圈闭地质综合评价的专家系统模型    徐景祯,陈章明,刘晓冬

中国油气二次运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李多丽,关平

布达特群热流体活动及其对火山碎屑岩的改造作用——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为例    李春柏;张新涛;刘立;任延广;孟鹏;

川西地区有机流体包裹体产状、组分及成因序次分析    邵先杰;

准噶尔盆地排2井区油气成藏机理    史建南;

大型凹陷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以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为例    刘宗堡;马世忠;吕延防;马仲尊;谭伟雄;

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聚    曹强;叶加仁;郭飞飞;丰勇;

松辽盆地南部高台子油层成藏动力学    郭巍;刘招君;刘群;马琳;丁鸿儒;孙守亮;

曙光—雷家地区隐蔽油气藏及其成藏动力学特征    赵会民;刘雪松;孟卫工;陈振岩;韩宏伟;

川南地区排水找气过程中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王兰生,杨家静,郭奇泰,王曦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系统成藏史研究    杨峰平,王玉华,杨步增

四川盆地中生代地热特征与前陆盆地构造、沉积作用    朱传庆;饶松;徐明;胡圣标;

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砂岩输导层量化表征及有效性评价    赵健;罗晓容;张宝收;赵风云;雷裕红;

地球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冯志亮;姚亚明;崔树军;周继军;陈建军;

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在四川盆地的地热学响应    朱传庆;徐明;袁玉松;赵永庆;单竞男;何志国;田云涛;胡圣标;

大庆油田西部地区姚一段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    雷裕红;罗晓容;潘坚;赵建军;王鸿军;

滩海地区油藏评价方法及应用实例    林承焰;高建;杨斌;王贺林;王建富;

能源地质学的前缘科学——沉积盆地动力学    陈建文;

金湖凹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    常象春;薛泽磊;刘玉瑞;张金亮;

苏北盆地第三系成藏动力学特征    陈安定;肖秋生;刘玉瑞;

晚喜山期以来四川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    黄方;刘琼颖;何丽娟;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含盐层系油气成藏机理与模式    慕小水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    邓秀芹

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朱宗良

黔南桂中坳陷水文地质地球化学与油气保存条件研究    李梅

大安沿江地区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成藏模式研究    李婷婷

三肇凹陷东部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成藏规律研究    丛琳

贝尔凹陷含油气系统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黄劲松

米仓山构造带构造特征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孙东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富烃凹陷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学环境    邱欣卫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演化及其对震旦系成藏的控制    许海龙

吐哈盆地鄯勒油田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    陈晓智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机制研究    雷闯

惠州凹陷古近系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张洋

贝尔凹陷南部地区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与构造特征研究    魏亚荣

四川盆地P-T天然气资源评价    刘文磊

南贝尔凹陷南屯组一段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刘美薇

辽河东部凹陷中南段主干断裂特征与石油地质条件研究    黄盛华

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    王洪宇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岩相古地理与天然气成藏研究    孟昱璋

孝泉—丰谷构造带须家河组成藏条件差异性研究    朱丽

川东北二叠系-三叠系白云岩成因研究    张婷婷;刘波;秦善;

地震低频伴影的数值模拟与应用(英文)    贺振华;熊晓军;边立恩;

四川盆地东南部卫星象片的构造解译    张亮鉴 ,丁伟明 ,朱世新 ,宋芝祥

试从地裂运动探讨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    罗志立

应用遥感资料对四川盆地基底构造格局与油气分布关系的筛分    张亮鉴

川中是一个古陆核吗    罗志立

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成因——来自岩石结构的证据    高梅生;郑荣才;文华国;李联新;李虹;

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期飞仙关期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及演化    段金宝;黄仁春;程胜辉;曾韬;朱祥;

川东北飞仙关组白云岩成因及其次生孔隙    黄勇;魏志红;邓金花;刘若冰;陈再学;

用测井资料研究川东上二叠统长兴生物礁    廖觉生;张绍儒;

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综合研究    黄先平

大巴山前缘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及控制因素研究    陈更生

川东北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研究    储昭宏

海相碳酸盐岩隐蔽油气藏勘探    郑天发

川东北地区天然气资源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高梅生

地震多属性分析及其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陈冬

基于地震资料的流体识别技术研究    邹文

川东—渝北地区石炭系白云岩成因与成岩系统研究    胡忠贵

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储层预测方法研究    韩小俊

地震属性技术研究及其在桑塔木油气勘探中应用    唐晓川

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及其对储层的控制    王素荣

川东铁山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成岩作用及储层研究    王身建

川东北飞仙关组石膏成因和分布与储层发育的关系    陈果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支持向量机划分地震相    朱艳伟

川东金珠坪构造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储层预测    周基爽

川东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成岩作用及对储层的影响    王思仪

川东东部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及其对储层的控制    汪娟

储层地震预测技术应用研究    王俊琴

普光气田长兴组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李志明;徐二社;范明;杨琦;余晓露;鲍云杰;陈红宇;

硫化氢形成与C_(2+)气态烷烃形成的同步性研究——几个模拟实验的启示    张建勇;刘文汇;腾格尔;王晓锋;卿颖;马凤良;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形成机理研究综述    马永生;蔡勋育;赵培荣;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的地质条件    焦伟伟;李建交;田磊;

塔河油田、普光气田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对比研究    李会军;周新桂;张林炎;张文才;

论南方海相层系有效供烃能力的主要控制因素    钟宁宁;赵喆;李艳霞;梁狄刚;陈建平;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机理和“三元控储”模式——以四川普光气田为例    马永生;蔡勋育;赵培荣;张学丰;

川东北地区古生界烃源岩生油模拟及其对飞仙关组储层沥青来源的启示    王艳飞;王一刚;

TSR产物对碳酸盐岩储层是否具有改良作用——实验地质学的依据    张建勇;刘文汇;范明;蒋小琼;马凤良;卿颖;

Process and mechanism for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adjustment and reconstruction in Puguang Gas Field, Northeast Sichuan Basin, China    

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天然气成因特征及其生成动力学研究    王铜山

川东北地区碳酸盐岩层系超压发育演化与成因机制    王存武

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综合研究    张兵

四川盆地JG地区二叠系生物礁储层地震预测研究    李梅

生物礁滩储层预测与流体识别研究    唐湘蓉

地震多属性分析及其在塔中地区奥陶系储层预测中的研究与应用    金兴

车排子凸起排601井区沙湾组储层预测研究    宋爱学

塔中卡1区块奥陶系岩溶储集体特征研究    柴方园

基于叠前弹性参数反演的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    付文博

四川盆地生物礁滩储层地震预测    张景业

碳酸盐岩礁滩储层阻抗反演方法评价    雷芬丽

珠江口盆地东部礁滩储层预测与流体识别研究    张志伟

碳酸盐岩鲕滩型储层地震预测    程刚建

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精细研究    乔占峰

通南巴地区嘉陵江组储层特征研究    徐子炎

东濮凹陷流体势和天然气运移、聚集    华保钦,吴石中

构造应力场、地震泵和油气运移    华保钦

川东石炭系储层有机包裹体、储层沥青与烃类运聚关系    王一刚,刘志坚,文应初

石油演化理论与实践(Ⅱ)——石油演化的实践模型和石油演化的实践意义    傅家谟 ,史继扬

再论四川盆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黄籍中

试论上扬子地台的峨眉地裂运动    罗志立;金以钟;朱夔玉;赵锡奎;

碳酸盐岩有机质演化特征与油气评价    傅家谟;刘德汉;

松辽盆地构造圈闭评价的研究    杨庆元,杨继良

圈闭评价法在吐鲁番坳陷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陈蟒蛟

概论有机烷烃气碳同位素系列倒转的成因问题    戴金星;

四川东北部中下侏罗统生储盖组合    高小跃;杨子荣;马永东;贺斌;

挪威中部陆棚哈尔腾浅滩地区浅层天然气形成的机制:深部储层泄漏    E.Vik.O.R.Heum ,刘成根,杭文艳

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分布规律、勘探方法与远景预测    王一刚,刘划一,文应初,杨雨,张静

溶蚀在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演化中的意义    曾德铭;王兴志;王思仪;

黄龙场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相及其储层控制作用    席文艳;谭秀成;彭军;曾令平;刘岩;李明波;赵树海;

贵州西部六盘水地区天然气远景评价    王旭,王国司,赵黔荣,叶德胜,喻义光,周棣康,黄筑德

川东北地区普光构造飞仙关组储层孔隙演化与成藏关系分析    胡森清;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层序地层与储层分布    马永生;牟传龙;郭彤楼;谭钦银;余谦;

松辽盆地北部浅层层序格架中的储盖组合特征    王改云;王英民;韩建辉;张雷;廖飞燕;

构造挤压在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异常高压中的作用    熊建华;施豫琴;过敏;

川东北飞仙关组高能滩相储层成岩流体特征及演化    姜磊;蔡春芳;李开开;

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罗忠;罗平;刘柳红;苏立萍;杨式升;

川东北地区H_2S形成及富集机制——以普光气田为例    刘文汇;腾格尔;高波;张中宁;张建勇;张殿伟;

川东北飞仙关组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寻找有利的储集相带    刘柳红;罗平;罗忠;杨式升;

川东北飞仙关鲕滩储层沥青与古油藏研究    谢增业;李剑;严启团;伍大茂;

深水区-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    张功成;米立军;陶维祥;吕建军;

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成因类型及特征    陶士振;张宝民;曹宏;杨晓萍;

古隆起对四川盆地大气田储层形成分布的控制作用    钱凯;魏国齐;吴世祥;

四川盆地北部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及鲕滩储层预测    胡明毅;魏国齐;扬威;刘满仓;

有机包裹体在川东北鲕滩天然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谢增业;李剑;单秀琴;胡国艺;高嘉玉;

铁北101—X1井飞仙关组八个解释储层获试油验证    特约记者 裴敬秀

川东北普光2井又获高产气流    王孝祥 张学斌

川东北普光气田再报捷    张学斌

南方公司奋战川东北准备大南方    王孝祥

牵引气龙出地宫    

川东北须家河组首获工业气流    张学斌 帅利成

倾情川东北    

川东北探区发现新的高产气层    王孝祥 张学斌

川东北天然气勘探获重大突破    黎平

川东北天然气勘探取得新突破    王孝祥 张学斌

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及目标评价    沈平

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天然气成因特征及其生成动力学研究    王铜山

川东北飞仙关组高含硫化氢气藏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胡安平

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白云岩的形成机制研究    胡作维

川东北地区深部地层异常压力成因与定量预测    崔杰

致密砂岩天然气成藏动力学研究    曹烈

川东北海相碳酸盐岩气藏酸化压裂技术及应用研究    张朝举

川东北长兴期—须家河期构造—沉积演化    钟怡江

川西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形成机制及其与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对比    王春梅

安塞—子长地区延长组长1、2段沉积体系与成藏组合研究    王起琮

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及其对储层的控制    王素荣

川东北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储层地球化学特征    蒋涛

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精细研究    乔占峰

川东地区三迭系飞仙关组勘探目标评价    江兴福

辽河油田滩海仙鹤地区储层反演及压力预测研究    蔡银

川东北飞仙关组石膏成因和分布与储层发育的关系    陈果

川东北地区叠前反演与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张达

烃源岩油气藏评价模拟系统设计与软件初步    徐晨光

川东北地区空气钻井技术及应用研究    韩强

川西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崔卫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