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南华北盆地晚古生代以来构造沉积演化与天然气形成条件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8:06:54
热度:

南华北盆地晚古生代以来构造沉积演化与天然气形成条件研究【摘要】:南华北盆地横跨华北地块、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同时紧邻北秦岭褶皱带。其形成演化既受秦岭—大别造山带的控制,又受到中国东

【摘要】: 南华北盆地横跨华北地块、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同时紧邻北秦岭褶皱带。其形成演化既受秦岭—大别造山带的控制,又受到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郯庐断裂系的影响。近年来,该区的油气勘探陆续发现了一些源自上古生界的油气显示和小型煤成油藏,显示了上古生界良好的勘探前景。因此,为了客观地总结南华北盆地上古生界石油地质条件,本文将南华北盆地群作为一个整体,开展其晚古生代以来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对于解决制约该区上古生界油气勘探的几个关键地质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文以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理论为基础,以含油气盆地整体、动态、综合分析为原则,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综合研究相结合,主要开展了南华北盆地构造层序的划分和重点勘探目的层系的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晚古生代以来各个时期的构造背景及其所控制的原型盆地类型及其演化特征,东秦岭-大别山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以及上古生界成藏系统基本要素与地质作用过程等诸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 将南华北盆地沉积盖层划分为六大构造层序。将研究区晚古生代以来盆地构造演化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晚石炭世—中二叠世弱伸展背景下的克拉通坳陷盆地形成阶段;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安尼期内陆坳陷盆地形成阶段;中三叠世拉丁期—晚三叠世末挤压挠曲坳陷和背驮式断陷盆地形成阶段;早中侏罗世断陷盆地形成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裂陷盆地形成阶段;晚白垩世走滑拉分盆地形成阶段;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形成阶段和晚第三纪—第四纪弱伸展坳陷阶段。 东秦岭-大别山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在走向上具有分段性,倾向上具有分带性。并经历了5期逆冲推覆作用。其中,洛伊盆地、周口坳陷中北部凹陷主要分布于北支前锋逆断带北侧前渊地区,信阳—合肥盆地等主要位于北支前锋逆断带和南支逆断带之间的逆冲岩席及断夹块上。并指出印支-燕山期的南华北盆地并非前陆盆地性质,而是断(裂)陷型盆地。 在南华北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的基础上,对上古生界烃源岩条件和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研究区石炭—二叠系是最有勘探前景的层系。油气勘探应以找天然气为主,以找油为辅。岩性或构造—岩性圈闭为其主要勘探目标。上古生界成藏组合划分为5种类型:源内自储式砂岩型成藏组合,源内自储式灰岩裂缝型成藏组合,近储式下生上储砂岩型成藏组合,近储式上生下储灰岩(白云岩)裂缝型成藏组合和跨越式下生上储砂岩型成藏组合。 【关键词】:南华北盆地 上古生界 构造沉积演化 原型盆地 逆冲推覆构造 天然气成藏组合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P618.130.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前言10-20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10-11
  •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1-17
  • 三、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17-18
  • 四、主要工作量18-19
  • 五、主要创新点19-20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20-28
  • 第一节 区域构造背景20-22
  • 一、大地构造位置20
  • 二、中新生代构造区划20-22
  • 第二节 区域断裂特征22-24
  • 一、NW-NWW向断裂23
  • 二、NE-NNE向断裂23-24
  • 第三节 盆地基底及区域地球物理特征24-26
  • 一、盆地基底组成24-25
  • 二、重力场特征25-26
  • 三、磁场特征26
  • 第四节 区域地层概况26-28
  • 第二章 构造层序划分及组成特征28-49
  • 第一节 区域构造层序及其划分28-30
  • 一、构造层序界面及识别标志28-30
  • 二、构造层序划分及其格架30
  • 第二节 晋宁、加里东旋回构造层序划分30-32
  • 一、晋宁旋回构造层(Ts_1)30
  • 二、加里东旋回构造层(Ts_2)30-32
  • 第三节 华力西旋回构造层序划分与对比32-38
  • 一、关于石炭系二分和二叠系三分的划分33
  • 二、Ts_(3-1)(上石炭统—下二叠统)亚构造层序33-37
  • 三、Ts_(3-2)(中二叠统)亚构造层序37-38
  • 第四节 印支旋回构造层序划分与对比38-40
  • 一、Ts_(4-1)(上二叠统—中三叠统)亚构造层序38-40
  • 二、Ts_(4-2)(中三叠统—上三叠统)亚构造层序40
  • 第五节 燕山旋回构造层序划分与对比40-46
  • 一、Ts_(5-1)(中下侏罗统)亚构造层序41-42
  • 二、Ts_(5-2)(上侏罗统)亚构造层序42-43
  • 三、Ts_(5-3)(下白垩统)亚构造层序43-44
  • 四、Ts_(5-4)(上白垩统)亚构造层序44-46
  • 第六节 喜山旋回构造层序划分与对比46-49
  • 一、Ts_(6-1)(古近系)亚构造层序46-48
  • 二、Ts_(6-2,3)(新近系-第四系)亚构造层序48-49
  • 第三章 南华北晚古生代盆地形成演化49-85
  • 第一节 晚石炭世-中二叠世盆地原型及其演化49-78
  • 一、晚石炭世本溪期原盆地环境格局分析49-52
  • 二、早二叠世太原期原盆地环境格局分析52-61
  • 三、早二叠世山西期原盆地环境格局分析61-70
  • 四、中二叠世石盒子期原盆地环境格局分析70-75
  • 五、晚石炭世-中二叠世盆地演化75-78
  • 第二节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盆地原型及其演化78-85
  • 一、晚二叠世原盆地环境格局分析78-82
  • 二、早中三叠世原盆地环境格局分析82-85
  • 第四章 南华北中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85-118
  • 第一节 中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的区域构造背景85-86
  • 一、印支期板块陆-陆碰撞及其构造效应85
  • 二、燕山早期陆内俯冲作用及其构造效应85
  • 三、白垩纪陆内挤压和拉张脉动交替式的构造作用及其构造效应85-86
  • 四、喜马拉雅期陆内断陷作用及其构造效应86
  • 第二节 中新生代盆地原型及性质86-103
  • 一、晚三叠世盆地原型及性质及性质86-90
  • 二、早中侏罗世盆地原型及性质90-92
  • 三、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原型及性质92-96
  • 四、晚白垩世盆地原型及性质96-98
  • 五、古近纪盆地原型及性质98-103
  • 六、新近纪—第四纪盆地原型及性质103
  • 第三节 东秦岭—大别北缘逆冲推覆构造103-112
  • 一、豫西逆冲推覆构造带104-106
  • 二、周口南缘段逆冲推覆构造带106-108
  • 三、淮南—合肥段逆冲推覆构造特征108-110
  • 四、逆冲推覆构造特征110
  • 五、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期次110-112
  • 六、北缘逆冲推覆构造演化阶段112
  • 第四节 南华北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沉积演化112-118
  • 一、中生代断陷—裂陷盆地113-115
  • 二、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115-118
  • 第五章 上古生界天然气地质条件分析118-162
  • 第一节 上古生界含油气系统诸要素评价118-148
  • 一、烃源岩评价118-134
  • 二、储层评价134-142
  • 三、盖层及储盖组合评价142-148
  • 第二节 含油气系统诸地质作用及相互关系148-156
  • 一、圈闭的类型及形成过程148-150
  • 二、油气生成150-156
  • 三、油气运移与聚集156
  • 第三节 上古生界天然气藏形成已经具备的必要条件156-162
  • 一、烃源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层系多,具有丰厚的物质基础157-158
  • 二、储集体广覆型分布为天然气聚集提供了广阔的储集空间158-159
  • 三、三角洲沉积体系是天然气主要富集区159-160
  • 四、气层主要分布在进积层序中160
  • 五、勘探层系多、分布面积广是寻找天然气藏的有利条件160-162
  • 主要结论与认识162-166
  • 一、在构造层序划分与重点勘探目的层地层多重划分与对比方面162
  • 二、在晚古生代原型盆地研究方面162-163
  • 三、在中新生代原型盆地研究方面163-164
  • 四、在造山带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研究方面164
  • 五、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方面164-165
  • 六、在上古生界天然气地质条件研究方面165-166
  • 参考文献166-174
  • 致谢17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研究    刁玉杰;魏久传;李增学;曹红;李旭峰;

周口坳陷叶鲁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白桦;杨明慧;曾鹏;王金秀;黄万国;

南华北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与层序格架内古岩溶研究    时国

南华北地区中晚二叠世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研究    尹玉静

南华北地区晚石炭—早二叠世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研究    刁玉杰

南华北盆地晚三叠世沉积特征与构造环境分析    杨启浩

安徽霍山戴家河—六安毛坦厂地区中生代的火山作用    吴海权

合肥盆地逆掩冲断带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及其大地构造属性    赵宗举,杨树锋,周进高,竺国强,陈汉林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气源对比新探索    蒋助生,胡国艺,李志生,罗霞,张英,李剑,谢增业

焉耆盆地三工河组储层流体包裹体形成期次分析    柳广弟,张仲培,张枝焕,陈文学,陈文礼,李永林

我国聚煤盆地煤系烃源岩生烃评价与成烃模式    肖贤明,刘德汉,傅家谟

二叠纪地层研究述评    金玉玕,尚庆华,曹长群

当代大陆板块构造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    肖庆辉

济源—黄口地区油气勘探前景分析    杨治林

济源凹陷盆地结构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    张功成

华北地区上古生界有效烃源岩评价思路    饶丹,郭迪孝,张欣国,蒋小琼

合肥盆地形成机制与油气勘探前景    贾红义,刘国宏,张云银,张日华

长江中下游中生代岩浆岩及铜铁成矿带的深部构造背景    李曙光

郯庐断裂带新近纪以来的挤压构造与合肥盆地的反转    刘国生,朱光,宋传中,牛漫兰,王道轩

试论合肥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王亚琳,张交东,邱连贵,裴磊,徐春华

关于安徽油气资源勘探的几点思考    张交东,刘德良,谈迎

试论合肥盆地燕山运动古城幕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刘伟;徐春华;宋明水;李学田;雷敏;徐佑德;邱连贵;江来利;杜森官;储东如;

北淮阳东段基础地质评述    彭智;

阜阳地区成藏条件研究    马伯林;

国外大陆裂谷构造研究现状及展望    王思程;

大别造山带片麻岩区可燃气的发现及勘探意义    柳忠泉;

大别山早白垩世变质核杂岩的结构与演化    冀文斌;林伟;石永红;王清晨;褚杨;

鄂西-湘西北地区二叠纪栖霞期岩相古地理    韦恒叶;陈代钊;

平顶山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    裴放;巴燕;王朝栋;

地球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冯志亮;姚亚明;崔树军;周继军;陈建军;

北秦岭构造带(河南段)银铅锌(钼)深部找矿靶区优选    曾宪友;刘国印;孙国锋;姚新年;吕文德;马瑞申;秦百青;

嵩县地区热液脉型钼矿控矿构造特征及找矿前景    程远;

东秦岭(河南段)钼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分析    柳玉虎;

河南省嵩县槐树坪金矿地质特征与综合找矿模型    王子刚;郑继荣;

中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岩相古地理    何幼斌;罗进雄;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分布特征    汤济广;梅廉夫;李祺;

沂沭断裂带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作用研究    李洪奎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地层与有利储集砂体分布预测    金惠

白音查干凹陷隐蔽油藏预测技术研究    梁国胜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及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    闫建萍

东濮古近纪伸展断陷构造样式    程秀申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体系及资源潜力    徐忠美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    邓秀芹

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朱宗良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盆山耦合关系    王建强

黑龙江省东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碎屑锆石与火山事件的制约    孟恩

河南省侏罗—白垩纪沉积相与古地理研究    钟明洋

临南洼陷沙河街组油气充注对储层成岩演化及次生孔隙发育的影响    段云歌

南宫凹陷中、新生界油气地质条件研究    于晓卫

南华北地区中晚二叠世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研究    尹玉静

临清坳陷石炭—二叠系储层沉积及成藏条件研究    孟兆磊

三江地区中生代盆地原型与古地理变迁    吕超

中国北方地区中、新生代古地理与油气资源关系    马浩宁

元宝山凹陷烃源岩系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分析    魏恒飞

桐柏碰撞造山带及其邻区变形特征与构造演化    刘鑫

雪峰山构造系统印支期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    王涛

合肥盆地形成机制与油气勘探前景    贾红义,刘国宏,张云银,张日华

合肥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分析    李武,程志纯

试谈蒙古——鄂霍茨古海带古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    刘长安,单际彩

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在岩相古地理分析中的应用    侯中健,陈洪德,田景春,覃建雄,彭军

海西-印支期中国南方的盆地演化与层序格架    陈洪德,侯明才,刘文均,田景春

加里东期华南的盆地演化与层序格架    陈洪德;侯明才;许效松;田景春;

沉积地球化学在层序地层分析中的应用    田景春;陈高武;张翔;聂永生;赵强;韦东晓;

南华北地区奥陶系古喀斯特特征及其储层前景    田景春;时国;陈辉;张翔;何明喜;郭双亭;杜建波;曹建康;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王英华

华北地台东部下古生界白云岩的类型及储集性    金振奎,冯增昭

华北板块东南缘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余和中

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及其储层研究    赵永刚

华北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储层地质与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刘志武

南华北盆地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构造沉积演化与烃源岩评价    周丽

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下白垩统构造沉积特征    谢其锋

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南屯组地层等时对比    谢荣祥

北淮阳东段“小溪河组”的解体与构造环境分析    张鹏;

安徽磨子潭——晓天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时空分布及火山喷发旋回    高大旗;

大别山北麓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王瑜;

关于三尖铺组——大别山北麓的侏罗纪地层问题    金福全,刘因,王道轩,李双应

合肥盆地形成机制与油气勘探前景    贾红义,刘国宏,张云银,张日华

皖西白大山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毕治国,李玉发,汤加富,侯明金

安徽大别山─张八岭地区新的构造格局与非板块碰撞造山过程    汤加富,荆延仁,侯明金,高天山,周存亭,孙先如

重新认识宿松群    侯明金,汤加富,高天山,荆延仁

北淮阳地区变质地层序列与构造变形特征    汤加富,侯明金,石乾华,周存亭,徐家聪

安徽北淮阳地区构造岩相带的划分与对比    杜建国,张鹏,姜俊峰

滇中姚安盆地聚煤规律和构造控制    汪毓煌

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沉积分类探讨    丘东洲

三水盆地沉积、构造特征与油气田分布规律    唐忠驭

营城盆地聚煤规律与含煤预测    荆惠林,王云飞,裴玉敏,蔡成风,常彬,刘东源,宋竹琴,张素文,吴克平

岩石圈大地构造作用对中西部陆内前陆盆地沉积的控制——以川西地区和塔北地区为例    周凌方;范小林;

鸡西盆地鸡西群沉积层序及环境演化    李树平;

云南弥渡地区更新世成煤作用分析    成洁;张世涛;冯明刚;

复杂场地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    景立平;卓旭炀;王祥建;

湖南茶永盆地白垩-第三系红层岩相研究    段嘉瑞 ,彭恩生 ,魏州龄

阿根廷晚第三纪背式盆地的地震地层学    A.B.James;张留琴;

藏南乌郁盆地晚新生代沉积序列的时代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陈贺海;汉景泰;丁仲礼;孙会国;郭正府;

内蒙古巴彦塔拉盆地水文地质和铀矿形成的研究    张建华;邢海国;李仁泽;

卢氏盆地古近纪盆地演化特征及岩相古地理    崔霄峰;杨俊峰;卢书炜;方怀宾;

罗山盆地地热资源地质条件初析    贺华;张建良;焦二中;

礼乐盆地沉积地层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过程    孙龙涛;周蒂;孙珍;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研究    张明震;戴霜;刘海娇;张莉莉;张瑞;

广西桥墟盆地白垩纪和早第三纪地层及介形虫化石    关绍曾;

与深部碰撞作用伴生的浅部伸展现象成因探讨    郭华春;钟莉;

南黄海盆地油气资源前景评价    汪企浩;陈建文;江平;卢林;

南海笔架南盆地沉积相及充填序列分析    高红芳;

秦岭—大别两侧盆地勘探前景广阔    江其勤 黄泽光

中国地理之“心”    陈荣

立体合作填图试点成果报告通过评审    张龙

我市加强沙坡头区饮用水源地保护    魏巍

紧握拳头有力量    记者 吴纯忠

延长油矿建成西部能源基地    胡同 完生 记者 张哲浩

“死亡之海”绽放科技之花    特约记者 曹菲 本报记者 于莘明

湖南雪峰山西侧发育生物礁    张明春

我国地质填图迈入“三维”时代    本报记者 张立 丁凯

从“二维”到“三维”我国地质填图迈入新时代    本报记者 张立 丁凯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群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    赵学钦

中国东南部晚古生代以来典型盆地沉积构造环境演化特征    祖辅平

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研究与油气远景分析    曹洁

华南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孟立丰

西非海岸盆地带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分析    郑应钊

南雄—丹霞盆地白垩纪沉积序列演化特征及其对南海构造转换的响应    沈鹏飞

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沉积层序充填过程与演化模式    黄福喜

渭河盆地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    何红前

滇西南大盈江流域梁河、盈江盆地第四纪地层及活动构造特征研究    谢冰晶

宁夏南部新生代盆地沉积演化及其对青藏高原东北角构造变形的响应    王伟涛

豫西潭头、汝阳盆地中新生代红层沉积环境研究    李淑娟

弥渡、巍山盆地中更新世地质特征及其演化    马宏杰

灵丘盆地构造地貌分析及其构造活动    马兴全

洛南、山阳盆地中新生代沉积与构造演化研究    余尚江

晚第四纪包头盆地古湖演化与环境变迁    梁阿如娜

吉林东南部大鸭绿江盆地中生代岩相古地理特征    陈延哲

江西永丰—崇仁盆地晚白垩世沉积—构造演化    蒋兴波

华北南部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    张菊

南沙海区礼乐盆地碳酸盐台地发育模式与构造演化研究    赵学燕

乌兰盖盆地早白垩世沉积古地理和盆地分析研究    吴驰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