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古生界热演化史与天然气成藏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8:06:46
热度: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古生界热演化史与天然气成藏【摘要】:近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盆地热演化史恢复已成为地质领域研究的热点。鄂尔多斯盆地绥德县以南、志丹县以东、宜川

【摘要】:近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盆地热演化史恢复已成为地质领域研究的热点。鄂尔多斯盆地绥德县以南、志丹县以东、宜川县以西、洛川县以北地区古生界含气层系多,气藏类型多样,是天然气勘探和研究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该区古生界开展系统的热演化史、生烃史、排烃史及天然气成藏等研究。因此对于该地区古生界热演化史及天然气成藏研究有助于对天然气勘探进行客观评价,为勘探目标优选提供依据。 对研究范围内白垩系残存地区、中东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较多的地区和缺乏地化测试数据的地区,分别采取声波时差外推法、镜质体反射率法和沉积体模型法,恢复出了早白垩世以来各套地层剥蚀厚度和剥蚀厚度总量。地层剥蚀总量具有自西向东逐渐增大的规律,西部志丹地区不到900m,东部宜川地区剥蚀量最大可达2000m以上。以沉积地层学为原理,采用剥蚀厚度相对数值法,恢复了加里东运动时期马家沟组剥蚀厚度,剥蚀数值范围在0~185m之间。 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法,建立了多种地质演化模型,通过对比分析,精确地刻画了研究区早白垩世晚期以来的演化过程。精细刻画结果表明:研究区早白垩世晚期以来可以细分为快速抬升阶段(96Ma-40Ma),抬升速率较快;缓慢抬升阶段(40Ma-23Ma),抬升速率不大;再次快速抬升阶段(23Ma~今),抬升速率最大。 根据含油气盆地理论,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盆地模拟软件PetroMod,结合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资料,设定合理的地质参数,建立研究区古生界地质模型并恢复埋藏史,揭示了研究区埋藏沉降史规律,指出埋藏沉降史分为四大演化阶段,其中快速沉降阶段发生在中-晚三叠世。在早白垩世晚期地层达到最大埋深之后,又经历了快速抬升-缓慢抬升-再次快速抬升的演化过程。 在对研究区古大地热流值、各种岩性的热导率等参数讨论的基础上,采用EASY%Ro法恢复了研究区古生界热演化史,并进行了古今地温平面对比、重点层位地温平面演化史、热演化史剖面特征和重点地区热史的差异性对比。研究结果认为:古生界各套烃源岩自沉积后,经历温度逐渐增高,三叠纪末,整体达到了成熟阶段;侏罗纪末,大部分地区处于高成熟阶段;最大埋深期,整体处于生气阶段,西部埋深大的地区,局部达到了干气阶段;之后整体抬升,地层温度逐渐降低。 统计了研究区古生界烃源岩的类型、丰度及成熟度。在对生烃动力学、有机碳恢复系数、生烃潜力图版等模拟参数选取的基础上,从二维和三维的角度对重点烃源岩层位的生烃强度演化史进行了模拟,并最终进行了生烃量的计算。研究认为山西组生烃量最多,对整个古生界生烃量的贡献率达到37%。各套烃源岩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生烃贡献率最大,达到整个历史时期的72%。晚白垩世以来的后期抬升阶段,生烃演化可划分为三个次一级的生烃阶段:96~40Ma、40~23Ma和23Ma~现今,其生烃强度逐渐减小至零。 采用物质平衡法、压差法等技术和原理,在选取适合研究区的排烃参数的基础上,进行了排烃史模拟。模拟结果认为累计排气量以志丹-安塞-延安地区最高,占总排气量的67%。研究区排烃强度可分为四大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期),排气强度最高,志丹县以东地区达到了18.6×108m3/km2,此阶段排烃量为24.66×1012m3,占历史上总排烃量的78%。 采用烃源岩生烃演化史及关键时刻分析方法和包裹体测温技术指出研究区上古生界石盒子组天然气充注在晚侏罗世(167~153Ma)和早白垩世(147~126Ma)。古生界所有烃源岩层位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期间,均处在大量生、排烃期,此阶段天然气充注强度大,为天然气主要成藏期。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古生界 天然气 盆地模拟 热演化史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引言11-19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11
  • 1.2 古生界研究现状11-14
  • 1.3 天然气勘探现状14-15
  •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15-16
  •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16-17
  • 1.6 创新点17-18
  • 1.7 说明18-19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19-39
  • 2.1 地层基本特征20-23
  •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23-30
  • 2.2.1 地层划分对比原则24-25
  • 2.2.2 划分对比的思路25
  • 2.2.3 划分对比的方法和步骤25-28
  • 2.2.4 划分对比方案和结果28-30
  • 2.3 沉积相研究30-39
  • 2.3.1 沉积相划分标志31-35
  • 2.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35-36
  • 2.3.3 剖面相特征36-39
  • 第三章 埋藏史恢复39-61
  • 3.1 模拟条件及参数的选取40-55
  • 3.1.1 地质年代及地层40
  • 3.1.2 剥蚀厚度恢复40-53
  • 3.1.3 古生界砂体展布特征53-54
  • 3.1.4 压实模型及古厚度恢复54-55
  • 3.2 早白垩世晚期以来构造演化55-58
  • 3.3 古生界埋藏史模拟结果58-61
  • 3.3.1 埋藏史的剖面演化特征58-59
  • 3.3.2 古生界埋藏沉降史特征59-61
  • 第四章 古生界热演化史恢复61-76
  • 4.1 热史模拟的原理及方法61-62
  • 4.2 热史模拟参数的选取62-65
  • 4.2.1 热导率62-63
  • 4.2.2 大地热流值的选取63-65
  • 4.3 古生界热史模拟结果65-76
  • 4.3.1 最大古地温与现今地温比较66
  • 4.3.2 重点层位地温演化史66-72
  • 4.3.3 热演化史剖面特征72-74
  • 4.3.4 重点地区热史对比74-76
  • 第五章 古生界生烃史和排烃史76-95
  • 5.1 生烃史模拟原理及方法76-77
  • 5.1.1 成熟度史模型76-77
  • 5.1.2 产烃率史模型77
  • 5.1.3 生烃量史模型77
  • 5.2 研究区古生界烃源岩特征77-83
  • 5.2.1 有机质丰度78-81
  • 5.2.2 有机质类型81-82
  • 5.2.3 有机质成熟度82-83
  • 5.3 生烃史模拟参数的选取83-86
  • 5.3.1 生烃动力学83-85
  • 5.3.2 有机碳恢复系数85
  • 5.3.3 生烃潜力图版85-86
  • 5.4 古生界生烃史模拟结果86-92
  • 5.4.1 热演化程度特征86-89
  • 5.4.2 生烃强度演化特征89-90
  • 5.4.3 生烃量演化特征90-92
  • 5.5 古生界排烃史模拟92-95
  • 5.5.1 排烃史原理、模型及参数92-93
  • 5.5.2 排烃史模拟结果93-95
  • 第六章 古生界天然气成藏95-102
  • 6.1 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时期95-98
  • 6.1.1 生烃演化史及关键时刻法95-96
  • 6.1.2 包裹体测温法96-98
  • 6.2 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组合特征及控制因素98-102
  • 6.2.1 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组合特征98-99
  • 6.2.2 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控制因素99-102
  • 结论102-104
  • 参考文献104-11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113-114
  • 致谢11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逆冲推覆带古生界综合解释方法研究——以苏北LTQ三维为例    丁卫星;赵胜;陆英;程海生;赵挺;杜二鹏;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热演化史    崔军平;任战利;

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及邻区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韩伟;姜亭;李玉宏;魏建设;

塔里木盆地卡塔克隆起古生界油气运移体系与成藏演化    李坤;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成藏期研究    吴向阳;高德群;

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时期确定——以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为例    李文涛;陈红汉;

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热演化史    任战利;萧德铭;迟元林;任延广;梁宇;

沙特B区块SHEEH构造带古生界成藏条件分析    杨云峰;

塔里木盆地塔河特大型油气田勘探实践与认识    翟晓先;

渤海海域潜山地层的识别与特征——以石臼坨凸起区为例    李颖;

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界地层研究    闫泗民;

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分布特征与构造演化    杨金玉;张训华;陈建文;李刚;

南黄海地区中古生界的综合研究    张新兵;王家林;钟慧智;

下扬子区中古生界SK1井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启示    于海啸;杨风丽;刘斌;

塔中地区古生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与原油中硫的成因    蔡春芳;邬光辉;李开开;陈利新;李梅;李宏涛;

南黄海古生界以来构造演化    姚永坚;夏斌;冯志强;姜玉坤;

辽河东部凸起中/古生界烃源层评价及页岩气地质条件研究    单俊峰;毛俊莉;韩霞;

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热演化史及天然气成藏期研究    任战利;萧德铭;迟元林;

基于磷灰石裂变径迹约束的北黄海盆地热演化研究    何将启;袁万明;李刚;

中原地区深层古生界原生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    周章保;姚合法;曾正清;

古生界或成我国油气勘探希望之地    康玉柱

野外初探东北古生界油气潜力    王再锋

寻找“大北方”古生界生烃层系埋深图    张抗

华北古生界油气赋存取决于三要素    江其勤

油田公司“古生界”勘探展开攻势    首席记者 于森

辽河油田勘探向古生界进发    记者 刘军

塔里木成为我国首个古生界大油田分布区    记者 牛欣民 尚静

为华南油气调查提供地学依据    蜀宣

进疆三十年 西部快上产    记者 周兴岩

古生代勘探筑牢油气接替阵地    本报记者 蔡廷永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古生界热演化史与天然气成藏    于强

南黄海盆地与周边构造关系及海相中、古生界分布特征与构造演化研究    杨金玉

碳酸盐岩有水气藏稳产对策研究    武楗棠

Rub’Al Khali盆地古生界沉积体系及石油地质特征    刘文

江苏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石油天然气成藏机制、成藏过程研究    刘东鹰

胜利油田桩西古潜山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研究    马英俊

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与成藏动力学研究    郭巍

东濮凹陷及邻区凹陷上古生界热演化史与二次生烃史研究    刘丽

中国南方古生界典型古油气藏解剖及勘探启示    徐言岗

川西地区中古生界海相油气地质条件研究    许国明

周口坳陷古生界热演化史分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何争光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古生界烃源岩特征及其热演化史研究    李鑫

南黄海盆地古生界海相地层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及属性研究    高登辉

大庆探区晚古生界油气资源前景研究    廉娟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热演化史与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    丁超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杨仁超

南黄海盆地古生界速度模型建立及其效果分析    贾凌云

海拉尔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成藏史研究    崔军平

楚雄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分析与烃源岩热演化史恢复    付彩利

鄂尔多斯盆地古地温演化与多种能源矿产关系的研究    张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