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地热流体水化学、岩浆活动热效应及其油气资源意义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5:05:44
热度:

地热流体水化学、岩浆活动热效应及其油气资源意义【摘要】:大量研究表明,含油气盆地内发生的成藏作用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深部流体/岩浆侵入体对沉积体系热演化、流体物质的影响。

【摘要】:大量研究表明,含油气盆地内发生的成藏作用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深部流体/岩浆侵入体对沉积体系热演化、流体物质的影响。岩浆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岩浆侵入含油气盆地后在冷却结晶过程中释放的热量可以提高盆地的地温梯度,在发生围岩接触变质的同时,还会加速围岩中富有机质泥岩的生烃作用;另一方面,岩浆作用形成的火山岩可作为沉积盆地充填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作为油气储集岩或盖层的潜力。而来自下地壳甚至地幔的深部流体往往含有一定量的惰性气体,在通过深部断裂迁移至浅层成为地热流体的同时,还有可能形成局部的稀有气体富集,成为非烃天然气资源。本文以中国东南部典型中生代岩浆火山活动区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岩浆活动热效应和火山岩作为储集岩石和盖层岩石的潜力;以关中地区渭河盆地东部地热资源开发区为例,分析了构造对地热水化学成分的控制作用。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首先,基于渭河东部地热水地球化学分析,发现了断裂构造对地下热水来源和空间分布有着显著的控制作用,认为被隔水层封闭的深大断裂有利于稀有气体在含水层中的富集。本文选取渭河盆地东部(包括西安、咸阳、临潼、长安、汤峪五个地区)的地下热水水样,通过水化学组成、微量元素、H-O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再结合Q型聚类分析和R型因子分析,对比不同地区样品数据,发现岩性地层和构造断裂是控制水化学组成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中,距离断层相对较远的咸阳南部、西安大部分区域的地下热水主要来自地层水。咸阳北部的地热水受地层和渭河深大断裂的双重影响,地层影响显著,同时具有深部来源流体活动的影响,有利于稀有气体的富集。而在临近深大断裂带的长安、临潼、汤峪地区,浅于1000m的地下热水的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其分布与NW-SE向山前深断裂密切有关,主要表现为大气降水沿断裂下渗受热形成,由于该区的井深多在隔水层之上,深部来源的流体无法混入,故大气降水作为地下热水的补给源。研究表明:导热断裂及地热源是地下热水的能量基础,地质构造条件说明研究区靠局部热流异常加热的深循环热水系统,其热量来于深部大地热流异常对热储的传导加热,断裂系统提供了深部热水物质和能量来源的通道。 其次,基于典型地质剖面的调查,通过热传输模型的数值分析,研究了花岗岩侵入体对泥质围岩热演化影响的一般规律,并探讨了中国东南部花岗岩分布区内岩浆作用影响沉积地层热演化的特点。沉积盆地内的岩浆活动对盆地的热结构有着显著的影响,岩浆的冷却结晶过程是放热过程,该热效应还会造成热接触变质、改变围岩的成岩作用甚至促进围岩中烃源岩的生烃作用。本文选取华南地区的几个典型的花岗岩—泥岩接触带进行了地质调查,分析了岩体热传输的影响范围和围岩热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利用当前广为接受的热传输模型和实测的岩石热物理参数,基于二维热传输模型和地质实际的对比研究,半定量地考察了岩浆侵入体影响围岩热演化的一般特征,发现岩体规模是控制热影响范围的关键因素,规模达到几十平方公里的岩浆侵入体造成的热影响范围显著,纵向方面可以提高生油门限5km左右;而在横向对围岩影响上,温度明显上升的范围大概是岩体宽度的2倍左右。在岩浆冷凝、结晶过程中,热量主要向上传递,侧向次之。在此基础上,数值模拟了中国东南部花岗岩分布区潜在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为在研究区内确定油气勘探靶区提供了依据。 第三,通过典型火山机构和次火山岩热变质成因储集岩的系统分析,查明了玄武质火山机构内由裂缝、岩性界线连通的原生-次生成因的潜在储集空间体系,分析了辉绿岩-角岩储集体系的一般特征,并通过岩石物性分析揭示了中酸性火山机构的封盖能力。火山岩及围岩可作为特殊的油气储集岩层和盖层,因其规模和储量相对较小,储集空间和成藏系统较为复杂,本文对福建漳州牛头山玄武质火山岩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物性分析,发现喷溢相玄武质火山岩的孔隙度变化较大,从5.34%到23.73%间不等,但渗透率均较低(平均值为0.173×10-3μm2)。火山机构中节理和裂缝较为发育,除火山颈相的柱状节理,火山喷溢相的爆炸缝、冷凝节理外,熔岩/下伏地层接触热变质成因的高孔带、幔源包体裂缝和爆炸孔以及后期形成的构造裂缝、风化破碎带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面型单元构成了贯通整个火山机构的空间网络,使火山岩的储集潜力巨大。而浙江竹田中酸性火山岩则以原生孔隙为主,缺乏次生孔隙,渗透率极低,具有很好的封盖能力。另外,本文还以沾化凹陷辉绿岩热接触变质成因的角岩样品作为研究,系统分析了角岩中变质成因孔隙的基本特征,发现侵入岩-泥质围岩接触带可提供理想的储集空间。 【关键词】:地热流体 水化学 热演化 热传输 岩浆活动 火山机构 储集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前言12-19
  • 1.1 研宄意义12-13
  • 1.2 研究进展13-16
  • 1.2.1 断陷盆地地下热水特征13-14
  • 1.2.2 岩浆作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14-16
  • 1.3 本文研究目标、方法和进展16-19
  • 1.3.1 研宄区的选取17
  • 1.3.2 研宄方法17
  • 1.3.3 论文工作量17
  • 1.3.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7-19
  • 第二章 区域构造与深部流体活动的关系一以渭河盆地东部地下热水为例19-37
  • 2.1 地质背景19-21
  • 2.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21-22
  • 2.3 分析结果和讨论22-34
  • 2.3.1 离子和微量元素组成22-23
  • 2.3.2 氢氧同位素特征23-29
  • 2.3.3 地质统计学分析结果29-34
  • 2.4 讨论34-36
  • 2.4.1 地下热水的来源34
  • 2.4.2 区域构造的控制作用34-36
  • 2.5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花岗岩-泥质围岩接触带的热作用现象37-60
  • 3.1 粤东典型剖面的调查37-50
  • 3.1.1 粤东考察区地层特征37-40
  • 3.1.2 惠州火车站西小型岩脉一中生界/上古生界地层接触带40-41
  • 3.1.3 汕尾圆墩稔山圩花岗岩体一侏罗系蓝塘群上龙水组(JlSh)接触带41-44
  • 3.1.4 惠来葵谭青坑河田岩体一吉水门组(J'ush)接触带44-45
  • 3.1.6 岩装岩一围岩热传输效应研宄45-50
  • 3.2 浙东典型剖面50-54
  • 3.2.1 地层学特征50-51
  • 3.2.2 接触带特征51-54
  • 3.3 赣西北武功山岩体北侧地质剖面调查54-59
  • 3.3.1 地质背景54-55
  • 3.3.2 地质调查路线55-56
  • 3.3.3 主要岩石类型56-58
  • 3.3.4 成熟度特征58
  • 3.3.5 讨论58-59
  • 3.4 本章小结59-60
  • 第四章 岩装岩一泥质岩石接触带热传输过程的定量研宄60-81
  • 4.1 研宄现状和主要进展60-61
  • 4.2 一维热传输模型研宄61-68
  • 4.2.1 岩浆一均质围岩体系的热传输模型研宄62-68
  • 4.3 二维热传输模型研宄68-72
  • 4.3.1 二维热传输模型构建68-69
  • 4.3.2 参数和边界条件69
  • 4.3.3 结果和校验69-72
  • 4.4 中国东南部关键剖面的数值模拟研究72-80
  • 4.4.1 岩楽侵入体影响围岩热演化的强度和范围72-73
  • 4.4.2 剖面的选择73
  • 4.4.3 剖面参数的设定73-75
  • 4.4.4 计算模拟结果75-78
  • 4.4.5 岩浆侵入体影响范围图解78-80
  • 4.5 本章小结80-81
  • 第五章 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储集空间特征81-103
  • 5.1 牛头山一火山机构81-91
  • 5.1.1 地质概况81-82
  • 5.1.2 孔隙和裂隙的类型和分布82-86
  • 5.1.3 火山岩裂缝系统的讨论86-91
  • 5.2 浙江竹田破火山口中酸性火山岩的孔渗特征分析91-95
  • 5.2.1 地质概况91
  • 5.2.2 火山岩岩石学特征91-94
  • 5.2.3 岩石储集性能参数分析94-95
  • 5.3 胜利油田沾化凹陷罗151区块次火山岩一接触带油藏95-101
  • 5.3.1 石油地质概况95-96
  • 5.3.2 角岩接触带96-97
  • 5.3.3 样品分析方法97-101
  • 5.4 本章小结101-103
  • 主要结论103-104
  • 参考文献104-119
  • 致谢119-120
  • 附录120-12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松辽盆地火山岩相:类型、特征和储层意义    王璞珺,迟元林,刘万洙,程日辉,单玄龙,任延广

松辽盆地火山岩相:相序、相模式与储层物性的定量关系    王璞珺;吴河勇;庞颜明;门广田;任延广;刘万洙;边伟华;

交会图技术在火山岩岩性与裂缝识别中的应用    范宜仁,黄隆基,代诗华

火山岩储集性研究    王芙蓉,陈振林,田继军,王雪莲

东营凹陷新生代火山岩及其与盆地演化、油藏的关系    曾广策,王方正,郑和荣,付瑾平

火山活动与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    郭占谦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相和火山机构分析    陈建文,王德发,张晓东,李长山

火山岩储层建模初探    李长山,陈建文,游俊,王德发,郑浚茂

东南沿海地区地温场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    王钧

浙闽粤东部地热场研究及其意义    周江羽,吴冲龙,庄新国

山西霍山山前断裂的水平运动研究    胡晓猛

古汾河在峨嵋台地上的变迁    胡晓猛

大庆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储集性控制因素分析    王传成;侯贵廷;李江海;刘文龙;贺电;刘守偈;

新疆富蕴县沙尔布拉克地区南明水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张家震;徐备;庞绪勇;卫巍;王宇;

内蒙乌拉山群岩石的稀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成岩环境    甘盛飞,钱祥麟

中国油气二次运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李多丽,关平

辽河油田黄于热地区火山岩储层物性评价    史艳丽,侯贵廷

大庆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储集性控制因素分析    王传成;侯贵廷;李江海;刘文龙;贺电;刘守偈;

徐家围子断陷营一段火山岩旋回测井响应特征    张立伟;师永民;李江海;

新疆富蕴县沙尔布拉克地区南明水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张家震;徐备;庞绪勇;卫巍;王宇;

四川盆地钻孔温度测量及现今地热特征    徐明;朱传庆;田云涛;饶松;胡圣标;

霍拉山推覆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张辉;金贝贝;林水清;左丽群;

广东东莞盆地地热资源特征    黄宗万;金炯球;黄雷辉;钱党钳;李群强;邓志德;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new Late Cretaceous paleomagnetic constraints from Eastern Liaoning Peninsula,NE China    Michel Faure;

油气运聚动力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罗晓容;

Paleomagnetism of Cretaceous rocks in the Jiaodong Peninsula,eastern China:Insight into block rotations and neotectonic deformation in eastern Asia    黄宝春;John D.A.Piper;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早始新世构造体制转换与油气成藏    贾红义;杨长春;于建国;王金铎;

应用环境示踪剂探讨巴丹吉林沙漠及古日乃绿洲地下水补给    黄天明;庞忠和;

Mesozoic Extensional Tectonics in Eastern Asia:The South Liaodong Peninsula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NE China)    Michel Faure;Patrick Monie;Urs Scharer;Dominique Panis;

塔里木盆地塔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台地高频层序控制的早期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分布的影响    刘嘉庆;李忠;韩银学;彭守涛;

储层钻井液气体定量检测影响因素及方法研究    王印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沉积储层特征与油气关系    李军

岩石微孔隙中气体吸附、链状分子运移的计算模拟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杨侃

东濮古近纪伸展断陷构造样式    程秀申

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三叠纪构造演化与铁多金属矿成矿规律研究    林东燕

陕西宁强埃迪卡拉纪晚期高家山生物群中的Conotubus hemiannulatus及Gaojiashania cyclus:化石埋藏学与古生态学研究    蔡耀平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盆山耦合关系    王建强

准噶尔盆地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地质学研究    边伟华

大兴安岭北部及邻区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及地层    李晓波

大兴安岭地区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同位素特征与岩石圈地幔时代    张彦龙

西乌旗地区古生代地层格架及油气远景    高小跃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沉积微相识别方法研究    刘明珠

北二区东高台子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    王子

勘探专业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    张超文

云南澜沧老厂隐伏花岗斑岩岩石学、年代学及成因研究    陈珲

中甸岛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斑岩型铜矿成矿研究    刘学龙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研究    吕明

基于GIS的石油勘探开发综合录井图处理系统    张玮

塔北西部英买力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    王虎

东营凹陷南坡古近系储层特征及成藏规律研究    刘凤菊

松辽盆地火山岩相:类型、特征和储层意义    王璞珺,迟元林,刘万洙,程日辉,单玄龙,任延广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火山岩构造裂缝形成机制    李春林,刘立,王丽

松辽盆地北部火山岩岩相与测井相关系研究    郭振华;王璞珺;印长海;黄玉龙;

松辽盆地火山岩相:相序、相模式与储层物性的定量关系    王璞珺;吴河勇;庞颜明;门广田;任延广;刘万洙;边伟华;

松辽盆地改造残留的古火山机构与现代火山机构的类比分析    黄玉龙;王璞珺;冯志强;邵锐;郭振华;许中杰;

松辽盆地火山岩储层裂缝地质特征与地球物理识别    舒萍;曲延明;王国军;丁日新;艾兴波;纪学雁;唐华风;边伟华;王璞珺;

松辽盆地东缘中生代断裂构造特征、形成期次及其储层意义    孙晓猛;朱德丰;郑常青;单玄龙;程日辉;孙庆春;

松辽盆地东南缘营城组地层序列的划分与区域对比    贾军涛;王璞珺;邵锐;程日辉;张斌;侯景涛;李金龙;边伟华;

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旋回和期次划分——以盆缘剖面和盆内钻井为例    黄玉龙;王璞珺;门广田;唐华风;

营城组三段及二段岩性岩相和储层物性的精细刻画——基于标准剖面营三D1井全取心钻孔资料    闵飞琼;王璞珺;于世泉;黄玉龙;吴颜雄;李喆;任利军;

驻马店市地热流体年龄研究    张天增;刘运涛;赵海军;郭东兴;李扬;王远;

云南腾冲地区现代地热流体活动类型    上官志冠,孙明良,李恒忠

西藏羊八井热田地热流体成因及演化的惰性气体制约    赵平,Mack KENNEDY,多吉,谢鄂军,杜少平,David SHUSTER,金建

河南省鹤壁市新区地热流体特征及成因分析    邓晓颖,杨国平,田秋菊,陈付申

天津地热流体水化学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    胡燕;高宝珠;靳宝珍;王娟;

天津静海县史家庄一带馆陶组地热流体质量及实用性    靳宝珍;杨永江;李俊峰;张子亮;刘斐;

通许县地热流体化学特征及质量分析    陈广东;王继华;田君慧;

天津地热流体中的沉积物成分分析    李俊峰;黎雪梅;林建旺;刘杰;王连成;高宝珠;

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与地质构造关系的Q-型聚类分析    于彦;刘杰;康楠;林溦;高宝珠;

地热流体异层采灌混合作用水化学数值模拟    李俊峰;刘东林;曾梅香;田光辉;

天津市南部平原区地热流体同位素特征    阮传侠;林黎;于彦;王娟;赵苏民;

天津市唐官屯地区雾迷山组地热流体特征及其利用探讨    刘斐;贾志;靳宝珍;贾佩;张子亮;王曦;

天津市唐官屯地区雾迷山组地热流体特征及其利用探讨    刘斐;贾志;靳宝珍;贾佩;张子亮;王曦;

天津地区地热流体开发利用中的环境质量问题    林黎;孙宝成;赵苏民;

西藏羊八井热田地热流体成因及演化的惰性气体制约    赵平;Mack KENNEDY;多吉;谢鄂军;杜少平;David SHUSTER;金建;

湖北省咸宁市温泉地热田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陈金国;周衍龙;杨涛;

河南省鹤壁市新区地热流体开发利用研究    邓晓颖;杨国平;程新涛;

地热流体回灌对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王连成;沈健;宋美钰;

郯庐断裂及胶辽断块区现代地热流体研究    上官志冠;

天津地区蓟县系雾迷山组热储地热流体化学特征    程万庆;林建旺;李俊峰;

让地热流体循环起来    刘维高晶

地下2000米内地热能量约合2500亿吨标煤    夏珺

地热流体水化学、岩浆活动热效应及其油气资源意义    马野牧

天津市地下水、地热流体天然放射性评价    高亮

天津地区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刘杰

从水化学观点分析天津市地热流体成矿规律    李嫄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