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潘集矿区深部地温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评价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5:01:58
热度:

潘集矿区深部地温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评价【摘要】:本论文结合潘集矿区外围煤炭勘查工程,在系统收集整理潘集矿区及其外围(深部)钻孔测温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原位实测、分析计算、数理统计、综

【摘要】:本论文结合潘集矿区外围煤炭勘查工程,在系统收集整理潘集矿区及其外围(深部)钻孔测温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原位实测、分析计算、数理统计、综合理论分析和灰色数列等方法,对研究区地温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划分了研究区测温曲线类型,探讨了潘集矿区深部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其与浅部的差异,并从褶皱、断裂及岩浆岩等方面对研究区地温场的构造控制作用进行了系统阐述,采用热储法对该区地热资源储量进行了评价。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潘集矿区深部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测温曲线可分为下凹型、上凸型、凹凸型和近直线型四种;简要分析了测温曲线发生弯曲的原因。2、研究区地温梯度分布在2.09~3.62℃/hm之间,平均2.67℃/hm,小于潘集矿区各井田;地温梯度和温度等值线的延伸趋势大致与地层走向一致,围绕背斜轴,在南翼走向NWW-近EW,在北翼呈近SN向。并从靠近背斜轴的内侧向外围递减。3、研究区地温场受背斜聚热作用的影响明显,它在平面上控制着地温梯度由背斜轴部向外围的减小,在垂向上控制着测温曲线随钻孔迹线的偏转而弯曲;约束地层走向的明龙山断层和F66断层对地温场的影响,表现为地温梯度等值线在断层附近的偏转,导水断层中地下水不同方向的运移造成地温场的局部异常。4、虽然较久远的岩浆岩侵入时代使得其热量已全部发散,但其较高的生热率和热导率对含煤地层热物理结构的改变较大,对研究区地温场造成持久的影响。5、运用灰色数列模型对钻孔深部地温进行预测,其结果较以常用的地温梯度法推算的值精确。在此基础上,利用热储法对研究区地热资源进行初步评估。 【关键词】:地温地质特征 测温曲线形态 现今地温场 地热资源 潘集矿区深部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4
  • 1. 绪论14-22
  • 1.1 研究意义14-15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15-18
  • 1.2.1 地热及其应用15-16
  • 1.2.2 煤田地温及其影响因素16-17
  • 1.2.3 淮南煤田地温研究概况17-18
  • 1.2.4 存在的问题18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8-19
  • 1.4 论文工作概况和工作量19-22
  • 2. 研究区概况22-28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22
  • 2.2 地层22-25
  • 2.2.1 区域地层22-23
  • 2.2.2 研究区钻孔揭露岩层23-25
  • 2.3. 地质构造25-28
  • 2.3.1 区域地质构造25-26
  • 2.3.2 研究区构造特征26-27
  • 2.3.3 岩浆岩活动27-28
  • 3. 研究区地温数据获取与整理28-38
  • 3.1 钻孔测温资料28-34
  • 3.1.1 测温资料的收集28-29
  • 3.1.2 测温资料的处理29-33
  • 3.1.3 测温曲线形态特征33-34
  • 3.2 井下地温实测34-38
  • 3.2.1 测温方法34-35
  • 3.2.2 测试结果35-38
  • 4. 潘集矿区深部地温场分布特征38-48
  • 4.1 垂向地温场分布特征38-39
  • 4.2 平面地温场分布特征39-41
  • 4.3 地温梯度分布特征41-45
  • 4.3.1 地温梯度分布特征41-43
  • 4.3.2 分段地温特征43-45
  • 4.4 潘集矿区深部地温梯度与浅部对比45-48
  • 5. 潘集矿区深部地质构造对地温场的影响48-66
  • 5.1 褶皱对地温场的影响48-55
  • 5.1.1 褶皱对平面地温场的控制48-49
  • 5.1.2 褶皱对垂向地温场的控制49-51
  • 5.1.3 背斜的聚热效应51-55
  • 5.2 断裂构造对地温场的影响55-58
  • 5.2.1 区域断层对地温场的控制55-57
  • 5.2.2 导水断层对地温场的影响57-58
  • 5.3 岩浆岩对煤系地温场的影响58-66
  • 5.3.1 岩浆岩生热率对地温场的影响59-63
  • 5.3.2 岩浆岩热导率对地温场的影响63-66
  • 6. 潘集矿区深部地热资源评价66-78
  • 6.1 钻孔深部地温预测66-70
  • 6.1.1 灰色数列的理论机制与数学模型67-68
  • 6.1.2 预测过程及结果对比68-70
  • 6.2 地热储量的计算70-75
  • 6.2.1 计算模型71-72
  • 6.2.2 计算参数的确定72-75
  • 6.2.3 计算结果75
  • 6.3 地热流体可采量计算75-78
  • 7. 结论78-80
  • 7.1 主要结论78-79
  • 7.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79-80
  • 参考文献80-86
  • 致谢86-87
  • 作者简介8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给地温场装上围栏    李振刚,王双霞

冀中坳陷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    林世辉;龚育龄;

华北地温场特征    何国幸;胡玉禄;魏嘉;赵琳;

自动站地温采集干扰故障分析与解决    李成伟;李崇福;黄增林;

城市和郊区浅部地温场差异    施斌;唐朝生;高磊;姜洪涛;刘春;

水地温学的现状和发展    姚雨凤;

区域地温场的数学模拟及实例剖析    张菊明,孙惠文,熊亮平

地温场地为什么要翻松的试验    牟春瑾;

地温场地土壤对地温的影响    朱成玉,林友清

改进的矿山地温类型划分    邓孝

煤矿深部地温场影响因素分析    段忠丰;庞忠和;杨峰田;

豫北平原地温场形成机制分析    张建斌;李莲花;

地温场有限元法数值模拟及其在扬子地区的应用    刘琼颖;何丽娟;黄方;

华北地温场垂向变化    胡玉禄;胡红文;邱希青;付恩光;刘志勇;高赞东;寿冀平;

引张作用对华北平原北部地温场的影响    马刚;

引张作用对华北平原北部地温场的影响    马刚;

地温场计算方法的探讨    李燕;张明华;刘宗铬;王金江;

地温场与地震的关系初探    王均;

淮北宿临矿区现今地温场的构造控制    谭静强;琚宜文;张文永;侯泉林;谭永杰;

河西走廊地温场的初步探讨    董治平;

基于区域地温场的煤矿床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    殷骏

三都矿区地温分布规律及矿井冷负荷计算方法研究    曹瑜

潘集矿区深部地温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评价    任自强

地下水运移对矿井地温场的影响    翁荔玉

宿县矿区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    郭艳

地温场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    龚露

合肥盆地构造与古地温场特征研究    刘爱永

地下水源热泵工程对浅部地温场的影响研究    赵辉

东缘进藏交通廊道地温分布及隧址区地温分析方法    王楚骄

涡阳矿区南部地温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