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地热联合浅层地温能及再生水热能系统集成应用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5:00:55
热度:

地热联合浅层地温能及再生水热能系统集成应用研究【摘要】:建筑能耗在总耗能中所占比例很高,其中大部分是建筑供暖、制冷能耗。传统的供暖方式耗能多、污染大,每年冬季采暖已经成为节能减排战

【摘要】:建筑能耗在总耗能中所占比例很高,其中大部分是建筑供暖、制冷能耗。传统的供暖方式耗能多、污染大,每年冬季采暖已经成为节能减排战略目标顺利实施的障碍,大力建设绿色低碳建筑、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供热制冷系统势在必行。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对新兴清洁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更加迫切。面对北京市风能资源相对匮乏、水电资源储量较少的现状,具有分布广、储量大、本地化的地热、浅层地温能、再生水资源等可再生新能源在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上述三种方式在建筑供暖或制冷方面的技术都是成熟的,但就这三种方式的单一利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深部地热能而言,仅适合用于供暖,浅层地温能受到场地、水量及回灌等条件限制,再生水热能受到水量及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不稳定。基于这三种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本次提出三种能源集成应用,充分发挥三种能源各自优势,实现新能源应用科技创新、集成创新。通过示范工程的建设,建造了深层地热能、浅层地温能和再生水热能集成应用的示范性工程。首次将三种清洁能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满足建筑物冷热负荷需求的情况下完成供热和制冷。通过信息监测系统实现了系统运行数据的时时监测、采集及分析,为调整系统中各种能源使用比例提供参考和依据。三种能源的集成应用有效的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保证了供暖和制冷的效果,满足项目的实际需求,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课题研究成功可以推动北京及周边其他具有类似资源条件的地区进行清洁能源的集成应用,以实现能源利用的高效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切实改善我市能源结构、减缓大气污染做出实质性贡献。 【关键词】:地热 浅层地温能 再生水热能 集成应用 综合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83;P314
【目录】:
  • 摘要4-5
  • 英文摘要5-11
  • 第1章 绪论11-27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3
  • 1.1.1 选题依据11-12
  • 1.1.2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1
  • 1.2.1 地热能供暖的国内外研究、利用现状13-15
  • 1.2.2 浅层地温能供暖和制冷国内外研究及开发利用现状15-18
  • 1.2.3 再生水供暖和制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8-20
  • 1.2.4 建筑物尺度下的热能综合利用系统设计20-21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21-27
  • 1.3.1 研究内容21-22
  • 1.3.1.1 示范工程热学设计计算21
  • 1.3.1.2 工程设计21-22
  • 1.3.1.3 集成应用系统施工22
  • 1.3.1.4 集成应用系统运行22
  • 1.3.2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22-23
  • 1.3.3 技术路线23
  • 1.3.4 主要工作23-27
  • 1.3.4.1 供热/制冷三种热能集成应用系统构建方案23-25
  • 1.3.4.2 开发建设热能利用实时动态监测信息系统25-26
  • 1.3.4.3 建立热能集成应用示范工程26
  • 1.3.4.4 热能集成应用系统示范工程运行效果评估26-27
  • 第2章 热能集成系统理论及方案27-35
  • 2.1 热能集成应用理论研究27-32
  • 2.1.1 深层地热能利用技术27-29
  • 2.1.2 浅层地温能利用技术29-30
  • 2.1.3 再生水热能利用技术30-31
  • 2.1.4 地热能集成应用31-32
  • 2.2 热能集成应用方案建立32-35
  • 2.2.1 冬季运行方案32-33
  • 2.2.2 夏季运行方案33-35
  • 第3章 热能集成系统工程化设计35-51
  • 3.1 工作区基本情况35-38
  • 3.1.1 基本情况35-36
  • 3.1.2 资源条件36-38
  • 3.1.2.1 深层地热能概况36-37
  • 3.1.2.2 再生水资源概况37-38
  • 3.1.2.3 浅层地温能资源概况38
  • 3.1.3 设备情况38
  • 3.1.4 冷热负荷情况38
  • 3.2 原始地温及土壤热物性测试38-46
  • 3.2.1 工作区浅部地层地质特征39-40
  • 3.2.2 地层换热能力测试40-46
  • 3.2.2.1 测试内容及目的40
  • 3.2.2.2 测试原理40-41
  • 3.2.2.3 试验步骤41-42
  • 3.2.2.4 热响应测试及测试孔参数条件42
  • 3.2.2.5 测试结果42-46
  • 3.3 设计要求46-47
  • 3.4 再生水提供冷热量计算47
  • 3.5 地热井供热计算47-48
  • 3.6 资源条件及需求满足情况48-49
  • 3.7 利用方案设计49-51
  • 3.7.1 地热水利用49
  • 3.7.2 再生水利用49
  • 3.7.3 浅层地温能利用49-50
  • 3.7.4 三种能源集成应用设计50-51
  • 第4章 三能合一集成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及运行51-69
  • 4.1 三种能源集成利用方案51-52
  • 4.1.1 三种能源利用在不同时间上的匹配51
  • 4.1.2 三种能源利用在不同空间上的匹配51-52
  • 4.1.3 三种能源供热及制冷匹配需注意的问题52
  • 4.2 热能集成系统改造工程52-53
  • 4.2.1 机组等主要设备的升级改造52
  • 4.2.2 主机房改造施工52-53
  • 4.3 监测及信息采集系统建设53-63
  • 4.3.1 监测设备55-59
  • 4.3.1.1 室外地埋孔温度监测设备55
  • 4.3.1.2 室外温度监测设备55-56
  • 4.3.1.3 室内温度监测设备56-57
  • 4.3.1.4 室内设备及系统监测设备57-59
  • 4.3.2 数据采集及控制系统设计及施工59-63
  • 4.3.2.1 功能简介59-60
  • 4.3.2.2 自控系统60
  • 4.3.2.3 信息采集系统60-62
  • 4.3.2.4 自动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施工62-63
  • 4.4 系统试运行63-64
  • 4.5 效果评价64-69
  • 4.5.1 冬季运行费用比较64-65
  • 4.5.2 夏季运行费用比较65-66
  • 4.5.3 环境效益66-69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69-71
  • 5.1 结论69
  • 5.2 创新点69-70
  • 5.3 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74
  • 作者简介74-75
  • 致谢7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发展综述    栾英波;郑桂森;卫万顺;

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能分布规律研究    王新娟;栾英波;路明;李志萍;

创新环卫统计工作服务首都世界城市建设    刘惠惠;王树国;

北京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孙颖;刘久荣;韩征;王树芳;何政伟;

郑州市“红层”地热流体质量评价与开发利用分析    张新春;

浅层地能利用中回灌水对地下水影响浅析    张国建;

天津地区地热热泵联合供热方式的可行性分析    刘舒;姜中鹏;

散热器与水源热泵串联的低温地热梯级利用系统应用分析    汪磊磊;由世俊;张欢;张文帅;郝志军;

视频监控管理平台主控服务器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莫国庆;王可学;

地温中央空调的工作原理和施工注意事项    王志杰;石东森;

地源热泵技术生逢其时    梁晓亮;

贵阳市中心城区浅层地温能潜力评价及环境效益分析    宋小庆;苏宁;

良乡地热田地热水化学特征及同位素分析    刘颖超;刘凯;孙颖;刘久荣;郭高轩;

地埋管地下传热数值模型开发与模拟结果分析    张可霓;胡贤贤;郑志松;

聊城市城区东营组热储层回灌可行性分析    王星荟;孟凡奇;杨冲;

南宁市浅层地温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梁礼革;朱明占;杨智;陈永鹏;

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施工基本原则研究    焦小雨;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区基本管理原则研究    焦小雨;

北京市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    刘颖超;刘凯;孙颖;刘久荣;刘宗明;

层次分析法下浅层地温能的适宜性研究    刘燕栋;

浅层地温能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孔祥军;孙振添;张国山;石涵静;

浅谈地源热泵技术在国内外发展与应用    邓丽娟;

国际国内地源热泵技术发展趋势——摘选《中国地源热泵发展研究报告》    徐伟;

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卫万顺;郑桂森;栾英波;

水源热泵技术发展优势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刘新国;

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    韩再生;冉伟彦;佟红兵;刘志明;

日本地源热泵技术发展现状    苏存堂;

水源热泵的技术特点及几种形式    刘大能;

浅谈水源热泵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孙强;

关于发展地源热泵系统的若干思考    汪训昌;

水源热泵的特点介绍和技术分析    杨宇;林进峰;

浅层地温能数据库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王新娟;李玲;张院;谢振华;徐映雪;

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    郝爱兵;

国内首台车载浅层地温能响应试验台交付使用    

浅层地温能迎来产业化机遇    

我国浅层地温能资源分区探讨    郑桂森;栾英波;白凌燕;

全国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全面展开    

南京调查评价浅层地温能    

上海地区浅层地温变化规律特征分析    王万忠;

全国省会城市浅层地温能潜力基本摸清    段金平;

表土结构对浅层地温的影响    郭荣桂

北京市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王立发;董殿伟;江剑;张红梅;孟杉;杨帆;

浅层地温资源的基本内涵与勘查评价的基本理念    王贵玲;蔺文静;

石家庄浅层地温变化特征    张翠华;张文煜;侯晓玮;韩军彩;

山东省浅层地温能开发与应用实例    朱友强;刘桂仪;佟光玉;常久春;

浅层地温能评价方法    韩再生;

北京市浅层地温(热)资源利用情况与相关规定介绍    陈建平;贾宏刚;

浅层地温能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    邓高;

浅层地温异常与强震关系初探    张治洮;

浅层地温资源普查的初步构想    尹雪峰;洪艳华;宋健厚;

长春地区气温变化对浅层地温测量产生的影响    陈晓冬;金旭;管彦武;石卓;

浅层地温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本报记者 孙宇浩 段金平

浅层地温能:新型清洁能源    本报记者 段金平

北京浅层地温能开发亟待规划和评价    记者 高慧丽 段金平

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北京市地勘局局长 魏连伟

本市逾千万平方米建筑用上浅层地温能    记者 刘扬通讯员 段金平

浅层地温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    

把浅层地温能送进千万家    本报记者 段金平

让浅层地温能造福于民    段金平

专家热议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    记者 张金萍 陈蓉

湖北:打开浅层地温能利用之门    本报记者 晏丽

北京地区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示范研究    徐光辉

呼和浩特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研究    闫福贵

调查流动地下水脉的浅层地温测量法正反演问题研究    陈晓冬

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参数研究    于湲

重庆地区浅层地温能适宜性分区及资源量评价研究    冀洪丹

延庆盆地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适宜性研究    郑声涛

地热联合浅层地温能及再生水热能系统集成应用研究    孔祥军

长春市区浅层地温(热)能资源适宜性分区研究    马金涛

河北省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效益分析    马乐乐

西安市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研究    刘彩波

重庆地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研究    龙娇

重庆市浅层地温能资源量调查评价研究    张华民

便携式原位浅层地温导热系数测试仪的研制及试验研究    殷仁朝

基于GIS的义乌市浅层地温能评价模型研究    王衍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