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水稻秸秆热解生物炭固碳潜力估算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38:14
热度:

水稻秸秆热解生物炭固碳潜力估算【摘要】:中国是世界秸秆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007-2009年年均产量达到7.35亿t,其中约有21%秸秆露天焚烧,不仅是资源浪费,同时也加剧了温

【摘要】:中国是世界秸秆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007-2009年年均产量达到7.35亿t,其中约有21%秸秆露天焚烧,不仅是资源浪费,同时也加剧了温室效应。据估计农田土壤固碳潜力占自然固碳潜力巨大,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措施可以增加土壤固碳能力60%~70%,高效利用秸秆资源就是其中很有效的一种管理方式。生物炭是废弃生物质材料热解产生的一类碳含量极高并具有一定的化学或生物学惰性的混合物,应用于土壤后其所具有的碳汇功能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文章以2012年中国露天焚烧的水稻秸秆为原料,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水稻秸秆热解生产生物炭并还田过程的固碳潜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水稻秸秆-生物炭-还田"模式固碳潜力主要分为3个部分:(1)代替化石燃料燃烧排放7.78×10~6t;(2)土壤封存36.45×10~6t;(3)增加作物生长固碳3.46×10~6t,CO_2总固定量为47.69×10~6t。计算得到每热解1 t水稻秸秆将固定1.34 t的CO_2。根据评估结果认为热解水稻秸秆生产生物炭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这种模式可以推广处理农业废弃秸秆资源,以应对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生物炭 水稻秸秆 慢速热解 土壤固碳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071159,41371485) 湖北省公益性科技研究项目(GYS0022)
【分类号】:X712
【正文快照】: 农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国家总排量的12%~17%,同时农业固碳减排的潜力巨大,IPCC(2007)在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估计,农业减排潜力可占总自然潜力的20%以上,其中90%来自土壤固碳 [1]。可见农田土壤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但是这个潜力受土壤管理方式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水稻秸秆生物碳的结构特征及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    陈再明;陈宝梁;周丹丹;

生物炭技术缓解我国温室效应潜力初步评估    姜志翔;郑浩;李锋民;王震宇;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前景展望    张俙何;洪春来;朱凤香;姚燕来;陈晓旸;王卫平;

改性小麦秸秆对磷酸根的动态吸附性能    韩志勇;屈波;张继义;徐春梅;苏思;

蔬菜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利用生物炭减轻污染的潜力    刘阿梅;向言词;田代科;

木薯渣基生物质炭对土壤中阿特拉津吸附特性的影响    邓惠;俞花美;李昉泽;冯丹;葛成军;

作物秸秆腐熟剂研究进展    柳建国;许诺;郭静;

大豆秸秆纤维制取机配套原料捞取装置设计与参数优化    李卓;陈海涛;顿国强;韩霞;苗乃彪;吴广伟;

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及水分的影响    孙爱华;华信;朱士江;

稻壳灰对抗生素磺胺的吸附特性研究    纪营雪;王风贺;张帆;张艳红;王国祥;顾中铸;

不同烧制温度下玉米秸秆生物炭的性质及对萘的吸附性能    黄华;王雅雄;唐景春;朱文英;

生物炭与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    陈温福;张伟明;孟军;

生物质催化热解炭化的试验研究与机理分析    宋成芳

农业碳汇功能及其补偿机制研究    李颖

生物质炭对环境中阿特拉津的吸附解吸作用及机理研究    俞花美

基于景观尺度的高集约化农业土地利用环境风险控制研究    李洪庆

生物碳固定化微生物修复海水石油污染    吕吉利

D200型大豆秸秆纤维制取机原料供给系统研究    李卓

城镇有机垃圾热解生物炭理化性质研究    罗亭

生物炭对底泥吸附固定重金属的影响    梁成凤

施用生物炭对采煤塌陷区土壤培肥效应的影响    朱继荣

生物炭吸附机理及固肥效果的初步研究    邓光天

生物炭对植物生长发育及镉吸收的影响    刘阿梅

新型释氧生物可渗透反应墙修复硝基苯污染地下水    王柳

生物炭连续四年还田对小麦产量和土壤固碳减排的中长期效应    张燕辉

不同温度裂解椰子生物炭对重金属吸附的研究    楚颖超

玉米秸秆对Cr(Ⅵ)的生物吸附及热力学特征研究    李荣华;张增强;孟昭福;李红艳;

生物碳质吸附剂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及机理    陈宝梁;周丹丹;朱利中;沈学优;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及森林资源状况    

秸秆直燃发电系统的生命周期评价    刘俊伟;田秉晖;张培栋;李秀金;

农业废弃物生物黑炭转化还田作为低碳农业途径的探讨    潘根兴;张阿凤;邹建文;李恋卿;张旭辉;郑金伟;

稻壳制备的生物质炭对红壤和黄棕壤酸度的改良效果    袁金华;徐仁扣;

秸秆露天焚烧排放的TSP等污染物清单    曹国良,张小曳,王丹,郑方成

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释放碳量的估算    赵建宁;张贵龙;杨殿林;

黑碳在土壤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张旭东,梁超,诸葛玉平,姜勇,解宏图,何红波,王晶

中国火力发电燃料消耗的生命周期排放清单    狄向华,聂祚仁,左铁镛

我国化肥利用现状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研究    闫湘

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    毕于运

水稻秸秆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朱琳;刘春晓;王小华;孙勤芳;卞新民;

水稻秸秆的微波液化研究    王宁;田春蓉;林晓艳;王建华;

江苏省水稻秸秆资源量及其可收集量估算    顾克军;张斯梅;许博;张恒敢;杨四军;

酸碱结合预处理对水稻秸秆纤维素乙醇转化率的影响    段晓健;居学海;张长波;王景安;刘仲齐;

水稻秸秆降解菌的筛选    毕春鹏;李海群;乔雪;吴月;姜治民;孙军德;

降解水稻秸秆的好氧性丝状真菌菌株的分离筛选与初步鉴定    夏菠;庞立;廖兴华;夏延斌;

改性处理对水稻秸秆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陈晓浪;胡书春;周祚万;

Ca~(2+)盐对水稻秸秆热裂解特性的影响    黄承洁;姬登祥;于凤文;艾宁;计建炳;

水稻秸秆生物炭对水体中DDE的吸附性能研究    肖洋;张乃明;

水稻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工艺的响应面法优化    王永泽;邵明胜;杨立;陈雄;李冬生;王金华;

水稻秸秆半干青贮工艺条件及饲料营养价值的研究    张兴;王仪明;张瑾;范占炼;

四株不同属真菌粗酶液协同降解水稻秸秆效果的比较研究    谢占玲;何智媛;

原料预处理对生物质热裂解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姬登祥;黄承洁;于平;于凤文;艾宁;计建炳;

水稻秸秆腐熟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    顾金刚;李世贵;龚明波;冯新光;姜瑞波;

改性炭化水稻秸秆的制备及其表征    杨阳;张毅敏;练建军;段金程;周创;林超;

水稻秸秆和稻壳水浸提液对小麦及其伴生杂草生长的影响    王晓琳;张弘玥;李贵;

水稻秸秆制备生态有机复合肥的工艺研究    程雪松;何秀院;唐瑜;

复合菌系XDC-2分解未经化学处理的水稻秸秆    王慧;刘小平;郭鹏;高瑞芳;王小芬;崔宗均;

纤维素分解菌剂对水稻秸秆田间降解效果的影响    金海洋;姚政;杨建军;蒋小华;查健生;

水稻秸秆品质与稻米品质同步遗传改良的研究    郑金贵;王逸群;许明;刘峰;蒋家焕;陈福禄;林世强;

毛集实验区2万亩水稻秸秆成了抢手货    李长政

水稻秸秆“化身”育秧基质    记者 薛佳红 通讯员 戴文华 汪唐锦

兴化10万亩水稻秸秆旋耕还田    记者 王庭君

日又现500余头疑似“辐射牛”流散    

稻草也能变金条    袁春梅 胡利民 庄文明

水稻秸秆降解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机理研究    徐杰

水稻秸秆纤维素发酵转化燃料乙醇的研究    杨涛

水稻秸秆烟雾灰分对蔬菜生长和品质及体内多环芳烃含量影响的研究    诸卫平

水稻秸秆生物质炭在稻田土壤中的稳定性及其机理研究    杨敏

磷矿粉和水稻秸轩对土壤铅污染钝化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汤帆

阴离子结构对胆碱类离子液体预处理水稻秸秆的影响    徐杰

水稻秸秆的化学处理技术及应用可行性研究    杜文鹤

腐秆剂对水稻秸秆快速腐熟过程的作用机理研究    杨帆

水稻秸秆化感物质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消除化感影响的研究    胡帅珂

可循环混合溶剂分离水稻秸秆组份的研究    王伟

脆性水稻秸秆的生物预处理及发酵    刘晨娟

干湿交替强度对旱地土壤结构形成及水稻秸秆分解过程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尧水红

水稻秸秆阴离子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谭优

生物质秸秆热特性的测定分析及DSC曲线拟合    郭兵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