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深层孔隙型热储地热尾水回灌堵塞机理及示踪技术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59:20
热度:

深层孔隙型热储地热尾水回灌堵塞机理及示踪技术研究【摘要】:为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减少地热尾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地下热水人工回灌是必然途径,而堵塞是制约地下热水

【摘要】:为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减少地热尾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地下热水人工回灌是必然途径,而堵塞是制约地下热水人工回灌的瓶颈,特别是深层孔隙型热储地热尾水回灌堵塞影响因素异常复杂且具有多变性,地下热水的持续高效的回灌仍属世界难题。为评价地热尾水回灌效果,分析回灌水运移方向、速率等规律,查明热储层在回灌前后压力场、水化学场、温度场变化,明确开采井和回灌井之间“热突破”情况,地热回灌对井示踪试验是研究这些问题最重要、最直观的工作方法之一,然而国内深层孔隙型热储回灌示踪试验尚无成功先例。因此,深化和完善深层孔隙型热储地热尾水回灌堵塞机理与防治措施,系统地开展地热尾水回灌示踪实验的研究,对热储资源科学持续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延长地热田的使用寿命以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论文选取亟待进行地下热水回灌的全国地热名城咸阳深层孔隙型热储地下热水为研究对象,在地热地质、水文地质以及地热对井回灌运行条件约束下,在现场调研取样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水文地球化学理论模拟—室内模拟实验—现场回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深层孔隙型热储地热尾水回灌堵塞机理和示踪实验的研究。堵塞机理研究结果揭示了热储水-岩反应中各类矿物的溶解沉淀规律、查明了回灌过程中化学、悬浮物、颗粒运移、气体以及微生物等多元影响回灌堵塞机理的程度及主次关系,并针对每种堵塞因素提供了相应的防治回灌堵塞建议。示踪试验选取硫氰酸铵作为示踪剂,准备充分,操作规范,实验期间尚未监测到示踪剂响应表明回灌井与开采井群连通性不理想,回灌短时期内不会造成“热突破”。 本文研究取得的结论和认识,为深层孔隙型地热尾水回灌堵塞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今后地热对井回灌示踪试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深层孔隙型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孔隙型热储 地下热水回灌 堵塞机理 示踪试验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314;P64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0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2.1 地热尾水回灌堵塞机理研究现状13-14
  • 1.2.2 热储层回灌示踪研究现状14-15
  • 1.3 技术思路与创新点15-20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技术思路16-18
  • 1.3.3 创新点18-20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20-29
  • 2.1 自然地理20-21
  • 2.2 地形地貌21-22
  • 2.3 构造22-24
  • 2.3.1 区域地质构造22
  • 2.3.2 控热地质构造22-23
  • 2.3.3 地层概况23-24
  • 2.4 回灌区蓝田灞河组物性特征24-29
  • 2.4.1 回灌区灌、采井地热地质条件24-27
  • 2.4.2 回灌区地热井给水能力分析27
  • 2.4.3 回灌区热储含水层渗透系数计算27-29
  • 第三章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研究29-38
  • 3.1 热储环境模拟29-34
  • 3.1.1 热储温度模拟29-32
  • 3.1.2 热储酸碱度模拟32
  • 3.1.3 热储流体混入量模拟32
  • 3.1.4 水文地球化学反应路径模拟32-34
  • 3.2 热储矿物溶解沉淀规律模拟34-37
  • 3.2.1 温度对矿物溶解沉淀规律的影响35-36
  • 3.2.2 pH值对矿物溶解沉淀规律的影响36
  • 3.2.3 氧化还原电位对矿物溶解沉淀规律的影响36-37
  • 3.3 地热尾水与原水混合模拟37-38
  • 第四章 地热尾水回灌堵塞机理模拟实验38-63
  • 4.1 化学堵塞39-48
  • 4.1.1 室内化学堵塞模拟实验39-44
  • 4.1.2 实验室模拟-理论的耦合44-46
  • 4.1.3 化学堵塞矿物成分对比46-47
  • 4.1.4 回灌现场WH2 井回扬水成分对比分析47-48
  • 4.2 悬浮物堵塞48-55
  • 4.2.1 回灌目的层岩样分析48-49
  • 4.2.2 热储孔喉与尾水悬浮物粒径分析49-52
  • 4.2.3 室内悬浮物堵塞模拟实验52-55
  • 4.3 颗粒运移55-56
  • 4.3.1 评价方法55
  • 4.3.2 实验方法55-56
  • 4.3.3 实验结果56
  • 4.4 热储岩心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56-58
  • 4.4.1 岩心力学性质实验57
  • 4.4.2 岩心应力敏感性实验57-58
  • 4.5 气体堵塞58-60
  • 4.5.1 实验步骤及原理59
  • 4.5.2 实验结果及分析59-60
  • 4.6 微生物堵塞60-61
  • 4.6.1 实验步骤及原理60
  • 4.6.2 实验结果及分析60-61
  • 4.7 各堵塞因素堵塞程度分析61-63
  • 第五章 地热井回灌示踪试验63-80
  • 5.1 地热回灌背景64-67
  • 5.1.1 地热井回灌概况64-66
  • 5.1.2 地热井系统运行模式66-67
  • 5.2 回灌区地热井水化学特征67-70
  • 5.2.1 回灌区地热井水化学类型特征67-68
  • 5.2.2 回灌区地热井水化学宏量组分含量分布68-70
  • 5.3 示踪试验方法与过程70-80
  • 5.3.1 示踪试验准备70-76
  • 5.3.2 示踪试验过程76-77
  • 5.3.3 示踪试验结果77-80
  • 结论与建议80-82
  • 参考文献82-84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84-85
  • 致谢8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储层岩石速敏伤害机理研究    石京平,宫文超,曹维政,许云龙

天津市塘沽低温热储回灌的水-岩相互作用地球化学模拟    陈宗宇

地热水与回灌水混合的地球化学模拟——以冰岛Laugaland低温热田为例    毕二平

储层岩石的应力敏感性评价方法    李传亮;

油田示踪剂技术    于瑞香;张泰山;周伟生;

地热系统中矿物-流体化学平衡的计算    吴红梅,孙占学

岩心速敏试验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段勇

地层的固结特性与地面沉降临界水位控沉    牛修俊

环境因素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影响    张小里,陈志昕,刘海洪,郭生武,陈开勋

冰岛Laugaland地热田示踪试验与回灌温度模拟    张远东,魏加华

天津市深层粘性土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及其沉降量计算    陈戈,阎世骏,李铁锋

长深气田火成岩储层应力敏感性及其成因机理    王磊;师永民;宋秋国;柴智;秦小双;李晓敏;吴文娟;

北京东南城区雨水化学特征与化学稳定性分析    郝瑞霞;周玉文;汪明明;赵树旗;梁鹏;丁跃元;

微生物对Q235钢在黄壤土中腐蚀行为的影响    伍远辉;罗宿星;勾华;孙成;

环境因素对航煤中微生物影响的正交实验设计    崔艳雨;许长明;

地下热水回灌过程中渗透系数研究    何满潮,刘斌,姚磊华,徐能雄,任红艳

碳酸盐岩溶解—沉淀热力学模型及其在塔北地区的应用    陈圆圆;于炳松;

储层裂缝应力敏感性研究现状及展望    杨波;刘向君;孙建坤;

岩性结构与地面沉降关系研究——以苏锡常地区为例    武健强;张于;

山东省临清市地热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方案建议    刘春华;杨丽芝;刘中业;

利用地下水监测资料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关系——黑河监测断面水质状况    杨小双;曾志斌;刘运涛;周称称;

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及其生理特性研究    阿丽娜;王黎;严巧凤;张皓;关婷;

浅层地温能反季节循环利用技术在天津地矿珠宝公司改燃工程中的应用    张久潮;王连成;曹凤兰;

天津市奥陶系热储层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高宝珠;黎雪梅;聂瑞平;穆春一;

不同岩性结构区的地面沉降特征比较研究    武健强;

井间示踪技术在岩溶裂隙热储层采灌系统中的应用——以天津市王兰庄地热田回灌井HX-25B示踪试验为例    曾梅香;阮传侠;田光辉;

天津市西南部地热利用浅析    靳宝珍;张子亮;刘斐;王曦;

浅层地温能反季节循环利用技术——以天津地矿珠宝公司改燃工程为例    王连成;张久潮;

天津地区地下水源热泵运行对水质的影响    王亚斌;张建民;王家兵;付建文;郭淑娟;

华北地下水位大降深区水位保护目标划定研究    李伟;钟华平;卞锦宇;

鲁西北地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    张保建

下辽河平原地下水水质实时预报模型研究    杜超

CO_2-火山碎屑岩相互作用的特征与机理    董林森

海拉尔兴安岭群储层酸化工艺技术研究    杨宝泉

鄂尔多斯盆地南区保安群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机理    徐中华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地球化学及其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研究    赵慧

川西北高原壤塘县大骨节病病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病情相关关系的研究    刘国

深部储存CO_2泄漏对浅层地下水水质影响的场地尺度数值模拟研究    杜尚海

矿区深厚复合含水松散层的工程、力学特性及其应用    许延春

海水和海泥环境中厌氧细菌对海洋用钢微生物腐蚀行为的影响    段继周

同步除硫脱氮除磷微生物筛选及对矿区废水处理实验研究    任军俊

硫酸盐还原菌对酸性废水中重金属的生物沉淀作用研究    王方

玄武岩斜坡水岩化学作用    刘泉

昆明地热田Ⅱ块段地下热水系统溶质运移的数值模拟    王月

硫酸盐还原菌(SRB)污泥固定化技术处理混合电镀废水的研究    张新宇

河间东营组油藏注水井深部酸化技术研究    张红

钙华沉积的水化学控制因素分析及天津王四井钙华形成的模拟研究    郭小娟

PS-InSAR技术在北京典型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卢学辉

全发酵大豆为碳源实现酸性硫酸盐废水厌氧生物处理    彭美丽

石油回注水杀菌剂的研制—季铵盐的合成    邱浩然

致密砂岩气藏应力敏感的全模拟试验研究    向阳,向丹,杜文博

微生物腐蚀中游离氧的作用    唐和清;

地下水水质参数在抽水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及其水化学模拟——以大庆市齐家水源地为例    贾国东,张建立,秦延君,刘金和,钟佐燊

山西柳林泉域水-岩相互作用地球化学模拟    王焰新,马腾,罗朝晖,李永敏

大庆外围低渗透储层裂缝与地应力研究    王秀娟,杨学保,迟博,孙贻铃,刘卫丽

地下水矿物饱和度的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分析——以娘子关泉域岩溶水为例    李义连,王焰新,周来茹,高红波,张江华

地下水与玄武岩反应趋势分析    艾瑶,高明,戴水汉

化学示踪剂在河南稀油田的应用研究    杨林,袁光喜,李新华,黄丽莎,李志和

多孔介质的流变模型研究    李传亮,杜志敏,孔祥言,徐献芝,李培超

关于碳酸盐型水质稳定性指数判定法的讨论    王鼎臣

研究孔隙热储层水力联系的地球化学方法    王心义,韩鹏飞,廖资生,林学钰

松辽盆地有效热储层的识别与划分技术    文慧俭;施尚明;孙小洁;

广东省中深部隐伏带状热储勘查方法的研究    邓高;

瓦房店龙门塘温泉热储构造特征    范晓军;宋东升;陈岩;

四川安县罗浮山温泉热储层的初步研究    朱克亮;赵斌;

鲁北砂岩热储地热尾水回灌试验研究    赵季初;

郑州市城区深部基岩层热储特征分析    刘传权;郭克剑;

采灌条件下中低温热储温度场动态特征初探    曾梅香;田光辉;赵越波;朱婧嫄;

东营市城区馆陶组热储回灌性能分析    谭志容;

氨氮在松散孔隙型热储层中的吸附影响因素研究    赵丽;阿丽莉;刘梦杰;张艳欣;王心义;

采灌条件下中低温热储温度场动态特征初探    曾梅香;田光辉;

天津地区馆陶组热储地热回灌技术分析    王连成;林黎;

天津地热田热储含水系统与热储含水层组的划分及其特征    陈振霞;

郑州市深部热储层地热水补给来源分析    田东升;

示踪实验在岩溶热储井间连通性研究中的应用    庞菊梅;庞忠和;孔彦龙;王迎春;

华北平原地区主要热储层的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化学特征    高宝珠;

河北平原层状热储合理井距计算方法探讨    张德忠;

高温热田勘探开发综述    康文华;李德禄;

天津地区馆陶热储CO_2-EATER模式实验研究    李义曼;庞忠和;吕良华;

天津市奥陶系热储层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高宝珠;黎雪梅;聂瑞平;穆春一;

沧州打废弃油井的“歪主意”    田级生

北京地区热储层损害机理研究    秦俊生

内蒙古哈素海新近系热水资源评价    侯俊琳

碳酸盐岩热储隐伏型中低温热水的成因与水—岩相互作用研究    马瑞

重庆三叠系碳酸盐岩热储成因与水—岩作用过程研究    肖琼

北京地区典型热储层损害评价研究    王立超

西安凹陷热储流体环境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特征    胡扬

咸阳地压型热储流体基本特征及补给的研究    余娟

地热回灌示踪技术及热储模拟实验研究    李元杰

沧县隆起雾迷山组热储层数值模拟及回灌分析    段忠丰

克东县克东镇地热热储分布特征及资源评价    贺晓平

同位素演化对具地压特征热储流体起源成因的指示意义    闫华

山东省德州市城区馆陶组热储地热资源评价    赵季初

用近接型相似微小地震对判明干热岩热储层主要裂隙方位的研究    张万鹏

石人沟地区热储特征及地热资源评价    刘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