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基于三维地质建模的银川平原地热资源储量评价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57:16
热度:

基于三维地质建模的银川平原地热资源储量评价【摘要】:银川平原蕴含着巨大的地热资源储量,本文在银川平原地热形成有利条件、地热资源特征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参考已有的地热

【摘要】:银川平原蕴含着巨大的地热资源储量,本文在银川平原地热形成有利条件、地热资源特征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参考已有的地热井对银川平原地热资源进行了评价。 通过大量资料整理,并利用新的物探解译资料,在充分分析银川平原地貌、地质构造、深部热流等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地热形成的有利条件,即山坡汇水经深循环为地下热水提供来源,巨厚的新生界地层、特有的岩性特征造就了有利的储盖条件,深大活动断裂提供了深部热流上移的通道,隆起区聚集热流体并形成高地温异常区,上隆的上地幔软流层和莫霍面、高热流值的地幔流造就良好的深部热源条件。之后通过地温场分布区情况分析,进一步说明地温在深度3000m内可达80℃,浅层地温梯度足够大,银川平原具有巨大的中低温地热资源潜能。 对地热资源进行评价的前提是对研究区地质结构有清晰的认识。三维地质模型能够直观地表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的空间分布形态,为热储存在区划分、热储埋藏深度确定、热储层段划分、热储厚度取值、热储温度计算等提供依据。以钻探孔数据,及地震和物探资料解译出的地质构造剖面为基础,在GOCAD软件中建立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 从经济和技术可行性出发,确定浅层地温梯度在2.5℃/100m以上,热储温度达到25℃,深度在4000m以内且在渐新统底板以上为热储资源评价范围,共有热储面积为1990.473106m2。利用与研究区地质特征相符地热资源评价方法,依照构造特征分5个区进行地热资源储量评价,最终算出银川平原研究区地热资源总量为4518.7731014kJ,地热资源可开采总量为1129.6931014kJ,地热流体储存总量为12742.773108m3,地热流体可开采总量为637.143108m3。通过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经济和环境影响的评价,可知研究区地热资源整体上属于经济型;地热资源可开采量折合成标准煤为38.613108吨,可节省环境治理费用10737.63亿元;热储层埋深较大,开采地热流体引发地面沉降的可能性不大。 本次研究所得三维地质模型和地热资源储量评价结果,对银川平原进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实现能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银川平原 地热资源 三维地质建模 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314;P6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10-11
  • 1.2 研究现状11-13
  • 1.2.1 地热研究和利用现状11-12
  • 1.2.2 热储量计算研究现状12
  • 1.2.3 三维地质建模研究现状12-13
  • 1.2.4 银川平原地热研究和开发现状13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3-15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3-14
  • 1.3.2 论文创新点14-15
  • 第2章 地热形成区域地质背景15-26
  • 2.1 自然地理及地貌概况15-16
  • 2.2 地层结构16-20
  • 2.3 构造特征20-24
  • 2.3.1 活动断裂20-22
  • 2.3.2 基底构造22
  • 2.3.3 深部构造22-24
  • 2.4 深部热流24-25
  • 2.5 地热形成有利条件25-26
  • 第3章 地温场分析26-29
  • 3.1 地温分布特征26-27
  • 3.2 地温梯度27-28
  • 3.3 地热地温要求28-29
  • 第4章 三维地质建模29-42
  • 4.1 建模目的29-30
  • 4.2 建模方法30
  • 4.3 地质建模流程30-31
  • 4.4 数据甄别与筛选31-34
  • 4.5 数据一致性检查和处理34
  • 4.6 确定各层顶底板高程34-37
  • 4.7 层面模型37-38
  • 4.8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38-42
  • 4.8.1 建模方式选择38-39
  • 4.8.2 模型检验39-41
  • 4.8.3 模型结果分析41-42
  • 第5章 地热资源储量评价42-56
  • 5.1 评价内容和范围42
  • 5.2 评价区域划分及计算分区42-44
  • 5.3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44-54
  • 5.3.1 地热资源量44-51
  • 5.3.1.1 计算公式44
  • 5.3.1.2 参数确定44-50
  • 5.3.1.3 计算结果50-51
  • 5.3.2 地热资源可开采量51-52
  • 5.3.2.1 计算公式51-52
  • 5.3.2.2 参数确定52
  • 5.3.2.3 计算结果52
  • 5.3.3 地热流体储存量52-54
  • 5.3.3.1 计算公式52
  • 5.3.3.2 参数确定52-53
  • 5.3.3.3 计算结果53-54
  • 5.3.4 地热流体可开采量54
  • 5.3.4.1 计算公式及参数54
  • 5.3.4.2 计算结果54
  • 5.4 经济与环境影响简评价54-56
  • 5.4.1 开发利用经济可行性评价54-55
  • 5.4.2 环境影响评价55-56
  • 第6章 总结56-58
  • 致谢58-59
  • 参考文献59-62
  • 附录6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三维地质模型与可视化研究的现状分析    吴观茂;黄明;李刚;邹时林;

基于OpenGL的切片合成法及其在三维地质模型可视化中的应用    朱小弟,李青元,曹代勇

地热资源综合评价方法    曹阳,施尚明,李雪英,王玉华,王桂萍

西藏羊八井地热发电站的运行、问题及对策    周大吉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三版)    胡圣标,何丽娟,汪集旸

国内外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分析    王贵玲,张发旺,刘志明

中国地下热水分布之特点及属性    陈墨香,邓孝

地热钻井技术的若干问题    李国栋;

河北深州地热田开采地热资源评价    刘志明;王贵玲;蔺文静;

基于钻孔数据的矿山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过程研究    向中林;王妍;王润怀;刘玉芳;刘顺喜;

合肥地区上更新统黏土中节理的几何学特征与构造意义    陈安国;姚大全;沈小七;郑海刚;郑颖平;李光;

合肥市城市工程地质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于鹏;

三维林相图制作研究    卢双珍;曹顺伟;邓喜庆;张煜;喻庆国;

影响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森林分布的主要空间因子分析    卢双珍;喻庆国;曹顺伟;

基于广义三棱柱的三维地质体建模及可视化研究    唐勇;江南;

基于RS与GIS的玉米种植适宜性分析    费龙;田秋艳;李秋菊;

3种空间插值方法的精度及可视化效果研究    毛健;张兴国;

三维边坡地质体建模方法及工程应用    张先伟;王常明;张国柱;王旖旎;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数据标记语言的研究    王长虹;朱合华;

大比例尺地理数据融合技术应用研究    孙阳阳;刘建永;许继恒;

晚白垩世以来川东北地区的剥蚀历史——多类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综合剖面的制约    田云涛;朱传庆;徐明;饶松;Barry P.Kohn;胡圣标;

四川盆地钻孔温度测量及现今地热特征    徐明;朱传庆;田云涛;饶松;胡圣标;

敏感性分析在烃源岩成熟度史模拟中的应用——以川东北地区普光5井古生界海相烃源岩为例    饶松;唐晓音;朱传庆;胡圣标;汪集旸;

阿坝—简阳地学剖面深部温度及热结构    徐明;朱传庆;饶松;胡圣标;

中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比    任永飞;潘翠;王海波;黄少鹏;

中国及周边地区岩石圈稳态三维热结构    安美建;石耀霖;

对“绘制—检出”栅格化方法的深入探讨    李青元;王涛;朱菊芳;孙立坚;张福浩;

GIS的发展趋势及技术突破点探讨    张文燕;崔希民;

露天矿采场时空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宋伟东;李兰勇;隋心;董山;

基于VC++的移动曲面拟合等高线生成算法研究    李明峰;陈春晖;谈俊忠;

矿山开采沉陷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方法研究    贾瑞生

水下地形导航模型求解与导航区初选策略研究    田峰敏

基础地理信息地形数据库信息量度量方法研究    王红

网络环境下煤矿三维建模及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    章冲

地理信息数据结构处理优化应用研究    王晓理

基于栅格模式的地图图形自动综合研究    章莉萍

三维地籍空间数据模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史云飞

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与预警平台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    黄健

区域矿产资源GIS评价关键算法研究    李楠

基于GIS空间统计分析的区域房地产动态预警模型    赵军

郑州市区深部地热资源水利用优化配置    黄丹

基于地质钻孔数据的地层三维可视化研究    于向博

基于“一张图”思想的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杜波

基于开放式构架的移动空间信息服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毕军芳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难降解有毒废水实验研究    孙茜

基于GeoTools的开源GIS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王太宁

煤矿床数字化建模插值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吕进国

露天矿数字化中地质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邵宾

农村国土调查信息提取及信息管理系统研制    刘小庆

散杂货码头可视化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杨艳丽

合肥盆地形成机制与油气勘探前景    贾红义,刘国宏,张云银,张日华

相干体与方差体技术在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吴有信;方含珍;

基于含拓扑剖面的三维地质建模    屈红刚;潘懋;王勇;薛胜;明镜;

岩体结构可视化软件系统研究    黄地龙,柴贺军,黄润秋

基于OpenGL的切片合成法及其在三维地质模型可视化中的应用    朱小弟,李青元,曹代勇

矿山GIS中井下地物的真三维表达方法    肖乐斌,孟鲁闽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现状与趋势    

面向对象的三维矢量GIS数据模型及拓扑关系的建立    孙敏,唐小明,赵仁亮

矿体信息的八叉树存储和检索技术    韩国建,郭达志,金学林

矿山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和时间四维数据模型    郭达志,杨维平,韩国建

三维地质建模在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张聚兴

浙江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    沈慧珍;朱川;吴孟杰;谢长芳;徐登财;

浅析当代中国地热资源的利用    索南端知;

谈谈我省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路付明;

积极合理地开发利用华北平原北部的地热资源    马刚,刘树桐

浅谈新疆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卫克俭;

利用地热资源干燥木材    曹军;

腾冲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及对策    王玲玲

地热资源与地下淡水的区别    

大庆地区地热资源勘探与开发利用的探讨    杨明杰,潘昊,赵晶石,张伟军

世界直接利用地热资源的现状    张季生,吴功建

新疆塔什库尔干地热资源特征初步研究    庞忠和;杨峰田;袁利娟;李义曼;陆成新;常志勇;

我国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战略研究    王贵玲;

简介地热资源供热    王宏伟;

我国地热资源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许军强;白朝军;王跃峰;

利用油气田伴生中低温地热资源发电的可行性研究    李克文;

地热资源在农工新村小区的利用    陈欣;伊才颖;

地热双工质发电系统的研究    骆超;马伟斌;龚宇烈;

安徽省地热资源特征及远景区划    潘国林;

福建省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回顾    庄庆祥;曾志标;

论河南地热资源的勘查与开发    郭友琴;

东非各国将大力开发利用地热资源    王淡宜

北京 利用地热资源种植温室花卉    刘浦泉 郭金玉

山东发现丰富地热资源    记者何勇

我国地热资源潜力巨大    本报记者 周丽燕

我国应加快发展地热资源    毛海峰

贵州全面规划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    记者 何毓敏 通讯员 龚章河

地热资源实行保护性限额开采    记者 吴绍冰 张建平

积极开发地热资源 支持发展低碳经济    

市校合作开发地热资源    记者 赵恒

采热用热将有“热规矩”    记者 刘常俭

松潘甘孜地区地热资源的地球物理勘探研究    武斌

松辽盆地构造热演化及地热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杜蒙地区为例    施龙

松辽盆地北部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研究    朱焕来

地热资源开发产业投资基金研究    郭丽华

山东省地热资源综合信息远景预测    方宝明

京北地热田特征及其开发对地震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    吕金波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地热信息系统研究    管彦武

北京地区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示范研究    徐光辉

地热田电磁法勘查与应用技术研究    刘瑞德

我国分散发供电与集中供电协调规划理论及应用研究    杨素萍

关中盆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法律对策研究    韩晓旭

内蒙古自治区后河套盆地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资源初评价    杜海宾

贵州省遵义市忠庄地热勘查区地热资源成因机制探讨    芦文霖

油田地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刘联波

基于三维地质建模的银川平原地热资源储量评价    王亚军

长青林场地热资源潜力评价    董俊领

哈尔滨地区地热资源潜力综合研究    黄悦

我国地热产业的法律激励机制研究    周莹

广州从化新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分析与新地热井开发设计    许庭武

黑龙江省肇州县肇州镇地热资源评价与研究    金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