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羽流地热系统运行机制及优化研究
二氧化碳羽流地热系统运行机制及优化研究【摘要】: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发了全球变暖现象,进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针对CO2减排目标,国际上提出许多削减CO2排放量的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314
【目录】:
- 内容提要4-5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7
- 第1章 绪论17-35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17-20
- 1.1.1 研究背景17-18
- 1.1.2 选题依据18-20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20-30
- 1.2.1 深部地热开采系统的现状22-23
- 1.2.1.1 增强型地热系统研究现状22
- 1.2.1.2 二氧化碳羽流地热系统研究现状22-23
- 1.2.2 水和 CO_2作为传热工质的对比研究23-26
- 1.2.3 深部地热开发中井筒流的研究现状26-27
- 1.2.4 深部地热开发中水-岩-气作用对流场的影响27-29
- 1.2.5 我国沉积盆地地热资源的研究29-30
- 1.3 存在问题30-31
- 1.4 研究思路31-32
- 1.4.1 研究目标31
- 1.4.2 研究内容31-32
- 1.4.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32
- 1.5 创新点32-35
- 第2章 松辽盆地羽流地热系统研究区概况35-45
- 2.1 松辽盆地概况35-36
- 2.2 松辽盆地地质概况36-37
- 2.2.1 区域地层36
- 2.2.2 区域构造概况36-37
- 2.2.3 沉积特征37
- 2.3 松辽盆地地热场特征37-40
- 2.3.1 沉积盆地热源分析37-38
- 2.3.2 松辽盆地地热场特征38-40
- 2.4 目标热储层的地质概况40-45
- 2.4.1 岩性分布特征40-42
- 2.4.2 目标热储层的水文地质特征概化42-43
- 2.4.3 温度分布特征43-45
- 第3章 羽流地热系统非等温多相流数值模拟研究45-73
- 3.1 井筒非等温多相流水-热耦合数值模拟理论及方法45-50
- 3.1.1 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45-47
- 3.1.2 漂移流模型(DFM)的动量守恒方程47-50
- 3.1.3 离散方程的求解方法50
- 3.2 储层流动-传热-化学耦合数值模拟理论及方法50-53
- 3.2.1 控制方程50-51
- 3.2.2 离散方程的求解方法51-53
- 3.3 井筒耦合储层的非等温多相流数值模拟程序53-54
- 3.3.1 井筒中流体流动和传热数值模拟软件53
- 3.3.2 储层的非等温多相流数值模拟软件53-54
- 3.4 羽流地热系统井筒-储层耦合数值模拟研究54-70
- 3.4.1 CO_2羽流地热系统运行原理54-55
- 3.4.2 模型的建立55-57
- 3.4.3 初始条件与模型验证57-58
- 3.4.4 模拟结果分析58-67
- 3.4.4.1 注入井筒中 CO_2热力学参数变化特征58-61
- 3.4.4.2 储层中 CO_2的流动及传热过程61-62
- 3.4.4.3 生产井筒内 CO_2热力学参数变化特征62-63
- 3.4.4.5 系统热能产出分析63-65
- 3.4.4.6 系统的热电转换计算65-67
- 3.4.5 讨论67-70
- 3.4.5.1 开采压力的影响分析67-68
- 3.4.5.2 开采流量的影响分析68-70
- 本章小结70-73
- 第4章 二氧化碳羽流地热系统水-岩-气作用对流场的影响73-91
- 4.1 水-岩-气相互作用原理73-74
- 4.2 水-岩-气相互作用实验74-76
- 4.2.1 实验目的74
- 4.2.2 实验内容74-75
- 4.2.3 实验仪器75
- 4.2.4 实验样品75-76
- 4.3 数值模拟研究76-77
- 4.3.1 模拟工具76
- 4.3.2 实验模型的建立76-77
- 4.4 实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77-84
- 4.4.1 咸水中各组分浓度分析77-80
- 4.4.2 岩石矿物组分含量变化分析80-83
- 4.4.3 岩石反应动力学数据的校正83-84
- 4.5 水-岩-气相互作用对流场及热提取的影响分析84-89
- 4.5.1 模型的建立84
- 4.5.2 模拟初始参数84-85
- 4.5.3 模拟结果分析85-89
- 本章小结89-91
- 第5章 羽流地热系统地热能开采优化研究91-117
- 5.1 CPGS 地热能开采优化设计目的91
- 5.2 CPGS 地热能开采优化设计目标91
- 5.3 优化开采模型的建立91
- 5.4 优化结果分析91-101
- 5.4.1 开采流量的优化设计91-94
- 5.4.2 开采压力的优化设计94-99
- 5.4.2.1 生产压力的优化94-97
- 5.4.2.2 注入压力的优化设计97-99
- 5.4.3 注入温度的优化分析99-101
- 5.5 模型不确定性分析101-113
- 5.5.1 井孔参数影响分析101-105
- 5.5.1.1 井孔直径的影响分析101-103
- 5.5.1.2 井孔绝对当量粗糙度的影响分析103-105
- 5.5.2 储层物性的影响分析105-109
- 5.5.2.1 储层渗透率的影响105-107
- 5.5.2.2 储层温度的影响107-109
- 5.5.3 布井方式的影响分析109-113
- 本章小结113-117
- 第6章 羽流地热系统中二氧化碳和水作为传热工质的对比研究117-129
- 6.1 CO_2和水的热力学性质对比117-119
- 6.2 两种载热工质循环过程温压变化及热提取分析119-123
- 6.3 对比分析123-126
- 6.3.1 注入流体温压条件的对比分析123-124
- 6.3.2 储层物性参数的对比分析124-125
- 6.3.3 井筒参数的对比分析125-126
- 本章小结126-129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129-133
- 7.1 结论129-132
- 7.2 建议132-133
- 参考文献133-145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45-149
- 致谢14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CO_2流体对含片钠铝石砂岩改造作用的实验研究 曲希玉;刘立;胡大千;马瑞;尤丽;
水-岩相互作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沈照理,王焰新
松辽盆地古地温恢复 任战利,萧德铭,迟元林
辽河裂谷盆地地幔热流 汪集旸,汪缉安
松辽盆地CO_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 杨国强;苏小四;杜尚海;徐威;孟婧莹;高东燕;
地下咸水层封存CO_2的关键技术研究 张二勇;李旭峰;何锦;张福存;
松辽盆地大地热流 吴乾蕃,谢毅真
温室性气体地质处置研究进展及其问题 强薇;李义连;文冬光;吴登定;许天福;
冀中牛驼镇凸起地温场的特点及地下热水的开发利用 陈墨香,黄歌山,张文仁,张容燕,刘炳义
下辽河盆地大地热流 汪集旸,汪缉安,王永玲,张忠义
松辽盆地北部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研究 朱焕来
云南腾冲热海地热田特征及成因研究 郭婷婷
安徽长山地热初探 宁金野;徐洪苗;
滑坡灾害与植被的相互关系探讨 申健;尚衍强;徐大伟;
粉煤灰堆放场灰水与基底灰岩的水—岩作用 尹国勋;余功耀;王亮;
CO_2地层注入的热流力耦合模型及有限元分析 张玉军;张维庆;
水岩相互作用对岩石劣化的影响研究 刘新荣;傅晏;郑颖人;梁宁慧;
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逃逸通道及环境监测研究 张森琦;刁玉杰;程旭学;张晓娟;张杨;郑宝峰;赵学亮;
南堡凹陷柏各庄断层活动特征及对沉积的控制 史冠中;王华;徐备;姜华;
南堡凹陷柏各庄断层活动特征及对沉积的控制 史冠中;王华;徐备;姜华;
盆地腹地隆起带内高角度变形带构造样式新解 张波;张仲培;张进江;闫淑玉;王晓先;郑亚东;
川中威远低缓隆起区三叠系地层中的构造解耦记录及其构造暗示 谷志东;闫淑玉;张波;张进江;
南黄海南部盆地地温场特征及热-构造演化 杨树春;胡圣标;蔡东升;冯晓杰;高乐;卢景美;
Geothermal field and thermotectonic evolution in Southern South Yellow Sea Basin
大庆油田西部地区姚一段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 雷裕红;罗晓容;潘坚;赵建军;王鸿军;
二氧化碳在砂岩透镜体中充注封存的盖层岩石抗断裂性能分析 崔振东;刘大安;曾荣树;周苗;
中国CO_2地质封存与可持续发展 崔振东;刘大安;曾荣树;田甜;
松辽盆地南部白兴吐地区油气后生还原对铀成矿的作用 张振强;
岩溶山区建设场地隐伏溶洞的处理 伍锡举;李志成;李勇刚;唐升贵;杨朝发;
我国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战略研究 王贵玲;
神华10万t/a CO_2盐水层封存研究 吴秀章;崔永君;
地下水三氯甲烷污染治理技术 卢杰;丁金城;张子间;刘家第;李梦红;
二连盆地含油断陷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区带与成藏机制研究 王权
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固体—流体相互作用与有效储层预测 赵伟
鲁西北地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 张保建
砂岩对CO_2的矿物捕获能力 刘娜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属性量化表征及其储渗单元刻画 吴颜雄
CO_2-火山碎屑岩相互作用的特征与机理 董林森
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流体包裹体发育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肖骏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群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 赵学钦
考虑渗流及时间效应的层状盐岩溶腔稳定分析 武志德
夹河矿HEMS深井降温系统热能交换分析 齐平
矿井热参数测算方法研究 何权富
巷道水分蒸发处理及风流温度湿度计算 徐文
矿井热环境预测方法研究及数值模拟系统开发 亓晓
松辽盆地白垩系岩相古地理研究 李伟
金川二矿井下热力状况研究 宋佰超
留楚油田油藏精细描述研究与应用 田小川
冀中坳陷留58潜山油藏油水倒置机理研究 徐飞
玄武岩斜坡水岩化学作用 刘泉
双台子自然保护区深部咸水层CO_2地质储存机制与潜力分析 谌艳珍
松辽盆地松科1井北孔磁性地层学 成洪江
滇缅泰构造域及特殊的新生代火山活动 廖志杰
腾冲HCO_3-Na型热泉水的化学模型 过帼颖,殷纯嘏
国内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朱俊生
松辽盆地幔源成因CO_2气藏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付晓飞;沙威;王磊;刘晓波;
中国东部裂谷盆地的演化与石油地质 童崇光
腾冲地热田的分布及形成特征 龙金茂
河南沉降盆地地热资源评价 王继华;
单砂体高部位油水倒置分布的成因机制 张小莉;查明;王鹏;
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特征研究——以松辽盆地为例 楼章华;程军蕊;金爱民;
构造应力场、地震泵和油气运移 华保钦
对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宾德智;
中国地热系统的类型 陈墨香;汪集旸;邓孝;
中国大陆及海域大地热流分布特征及岩石圈热结构 汪洋;汪集旸;熊亮萍;邓晋福;
鲁西北地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 张保建
高温岩体地热开发的固流热多场耦合与数值仿真 王瑞凤
模糊综合评价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柳军
基于GIS下的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地下水水质的模糊综合评价 苏耀明
地下热水补给条件与开采潜力评价 邓岳飞
地热能开发研究的现状和趋势——1985年国际地热能学术讨论会综述 姚足金
平庄盆地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及勘查靶区研究 王宇林,于常武,张立琴
冰岛北部Hamar地热田开采模型 李成,HTuliniusPArason
西太平洋分会地热年会在华举行 郑克棪;
浅谈地热系统调试问题 张海志;关郁松;
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塞罗普里埃托地热系统中的活动交代作用——一个叠置的低压、低温变质相系 P.Schiffman ,黄林
新西兰Waiotapu地热系统中现代金矿化的研究 J.W.Hedenquist;侯涛;
鄂尔多斯盆地地热系统 尹立河;侯光才;张茂省;王永和;陶正平;李清;
苏格兰东北部早泥盆世地热系统——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勘探目标 Keith Nicholson;权志高;
地热能源的地震风险 贾丁尼;
增强型地热系统:综述介绍及深部系统建立和循环的现状 凯什·依万斯;
增强型地热系统孔隙/裂隙介质中多场耦合模拟方法 张可霓;许雅琴;
增强型地热系统研究开发:以美国新墨西哥州芬登山为例 苏正;吴能友;曾玉超;王晓星;
漳州地热系统基岩裂隙热水温度场数值模拟 曾玉超;苏正;吴能友;王晓星;
新疆塔县盆地地热系统基本特征与成因分析 庞忠和;杨峰田;袁利娟;李义曼;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的裂隙模拟方法 王洋;张可霓;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开采数值模拟研究 陈琦;龚宇烈;徐琼辉;马伟斌;
中国地热系统的类型 陈墨香;汪集旸;邓孝;
欧洲地热能委员会2008~2030年地热能战略研究议程 孙燕冬;
地热系统水—岩平衡的水化学计算 姚足金;
生活污水上演“凤凰涅槃” 记者 秦媛媛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发展前景广阔 清华大学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热能工程系 姜培学 胥蕊娜 地力夏提·吾布力 张富珍
地热地板保养的特殊之道 魏晓瑜
地热地板加温和保湿的注意事项
微软、谷歌一个忙搜索 一个开发新能源 于露
地热采暖最好选用复合木地板 中国消费者报 贾君 高巍
地热“考验”楼盘品质
能源绿化 美国城市新的风景线 郎楷淳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热”起来 本报记者 孙潜彤
地热能里有生意经 詹姆士·奥斯邦 编译 白晶
二氧化碳羽流地热系统运行机制及优化研究 石岩
广东沿海地热系统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袁建飞
增强型地热系统人工压裂机理研究及应用 张庆
西藏尼木—那曲地热带典型高温地热系统形成机理研究 刘昭
京北地热田特征及其开发对地震地下流体动态的影响 吕金波
分布式地热系统双循环发电效率分析与梯级供热试验研究 崔俊奎
多相多组分THCM耦合过程机理研究及其应用 于子望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地热信息系统研究 管彦武
天津地区雾迷山组热储地下热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林黎
内蒙古赤峰市热水镇地热田热资源评价 石卓
四川稻城温泉同位素、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王茜
云南东部地热赋存规律及成因模式 程先锋
平庄盆地地热地质特征及地热勘查远景区研究 于常武
四川宜宾金沙江河谷区地热温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陈菁
佳木斯盆地地质特征及地热勘查远景分析 董晓伟
山东省地热资源特征及其分区研究 吴立进
攀枝花红格温泉氡及其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陈召文
碳晶电热板加温在日光温室黄瓜育苗与番茄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赵云龙
北京市小汤山地区地温场特征及地下热水成因模式分析 王泽龙
中国东北部和也门西部的地热系统及地热温度特性研究 哈扎(Mohammed Hazaea Qahtan)
上一篇:压缩天然气场站工程施工技术探究
-
用有限元法计算埋地热油管道土壤温度场2024-08-19
-
借鉴国外经验,促进我国地热产业政策发展2024-08-19
-
日光温室太阳能地热加温系统应用效果研究2024-08-19
-
海拉尔盆地热演化史研究2024-08-19
-
中生代晚期中国北方沉积盆地地热梯度恢复及对比2024-08-19
-
随机介质固热耦合模型与高温岩体地热开发人工储留层二次破裂数值模拟2024-08-19
-
开发浅层地热能 助力节能减排——访北京华清荣益地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进荣2024-08-19
-
地热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2024-08-19
-
北京市平原区北部孙河断裂的地热地质特征2024-08-19
-
螺旋埋管地热换热器的线圈热源模型及其解析解2024-08-19
-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研究2024-08-19
-
油田产出水型地热资源利用探讨——以大庆油田为例2024-08-19
-
京津冀地区新生代地热热储分布特征与资源评价2024-08-19
-
两级闪蒸和闪蒸-双工质地热发电热力学比较2024-08-19
-
埋地热油管道修复过程热力分析及模拟计算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