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运用“碳足迹”的方法评估小麦秸秆及其生物质炭添加对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36:40
热度:

运用“碳足迹”的方法评估小麦秸秆及其生物质炭添加对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的影响【摘要】:为分析添加秸秆、生物质炭后小麦生产过程中碳足迹的动态、分布以及构成,研究了不同处理在小麦生长期的

【摘要】:为分析添加秸秆、生物质炭后小麦生产过程中碳足迹的动态、分布以及构成,研究了不同处理在小麦生长期的CO2、N_2O、CH4排放情况,以及不同处理的单位面积碳足迹构成与碳足迹总量,试验设置5个处理:对照(CK)、常规施肥(N)、施肥并添加4 t·hm-2秸秆(NS)、施肥并添加4 t·hm-2生物质炭(NBClow)、施肥并添加8 t·hm-2生物质炭(NBChigh)。结果表明,小麦生产中碳足迹的构成主要为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和氮肥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常规施肥相比:添加4 t·hm-2秸秆、4 t·hm-2生物质炭与8 t·hm-2生物质炭处理,小麦产量分别增加了30.9%、66.3%和36.6%;添加4 t·hm-2秸秆使土壤CO2的季节排放总量增加了68.7%,生态系统N_2O的季节排放总量降低了33.9%,添加4 t·hm-2和8 t·hm-2生物质炭生态系统N_2O的季节排放总量降低了23.8%和58.6%,但是土壤CO2的季节排放总量没有显著性的差异;添加4 t·hm-2秸秆使小麦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升高了26.0%,添加4 t·hm-2和8 t·hm-2生物质炭碳足迹分别降低了198.0%和112.9%。生物质炭的添加降低了小麦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小麦秸秆 生物质炭 碳足迹 碳汇
【基金】:国家863项目(2013AA100904,2011AA1005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0130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2014YB062,2452015355)
【分类号】:S181
【正文快照】: 表2试验处理及说明Table 2 Experimental treatments and description注:尿素含氮量为46%。Note:Content of nitrogen in urea was 46%.编号碳源类型处理说明CK—不施肥0 0N—常规施肥0 103.5NS秸秆常规施肥+4 t·hm-2秸秆1 511.2 133.9NBClow生物炭常规施肥+4 t·hm-2生物炭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CO_2释放影响的研究    花莉;金素素;唐志刚;

低量生物质炭对2种热带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初报    邓万刚;吴鹏豹;赵庆辉;漆智平;吴蔚东;

生物炭在农业增产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杨放;李心清;王兵;程建中;

生物炭应用技术研究    陈温福;张伟明;孟军;徐正进;

王草产量和品质对生物炭浓度梯度的响应    解钰;吴鹏豹;漆智平;吴蔚东;

生物炭对王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吴鹏豹;解钰;漆智平;吴蔚东;

生物炭的稳定性及其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鹏;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武玉;徐刚;吕迎春;邵宏波;

生物质炭对喀斯特山区连作蔬菜地土壤有效养分及水分的影响    刘方;冯仕江;张雷一;刘元生;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与环境的影响    朱继荣;孙崇玉;于红梅;束良佐;刘瑞;章丽萍;

生物炭吸附去除氨氮试验研究    高菲;

生物黑炭抑制稻麦对污染土壤中Cd/Pb吸收的试验研究    崔立强

城市污泥堆肥资源化过程与污染物控制机理研究    花莉

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    张伟明

生物炭在黄土高原典型土壤中的改良作用    刘祥宏

生物炭改良白浆土的初步研究    殷大伟

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韩光明

生物炭技术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评估    姜志翔

芦竹生物炭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影响    郑浩

秸秆生物质炭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作物生产力的效应研究    张阿凤

菜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规律与碳收支估算研究    贾俊香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张晗芝

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Pb(Ⅱ)的吸附特性研究    安增莉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匡崇婷

竹炭对梨园土壤碳—氮—磷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许涛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的影响研究    黄剑

生物炭对土壤质量及王草产量、品质的影响    吴鹏豹

生物炭对复合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效果的影响研究    王宁

生物炭对土壤性质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张明月

湿地植物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土壤氮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邓霞

水稻秸秆生物质炭基缓释肥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周旻旻

消除碳足迹 企业在行动    

基于终端消费的旅游碳足迹测算——以江西省为例    王立国;廖为明;黄敏;邓荣根;

中国能源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的对比分析    马彩虹;

全球电力碳足迹及其当量因子测算    方恺;朱晓娟;高凯;沈万斌;

甘肃省化石能源碳足迹动态研究    马彩虹;

1999~2008年青海省碳足迹动态变化研究    韩艳莉;陈克龙;陈英玉;苏茂新;陈亮;

“碳足迹”计算方法初探    于曼;彭万贵;葛大兵;

工业过程的碳足迹评价与应用初探    代方舟;吴迪;王丹寅;杜冲;刘鑫磊;易嗣宣;黄少良;王丽华;严岩;

浙江省公众碳足迹的调查与分析    翁智雄;沈月琴;吕秋菊;赵胜君;马银芳;

区域能源碳足迹计算模型比较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邓宣凯;刘艳芳;李纪伟;

各国碳足迹评估工作概览及其启示    陈展展;

基于终端消费的旅游碳足迹测算    王立国;廖为明;黄敏;邓荣根;

国内外碳足迹计算方法、评估标准及研究进展    董雪;柯水发;

中国产品碳足迹评价制度设计初探    曹磊;刘尊文;岳文淙;

农村社区碳足迹的内涵与计算方法研究    郑凯;陈学渊;韦文珊;吴永常;

产品碳足迹标准化研究    梁淳淳;宋燕唐;云鹭;

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    李志强;刘春梅;

碳足迹与碳标签    

陕西省铜川市碳足迹动态分析    赵先贵;肖玲;郝高建;高利峰;戴兵;

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    李志强;刘春梅;

“碳足迹”计算该信谁    本报记者 石琨

专家:碳足迹标准不权威    记者 高天宇

油墨企业降低能耗减控碳足迹    记者 张丽娜

大学生用行为艺术宣传“碳足迹”    郑平

让“碳足迹”更加透明化    资深媒体人士 林益楷

新西兰葡萄酒企业率先标明碳足迹    特约编译 王晋

碳足迹标准将制约石材出口    青石

新民科技成为 吴江首批“碳足迹”认证企业    杨威

中粮两产品获碳足迹盘查第三方国际认证    记者 罗晖

碳足迹盘查仍处初级阶段    本报记者 苏南

天津市能源消耗碳足迹影响因素研究    林涛

城市框架内的碳足迹量化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    冯超

碳排放政策下供应链定价与产品碳足迹决策及协调研究    程永宏

基于长期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农田土壤碳库演变、固碳减排潜力和碳足迹分析    田慎重

洪泽湖湿地生态旅游碳足迹研究    丁华艳

我国出口谷物产品的碳足迹分析    梁修如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船舶碳足迹研究    方蕾

松嫩平原旱作农田土壤CO_2排放规律及碳足迹研究    朱捷

陕西省能源利用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研究    纪芙蓉

日本碳足迹认证制度研究    丁小宸

甘肃省农业碳足迹研究    赵婷

文胸产品碳足迹影响因素分析与碳标签评测方法研究    徐宝峰

纺织品工业碳足迹研究与示范    孙庆智

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碳足迹核算及减排策略研究    丁轶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