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海面通量交换对南海SST增暖的可能贡献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36:37
热度:

海面通量交换对南海SST增暖的可能贡献【摘要】:在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背景下,观测资料显示自20世纪中期以来南海表层水持续变暖,南海深水海盆SST持续增暖了0.64°C。海气界面

【摘要】:在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背景下,观测资料显示自20世纪中期以来南海表层水持续变暖,南海深水海盆SST持续增暖了0.64°C。海气界面的通量交换解释了在净热通量变化很小的情况下热带印度洋增暖的原因,为探究南海SST显著增暖的机制,本文使用IPCC模式比较试验中CGCM3.1(T47)、CGCM3.1(T63)、CSIRO-Mk3.0、GFDLCM2.0这四个模式输出资料中的辐射通量、湍流热通量、比湿、风、云量、气温、海平面气压及海温数据,计算了各海洋、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估算了热通量各分量,发现20世纪后50年期间SST的持续增暖似乎不能依据海面热通量的变化来解释。主要证据如下:夏季风的减弱使得海面潜热减少了约4.9W/m2,但由于海温升高、蒸发加强又使海洋潜热失热增多了大约同样的值,使得夏季南海深水海盆总的潜热通量变化较小;夏季大气水汽含量的增多促使海面吸收长波辐射得热增多了约1.8W/m2,加上温室气体、感热通量等变化的效应,海洋净得热增多了约3.0W/m2,夏季SST能持续增暖0.76°C;但是,20世纪后50年内冬季风的增强和冬季海温升高致使海洋潜热失热增多了约7.3W/m2。由于20世纪后50年潜热释放大于海面长波辐射增多,无法只用海面热通量解释SST持续增暖这一现象,指出了南海海洋动力过程可能在维持南海深水海盆50年来SST持续增暖中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关键词】:南海 热通量 海表面温度 持续增暖
【分类号】:P732.6
【正文快照】: 1引言南海(SCS,South China Sea)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半封闭边缘海,具有热带海洋及深水海盆的特征:年均SST高于25°C,其分布呈现自东北探向西南的“冷舌”型;水深大于200m的东北—西南走向的菱形海盆占到总海域面积的1/2[1~3]。在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背景下,观测资料显示自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南海暖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及数值模拟    贾英来,刘秦玉,孙即霖

海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南海观测证据    刘长建;杜岩;张庆荣;陈特固;王东晓;

南海地区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戴彩悌;王学忠;李宏群;

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海-气界面热交换特征    蒋国荣,何金海,王东晓,张韧,阎俊岳,姚华栋

南海环流动力机制研究综述    苏纪兰

北赤道流分叉点及南海北部环流的研究进展    何映晖;蔡树群;王盛安;

南海障碍层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海面通量的关系    杜岩,王东晓,施平,郭佩芳,陈举

气候态意义下的南海春季暖池    王卫强,朱秀华,侯一筠

南海海—气通量交换研究进展    闫俊岳;刘久萌;蒋国荣;王辉;柳艳菊;姚华栋;

南海海洋环流研究综述    杨海军,刘秦玉

等深流作用机制和沉积的研究进展    王玉柱;王海荣;高红芳;王志宏;郑良合;吕友生;

海南岛秋季非热带气旋暴雨特性分析及预报    涂小萍,姚日升

南沙暖水形成的动力和热动力过程的初步数值研究    蔡树群,甘子钧,李志伟,龙小敏,董丹鹏

南海沉积物物质来源研究的意义及其进展    蔡观强;彭学超;张玉兰;

源区黑潮研究进展    王铮;侯一筠;乐肯堂;胡珀;

南海西沙观测资料揭示的海温异常及海气相互作用    梁建茵;杨菘;

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    邱东晓;黄菲;杨宇星;

一次华南季风低压暴雨及其结构分析    蒋建莹;江吉喜;布亚林;刘年庆;

南海地区降水的日变化特征    宋明坤;胡亮;李耀东;

1986年东海与南海海~气界面热量交换    吴迪生;杨会;魏建苏;俞胜宾;陈钜龙;张文静;周水华;张娟;夏华永;

台风海-气界面热量交换    吴迪生;周水华;俞胜宾;张娟;张文静;

两个海气通量计算模式的比较    刘庭杰;蒋国荣;李建东;

两个海气通量计算模式的比较    刘庭杰;蒋国荣;李建东;

南海次表层、中层水团结构及其运动学特征的研究    刘洋

对一次大别山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水分循环过程和非绝热加热过程的分析研究    汪小康

热带西太平洋环流动力结构分析与模拟    王庆业

季风气候对南海北部珊瑚钙化和氧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苏瑞侠

海洋动力过程对南海海面温度的影响    姜霞

中尺度海—气—浪耦合模式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邓健

吕宋海峡水交换的季节性变化研究    赵伟

中纬度海陆热力差异对东亚夏季环流及降水的影响    程华琼

吕宋海峡黑潮流径变异的动力机制研究    王铮

大洋中尺度涡旋与源区黑潮的相互作用研究    胡珀

南海北部浮游生态系统对台风过程响应的模拟研究及影响因子的探讨    张冲

海—气动量通量及海洋大气边界层湍流特征分析    顾明

南海中层水、中层环流及其与西北太平洋中层水交换研究    王雪竹

中国西南低层大风与西南风低空急流活动的统计分析及惯性稳定性作用分析    张文龙

中国西南低层大风与西南风低空急流活动的气候学分析    王蕾

我国近500年格点式降水量距平场复原方法的改进、分析和西部代用记录的研讨    梁有叶

南海上层水温的准双周和天气尺度变化    张亚妮

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区内波与混合研究    张效谦

南海暖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孟祥新

热油洗舱加热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    翁烈胜

南海域台湾暖流源地问题    苏纪兰,王卫

2002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区海-气通量交换及其变化    闫俊岳;唐志毅;姚华栋;李江龙;肖义国;陈弈德;

南海海温变化与初夏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及长江中、下游汛期降水关系的分析    罗绍华,金祖辉

阿拉伯海—南海海温距平纬向差异对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    陈烈庭

大洋温盐环流与气候变率的关系研究:科学界的一个新课题    周天军,王绍武,张学洪

2002年国外物理海洋学研究主要进展    王辉,王东晓,杜岩

南沙暖水变化及其与ENSO和西太副高的耦合关系    陈永利,张庆荣,赵永平

南海区域海面热量平衡特性及其对海温场的影响    陈锦年

南海环流的一个约化模式    刘先炳,苏纪兰

南海上层水温分布的季节特征    杨海军,刘秦玉

南海中尺度涡的运动规律探讨    王桂华

近40年淄川区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柳红;司志华;靳增亮;王先芸;

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化对气温影响的观测分析    戴一枫;刘屹岷;周林炯;

玉屏县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吴丽华;杨明;

河北省武邑县35年来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李延伶;

1961-2009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冷暖变化特征(英文)    那济海;国世友;侯绪明;

平衡态和瞬变气候对人类活动强迫的响应    张明华;

    

    

    

    

海面通量交换对南海SST增暖的可能贡献    王皘;刘秦玉;

城市发展对石家庄气温增暖的贡献分析    周须文;

太平洋SST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可预报性研究    李春;吴立新;马浩;张平;

夏季亚洲陆地和热带-北太平洋SST对亚洲-太平洋气候的相对控制    赵平;Yang Song;简茂球;陈军明;

印度半岛热力变化对亚洲季风环流异常的影响    晏红明;杨辉;王灵;梁红丽;

基于SVD分解的太平洋及印度洋海温与华北旱涝的诊断    高雪娇;张桂梅;

江西石城近52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温家发;温庆娜;

1976年大气环流突变前后中国四季降水和温度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李春晖;万齐林;林爱兰;谷德军;郑彬;

日本海秋季SST异常对中国东北冬季降水、气温异常的影响    时晓曚;孙即霖;吴德星;

中纬度海陆热力差异的可能影响因子    程华琼;吴统文;

宁波气候比全球暖得更快    本报记者 王量迪 通讯员 祝旗

气候的历史与历史的气候    柯济

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上升2℃证据不足    本报记者 游雪晴

气候带北移 广东如何应对    本报记者 杨绮薇

210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升高2至4摄氏度    记者 王橙澄 齐健

气候真的在变化吗?    华凌

解读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区域干旱化    本期嘉宾:气候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符淙斌 采访人:本报记者 郑菲

气候成为热门话题是好事    本报记者 王晓映 周静文 陈晓春

海洋与干旱    杨璇

海洋,加热地球的新“温床”?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波致混合对气候模式中赤道SST的影响机制研究    宋振亚

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主模态的长周期变化及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    郑小童

印度洋偶极子东西极演变机制及联系    孙双文

全球变暖对北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    方长芳

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过程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    蒋兴文

西太平洋北赤道流分叉的年际变化及其海洋与大气耦合响应特征    孟庆佳

东亚夏季风雨带进退与西太副高活动、降水年代际变化及江苏气候若干问题    俞亚勋

多传感器卫星数据黑潮变异研究    陈春涛

北太平洋风生环流变异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反馈    李春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多尺度特征及其可预报性    黄少妮

热带印度洋MJO结构与SST季节内振荡及其年际变化    李奎平

东海黑潮海表温度变化及其与厄尔尼诺和全球变暖的关系    孙楠楠

近14年也门降水异常及其与海温异常的关系    AL-SAYES Gamal Hasan (加买尔)

一个简单的印—太海气耦合模式    刘岩松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近50年华南大陆沿海SST变化特征    汤超莲

黄海春季和夏季海雾过程的观测分析与数值试验    任兆鹏

石家庄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    卞韬

北太平洋上层海洋热收支研究    刘珊

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不对称性的数值模拟    华莉娟

青岛近海夏季海雾年际变化的低空气象水文条件分析    白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