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大型火电厂热排放对邹城市气温增暖的贡献检测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35:53
热度:

大型火电厂热排放对邹城市气温增暖的贡献检测【摘要】:利用1960-2009年的年月平均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和Mann-Kendall检验方法,对邹城站和参考站温度序

【摘要】:利用1960-2009年的年月平均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和Mann-Kendall检验方法,对邹城站和参考站温度序列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对比当地火电厂装机容量的发展,着重研究大型火电厂的热排放对当地气温的影响程度和相对贡献比例。对年平均气温序列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邹城站和参考站均呈增温趋势,被检站年增温速率为0.326℃∕10a,参考站年气温增温速率为0.19℃∕10a,邹城站较环境温度增暖趋势明显,且增暖时段与火电厂投产时间基本吻合,此后随电厂生产规模扩大增温趋势加大,而参考站增温现象滞后6~8年。对四季平均气温序列的变化趋势分析,显示邹城站和参考站四季增温速率与年增温速率并不完全一致,且四季温差越来越小。邹城站四季均呈增温趋势,冬季增温最强,春秋季次之,夏季增温微弱;参考站冬春秋季呈增温趋势,冬季最强,春秋季次之,夏季却呈微弱降温趋势。电厂投产后20年内,邹城年平均气温热排放增温率为0.099℃∕10a,其增温贡献率达19%。各季的增温表现为冬季增温最强,秋夏季次之,春季微弱降温,火电厂的热排放对邹城站地面气温增温贡献率冬季最大(79%),夏季和秋季次之(36%~24%)。热排放增温年贡献率19%,认为火电厂的热排放对当地气温的增温贡献显著。按照邹城电厂工程的相继投产年份,分阶段计算邹城站和参考站距平平均值,结果显示,随着装机容量的成倍增大,两站距平差值由-0.23℃、0.26℃上升到0.40℃,差值并没有成比例增加,随着超大型发电机组的投入运行,两站距平差值反而减少,分析其原因显示台站迁移、地理环境改变、观测仪器换型等也对气温序列均一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电厂对发电机组进行技术改进,采用大型超超临界机组,既能节约能源,又能减轻对环境的热污染。在利用有大型热排放企业生产活动的台站温度资料进行气候分析时,应考虑剔除其受热排放的增温影响。 【作者单位】:山东省气象信息中心
【关键词】:火电厂 地面温度 气候变化 增温贡献
【分类号】:X16
【正文快照】: 引言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多数气候学者相信,近50年的增暖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所致[4]。国内研究证明近5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都在变暖,增温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其中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增暖幅度最大,赵宗慈、唐国利、周雅清等针对全国、部分城市或区域的研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中国北方近57年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王海军;张勃;赵传燕;靳晓华;王兴梅;戴声佩;王亚敏;康淑媛;刘艳艳;李丹;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    秦大河;陈振林;罗勇;丁一汇;戴晓苏;任贾文;翟盘茂;张小曳;赵宗慈;张德二;高学杰;沈永平;

近54年中国地面气温变化    任国玉;徐铭志;初子莹;郭军;李庆祥;刘小宁;王颖;

华北地区地表气温观测中城镇化影响的检测和订正    周雅清;任国玉;

山东省城市化对区域平均温度序列的影响    张爱英;任国玉;

近百年中国地表气温变化趋势的再分析    唐国利;任国玉;

近百年我国地表气温趋势变化的可能原因    赵宗慈;王绍武;徐影;任国玉;罗勇;高学杰;

兰州市近50年城市热岛强度变化特征    马玉霞;王式功;魏海茹;

北京地区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对区域温度序列的影响    初子莹,任国玉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初子莹;张莉;邹旭凯;李庆祥;刘小宁;

湖南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与热岛效应和纬度的关系    王爱珍;陈江民;李艳;宋林军;

气象条件对两个不同属性冬小麦品种灌浆速度影响的研究    武建华;刘常青;房稳静;陈彦旭;陈爱琴;梅建新;王淑琴;

西宁市气温变化与热岛效应分析    于斌;刘峰贵;周强;梁军;

西北干旱半干旱过渡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高蓉;张燕霞;石圆圆;陈少勇;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东部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与趋势    何太蓉;庄红娟;刘存东;

1957~2007年辽宁中部地区温度·降水变化以及大风·雷暴·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次分析    王美娜;

厦门市日照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郑礼新;张少丽;石顺吉;

近54年临汾市气温变化特征    王文义;缪启龙;段春锋;

近60年长春冬季气温变化特征    高锋;王宝书;孙鸿雁;王乙汀;

1954~2006年榕江地区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杨胜忠;孙小舟;

华北中部近45a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    张爱英;高霞;任国玉;

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    张爱英;任国玉;郭军;王颖;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节能高效、减排低碳与责任和快速工业化及经济腾飞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

郑州市近60年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赵海青;李社宗;赵艳梅;冯慧敏;

郑州市近6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李社宗;赵海青;邢辰飞;张楠;

1951-2004年我国北方干旱化的基本事实    马柱国;符淙斌;

Changes in wind speed over China during 1956-2004    

第1章 黄土高原全新世以来自然环境变化概况    郭正堂;侯甬坚;

三穗县50a日照时数变化趋势    杨平;

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润元

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    张科

金沙江支流龙川江流域河流输沙特征及其对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的响应    曾和平

苹果bHLH转录因子MdTTL1对低温诱导花青苷合成和果实着色的多途径调控    谢兴斌

西南季节性干旱区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数据库设计与应用    张臻

潮白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    郑江坤

雅鲁藏布江流域关键水文要素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张小侠

东亚夏季风雨带进退与西太副高活动、降水年代际变化及江苏气候若干问题    俞亚勋

重庆市渝北区地表景观格局时空演化及生态环境响应    杨德生

祁连山青海云杉木材性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徐金梅

哈尔滨市高空气候要素变化规律分析    张金峰

杭州市主要绿化树种调节温度效应研究    张鹏

红菱煤矿沉陷区内修建高速公路的安全性分析    路畅

基于模糊灰色理论家电产品生命周期绿色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孔茗

河北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气候评估技术研究    陈秀峰

重庆市高温伏旱气候特征及其预报方案研究    韩世刚

石家庄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    卞韬

江苏省能源消耗、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邹博

郑州市50年来的气候变化及城市化对其贡献率    王丽娟

黄山风景区生态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    田艳

人类活动引起的我国西北地区21世纪温度和降水变化情景分析    徐影,丁一汇,赵宗慈

我国东北及邻近地区年平均气温异常及其对北半球气候变暖和欧亚雪盖面积的响应    侯依玲;李栋梁;施雅风;沈永平;

我国气温变化的区域分异规律    张兰生;方修琦;

中国近50年来日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王翠花,李雄,缪启龙

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的研究    郭志梅,缪启龙,李雄

20世纪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葛全胜,赵名茶,郑景云

西藏高原近40年的气温变化    杜军

利用树轮重建秦岭地区历史时期初春温度变化    刘洪滨,邵雪梅

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    翟盘茂,潘晓华

中国北方年极端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区域增暖的联系    马柱国,符淙斌,任小波,杨赤

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对东亚北部冬季气温异常的影响    琚建华,任菊章

黔西南州45a温度变化分析    陈晓燕;杨玲;易烈刚;

汉中盆地近45年气温变化特征    苏俊辉;王国栋;

气候变暖背景下清远气温变化特征    宋艳华;张润仙;罗律;谢太初;孙晓文;

南阳盆地暴雨日数的变化及对区域增暖的响应    陈燕;

黑龙江省1961—2009年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朱红蕊;刘赫男;

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趋势的多时段特征    马柱国,黄刚,甘文强,陈明林

近50 a齐齐哈尔市极端气候事件特征分析    娄德君;李治民;王冀;高振铎;

大型火电厂热排放对邹县环境气温影响的初步研究    高凤姣;

地球增暖新论    S·韦斯伯德;山川;

大型火电厂热排放对邹城市气温增暖的贡献检测    高凤姣;陈德英;王凤兰;邹玉玲;

城市发展对石家庄气温增暖的贡献分析    周须文;

海面通量交换对南海SST增暖的可能贡献    王皘;刘秦玉;

城市发展对南通地区温度变化的影响    许春艳;朱海笑;袁晶;

城市化对深圳气温变化的贡献    司鹏;李庆祥;李伟;殷红;

90年代我国气温的突变研究    钟建生;黄东;封国林;曹鸿兴;

自然气候变化中的社会与环境问题    钱维宏;

中国东南部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对气温增暖的影响分析    李伟;李庆祥;江志红;

增暖背景下南阳盆地暴雨日数的变化    陈燕;温洛;陈宇;

黑龙江省近49年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朱红蕊;

宁波气候比全球暖得更快    本报记者 王量迪 通讯员 祝旗

气候的历史与历史的气候    柯济

210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升高2至4摄氏度    记者 王橙澄 齐健

气候带北移 广东如何应对    本报记者 杨绮薇

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上升2℃证据不足    本报记者 游雪晴

气候真的在变化吗?    华凌

海洋与干旱    杨璇

海洋,加热地球的新“温床”?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千年极寒”,离咱洛阳有点远    本报记者 石蕴璞 通讯员 张俊洁

解读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区域干旱化    本期嘉宾:气候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符淙斌 采访人:本报记者 郑菲

增暖背景下基于概率理论与过程性原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检测及其特征研究    钱忠华

印度洋偶极子东西极演变机制及联系    孙双文

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主模态的长周期变化及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    郑小童

东亚夏季风雨带进退与西太副高活动、降水年代际变化及江苏气候若干问题    俞亚勋

全球变暖对北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    方长芳

基于多模式和降尺度结合的中国区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研究    陈威霖

热带气旋全球模态及西北太平洋频发区热带气旋变化特征研究    杨宇星

中国东部陆架海增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王晓君

印度洋海盆增暖及ENSO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程守长

大规模城市化影响东亚季风和中国气候的敏感性试验    张叶

国家基本基准站地面气温序列中城市化影响的检测与订正    张爱英

石家庄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    卞韬

我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气候效应的检测与对比    聂安祺

中国极端温度事件的检测方法    武培培

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    房一禾

一个简单的印—太海气耦合模式    刘岩松

渭北旱塬地区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及突变性分析    孟丹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