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黄土高原中部植被毁坏后的干暖化生态气候效应比较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35:47
热度:

黄土高原中部植被毁坏后的干暖化生态气候效应比较研究【摘要】:把位于黄土高原中心地带的典型旱作农业区域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和华池县与相邻的子午岭林区,作为两类特殊的生态类型,为比较典型

【摘要】:把位于黄土高原中心地带的典型旱作农业区域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和华池县与相邻的子午岭林区,作为两类特殊的生态类型,为比较典型旱作农业区域与毗邻的子午岭林区有关气象要素的异差性,揭示甘肃省陇东地区植被完全毁坏(或严重破坏)的代表区域庆城县和华池县旱作农业区域的生态气候效应,利用庆城和华池县气象站观测资料与作为原生态气候本底标准的子午岭林区太白镇气象站同步观测气候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月平均气象要素差值的年变化曲线和资料序列方差的F统计检验状态,结果表明:(1)植被遭到严重毁坏或破坏的庆城和华池站1月,3~12月平均气温均明显高于子午岭林地太白镇站,这与非林地涵养水源功能弱和较干燥环境中土壤等热容量小的调节作用差有关,反映出明显的干暖生态气候效应。(2)3月、5~7和9~10月庆城和华池站降水量少于林区太白站,表明植被毁坏或严重破坏的半干旱区域云水资源明显差于林区,且在4~9月连续6个月≥0.1mm降水日数均少于林区太白镇站,反映出半干旱庆城和华池与子午岭林区相比较,云水资源趋于匮乏,在春、夏和秋季的降水减少气候背景下更易发生干旱天气气候事件。(3)庆城和华池站4~9月平均空气湿度明显小于子午岭林区,盛夏6~8月平均蒸发量明显大于子午岭林区,表征植被完全毁坏或严重破坏的黄土高原中部陇东地区具有明显的干暖化和水分利用率降低的生态气候效应特征。(4)从对比分析结果得出,森林植被如果遭受大规模破坏,必然导致平均气温升高,作物主要生长期4~9月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减少,空气湿度减小,而同时蒸发量增大,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受干旱危害加重。(5)应严格封山育林,并对林地边缘≥25°山坡地草场地应退耕还草,重视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以上研究结论,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农牧业生产布局,建设保护林区生态环境、客观认识生态环境变化对气候的反馈影响作用和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庆阳市气象局 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
【关键词】:黄土高原 植被破坏 生态气候 效应
【基金】:国家财政部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西北地区旱作农业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及其预警和应对技术研究(GYHY200806021)01专题 甘肃省气象局重点项目《甘肃省气象站气温均一性检验》(2010-01)资助
【分类号】:P461.7
【正文快照】: 子午岭林区位于黄土高原中心地带,西周时期的黄土高原约有森林3.2×107hm2,覆盖率为53%,从秦汉时期起,黄土高原植被遭到了首次大规模破坏,位于甘陕两省交界处的子午岭原始森林植被遭受严重蚕食就是一个典型个例,从秦王朝前期在子午岭上建筑近50米宽阔的运兵“秦直道”,秦王朝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黑河流域不同下垫面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    龚家栋,李小雁

对宁夏西吉县天然草原恢复治理的调查与思考    牛登林;杨丽惠;常雪芹;马娟娟;

与利用新疆干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机制    孟晓军;刘志辉;胡祚均;

高寒牧区草地退化的人文因素研究——以甘南牧区玛曲县为例    赵雪雁;

大气活动中心长期变化的阶段性    张庆云,杨鉴初,林学椿

全球变化研究十年新进展    张志强,孙成权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IPCC第四次评估综合报告解析    秦大河;罗勇;陈振林;任贾文;沈永平;

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    符淙斌,董文杰,温刚,叶笃正

西北东部夏季干湿演变及环流特征    杨金虎;杨启国;姚玉璧;单红洮;

东北地区近44年的气候暖干化趋势分析及可能影响    孙凤华,杨素英,陈鹏狮

宝鸡山区居民的旱灾认知研究    郁耀闯;周旗;

气温变化对甘肃陇东黄土高原果树开花的影响    蒲金涌;姚小英;王位泰;张谋草;

不同地貌类型区农村居民的灾害感知差异分析——以陕西省宝鸡地区为例    郁耀闯;周旗;徐春迪;

桂北地区蟋蟀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李世忠;唐欣;

气候变暖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王江山;孙凤华;赵春雨;王颖;曹焉艳;

小麦冬前异常旺长对秋冬气候变暖的响应分析    王若瑜;沈阳;马青荣;

干旱对农业危害的特点及其减灾技术    邓振镛;倾继祖;黄蕾诺;奚立宗;徐金芳;

不同立地条件对营造梭梭林的影响    杨树兵;李永兵;张世虎;

1951~2008年天津市气候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杨艳娟;任雨;杨德江;刘淑梅;李明财;

怀来近55年气温变化分析    李建忠;赵海江;郭金河;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赵秀兰;

稻田甲烷排放监测技术研究    王秀珍;郑长春;黄敬峰;

纳米二氧化钛对汽车尾气中含碳化合物分解研究初探    李剑飞;刘黎萍;孙立军;

地质环境及其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思考    晏鄂川;谭立勤;唐辉明;

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表层土壤的降雨入渗规律研究    颜斌;倪万魁;刘海松;

长白山地区近50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    王纪军;裴铁璠;王安志;关德新;金昌杰;

古今气候论    水涛;

气候变化对作物灌溉需水的影响研究进展及评述    王卫光;彭世彰;缴锡云;徐俊增;罗玉峰;

中国黄土高原区域性暴雨时空特征研究    李智才;王毅荣;3朱林洪;

黄河流域近40年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特征    曾燕;邱新法;刘昌明;

胶州湾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    余云军

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    赵洪涛

膜吸收和化学吸收分离CO_2特性的研究    晏水平

湖南生态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邹君

中国风电产业融资问题研究    张伯松

我国典型低温区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土壤呼吸特征    廖艳

雅鲁藏布江流域关键水文要素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张小侠

中国年代际干旱趋势转折及预测    章大全

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    孟万忠

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冰川的变化    李巧媛

重庆市高温伏旱气候特征及其预报方案研究    韩世刚

基于TM/ETM+数据的水体有机污染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郭丽峰

城市化对长江下游沿江城市气候影响的对比研究    吉中会

中国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白彩云

煤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马潇潇

中国北方大尺度植被格局研究    张莉

高寒草甸土壤碳和氮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对温度和降水量变化的响应    衡涛

祁连圆柏和青海云杉坡向分布差异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    高贤良

民勤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服务价值时空格局研究    张为

基于SWAT模型的石羊河流域上游山区径流模拟研究    李成六

祁连山中部地区 40a来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丁永建,叶佰生,刘时银

中国西北现代气候变化事实与未来趋势展望    李栋梁,魏丽,蔡英,张存杰,冯建英,杨青,袁玉江,董安祥

全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地区秋季降水的影响    张存杰,高学杰,赵红岩

东亚夏季风异常与西北东部汛期降水的关系分析    王宝鉴,李栋梁,黄玉霞,王劲松

玛曲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王素萍;宋连春;韩永翔;冯建英;

我国牧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牧业持续发展对策    杜占池

青海省海北州草业经济现状与发展思路    马永林,李克伦

塔城市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殷桂涛

甘肃省退牧还草工程实施绩效、存在问题和对策    李文卿;胡自治;龙瑞军;高新才;李发弟;

民勤天然草地资源及其管理利用    李发明

子午岭地区降水资源研究    董亚非;吴素良;周锁铨;肖永全;

中国内陆大气颗粒物的搬运、沉积及反映的气候变化——Ⅱ.黄土高原中部晚第四纪大气矿物气溶胶沉积    张小曳,安芷生,张光宇,陈拓,刘东生,R. Arimoto,B. Ray,朱光华

黄土高原中部降雨量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曹晓敏;刘志红;杨昭明;徐亮;张晓萍;

子午岭地区降水资源研究    李兆元,董亚非,周锁铨,肖永全,吴素良

干旱生态环境及水资源对全球气候变暖响应的研究进展    邓振镛;张强;辛吉武;赵鸿;王全福;王鹤龄;

地形影响沙尘传输的观测和模拟研究    姜学恭;陈受钧;

下垫面状况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罗哲贤;

西北地区不同等级沙尘暴的空间变化与防治    顾静;周杰;赵景波;

统万城废弃的原因分析    李恩菊;谢春林;

最近13万年来黄土高原Rb/Sr记录与夏季风时空变迁    陈旸,陈骏,刘连文,季峻峰,张建新

黄土高原中部植被毁坏后的干暖化生态气候效应比较研究    王位泰;张天峰;蒲金涌;黄斌;吕峰平;

黄土高原气候系统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姚玉璧;张存杰;王毅荣;董安祥;张秀云;魏锋;

基于MODIS数据提取东北地区水稻主要物候期    徐岩岩;张佳华;

久盼喜雨好种粮 化肥种子销售好    记者 李文莲

从彭阳剖面看黄土成壤模式及气候变化    隋玉柱

我国区域性干湿特征及黄土高原中部秋季干湿变化原因分析    刘晓云

会宁地区两万多年来气候变化与土壤侵蚀状况研究    匡娟

呼伦贝尔温带草地PAR分量变化规律及FPAR/LAI模型的验证    李瑾

基于MODIS陆地产品EVI和LST的甘肃陇东旱情监测    赵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