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四川盆地中西部中三叠统天然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34:44
热度:

四川盆地中西部中三叠统天然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研究【摘要】:至今为止,在四川盆地中三叠统只发现了中坝和磨溪两个大中型气藏(田),龙女寺、潼南、罗渡三个含气构造,尚未发现区域上成带分布

【摘要】: 至今为止,在四川盆地中三叠统只发现了中坝和磨溪两个大中型气藏(田),龙女寺、潼南、罗渡三个含气构造,尚未发现区域上成带分布的气田群。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一套白云岩、石灰岩、泥页岩及石膏沉积,纵向上分五段,雷五段又称天井山组。雷口坡组岩性纵向上变化频繁,横向上差异较大。 四川盆地中西部中三叠统主要为局限台地相和开阔台地相沉积,部分地区为蒸发台地相,主要亚相为泻湖和潮坪,川西发育有台地边缘滩微相,川中发育有台内滩微相。中三叠统破坏性成岩作用主要有5类:压实收缩和压溶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自生矿物(黄铁矿、天青石、硬石膏等)的形成、溶孔及裂缝的充填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有3类: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膏溶、岩溶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 四川盆地中部雷口坡组储层为中孔低渗,储集空间多以溶蚀孔隙为主,喉道与孔隙的连通性差,裂缝不发育。孔隙既是储集空间,也是渗滤通道,孔渗的不匹配是气藏低渗低产的主要地质因素。盆地西部雷口坡组储层孔隙度较高,裂缝发育,储层连通性好,储集类型为裂缝—孔隙型,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粒内溶孔,裂缝是主要的渗滤通道。 中三叠统存在有四种优质储层:滩相藻砂屑白云岩储层、古岩溶储层、礁滩储层和热液白云岩储层。四川盆地中三叠统的勘探常以寻找滩相藻砂屑白云岩储层为目标。古岩溶作用能使储层物性得到有效的改善,因而古岩溶储层也成为近年来雷口坡组勘探的重要目标。龙深1井、中46井礁滩组合的确定预示着川西可能发育有礁滩储层。龙深1井、中46井、青林1井、涞1井、磨16、22井、女深2井、遂47井、营21井等多口井热液矿物组合的发现预示着川西、川中可能发育有热液白云岩储层。磨溪中三叠统气藏天然气为混源气,以煤成气为主,油型气为辅,其煤成气主要来自于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烃源岩,油型气来自二叠系腐泥型烃源岩。中坝中三叠统气藏天然气也为混源气,但以油型气为主,煤成气为辅,其油型气主要来自二叠系腐泥型烃源岩,也可能有来源于更深层位的油裂解气,其煤成气来源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煤系烃源。 磨溪和中坝气藏都具有烃源丰富、储层优质、圈闭形成早、保存条件好四个特征。 磨溪T2l11气藏成藏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中~晚三叠世烃源岩持续生烃和幕式排烃;②晚三叠世末构造圈闭形成和印支—燕山期天然气聚集;③喜玛拉雅期圈闭最终形成,天然气爆发式成藏。磨溪中三叠统气藏成藏模式:通过异常高压产生的裂缝,龙女寺构造二叠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垂向运移到T2l11储层,再侧向运移至磨溪构造,形成磨溪中三叠统气藏。 中坝T2l3段气藏成藏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中三叠世末表生成岩期—近地表孔隙建造期;②晚三叠世中晚期古背斜圈闭形成;③燕山期构造继承性发展—油气聚集;④喜玛拉雅期气藏最终定型。中坝中三叠统气藏成藏模式:位于彰明断层上盘的二叠系油型裂解气向上运移至雷三储层,位于彰明断层下盘的上三叠统煤成气,在往高处运移时,穿过彰明断层,侧向“倒灌”到上盘T2l3储层中,造成天然气的混源,形成中坝中三叠统气藏。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有:①丰富的烃源条件,良好的保存条件和输导体系是油气成藏的基础和前提;②古构造和古隆起对中三叠统油气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油气起着早期运聚指向的作用;③沉积相、成岩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形成和分布。 【关键词】:天然气藏特征 成藏机理 雷口坡组 中三叠统 四川盆地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引言11-21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11-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8
  • 1.2.1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13-14
  • 1.2.2 成藏机理研究现状14-16
  • 1.2.3 我国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的特殊性16
  • 1.2.4 四川盆地中西部中三叠统勘探研究现状16-18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18-19
  • 1.3.1 研究内容18
  • 1.3.2 研究思路18-19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和创新点19-21
  • 1.4.1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19-20
  • 1.4.2 创新点20-21
  • 第2章 四川盆地中西部中三叠世构造背景及沉积—成岩作用21-56
  • 2.1 中三叠统沉积的构造背景21-23
  • 2.2 中三叠统的地层特征23-29
  • 2.3 中三叠统沉积相特征及演化29-44
  • 2.3.1 概述29-30
  • 2.3.2 单井沉积相分折30-38
  • 2.3.3 平面相特征38-42
  • 2.3.4 沉积演化和模式42-44
  • 2.4 中三叠统成岩作用类型44-56
  • 2.4.1 破坏性成岩作用45-48
  • 2.4.2 建设性成岩作用48-53
  • 2.4.3 成岩作用序列和演化53-56
  • 第3章 四川盆地中西部中三叠统储层特征56-87
  • 3.1 四川盆地中部中三叠统储层特征56-60
  • 3.1.1 中部储层岩石学特征56-57
  • 3.1.2 中部储层储集空间类型57-58
  • 3.1.3 中部储层物性特征58-60
  • 3.2 四川盆地西部中三叠统储层特征60-63
  • 3.2.1 西部储层岩石学特征60-61
  • 3.2.2 西部储层储集空间类型61-62
  • 3.2.3 西部储层物性特征62-63
  • 3.3 中三叠统储层孔隙演化63-68
  • 3.4 中西部中三叠统优质储层类型及成因机理68-81
  • 3.4.1 滩相藻砂屑白云岩储层68-70
  • 3.4.2 古岩溶储层70-77
  • 3.4.3 礁滩储层77-80
  • 3.4.4 热液白云岩(HDT)储层80-81
  • 3.5 中西部中三叠统储层分类及评价81-84
  • 3.5.1 T_21_1~1 亚段储层分类及评价82-83
  • 3.5.2 T_21~3 段储层分类及评价83-84
  • 3.6 储层发育影响因素分析84-87
  • 第4章 磨溪、中坝中三叠统气藏烃源探讨87-96
  • 4.1 天然气组成87-90
  • 4.1.1 磨溪中三叠统气藏天然气组分特征87-88
  • 4.1.2 中坝中三叠统气藏天然气组分特征88-89
  • 4.1.3 磨溪、中坝天然气组分特征对比89-90
  • 4.2 烷烃气碳同位素(δ ~(13)C_1、~(13)δ C_2)90-92
  • 4.3 凝析油92-94
  • 4.4 沥青生物标志物94-95
  • 4.5 小结95-96
  • 第5章 四川盆地中西部中三叠统油气成藏过程和机理96-136
  • 5.1 磨溪气田中三叠统油气成藏过程和机理96-121
  • 5.1.1 基本特征96-98
  • 5.1.2 成藏条件98-109
  • 5.1.3 能量场特征109-113
  • 5.1.4 磨溪气藏形成过程和成藏机理113-121
  • 5.2 中坝气田中三叠统油气成藏过程和机理121-131
  • 5.2.1 基本特征121-123
  • 5.2.2 成藏条件123-125
  • 5.2.3 能量场特征125-129
  • 5.2.4 中坝气藏形成过程和成藏机理129-131
  • 5.3 中三叠统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131-136
  • 结论136-138
  • 致谢138-139
  • 参考文献139-14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14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火成岩油气藏成藏机理探讨    钱峥;李淳;邱隆伟;康仁华;刘魁元;刘连启;

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    郭秋麟;周长迁;陈宁生;胡俊文;谢红兵;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成藏系统    丁晓琪;张哨楠;谢世文;易超;熊迪;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远景    刘小溪;

    

    

    

    

    

    

大型气田天然气成藏机理与富集规律研究    

深盆气成藏机理研究    金之钧;张金川;张金功;

大型气田天然气成藏机理与富集规律研究    

页岩气与煤层气的成藏条件及成藏机理对比    邵珠福;钟建华;于艳玲;吴琼玲;孙红华;

东海西湖凹陷含油气系统与油气成藏机理    廖宗廷;贾健宜;周祖翼;

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普光大气田的发现    马永生;郭旭升;朱铉;郭彤楼;蔡勋育;

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研究    林景晔;门广田;张革;

试论火山岩油气藏成藏机理    刘嘉麒;孟凡超;崔岩;张玉涛;

沉积学在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中的指导作用    于兴河;黄兴文;李胜利;

安塞油田南部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综合地质研究    吴志宇;杨晓奇;靳文奇;赵耀辉;王小军;

探寻高含硫天然气成藏机理及分布规律    江其勤

“973”计划今年向12领域倾斜    记者 滕艳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获重大突破    特约记者 王孝祥

破解海相油气勘探世界级难题    江泳

我发现最大海相整装气田 储量超3000亿立方米    胡木成

海相油气勘探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孝祥

石油二次创业结硕果    通讯员  王孝祥 记者  任维东

化工自主创新迈出坚实步伐    李宏乾

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列    本报记者 文永红

油气勘查四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记者 李伟锋

四川盆地中西部中三叠统天然气藏特征及成藏机理研究    汪华

渤南洼陷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    蔡忠东

车镇凹陷层序地层与石油地质研究    张本琪

济阳坳陷第三系火成岩油气藏成藏机理及成藏模式    吕希学

陆相断陷盆地缓坡带油气运聚规律研究    李丕龙

惠民凹陷深层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杨子成

临南洼陷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    常象春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岩性气藏形成机理    刘新社

四川盆地元古宇—下古生界天然气藏形成过程和机理研究    孙玮

东濮凹陷深层天然气成藏机理研究    常振恒

深盆气藏的成藏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为例    文彩霞

泥质岩裂缝油气藏的成藏机理——以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岩为例    焦婷婷

沾化凹陷四扣洼陷及周边沙四段礁灰岩油藏成藏机理研究    刘鑫金

苏北盆地E_1f_4-E_2d、E_2s(!)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机理及成藏模式    周艳

东营凹陷王家岗地区沙四段沉积相研究及有利区预测    林辉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古压力演化及天然气成藏机理    罗荣涛

霸县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研究    张永丰

中卫探区及其周围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地质特征    张娣

辽河盆地兴隆台油田浅层气成因及成藏机理研究    闵忠顺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典型地层油气藏解剖及成藏机理物理模拟    赵景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