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太平洋暖池区深海沉积物中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35:31
热度:

太平洋暖池区深海沉积物中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摘要】:西太平洋“暖池”在全球气候变迁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目前气候变迁机制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焦点之一。本论文首

【摘要】: 西太平洋“暖池”在全球气候变迁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目前气候变迁机制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焦点之一。本论文首次对“暖池”区海底沉积物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分子生态学研究,分析了微生物多样性,对由微生物参与的物质能量循环特征进行了探讨,为研究深海生物圈在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地位提供了参考资料。此外,本文还对采集自太平洋的深海沉积物和南极、北极区域的样品进行了低温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低温酶的筛选与性质分析。 通过构建沉积物中微生物16S rDNA克隆文库,采用PCR-RFLP分析、DNA-DNA杂交、16S rDNA序列测定以及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两太平洋“暖池”区和东太平洋“结核”区两个不同海区深海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得到了一些与“暖池”区环境特点紧密相关的新发现,新认识。不同海区深海沉积物中的细菌都以紫细菌(Proteobacteria)为主,属于γ-和α-紫细菌亚群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均最为丰富;而属于β-亚群的细菌很少。不同海区沉积物中紫细菌类群的差别在于δ-亚群和ε-亚群,这两个亚群的细菌大部分都和硫代谢相关。在“结核”区沉积物中没有检测到属于这两个亚群的细菌,而在“暖池”区沉积物中属于这两个亚群的细菌数量较多(最高可达29%),并且δ-亚群的细菌呈现随沉积物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除了紫细菌之外,CFB类群在“暖池”区沉积物中也是一类较重要的细菌,主要集中在表层沉积物;而在“结核”区没有检测到属于CFB类群的细菌,表明“暖池”区表层存在较多的有机物。古菌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区沉积物中的古菌绝大多数属于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其中包含许多未知的古菌遗传信息。 在“暖池”区沉积物中发现了丰富的与硫及甲烷代谢相关的细菌,对这些细菌的种类组成及其在各层次沉积物中的分布、数量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海区沉积物中存在一条完整的硫和甲烷代谢循环途径,它们的代谢在物质能量代谢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16S rDNA克隆文库分析和DNA-DNA杂交的结果表明“结核”区沉积物中这两类细菌数目很少,说明“暖池”区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是对环境因素的一种响应,同时也可能是影响该海区深海及海洋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深海沉积物和极地环境样品进行了低温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得到了300多株嗜(耐)冷细菌,并对其进行了生长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的细菌都能够在低温下(4℃~15℃)正常生长,而在中温范围内(25℃~30℃)的生长状况较差,仅有少数细菌能够在37℃缓慢生长。与深海沉积物相比,嗜冷菌在南极样品中所占的比例较大。采用16S rDNA序列比较的方法对部分低温菌株进行了分子分类与鉴定,结果表明所鉴定的菌株中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 sp.)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的细菌占较大比例。 摘要 通过所分离出的嗜(耐)冷细菌的165 rDNA序列的比较分析,对嗜冷海洋细菌的 特异165 rDNA序列进行了探索,并设计了一对引物。初步的分析表明,所设计的PCR 引物能够较好地区分海洋性细菌和陆源性细菌,并且可以用于嗜冷海洋细菌的区分。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深海和极地细菌进行了产低温酶菌株的筛选,最终得到了16 株具有低温蛋白酶或低温几丁质酶活性的菌株,对其中5株活力最高的低温酶产生菌 进行了菌种的分子鉴定,并分析了温度对这五种低温酶的活力、产酶和热稳定性的影 响,为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 【关键词】:深海 微生物分子生态 西太平洋暖池 环境响应 低温酶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Q17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1 前言14-44
  • 1.1 深海环境与生命14-16
  • 1.2 深海极端微生物研究进展16-28
  • 1.2.1 低温微生物研究进展16-23
  • 1.2.2 嗜压微生物23-24
  • 1.2.3 海洋古菌24-28
  • 1.3 深海微生物的生态学意义28-30
  • 1.4 极端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30-42
  • 1.4.1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主要方法与技术30-34
  • 1.4.2 基于rRNA分子的微生物生态学技术34-37
  • 1.4.3 潜在的问题37-38
  • 1.4.4 深海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38-42
  • 1.5 本研究的思路目的意义42-44
  • 2 材料与方法44-61
  • 2.1 材料44-53
  • 2.2 基本方法53-61
  • 3 结果61-100
  • 3.1 深海、南北极微生物的分离与生长特性61-63
  • 3.2 嗜冷微生物的鉴定63-69
  • 3.2.1 基于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63
  • 3.2.2 以16S rRNA基因为指标的菌种分类与鉴定63-69
  • 3.3 深海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69-95
  • 3.3.1 深海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分析69-87
  • 3.3.1.1 16S rDNA序列扩增69-70
  • 3.3.1.2 16S rDNA序列RFLP分析70
  • 3.3.1.3 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构建70-71
  • 3.3.1.4 西太平洋“暖池”区WP0102站位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分析71-83
  • 3.3.1.5 西太平洋“暖池”区WP0104站位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分析83-85
  • 3.3.1.6 东太平洋“结核”区深海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分析85-87
  • 3.3.1.7 不同海域深海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比较分析87
  • 3.3.2 深海沉积物中古菌多样性分析87-91
  • 3.3.3 深海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的关系分析91-95
  • 3.4 嗜冷海洋微生物分子特征的初步探索95-96
  • 3.5 低温环境中(深海、极地)低温酶性质的初步研究96-100
  • 3.5.1 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96
  • 3.5.2 温度对菌株产酶的影响96-99
  • 3.5.3 温度对酶稳定性的影响99-100
  • 4 讨论100-109
  • 4.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100
  • 4.2 深海、极地低温微生物生长特性的差异100-101
  • 4.3 低温微生物的鉴定101-102
  • 4.4 极端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几个认识102-103
  • 4.5 深海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区系组成分析103-105
  • 4.6 深海沉积物中的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05-106
  • 4.7 嗜冷细菌16S rRNA基因的分子特征106-107
  • 4.8 深海、南极等低温环境低温酶的一些特征107-109
  • 5 总结109-110
  • 参考文献110-134
  • 致谢134-135
  • 附录一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135-136
  • 附录二 采样记录表136-139
  • 附录三 菌种分离记录139-159
  • 附录四 质粒图谱159-160
  • 附录五 采样装置160-16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我国深海地微生物学研究状况分析    陈皓文;陈颖稚;

分子生态学应用研究现状    李文宾;吴敏丽;廉振民;

北运河水体中氨氮的氧化过程及微生物响应特征    于洋

深海浮游微生物浓缩保压取样关键技术研究    黄中华

包钢尾矿坝外源稀土积累区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    王建宏

新疆甘草内生菌物种多样性的非培养分析    程晓燕

基于微生物实验分析的污水生态处理系统运行管理研究    汪瑞峰

象山港电厂临近海域海洋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多样性研究    王芳

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周明煜,钱粉兰

厄尔尼诺的发生与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    李崇银,穆明权

深海沉积物中微量DNA的提取及应用    赵晶,张锐,林念炜,曾润颖

冰期旋回中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季节性与暖池的多变性    汪品先

东亚冬季风-暖池状况-ENSO循环的关系    李崇银,穆明权

嗜冷菌和耐冷菌    辛明秀,马延和

嗜盐微生物    刘铁汉,周培瑾

嗜碱微生物    马延和

生物技术在分子微生物生态学上的应用    陈海敏,陈声明

极端嗜酸微生物    何正国,李雅芹,周培瑾

嗜盐菌的研究进展    刘爱民

The Role of the Equatorial Currents on the Evolution of SSTA in the Eastern Pacific during Two Different Kinds of El Nio Events    

Tropical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in 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DNA提取方法对活性污泥微生物多样性PCR-DGGE检测的影响    李鹏;毕学军;汝少国;

低温微生物的适冷特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李田;刘光琇;安黎哲;

极端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应用    周璟;盛红梅;安黎哲;

嗜盐菌与高盐度废水生物处理研究进展    郭艳丽;张培玉;于德爽;成广勇;

低温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及鉴定    林容霞;马延和;谭天伟;

土壤中耐低温石油降解菌的优选、鉴定及降解性能分析    王红旗;郝旭光;孙寓姣;熊樱;

生鲜食品低温域贮藏及其低温效应    张瑞宇

南方雨雪冰冻灾害过程的冻雨天气及积雪监测    李小龙;付翔;金山;

适冷酶分子适冷机制的研究热点    王全富;缪锦来;丁燏;侯艳华;阚光锋;李光友;

西太平洋暖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陈锦年;王宏娜;吕心艳;

Prevention of the Autolysis of Cold-adapted protease MCP-01 by Trehalose    

厄尔尼诺形成和发展机制的数值研究    李东辉;张铭;谭言科;

海洋细菌生物活性物质多样性    孙倩;洪葵;

CP7菌株的抗菌活性及菌种鉴定    廖富蘋;陈海英;林健荣;宋家清;黄旭华;李文楚;冯琦;

ENSO本质的进一步研究    李崇银;穆明权;

PDO对ENSO与中国夏季气候异常关系的调制作用    朱益民;杨修群;陈晓颖;

太平洋次表层三维海温距平的EOF分析及其对ENSO的试预报    张立峰;何金海;许建平;

Ectoines高效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郎亚军

日本海海平面年际变化及其对ENSO的响应    王天顺

中国东部陆架海泥质沉积区的物源识别及其环境记录    胡邦琦

低温下节杆菌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催化效率及表达调控    姜颖

深海热液口微生物群落环境适应性及其基因资源的研究    谢伟

伯克霍尔德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产低温脂肪酶的研究    苑博华

羟基丙酸及其聚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    刘慧敏

深海微生物多样性和嗜盐古菌乙醇代谢相关酶基因研究    曹轶

西菲律宾海2.36Ma以来古海洋学研究    孙晗杰

南极苔原温室气体通量时空变化规律与产生机理研究    刘雅淑

耐冷酵母Guehomyces pullulans17-1菌株乳糖酶的研究    宋春丽

一株北极Marinomonas sp. BSi20414β-半乳糖苷酶的酶学性质及酶基因的克隆表达研究    曾倩

一种低温果胶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王大拓

新疆七角井盐湖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功能酶筛选    陈超

罗非鱼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生态研究及潜在有益菌的筛选    袁翠霖

热带太平洋海气系统年际和年代际异常时空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影响研究    王超

极地微生物抗细菌活性菌株的筛选、鉴定及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    李贺

(一)以苯丙氨酰-tRNA合成酶为靶点的新型抗结核药物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二)可可西里碱性土壤样品细菌的分离和嗜碱菌株的多相分类研究    孙莹

农村户用沼气池污泥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张琳

北部湾石油降解菌的多样性分析与咸水球形菌(Salinisphaera)的系统进化及烷烃降解基因研究    付媛媛

生态学研究的新领域——分子生态学    杨月红,赵娟,谢建春,刘登义

气囊式蓄能器气体多变指数值域的研究    吴晓元,陈忠基,王世东,徐广普,李全美

一种新型的舰船泵用机械密封    方志刚,赵进刚,李鲲

热液喷口生物群的研究现状    庞艳春,林丽,朱利东,陈志刚,李益民,熊永柱,付修根

墨西哥湾GC238区冷泉碳酸盐岩的微结构与石化微生物特征    管红香;陈多福;Cathles L M;Roberts H H;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研究    彭超英,朱国洪,尹国,余以刚,曾姗姗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    赵光;王宏燕;

机械传动系统可靠性设计模型(Ⅰ)——考虑应力相关性的设计    孙志礼,陈良玉,张钰,丁津原

机械传动系统可靠性设计模型(Ⅱ)——考虑强度相关性的设计    孙志礼,陈良玉,何恩山,丁津原

机械传动系统可靠性设计模型(Ⅲ)——以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例    孙志礼,陈良玉,何恩山,丁津原

中国甘草资源生态学研究    谷会岩

海洋固定平台模糊优化与模糊可靠性研究    翟钢军

承压设备强度数值模拟若干问题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苏文献

海底及污染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分子多样性研究    刘学端

非培养方法和培养方法对水稻内生细菌和根结合细菌的研究    孙磊

培养方法与非培养方法对人参根内生细菌的研究    邱服斌

杜父鱼驼形线虫种群生物学和分子生态学的研究    吴山功

山东近岸海域浮游细菌、病毒生态学调查及沉积物细菌多样性研究    张喆

具有承载内衬的FW厚壁容器的结构分析    胡俊

氨单加氧酶基因(amoA)在氨氧化细菌种群分析和定量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陈岭

圆柱壳大开孔应力分析研究    张洪伟

高温高压模拟平台控制技术研究    张建文

深海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DS003的鉴定、发酵及其活性产物的初步分离    郭天宇

热带太平洋深海微生物的生理生态特征    裴耀文

天祝高寒草地不同扰动生境土壤微生物数量时空动态研究    马丽萍

苦苣苔种群的分子生态学与进化研究    肖力宏

大兴安岭北段天然山地樟子松分子生态学的研究    郝雨

胆管结扎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分子生态学研究    赵琴丽

深海高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高艳波;李慧青;柴玉萍;麻常雷;

一种新型深海微生物多级膜取样系统    李玮;顾临怡;吴新然;陈家旺;

云南兰坪铅锌矿区细菌多样性研究    邓伟;季秀玲;袁文功;李波;林连兵;张琦;魏云林;

西矿区深海稀软底质剪切强度和贯入阻力原位测试    吴鸿云;陈新明;高宇清;何将三;刘少军;

基于模糊可靠度的巨型模锻水压机主工作缸缸体的优化设计    刘忠伟;刘少军;黄明辉;邓英剑;

基于能量调节的电液变转速控制系统研究    沈海阔

基于能量调节的电液变转速阀控马达驱动系统研究    许明

深海微生物采集系统仿真与实验研究    李辉

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和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的遗传分化与生态分异    娄菊霞

蛋白A-藻蓝蛋白β亚基双功能蛋白的性质及其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    谢冰清

环丙沙星高/低累积菜心内生细菌生物多样性研究    郑芳芹

处理污染河水的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硝化反硝化强度和多样性研究    朱颖杰

Interaction between Anomalous Winter Monsoon in East Asia and EI Nino Events    李崇银

TOGA-COARE IOP期间的海气通量观测结果    陈陟,李诗明,吕乃平,周明煜,吴志明,严志金

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温度异常对热带大气环流及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    陈烈庭

西太平洋热带海域西风爆发过程湍流通量输送的某些特征    曲绍厚,王赛

异常东亚冬季风激发ENSO的数值模拟研究    李崇银,穆明权

西太平洋边缘海对我国冰期干旱化影响的初步探讨    汪品先

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强对流天气过程湍流通量输送的某些特征    曲绍厚,林锡贵

台湾海峡海域细菌产量、生物量及其在微食物环中的作用    郑天凌,王斐,徐美珠,洪华生

小型桡足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王荣,张鸿雁,王克,左涛

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    孙军,刘东艳,杨世民,郭健,钱树本

西太平洋暖池基本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李克让,周春平,沙万英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对中国降水和沿海自然灾害的影响    李万彪,周春平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变化对热带气旋的影响    吴迪生,白毅平,张红梅,许建平,庞海龙,张俊峰

深海沉积物宏基因组文库中产蛋白酶克隆的筛选及性质分析    郭巧玲;杨祥胜;赵晶;曾润颖;

大洋暖池特征变化和成因的研究    周春平,李万彪

厄尔尼诺的发生与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    李崇银,穆明权

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与ENSO关系的CGCM模拟结果    周广庆,李崇银

南沙与暖池海域SST的长期振荡及其耦合过程    谢强,鄢利农,侯一筠,胡基福

热带西太平洋热状况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李丽平,王盘兴,何金海,王东晓

西太平洋暖池和北京地区大气水特征的地基遥感测量    魏重,吴玉霞,王普才,宣越健

西太暖池的浮游有孔虫及Heinrich事件记录    涂霞;郑范;陈木宏;

关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研究    张启龙;翁学传;

南海暖池对台湾海峡SST时间变动的影响初探    李娜;商少平;张彩云;商少凌;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热带气旋的关系    吴迪生;张娟;刘增宏;俞胜宾;周水华;张文静;王文娟;冯伟忠;

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    黄菲;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变化对热带气旋的影响    吴迪生;

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    黄菲;

东印度洋暖池变异及其与印度洋偶极子的关系    张启龙;齐庆华;郑冬梅;

深海沉积物中碲异常的成因    李傲仙;李延河;乐国良;

深海沉积物中碲异常的成因    李傲仙;李延河;乐国良;

加强暖池现象研究提高降水预报水平    本报记者 游雪晴

深海沉积物中蕴含大量甲烷    本报记者 赵笛

我国大洋生物资源开发喜获新成果    记者马艳红

揭开南海深海沉积物的奥秘    

志存高远的养狐人    史广生 张铁辉

科考大洋队展开深海温度观测    本报特约前方记者 杨威

极地微生物研究六年终成正果    本报记者 王秋蓉

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为研究重点    甲丁

海洋环境实时监测研究获成果    潘锋

在南极获取批量低温“酶”    青滨 孙倩

太平洋暖池区深海沉积物中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    曾润颖

IPCC模式对印太暖池模拟的研究    孙燕

深海沉积物细菌和丝状真菌的基因组学研究    秦启龙

近海细菌多相分类和基因组研究以及深海沉积物宏基因组分析    霍颖异

Zebiak-Cane海气耦合模式的改进及对1997/1998 El Nino事件的模拟与诊断分析    岳彩军

南极海洋微生物N2a鉴定、系统学及一种低温过氧化氢酶BNC纯化与性质研究    王伟

西北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微生物多态性分析    穆春华

天山冻土微生物的系统多样性分析及生长特性的研究    白玉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研究    陈光华

应用核技术的海洋化学研究    陈绍勇

按深陷深度控制的深海沉积物承载力分析方法探讨    蔡永

南极Pseudoalteromonas sp. AC444低温几丁质酶性质分析与基因克隆及普里兹湾深海沉积物中几丁质酶基因多样性研究    连明珠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分布型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张增信

苏禄海和菲律宾海深海沉积物中古菌群落多样性研究    王剑飞

赤道西太平洋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群与暖池的变动    金海燕

西太平洋冬季暖池热含量变化对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的影响    黄露

北极深海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的研究    李莎

热带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张伟

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古菌多样性垂直分布特征    王峰

北极深海沉积物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    陈丽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