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登陆我国超强台风趋暖运动统计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8:26
热度:

登陆我国超强台风趋暖运动统计研究【摘要】:本文利用《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年鉴》资料,选取1960-2009年在我国大陆(不包括台湾)登陆的超强台风,统计其登陆数、登陆强度与登陆地

【摘要】:本文利用《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年鉴》资料,选取1960-2009年在我国大陆(不包括台湾)登陆的超强台风,统计其登陆数、登陆强度与登陆地点的变化特征,发现超强台风在我国24°N以南的登陆数量从1980年代后逐渐减小,而在24°N以北随年代呈明显增长趋势,1980年代至2000年代30年间登陆偏北现象明显。为了分析研究超强台风登陆位置北移的原因,本文利用NOAA的ERSST的月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0-2009年中国区域753个气象站逐日日平均地温、地面气温资料,从海温、地温和地气温差三个方面来研究登陆超强台风登陆前近海岸海面及登陆陆面的热力状况变化对超强台风的移动影响及超强台风趋暖运动的规律。 在我国沿海岸20°N-36°N的海面温度呈振荡上升趋势,与超强台风登陆年平均纬度的趋势线基本上重合。其中,沿海岸偏北的海面温度增温趋势比偏南的大。在某些纬度区间,超强台风登陆个数的变化趋势与近海岸海温变化趋势一致。2001-2009年登陆的台风以上等级的台风(包括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登陆当日近海岸SST与登陆月平均(1960-2009年50年平均)的距平和台风登陆纬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海温越高,台风登陆的纬度越高。近海岸区域的海温暖区有明显往北的趋势,在2000年代超强台风的路径大部分落在海温最暖区。 从地温来看,1980年代登陆我国大陆的12个超强台风登陆前两天的地温合成最暖区与2000年代年登陆我国大陆的10个超强台风登陆前两天的地温合成最暖区就是这两个年代超强台风登陆最集中的区域,而其它三个年代超强台风所登陆的区域也基本为地温暖区。海岸线地温纬度高区比地温纬度低区增温显著,超强台风登陆年平均纬度与地温三十年距平极大值对应纬度的趋势线基本平行。本文进一步统计了1960-2009年登陆我国大陆的超强台风登陆前两天的台风中心与我国大陆沿海地区地温暖区中地温极高值处连线和台风中心与登陆点连线的夹角以研究登陆点与地温暖区的偏差,统计结果表明,地温的确是影响台风移动的一个重要因子。对其中五个效果较好地个例分析,超强台风均偏离了引导气流的方向而往地温最高的区域移动登陆,且登陆前三天至前一天登陆点的平均地温均为沿海地区的地温最暖区。 地气温差与地温分布有类似的情况,1980年代与2000年代登陆超强台风登陆前两天的地气温差合成最暖区就是这两个年代超强台风登陆最集中的区域,除70年代不太明显外,60年代和80年代超强台风登陆最多的区域也基本为地气温差暖区。海岸线地气温差三十年距平极大值所在纬度与登陆年平均纬度的对应关系要比地气温差极大值对应纬度与登陆年平均纬度的对应关系要好,说明地气温差增暖区与台风登陆存在一定的关系。统计的超强台风登陆与地气温差暖区的偏差结果表明地气温差也的确是影响台风移动的一个重要因子。对四个效果较好地个例分析,超强台风均偏离了引导气流的方向而往地气温差最高的区域移动登陆,且登陆前三天至前一天登陆点的平均地气温差均为沿海地区的地气温差最暖区,最大地气温差均大于6℃。 通过对登陆超强台风热力特征的综合分析,建立了一个超强台风陆面趋暖综合模型。虽然本文对海温、地温与地气温差得出的结论仅为一个初步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超强台风登陆前近海岸海面和登陆陆面热力性质的确为影响超强台风移向和登陆的一个因子,在对近海岸热带气旋路径预测时,加入海温、地温与地气温差三个方面的考虑,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超强台风 趋暖运动 地温 地气温差 海温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44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引言9-14
  • 1.1 研究意义9
  • 1.2 研究进展9-12
  • 1.2.1 热带气旋移动研究进展9-12
  • 1.2.2 热带气旋登陆预测研究进展12
  • 1.3 研究内容与特色12-13
  • 1.4 论文结构13-14
  • 第二章 登陆我国超强台风的统计特征14-24
  • 2.1 引言14
  • 2.2 登陆我国超强台风的统计特征14-22
  • 2.2.1 登陆我国超强台风数的年代际、年际和月际变化14-16
  • 2.2.2 登陆我国超强台风强度的年代际、年际和月际变化16-18
  • 2.2.2.1 登陆我国超强台风生命史中最大强度的年代际、年际和月际变化16-17
  • 2.2.2.2 登陆我国超强台风登陆时强度的年代际、年际和月际变化17-18
  • 2.2.3 超强台风在我国登陆点的变化特征18-22
  • 2.2.3.1 超强台风路径图18-19
  • 2.2.3.2 超强台风登陆纬度统计特征19-22
  • 2.3 本章小结22-24
  • 第三章 登陆超强台风与海温的关系统计研究24-31
  • 3.1 引言24
  • 3.2 登陆我国超强台风与登陆前近海岸海温关系统计研究24-29
  • 3.2.1 近海岸海温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24-27
  • 3.2.2 近海岸海温与台风登陆纬度相关特征27-28
  • 3.2.3 海温及海温暖区分布统计特征28-29
  • 3.2.3.1 海温分布的年代际变化28-29
  • 3.2.3.2 海温暖区分布年代际变化29
  • 3.3 本章小结29-31
  • 第四章 登陆超强台风与地温的关系统计研究31-43
  • 4.1 引言31
  • 4.2 登陆我国超强台风与登陆前沿海地区地温关系统计研究31-41
  • 4.2.1 登陆我国超强台风登陆前两天地温合成年代际变化31-32
  • 4.2.2 海岸线地温的变化与超强台风登陆关系统计研究32-35
  • 4.2.3 超强台风登陆与地温暖区偏差统计35-41
  • 4.2.3.1 地温暖区的定义及影响区域确定35
  • 4.2.3.2 统计结果35-37
  • 4.2.3.3 个例分析37-41
  • 4.3 本章小结41-43
  • 第五章 登陆超强台风与地气温差的关系统计研究43-53
  • 5.1 引言43
  • 5.2 登陆我国超强台风与登陆前沿海地区地气温差关系统计研究43-51
  • 5.2.1 登陆我国超强台风登陆前两天地气温差合成年代际变化43-44
  • 5.2.2 海岸线地气温差的变化与超强台风登陆关系统计研究44-46
  • 5.2.3 超强台风登陆与地气温差暖区偏差统计46-51
  • 5.2.3.1 地气温差影响区域确定46
  • 5.2.3.2 统计结果46-47
  • 5.2.3.3 个例分析47-51
  • 5.3 本章小结51-53
  • 第六章 登陆超强台风陆面趋暖综合模型53-61
  • 6.1 视热源Q_1和视水汽汇Q_253-55
  • 6.2 垂直速度ω55-56
  • 6.3 整层水汽输送56-57
  • 6.4 大气温度扰动场57-60
  • 6.5 综合模型总结60-61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61-63
  • 7.1 全文总结61-62
  • 7.2 问题与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65
  • 个人简介65-66
  • 致谢6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强台风“黑格比”实测海上风电机组极端风况特征参数分析和讨论    刘东海;宋丽莉;李国平;秦鹏;陈雯超;黄浩辉;

台风桑美的路径、强度分析    郭亚娜;

闽南果树防御风灾抗倒伏措施    汤珺琳;陈翔;徐宗焕;吴仁烨;

台风知识    

“莫拉克”台风登陆前西行路径分析    周炯;董明伦;王力群;

居民对台风灾害影响的认知及应对能力分析    姜丽萍;符丽燕;王一婷;王玉玲;

强台风“珍珠”引起的近岸波浪场数值分析    赵凯;栾曙光;张瑞瑾;

超强台风鲇鱼路径北翘预报分析    许映龙;

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及成因的初步分析    孙冷;

近年来引发青岛暴雨的台风特征分析    刘学刚;李庆宝;张金艳;张苏平;邵玲玲;张小雯;

2008年12号台风“鹦鹉”偏心结构成因分析    梁毅进;韦寿赛;梁玉春;赵炎;

“海棠”台风(2005)结构对其降水影响的Q矢量分解研究    岳彩军;

基于TIGGE资料的台风“鲇鱼”北翘成因分析    郭旭;麻素红;

台风“珍珠”异常路径分析    梁忠;苏轼鹏;邵利民;

近海水动力要素对入侵台风响应的FVCOM数值模拟研究    王坚红;耿姗姗;苗春生;冯呈呈;龚茂珣;

中国台风灾害及台风登陆动力过程的研究    陈联寿;

基于WebGIS的台风海洋气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设计    陈钻;薛冰;柳晶;

台风Saomai(2006)高分辨率模拟中低层风廓线特点分析    谭晓伟;端义宏;梁旭东;

台风登陆后在江南、华南西行造成强降水的比较研究    蒋建莹;刘年庆;江吉喜;

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闪电频数与台风强度关系研究    潘伦湘;郄秀书;

有力有效应战 捍卫群众安全    记者 刘贵枝 通讯员 邱耀斌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    本报记者 刘贵枝 饶超毅

气象专家解惑“鲇鱼”    本报记者 田雅婷

大项目工地500工人安全转移    邱耀斌 张文艺 陈毅聪 周明太

没有硝烟的战争    本报记者 江然 通讯员 张玲 施永强 刘静

“鲇鱼”来袭有原因 沉着应对勿慌乱    本报记者 田雅婷

超强台风“凡亚比”逼近 全市进入紧急防汛期    记者 殷磊 通讯员 熊继恒

我省部署防御第13号强台风工作    记者 吴洪

台风“梅花”为何失约?    本报记者 刘毅

我市全面部署防抗超强台风    记者 吴汉松

台风条件下上海地区典型海堤防御能力评价研究    潘丽红

基于数值模拟的东南沿海台风危险性分析及轻钢结构风灾易损性研究    肖玉凤

季风涡旋对台风生成和路径突变的影响研究    梁佳

多源遥感数据和GIS支持下的台风影响研究    邓睿

区域海—气—浪耦合模式改进及航海仿真应用试验研究    张进峰

几类风灾易损建筑台风损伤估计与预测    宋芳芳

几类风灾易损建筑台风损伤估计与预测    宋芳芳

登陆后不同路径再入海台风的观测分析与数值研究    朱先德

台风环流区域涡量传播特征及Winnie台风登陆路径的数值研究    任健

台风/飓风影响海区固定式平台设计标准及服役期安全度风险分析    谢波涛

登陆我国超强台风趋暖运动统计研究    杨湘婧

苍南县应对台风危机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陈维贝

台风莫拉克的动力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    林青

基于竺可桢台风分类标准的诊断研究    郑朝霞

清代入境中国东部沿海台风事件初步重建    王美苏

台风特征因子特性分析及其对海浪的影响    刘天娇

近海海洋对0908号台风“莫拉克”的响应特点及其对“莫拉克”的影响    赖巧珍

再入海台风基本特征数值模拟及影响因子研究    邵彩霞

对称与非对称台风对东海南海风暴潮影响比较    高钦钦

0518号台风“达维”近海迅速加强的数值模拟研究    官晓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