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9种主要森林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及碳循环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亚热带9种主要森林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及碳循环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摘要】:凋落物作为森林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碳循环的快慢直接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速率,进而影响到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7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18
- 1.1 引言10-11
- 1.2 森林凋落物的基本概念11
- 1.3 森林凋落物的生态功能11-12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12-16
- 1.4.1 森林凋落物的国内外研究动态12-14
- 1.4.1.1 森林凋落物的国外研究动态12-13
- 1.4.1.2 森林凋落物的国内研究动态13-14
- 1.4.2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国内外研究动态14-16
- 1.4.2.1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国外研究动态14-15
- 1.4.2.2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国内研究动态15-16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16-17
- 1.6 创新点17-18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18-23
- 2.1 研究样地概况18
- 2.2 实验材料18-20
- 2.3 凋落物收集地概况20
- 2.4 研究方法20-21
- 2.5 技术路线21-22
- 2.6 数据分析22-23
- 第三章 结果分析23-50
- 3.1 凋落物在不同样地分解过程的干重变化23-32
- 3.1.1 凋落物在千岛湖样地分解的干重变化23-26
- 3.1.2 凋落物在鼎湖山样地分解的干重变化26-29
- 3.1.3 凋落物在尖峰岭样地分解的干重变化29-32
- 3.2 不同凋落物分解对全球变暖的响应32-35
- 3.2.1 不同树种凋落物分解对全球变暖的响应32-33
- 3.2.2 不同植物类群凋落物分解对全球变暖的响应33-35
- 3.3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碳素动态变化35-47
- 3.3.1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碳含量动态变化35-41
- 3.3.1.1 凋落物分解在千岛湖样地碳含量的动态变化35-37
- 3.3.1.2 凋落物分解在鼎湖山样地碳含量的动态变化37-39
- 3.3.1.3 凋落物分解在尖峰岭样地碳含量的动态变化39-41
- 3.3.2 凋落物总碳量的动态变化41-47
- 3.3.2.1 凋落物总碳量在千岛湖分解的动态变化41-43
- 3.3.2.2 凋落物总碳量在鼎湖山分解的动态变化43-45
- 3.3.2.3 凋落物总碳量在尖峰岭分解的动态变化45-47
- 3.4 不同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碳素对全球变暖的响应47-50
- 3.4.1 不同树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碳素对全球变暖的响应47-48
- 3.4.2 不同起源时间的植物类群碳损失量对全球变暖的响应48-50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50-57
- 4.1 凋落物分解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50-52
- 4.2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碳素动态变化规律52-55
- 4.3 主要结论55-56
- 4.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建议56-57
- 参考文献57-66
- 致谢66-67
- 个人简介6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森林凋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朱金兆,刘建军,朱清科,吴钦孝
热带亚热带森林凋落物交互分解的养分动态 刘强,彭少麟,毕华,张洪溢,李志安,马文辉,李妮亚
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定量研究 陈庆强,孙彦敏,沈承德,彭少麟,易惟熙,姜漫涛,李志安
南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及其影响因素 邓琦;刘世忠;刘菊秀;孟泽;张德强;
林下套种阔叶树的马尾松林凋落物生态学研究 Ⅲ.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含量 樊后保,苏素霞,卢小兰,李丽红 ,王巧珍 ,刘春华
鼎湖山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素分配和贮量的研究 方运霆,莫江明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 张娜,于贵瑞,赵士洞,于振良
鼎湖山地带性植被生物量、生产力和光能利用效率 彭少麟,张祝平
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演替系列地下部分碳平衡及累积速率 周国逸;周存宇;LiuShuguang;唐旭利;欧阳学军;张德强;刘世忠;刘菊秀;闫俊华;温达志;徐国良;周传艳;罗艳;官丽莉;刘艳;
21世纪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碳交换的预测研究 季劲钧;黄玫;李克让;
毛竹林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固定及其分配与分布的研究 周国模
江西大岗山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与碳平衡研究 陈滨
安徽省森林经营碳汇技术刍议 傅松玲;姚雪晗;
林业碳汇问题研究进展概述 苗婷婷;郝焰平;刘圣清;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现状与趋势 刘峰;刘红霞;梁军;张星耀;
森林凋落物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费鹏飞;
水曲柳林枯落物层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贲越;张玉东;李彧;陈祥伟;
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孙园园;李首成;周春军;李扬;吴梅;
吊罗山热带林4种主要林木的凋落叶分解研究 王志香;周光益;林明献;刘海伟;邱志军;王旭;
贵阳二环林带主要造林树种碳汇研究 贺红早;贺瑞坤;段旭;陈训;
森林凋落物研究进展 刘海岗;刘一;黄忠良;
基于GIS的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 胡国红;彭培好;王玉宽;廖清泉;
Dynamics of soil quality after cropland was converted to natural regeneration and alfalfa in the emiarid Loess Plateau 郭志彬;
土壤碳汇能力衰退的生物炭修复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
尖峰岭凋落物分解过程微生物动态变化 王锐萍;刘强;林开豪;薛宁;文艳;
福建省构建低碳城市形态群的能源调查及建议 吴婧;
1990-2010年北京城市园林树木碳储量与固碳量研究 谢军飞;
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王婉晶;
海洋微生物复合制剂改善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研究 胡治刚;胡江春;刘丽;汪思龙;苏振飞;王书锦;
大型丛生竹天然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库与碳循环探讨——以云南天然分布的黄竹林(Dendrocalamus membranaceus)和龙竹林(Dendrocalamus giganteus)为例 刘清江;
HXL采伐对森林碳储量影响的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叶雨静;代力民;周莉;周旺明;
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
不同类型河滨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 沙晨燕
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 陈绍志
亚热带常绿叶林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张秀娟
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 吴金友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赖力
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孙起生
湖南会同退耕还林生态环境效益研究 尹刚强
会同杉木人工林连栽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 谭骏珊
亚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贮量特征 石军南
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方江平
枫香人工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罗佳
合肥环城公园不同群落类型碳贮量特点 吴珊珊
泰山不同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赵进红
旅游活动对泰山风景区土壤与植被的影响 曹桂萍
马鞍山不同栽植类型下6种地被植物养分含量的动态研究 沈后海
安徽肖坑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凋落物量及养分季节动态的研究 王陆军
集约经营毛竹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与施肥的关系 叶耿平
亚热带典型植物对酸雨和氮沉降胁迫的高光谱响应研究 谢小赞
UV-B辐射对亚热带主要树种凋落叶分解的影响研究 张慧玲
不同气候梯度和酸雨胁迫强度影响下的凋落叶分解研究 郭培培
两种陆栖等足类的种群及其分解落叶的作用 廖崇惠,陈茂乾,陈锦华
1982—1999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 朴世龙,方精云,郭庆华
相关生长关系与生态学研究中的尺度转换 韩文轩,方精云
使用Weibull分布对人工油松林直径分布的研究 孟宪宇
油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 Ⅱ.油松人工林养分元素的动态特性 董世仁 ,沈国舫 ,聂道平
北京西山地区人工油松栓皮栎混交林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 刘春江
贡嘎山冷杉纯林地被物及土壤持水特性 程金花,张洪江,余新晓,张东升,赵玉涛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 马钦彦,陈遐林,王娟,蔺琛,康峰峰,曹文强,马志波,李文宇
热带亚热带森林凋落物交互分解的养分动态 刘强,彭少麟,毕华,张洪溢,李志安,马文辉,李妮亚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土壤呼吸的研究 周存宇,周国逸,王迎红,张德强,刘世忠,王跃思,孙扬
毛竹人工林持续立地生产力的研究 楼一平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研究 陈遐林
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综合模型模拟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 杨丽霞
福建省主要森林类型碳库与杉木林碳吸存 王义祥
毛竹混交林结构及其伴生树种选择研究 陈睿
中亚热带三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土壤呼吸研究 尉海东
京西百花山区六种植物群落凋落物及土壤呼吸特性研究 刘尚华;吕世海;冯朝阳;石凤翎;
长白山天然次生白桦林土壤CO_2释放通量研究 林丽莎;李向义;韩士杰;
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养分循环研究 孔庆云;辛学兵;潘刚;
碳输入方式对森林土壤碳库和碳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王清奎;
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强度凋落物的持水能力 王永明;王忠武;韩国栋;赵萌莉;薛志宏;
不同凋落物量对东北羊草草原土壤生物的影响 温明章;郭继勋;
森林凋落物研究进展 刘海岗;刘一;黄忠良;
秦岭西部山地针叶林凋落物层的化学性质 常雅军;曹靖;李建建;潘春林;陈琦;马力德;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何斌;黄承标;秦武明;刘运华;苏有文;施福军;
三峡库区天然次生林凋落物森林水文效应研究 王波;张洪江;杜士才;李根平;古德洪;韩西远;
尖峰岭凋落物分解过程微生物动态变化 王锐萍;刘强;林开豪;薛宁;文艳;
物种多样性与植物凋落物分解的相互关系:研究概述 孙书存;安树青;刘茂松;高贤明;
小兴安岭人工云冷杉林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动态研究 殷秀琴;陈鹏;
植物凋落物研究概述 郭继勋;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土壤碳循环的研究 康博文;刘建军;党坤良;陈海滨;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和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优势植物及地表凋落物层的热值研究 黄钰辉;官丽莉;周国逸;罗艳;唐建维;刘玉洪;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和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优势植物及地表凋落物层的热值研究 黄钰辉;官丽莉;周国逸;罗艳;唐建维;刘玉洪;
河流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进展 姚冠荣;高全洲;
海岸沙地木麻黄与厚荚相思混交林的碳库和碳吸存 叶功富;郭瑞红;
大气圈碳循环的模拟研究进展 李绚丽;谈哲敏;
碳循环与全球变暖 郭玉芝
低碳循环 科技创新 产学研联盟 记者 胡俊
碳循环:未来长期天气预报的关键? 本报驻基辅记者何永晋
树立低碳循环理念 加快绿色发展步伐 记者 苑铁军 孙阁
“碳循环”成各国政府关注点 朱广菁 陈萌
把脉碳循环重建生态学 延宏
基于测量数据的地球碳循环轨迹初步摸清 记者 顾钢
中加合作碳循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通讯员 孙建华
阿斯德公司创出氨-碳循环产业链 本报记者 张兴刚
青春与智慧撞出希望之光 丁洪美 孟广芹
黄土高原生态重建中植物凋落物碳氮在土壤中转化特性研究 王春阳
喀斯特人工林凋落物特性及对土壤生态功能影响 姚健
冰雪灾害导致的凋落物对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氮及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肖以华
不同杨树—农作物复合经营模式下凋落物分解的研究 王意锟
秦岭林区油松、锐齿栎林凋落叶分解及其凋落物储量动态研究 何帆
氮输入对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整合分析 卢蒙
凋落物对典型草原植被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王静
闽西侵蚀退化红壤生态恢复研究 蓝良就
巨桉—台湾桤木混合凋落物分解特征及其土壤动物群落动态 李艳红
浙江天童受损常绿阔叶林的次生演替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易兰
亚热带9种主要森林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及碳循环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窦荣鹏
川西亚高山植物层次调控对凋落物凋落与分解动态及苔藓的影响 郭伟
缙云山马尾松林凋落物的微生物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研究 严海元
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地表凋落物和氮添加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涂玉
海岸带防护林恢复过程中凋落物的组成及养分特征 陈增鸿
海南尖峰岭热带雨林凋落物和土壤水文特性研究 燕东
不同杉木林经营模式的凋落物特征及其生态功能 徐昪
海南岛北部海岸木麻黄防护林凋落物与土壤养分、木麻黄细根生物量的关系研究 伍恩华
模拟增温对长白山北坡垂直样带森林地表凋落物和土壤稳定碳同位素的影响 孟宪菁
北亚热带毛竹林凋落物的生态效应研究 张芝萍
-
暖季型草坪草对土壤镉的耐受阈值与富集能力的研究2024-08-19
-
森林棕壤及其腐殖酸吸附Hg(Ⅱ)机制和暖温带栎属森林凋落物腐殖化过程研究2024-08-19
-
1,1,2,2-四氯乙烷(TeCA)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和反应活性研究2024-08-19
-
激光诱导1.2二氯乙烷分解生成氯乙烯的链反应分子过程2024-08-19
-
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特征研究2024-08-19
-
硝酸银分解法测定溴乙烷中的溴2024-08-19
-
暖温带锐齿栎林土壤呼吸时空变异及其调控机理2024-08-19
-
2012年天津节能考核目标分解意见的说明2024-08-19
-
激光引发氟乙烷分解2024-08-19
-
微生物和植株在环氧乙烷和γ辐照灭菌土壤中的生长情况2024-08-19
-
银丝上环氧乙烷分解反应的研究2024-08-19
-
应用环氧乙烷混合气进行土壤消毒的试验效果2024-08-19
-
森林里的暖棚2024-08-19
-
氯修饰的Ag(111)单晶上环氧乙烷的低温吸附与分解2024-08-19
-
“高固气比水泥悬浮预热分解技术”入选第四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