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主要干旱区的干旱化特征及机理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7:17
热度:

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主要干旱区的干旱化特征及机理分析【摘要】:本文利用英国East Anglia大学气候研究部(Climatic Research Unit)的全球格点月降水及月平均

【摘要】:本文利用英国East Anglia大学气候研究部(Climatic Research Unit)的全球格点月降水及月平均温度资料,并结合计算的地表湿润指数重点分析了近百年来全球各主要干旱区温度、降水及湿润指数变化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降水量和湿润指数为指标对近百年来各主要干旱区的面积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大气环流和海洋因子两个角度讨论了影响全球各主要干旱区干旱化的大尺度背景。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1)近百年来全球及各大陆不同等级降水的温度变率都大于0,但增温率在不同区域、不同降水等级下有所差异。全球干旱区平均增温为0.94℃/100a,高于全球区域平均增温0.74℃/100a。除南美大陆外,其它大陆干旱区的增温均高于全球区域平均增温。其中,北美大陆干旱区增温最大达1.22℃/100a,南美大陆干旱区增温最小为0.31℃/100a。 (2)全球各主要干旱区的降水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且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澳大利亚干旱区、西南亚干旱区和中蒙干旱区均表现出两个明显的时段,而南美干旱区、南非干旱区、北美干旱区、北非干旱区和中亚干旱区则表现出三个明显的时段。 (3)与降水量相比,全球各主要干旱区地表湿润指数也表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但二者的年代际变化并不完全相同。其中,南美干旱区、澳大利亚干旱区、北非干旱区、西南亚干旱区和中蒙干旱区地表湿润指数变化的时段与降水量变化的时段是完全一致的,但在变化幅度上有明显差异;而南非干旱区、北美干旱区和中亚干旱区在进入70年代末期后,其降水量都是增多的,但是它们的地表湿润指数是减小的,即表现出变干的趋势。 (4)利用不同指标衡量干旱区面积百分率的变化时,结果有所不同。当我们用湿润指数作为衡量干旱区面积的指标时,干旱区的面积整体上都是增加的。在进入7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全球范围内干旱区的面积已经接近30%。非洲大陆干旱区面积增加的幅度最为明显,其次是澳大利亚干旱区,接着是亚洲干旱区,最后是南美干旱区和北美干旱区。类似地,当我们用降水量作为衡量干旱区面积的指标时,得出的结果明显不同,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甚至完全相反。这主要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明显的增温效应造成的。 (5)各主要干旱区的干旱化与大气环流的异常密切相关。在南、北半球典型干旱年主要降水月的500hPa月平均环流距平场上,各主要干旱区均位于正距平区域中,这种环流异常使得位于副热带的南美干旱区、南非干旱区、澳大利亚干旱区、北美干旱区、北非干旱区和西南亚干旱区哈德莱环流的下沉运动加强进而加剧了干旱化。对中亚干旱区和中蒙干旱区而言,这种环流异常加强了青藏高原地形热力补偿下沉气流,从而增强了这两个地区的干旱化。 (6)在年代际尺度上,各主要干旱区的干旱化与海温有着密切的联系。PDO指数以1976年为界在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发生了一次比较明显的跃变。南美干旱区和北美干旱区的湿润指数与PDO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同;南非干旱区、西南亚干旱区和中蒙干旱区的湿润指数与PDO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北非干旱区的湿润指数大致以1976年为界与PDO指数的关系呈现出先相同后相反的关系;澳大利亚干旱区和中亚干旱区的湿润指数与PDO指数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NAO指数出现显著变化趋势的时间在1950年以后。在此期间,南美干旱区和北美干旱区的湿润指数和NAO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同;南非干旱区、北非干旱区和西南亚干旱区的湿润指数和NAO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澳大利亚干旱区、中亚干旱区和中蒙干旱区的湿润指数与NAO指数不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SO指数在近百年来没有出现变化比较显著的时段。 (7)在年代际尺度上,PDO指数与SO指数对全球的干湿变化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二者与湿润指数相关系数的符号相反。湿润指数与NAO指数的相关系数通过95%信度检验的区域比较零散。在南美干旱区湿润指数与PDO指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在南非干旱区和澳大利亚干旱区湿润指数与SO指数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在北美干旱区湿润指数与PDO指数和NAO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与SO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在北非干旱区和西南亚干旱区湿润指数与PDO指数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在中亚干旱区湿润指数与NAO指数呈正相关关系;在中蒙干旱区湿润指数与PDO指数和NAO指数的相关系数均为正。 【关键词】:干旱 增温率 降水量 湿润指数 干旱区面积变化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 涛动指数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426.61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6
  • 1.1 干旱灾害的严重性及其影响10-11
  • 1.2 干旱问题的复杂性11-14
  • 1.2.1 干旱定义的复杂性11-14
  • 1.2.2 干旱灾害的多样性14
  • 1.2.3 干旱灾害的渐变性14
  • 1.3 干旱气候的研究进展14-20
  • 1.3.1 全球主要干旱区降水量变化特征的研究现状及进展15-16
  • 1.3.2 干旱指标及其干旱化研究的现状及进展16-18
  • 1.3.3 极端干旱气候事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18-19
  • 1.3.4 全球主要干旱区干旱化的大尺度环流场19-20
  • 1.3.5 大尺度海温异常对全球各主要干旱区干旱化的影响20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20-21
  • 参考文献21-26
  • 第二章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26-30
  • 2.1 研究区域的划分及其概况26
  • 2.2 资料介绍26-27
  • 2.3 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27-29
  • 2.3.1 湿润指数的定义27
  • 2.3.2 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27-29
  • 参考文献29-30
  • 第三章 近百年来全球各主要干旱区的干旱化特征30-45
  • 3.1 近百年来全球及各大陆不同等级降水量的区域增温率30-32
  • 3.2 近百年来全球各主要干旱区干旱化的空间分布特征32-33
  • 3.3 近百年来全球各主要干旱区干旱化的年代际特征33-40
  • 3.3.1 全球各主要干旱区降水量的年代际特征33-35
  • 3.3.2 全球各主要干旱区湿润指数的年代际特征35-37
  • 3.3.3 用降水量作为衡量指标的干旱区面积变化的年代际特征37-39
  • 3.3.4 用湿润指数作为衡量指标的干旱区面积变化的年代际特征39-40
  • 3.4 全球各主要干旱区干旱化的关联性40-42
  • 3.5 本章小结42-44
  • 参考文献44-45
  • 第四章 全球各主要干旱区干旱化机理分析45-57
  • 4.1 大气环流对形成干旱区干旱气候的影响45-47
  • 4.2 海洋因子对形成干旱区干旱气候的作用47-54
  • 4.2.1 三大涛动指数(PDO、NAO、SO)与干旱区湿润指数的趋势变化47-51
  • 4.2.2 三大涛动指数(PDO、NAO、SO)与干旱区湿润指数相关系数的空间分布51-53
  • 4.2.3 全球各主要干旱区湿润指数与三大涛动指数的相关系数53-54
  • 4.3 本章小结54-56
  • 参考文献56-57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57-61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57-59
  • 5.2 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展望59-61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1-62
  • 致谢6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

华北之干旱及其前因后果    竺可桢 ,李良骐

中国北方近50年干旱变化特征    王志伟,翟盘茂

中国近代北方极端干湿事件的演变规律    马柱国,华丽娟,任小波

亚洲季风环流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的减弱(英文)    王会军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80年振荡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英文)    朱锦红 ,王绍武

中国干旱和半干旱带的10年际演变特征    马柱国,符淙斌

用去趋势涨落分析研究北京气候的长程变化特征    郑祚芳;张秀丽;曹鸿兴;谢庄;潘家华;

我国夏季气温、降水场的时空特征分析    黄嘉佑

1873~2000年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研究    郭其蕴,蔡静宁,邵雪梅,沙万英

旱涝指标在枞阳地区的选择及应用    叶松;邹士奖;程丽娟;张斗胜;

近44年青海东部农业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刘彩红;余锦华;王黎俊;

江苏省帕尔默干旱指数的研究    沈良芳;高荣斌;吕军;李勇;李捷;张强;

近50年气候变化对塔拉滩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伊发春;

基于遥感的农业干旱监测模型研究    谢江霞;张丽华;

1961~2007年共和盆地气温和降水变化研究    安光辉;刘运华;郭连云;毛万珍;

从水利建设审视魏晋南北朝生态农业发展    王涛;刘磐修;

青海湖流域沙漠化现状及综合治理研究    唐仲霞;王有宁;

新疆南疆4月气温异常的同期环流特征分析    彭江良;卢英;易实;张越;黄文军;

江苏省帕尔默干旱指数与海温场关系的研究    沈良芳;高荣斌;吕军;李捷;张强;李勇;

Changes in hot days and heat waves in China during 1961-2007    

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    张爱英;任国玉;郭军;王颖;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中国东部初春水分循环季节推进过程的年代际突变    赵瑞霞;张宏;吴国雄;李伟平;石爱丽;

近52年来焦作市降水变化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    张新刚;

1951-2004年我国北方干旱化的基本事实    马柱国;符淙斌;

遥感技术在黑龙江省春季抗旱工作中的应用    于洋;

近期亚洲中部高山地区湖泊水位变化的时空特征    李均力;包安明;方晖;杨辽;

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    张海滨;

近50年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干湿变化年代际特征分析    赵仕伟;鞠永茂;史荟燕;

多陆面模式、多驱动场对新疆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研究及结果集成    刘金婷

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润元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的观测研究    解静

讨赖河流域水资源演变及其合理配置研究    王雄师

近400年来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树轮记录研究    方克艳

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    赵洪涛

金沙江支流龙川江流域河流输沙特征及其对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的响应    曾和平

区域旱情中长期预报及农业干旱风险综合评价    张丹

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大气水分收支特征的研究    廖荣伟

全新世东亚地区气候时空演变及古气候定量重建    赵传湖

基于ArcEngine的矿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系统研究与建立    马聪

气候变暖趋势下甘肃省粮食供需问题研究    王海强

风—浪要素的全球分布特征研究    张婕

宁夏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的影响    李志军

新疆大风时空变化特征及环流背景研究    高婧

阿克苏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张霞

基于统计降尺度模型的钱塘江流域干旱预测和评估    林盛吉

Archimedean Copulas函数在干旱分析中的应用    张雨

基于TD-SCDMA技术的干旱预警系统研究    李康

五十年来秦巴山地气候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研究    高翔

北疆500年干湿变化特征    袁玉江,韩淑媞

利用NOAA-CHAIN监测近10a来中国西北土地覆盖的变化    马明国,角媛梅,程国栋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

暖湿气候对赛里木湖的影响    马道典,张莉萍,王前进,曾庆江,姜逢清,王亚俊,胡汝骥

三峡库区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叶殿秀,张强,邹旭恺

湖北省四季气温变化与季节变化    陈正洪;

登陆中国热带气旋路径的年代际变化    王秀萍;张永宁;

中国近50年来日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王翠花,李雄,缪启龙

华北之干旱及其前因后果    竺可桢 ,李良骐

关子中国干湿气候区划的初步研究    钱纪良,林之光

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    朱爽;

磴口县2007年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分析    刘明虎;张景波;张瑞;刘芳;赵英铭;王葆芳;李慧卿;

世界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现状及展望    曲耀光

呼和浩特城市垃圾资源的遥感应用研究    王维珍,秦树辉,杨云峰

强度采挖甘草资源对干旱区环境的影响    张国荣

我国干旱区大型盆地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李志安

中国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学术会议 促进及加强我国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倡议书    

中国西北干旱区消除农村贫困人口对策    江波

西北干旱区水问题对策探讨    何逢标;刘雪梅;

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干旱区湖泊环境与资源重点实验室    

保护性农业与干旱区可持续发展    马兴旺;

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有关理论与实践    黄培佑;

干旱区棉花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吉恒莹;马兴旺;王志国;杨涛;

广西农业干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    黄雪松;覃志年;覃峥嵘;

干旱区生态安全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肖笃宁;

干旱区农业节水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李玉芳;郑旭荣;任政;雷雨;

干旱区水土资源时空变化的定量研究    马兴旺;李保国;

干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终极目的选择    刘新平;

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    潘晓玲;马映军;高炜;齐家国;师庆东;陆海燕;

干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节水效应    马兴旺;牛新湘;汪玉河;巴吾东;冯耀祖;

国外干旱区地下水资源勘探启示    吴铭

大陆性冷凉干旱区种植蔬菜要注意什么    记者 高燕 实习生 马晶晶

干旱区也要年年防“狠”来    陕西水利厅 秦延安

民勤沙生植物园为治沙“选秀”    记者 吕宝林谢志娟

干旱地区开发大工程的百年省思    李万刚

防治荒漠化“三圈”生态范式理论及其功能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董鸣

防治沙漠化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刘宁

绿洲,干旱地区的生命之舟    卢琦 贾宝全

防治沙漠化技术有新招    刘宁

西部丘陵干旱区推广节水精播技术    记者 张朝辉

干旱区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    吕雁琴

干旱区水资源特征及其合理开发模式研究    赵宝峰

干旱区水资源量与质统一管理研究    张新民

内陆干旱区几种盐生植物种子和幼苗抗盐性的研究    宋杰

内蒙孪井灌区地下水数值模拟及土壤盐渍化预报    刘贯群

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    曲炜

中国西北干旱区水生植物多样性研究    李中强

干旱区城市热岛效应定量研究    贡璐

基于生态的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张丽

干旱区水资源分配理论及流域演化模型研究    王学凤

干旱区傍河地下水蒸发型动态的模拟分析    边文英

干旱区土壤肥力变异规律研究——以阜康地区为例    马媛

基于时空动态的干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常俊杰

荒漠草原种植的三种冰草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    穆怀彬

天山北麓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体系研究及分析    韩洪凌

干旱区维吾尔族聚居村妇女权益保护行为研究    李欣

干旱区地下水位降幅对天然植被退化的影响分析    周绪

冰草生态生物学及细胞学初步研究    高海娟

干旱区生态城市环境规划研究    祁明霞

干旱区城市绿地系统健康综合评价    徐晓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