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中国东部陆架海增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6:12
热度:

中国东部陆架海增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摘要】: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温度也随之升高,在过去30年中海表面温度在西边界流区升温异常显著,尤其是流经中国东部沿海的黑潮。黑潮是中低纬度热量、

【摘要】: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温度也随之升高,在过去30年中海表面温度在西边界流区升温异常显著,尤其是流经中国东部沿海的黑潮。黑潮是中低纬度热量、动量、水汽通量输送的重要纽带,它实现了中低纬度之间的能量交换,因此其热状况发生变化必然对其上空大气甚至全球大气环流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围绕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异常增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这一科学问题,运用新一代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RF(Weather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通过控制实验和SST异常敏感性实验,对中国东部陆架海增暖进行数值模拟,以期揭示SST暖异常强迫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干扰,实验设计中控制实验和敏感性实验采用完全相同的模式设置及参数化方案选择,积分相同的时间,唯一不同在于底边界海温条件;且为了消除大气随机噪声,两组实验分别各做50个样本实验求平均作为最终结果。此外,为了便于比较,研究中选取了冬季(DJF)和夏季(JJA)两个季节作为对比,积分三个月,并且将后两个月的平均作为一个样本的最终结果,样本实验进行平均得出最终海温变化后大气的响应信息。 通过对比分析冬、夏季的风场、温度场、位势高度场、降水等在海表面温度增暖后(敏感性实验和控制实验之差)的异常响应,主要有三方面发现:从季节上看,夏季大气对SST异常的响应显著强于冬季,冬季以局地响应为主;从垂直剖面看,夏季响应信号可以到达对流层(250hPa),而冬季大气响应只维持在边界层,SST异常在冬季对大气的影响厚度较浅;从海、陆区域影响看,中国内陆几乎对SST异常无响应,强响应信号都位于海上。从各个研究变量方面讨论发现,无论冬、夏季,SST暖异常强迫下,都在局地或下游区域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在低层出现气流的辐合,产生上升运动,水汽充足则极易发生降水,因此在增暖区东侧降水最多。根据达因补偿原理,低层辐合必然在高空有气流的辐散,即对应位势高度场的“脊”—冬季(700hPa),夏季(250hPa),低层为低压“槽”异常,高层为“脊”异常,可见大气为斜压响应,而夏季若只关注500hPa以下则为正压响应。降水异常主要分布在增暖区域东侧,这与冬夏季风强弱及上升运动有关。此外,文中描述了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在海温异常强迫下的变化:中心减弱,南北两侧加强,风暴轴在其入口处分成两支。 综上,陆架海增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不容忽视,冬(夏)季风在海温异常增暖下增强(减弱),直接导致北方冷空气南下,对中国内陆冬季气温有重大影响,进而影响降水,海温变暖下降水分布在增温区域东侧,使得中国陆地降水减少。 【关键词】:全球变暖 WRF模式 SST异常 大气环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46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前言11-23
  • 1.1 引言11
  • 1.2 SST 异常的研究进展11-13
  • 1.3 中国东部近海 SST 异常的研究13-15
  • 1.4 SST 异常对风暴轴的影响15-16
  • 1.5 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16-18
  • 本章附图18-23
  • 2 数据及分析方法介绍23-27
  • 2.1 数据介绍23-24
  • 2.1.1 再分析资料 FNL23
  • 2.1.2 底边界海温资料 RTG_SST23
  • 2.1.3 海温强迫资料 HadISST23-24
  • 2.2 分析方法介绍24-26
  • 2.2.1 一般性分析方法24
  • 2.2.2 最小二乘法24-25
  • 2.2.3 统计显著性检验 t-检验25-26
  • 2.2.4 24h-difference-filter26
  • 2.3 本章小结26-27
  • 3 数值模拟27-32
  • 3.1 WRF 模式介绍27-28
  • 3.2 模式设置28
  • 3.3 数值实验设计28-29
  • 3.4 本章小结29-30
  • 本章附图30-32
  • 4 陆架海增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2-57
  • 4.1 SST 异常增暖对风场的影响32-34
  • 4.1.1 冬季32-33
  • 4.1.2 夏季33-34
  • 4.1.3 冬、夏季比较34
  • 4.2 对位势高度场及 SLP 的影响34-36
  • 4.2.1 冬季34-35
  • 4.2.2 夏季35
  • 4.2.3 冬、夏季比较35-36
  • 4.3 对温度场的影响36-39
  • 4.3.1 冬季36-37
  • 4.3.2 夏季37-38
  • 4.3.3 冬、夏季比较38-39
  • 4.4 对降水的影响39
  • 4.5 风暴轴对 SST 异常的响应39-40
  • 4.6 本章小结40-41
  • 本章附图41-57
  • 5 全文总结与讨论57-60
  • 5.1 全文总结及主要结论57-58
  • 5.2 工作展望58-60
  • 参考文献60-65
  • 致谢65-67
  • 个人简历67
  • 发表的学术论文6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变异特征及其与中纬度海气耦合关系分析    任雪娟;杨修群;韩博;徐桂玉;

我国近海和邻近海的海洋环境对最近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蔡榕硕;陈际龙;黄荣辉;

海陆分布对海气相互作用的调控和副热带高压的形成    吴国雄;刘屹岷;宇婧婧;竺夏英;任荣彩;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与东中国海及邻近海域海温异常的关系    蔡榕硕;谭红建;黄荣辉;

冬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    胡增臻,黄荣辉

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    吴德星;兰健;

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及其对我国近海动力环境的影响    吴立新;刘秦玉;胡敦欣;李崇银;左军成;俞永强;孙澈;王启;

新一代中尺度预报模式(WRF)国内应用进展    王晓君;马浩;

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赵永平,陈永利,翁学传

华北地区汛期降水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黑潮的关系    张启龙,翁学传,程明华

夏季黄海表面冷水对大气边界层及海雾的影响    孟宪贵

南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探讨    刘红梅;申唐;

江苏沿海主要海洋灾害分析与减灾对策    赵红艳;陈晔;

漳州市近48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赖焕雄;郑小琴;

我国西南地区典型县城气温演变特征——以贵州省湄潭县为例    冯婧;秦天玲;高宇;李立新;

Comparative Studies of Different Mesoscale Convection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in the Simulation of Mei-Yu Front Heavy Rain    

太平洋海温演变的时空结构    王在文,李晓东

2008年残奥会一次预报失败天气个例的数值模拟不确定性研究    王一川;张庆红;

一次区域性大气重污染过程的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    陈朝晖;程水源;苏福庆;高庆先;

海流要素辅助航行决策的区划技术研究    许兆新;吴传利;王晓玢;

基于WRF模式的陕西两次区域性秋季暴雨的数值模拟    侯建忠;宁志谦;谢双亭;邓爱军;

2008年初中国南方地区雪灾成因分析    郑沛楠;宋翔洲;陈学恩;

海洋战场环境融合显示技术的研究    朱颖;陆毅;俞立军;李汉荣;牛红光;

卫星遥感与海洋战场环境空间框架的建设    马润赓;李喆;刘少峰;

海洋环境文化建设初探    孙敏;

东海黑潮热核的时空变化特征    任惠茹;康建成;王甜甜;安琰;孟菲;

海冰灾害风险分析    郑沛楠;闻斌;张勇;王彦磊;

气候变化预测预估方法研究——气候变暖中自然和人类影响的联合估算    赵宗慈;王绍武;罗勇;江滢;

青岛地铁地源热泵技术综合应用可行性分析    陈友媛;韩亚军;李文伟;邹元霖;李瑞霞;贾永刚;

海洋动力对黄河尾闾变迁的影响    王艳红;

近五十年来长江入海径流量对太平洋年代际震荡变化的响应    张瑞;汪亚平;潘少明;

基于航海雷达的海浪遥测关键技术研究    唐艳红

海上搜救模拟器中近海溢油的实时仿真与可视化研究    余枫

多传感器卫星数据黑潮变异研究    陈春涛

大河控制性影响下的陆架海沉积有机质的“源—汇”作用    胡利民

水下非均匀光场的目标探测研究    徐洪梅

东海赤潮监测卫星遥感方法研究    王云飞

南黄海及养殖功能海域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    刘学海

深海环境及深海沉积物拉曼光谱原位定量探测技术研究    张鑫

水交换模型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    宋军

黄海和东海微微型浮游生物分布研究    赵苑

海域承载力影响因素与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霍军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用于海岸线检测    张乐

黄河口及黄、渤海溶存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分布与释放通量    李佩佩

波浪浮标传感器综合测试系统    王娟

基于分数阶傅立叶变换的水声信道多参数估计算法研究    杨光

中国东海、黄海和南海北部海水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分布与通量研究    杨斌

深海内波弱非线性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南海应用的研究    宋诗艳

基于海洋台站和浮标的近海海洋观测系统现状与发展研究    李立立

2008年黄海浒苔事件期间的物理要素特征    徐珊珊

30°N两侧中国近海海平面年际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刘雪源

基于WRF模式的陕西两次区域性秋季暴雨的数值模拟    侯建忠;宁志谦;谢双亭;邓爱军;

南海域台湾暖流源地问题    苏纪兰,王卫

湄洲湾海雾的发生规律和成因分析    林卫华;蒋荣复;王正廷;

东海环流的一个两层模式    梁湘三,苏纪兰

东海高密水环流的演变及其对长江口外混合水扩散的影响    潘玉球,梁湘三,黄树生

冬季北大西洋海温年际、年代际变化与中国气温的关系    曲金华;江志红;谭桂容;孙力;

西北太平洋及其在东亚气候上的问题    吕炯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Summer Monsoon    陈文,Han-F.Graf,黄荣辉

关于东亚夏季风变化及其成因的最近研究进展    黄荣辉 ,周连童 ,陈文

Multi-year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al Seasonal Predictions for Rainy Seasons in China by Using a Nested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_NCC). Part Ⅰ: Sensitivity Study    丁一汇;史学丽;刘一鸣;刘艳;李清泉;钱永甫;苗蔓倩;翟国庆;高昆;

云迹风资料同化在中尺度数值模拟中的对比研究(MM5模式和WRF模式)    寇媛媛

基于MODIS的黄海海雾研究    张纪伟

北太平洋海雾发生频率的气候学特征    宋亚娟

黄海春季和夏季海雾过程的观测分析与数值试验    任兆鹏

山西春季干旱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刘秀红;李智才;刘秀春;宋燕;张国勇;李婧婧;

1960—2008年新疆沙雅沙尘天气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赵霞;张中伟;

大气环流、太阳活动和湖区气象条件与洪泽湖渔产量关系的初步研究    马培荣;

关于大气环流遥相关与低频振荡的研究进展与问题    黄荣辉

论日食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赵德秀;

当代中国重大科技成就(续)    关前 ,陈建新 ,赵玉林 ,杨重谊

全国大气环流与中期预报科学讨论会在广州召开    赵兵科;

山东夏季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杨士恩,张兴强,王启

冬季NPO突变前后大气环流和我国天气气候的变化    郭冬,孙照渤

福建中南部台风远距离突发性暴雨成因分析    林毅,刘铭,蔡义勇

城市发展对石家庄气温增暖的贡献分析    周须文;

华中地区近50年高温事件及大气环流成因分析    张志薇;王式功;尚可政;陈磊;王宏斌;陈晓燕;王敏珍;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对海洋表面的降温作用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江静;

2009年9月到2010年3月贵州特大干旱分析    王兴菊;

“极端天气之年”气候成因分析    卜敏;杨弘;李荔珊;

2004年长江以南严重秋旱特征及同期大气环流异常    牛宁;李建平;

太平洋经向模态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关系    黄勇;李崇银;王颖;

福建省后汛期旱涝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研究    高建芸;鹿世瑾;游立军;

ENSO年冬季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分析    李琳;李崇银;谭言科;

2009年9月到2010年3月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分析评估    王兴菊;

天气预报为何有时出现误差?    本报记者 王龙

土地荒漠化不是罪魁大气环流变化才是祸首    记者 马维坤 汪训波

选择好天开播大田    记者 李江天

“中华民族水塔”遭沙化蚕食    记者 姜永育

冰冻天气今冬是否再袭湘西?    记者 郭丹 通讯员 胡雪媛

今年天气怎么了    本报记者 刘毅 孙秀艳

千年极寒只是臆测    本报记者 王夕

大气环流调整导致大范围强降雪    记者 吴越

宁波气候比全球暖得更快    本报记者 王量迪 通讯员 祝旗

目击灾后广安    许昊川彭戈

增暖背景下基于概率理论与过程性原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检测及其特征研究    钱忠华

欧亚大陆积雪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    许立言

欧亚大陆积雪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    许立言

中国白垩纪沙漠及其古气候    江新胜

越南降水量的气候学特征分析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场的关系研究    梁俊明

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马丽娟

中国东部陆架海泥质沉积区的物源识别及其环境记录    胡邦琦

热带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年际变化主模态对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影响    杨建玲

欧亚大气环流与地表气温之间的反馈和相互作用    季明霞

大河控制性影响下的陆架海沉积有机质的“源—汇”作用    胡利民

中国东部陆架海增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王晓君

四川地区盛夏7月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的联系    赵旋

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    房一禾

中国东南部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对气温增暖的影响分析    李伟

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的季节转型特征及其与对流层的关系研究    张灵

中国西南地区覆冰的大气环流背景研究    曲巧娜

印度洋海盆增暖及ENSO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程守长

欧亚雪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ENSO循环的关系    王静

山东夏季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的关联    杨士恩

北半球对流层厚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    桑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