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近20年内黄淮海地区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夏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5:29
热度:

近20年内黄淮海地区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夏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摘要】:本文利用我国黄淮海地区多个气象站点与农业观测点自1990~2009年逐日气温、降水水等气象资料和物候资料,以

【摘要】:本文利用我国黄淮海地区多个气象站点与农业观测点自1990~2009年逐日气温、降水水等气象资料和物候资料,以及主要农作物产量数据,分析了1990~2009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季温度和降水等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主要农作物生育期及产量变化特征。利用相关分析,非线性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了气候因子对作物生育期与产量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1.近20年来,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长季内气温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分别上升0.56,0.55和0.60℃·10a。随着气候变化,冬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发生变化,地区内冬小麦的播种时间都有一定程度的推迟,然而抽穗时间则有一定程度的提前,六个地区冬小麦成熟期提前,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的生育进程存在缩短的趋势。生育期内天数变化呈现趋势性,营养生长期S1内呈缩短趋势;生殖生长期S2内,天数变化呈地区间差异,且S2占全生育期比例在逐渐上升。冬小麦生育期天数与温度因子有一定相关性,营养生长期S1与各温度指标均呈现负相关性,并且相关系数大小以纬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生殖生长期S2与温度指标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且达到极显著水平。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影响,黄淮海地区20年内冬小麦产量变化呈增加趋势。剔除非气候因素影响,最低气温升高,位于东部的山东省与江苏省冬小麦产量降低,而西部地区的安徽省与河南省和北部的河北省产量增加;平均温度升高对安徽省产量影响显著;最高气温升高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产量均有正效应,南部地区的江苏省与安徽省冬小麦产量增加更为显著。 2.自1990年开始,20年间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内温度呈上升趋势,温度变化存在地区间差异。降水方面,位于该地区东北部的京津地区、河北省与山东省降水量20年间均存在下降的趋势。与1990年代相比,2000年代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播种期、拔节期与成熟期均有一定程度变化,并且,自1992年起,该地区夏玉米营养生长期S1天数呈下降趋势而生殖生长期S2呈上升趋势,全生育期天数以增加为主。各生育期阶段与温度因子相关性各不相同;降水方面,三个地区内降水量与营养生长期S1以及全生育期S1+S2均呈负相关关系,与生殖生长期S2呈正相关关系,且对北部干旱少雨地区影响明显。黄淮海地区除江苏省外夏玉米产量以增产为主。剔除非气候因素影响后,气温升高会导致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省与中西部的河南省夏玉米产量上升,东南部地区各省份夏玉米的减产。降水对该地区干旱少雨的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有正效应,对湿润多雨的南部地区有负效应。此外,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省与中西部的河南省当GDD10上升时,产量会随着上升,且河南省对GDD10的变化更为敏感;同时,东南部的山东省、安徽省与江苏省夏玉米产量将会下降;整个黄淮海地区,GDD30上升时,会造成全地区夏玉米产量下降,且在山东省下降较为明显。 3.整个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系统生育期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夏玉米播种期与成熟期普遍推迟,整个生育进程延长;冬小麦因夏玉米成熟期推迟,导致拔期推迟,但生育进程缩短,成熟期显著提前。气候变化对生育期变化有消极影响。黄淮海地区周年实际产量显著提高,在剔除非气候因素影响后,周年产量变化受气候变化影响呈现一定区域性,北部地区温度升高产量增加,南部减产,降水量缺乏的北部地区,在降水增加后产量有上升的趋势,而南部降雨充沛的地区产量则有下降趋势。 【关键词】:气候变化 黄淮海地区 作物生产 生育期 产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512.11;S513
【目录】:
  • 目录4-6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引言10-22
  • 1.1 气候变化10
  • 1.2 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的影响10-15
  • 1.2.1 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的影响11-13
  • 1.2.2 气候变暖对夏玉米的影响13-14
  • 1.2.3 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影响14-15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15-16
  • 参考文献16-22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22-28
  • 2.1 研究区域概况22-23
  • 2.2 研究思路及内容23-24
  • 2.2.1 研究技术路线23-24
  • 2.2.2 研究内容24
  • 2.3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24-27
  • 2.3.1 资料来源24-25
  • 2.3.2 分析方法25-27
  • 参考文献27-28
  • 第三章 黄淮海地区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物候与产量的影响28-44
  • 3.1 冬小麦生育期气候变化28-30
  • 3.2 冬小麦生育期变化30-32
  • 3.2.1 冬小麦生育进程变化30-31
  • 3.2.2 冬小麦生育期时长趋势变化31-32
  • 3.3 冬小麦生育期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32-35
  • 3.3.1 冬小麦不同生育期与温度因子的相关性32-34
  • 3.3.2 温度因子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34-35
  • 3.4 冬小麦产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35-37
  • 3.4.1 冬小麦产量变化35-36
  • 3.4.2 气候变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36-37
  • 3.5 讨论与结论37-40
  • 参考文献40-44
  • 第四章 黄淮海地区气候变暖对夏玉米物候与产量的影响44-62
  • 4.1 夏玉米生育期气候变暖45-47
  • 4.1.1 夏玉米生育期气温趋势变化45-46
  • 4.1.2 夏玉米生育期降水趋势变化46-47
  • 4.2 夏玉米生育期变化47-50
  • 4.2.1 夏玉米生育进程变化47-48
  • 4.2.2 夏玉米生育期时长趋势变化48-50
  • 4.3 夏玉米生育期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50-53
  • 4.3.1 夏玉米不同生育期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50-51
  • 4.3.2 气候因子对夏玉米生育期的影响51-53
  • 4.4 夏玉米产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53-56
  • 4.4.1 夏玉米产量变化53-54
  • 4.4.2 气候变暖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54-56
  • 4.5 讨论与结论56-59
  • 参考文献59-62
  • 第五章 黄淮海地区气候变暖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系统的影响62-70
  • 5.1 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生育期与气候因子的关系62-64
  • 5.1.1 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生育期推移变化62-64
  • 5.1.2 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的影响64
  • 5.2 周年产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64-67
  • 5.2.1 周年产量变化64-65
  • 5.2.2 气候变暖对周年产量的影响65-67
  • 5.3 讨论与结论67-69
  • 参考文献69-70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70-72
  • 6.1 本文主要结论70-71
  • 6.2 创新点71
  • 6.3 展望71-7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2-74
  • 致谢7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积温变迁对夏玉米冬小麦两熟制播期的影响    徐成忠;董兴玉;杨洪宾;李春光;李福元;王法宏;

气候变暖对甘肃省武威市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的影响    刘明春;蒋菊芳;魏育国;徐生海;

陕西夏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高蓓;栗柯;李艳丽;魏婷;

气候增暖背景下的冬小麦种植北界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郝志新,郑景云,陶向新

中国北方地区40年来湿润指数和气候干湿带界线的变化    王菱,谢贤群,李运生,唐登银

大气中CO_2含量增长后的温室效应对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    高素华,丁一汇,赵宗慈,潘亚茹,章庆辰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新认识——IPCC第三次气候评价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概要    高峰,孙成权,曲建升

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玉米产量的初步预测    熊伟;杨婕;林而达;许吟隆;

我国玉米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研究    杨修,孙芳,林而达,居辉,熊伟

气候变化对福建粮食种植制度的影响    陈惠,林添忠,蔡文华

气温变化后鲁西南地区夏玉米适宜收获期研究    史红志;王振学;

济宁地区小麦冬前苗情评估体系及其适宜指标    杨洪宾;徐成忠;王晓英;李福元;何秀兰;王法宏;

丽水市2004年以来气象灾害分析    郑建飞;

台州市2008年气候影响评价    周剑能;

气候变化对江西省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    蔡哲;李迎春;

郑州气候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程芳芳;查菲娜;李红卫;郭瑞;楚宗艳;

内蒙古东北部森林可燃物条件分析    代海燕;那顺;李兴华;娜日苏;

暖冬的气象成因及对农林业的影响    杜吴鹏,缪启龙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研究进展    杨尚英;

抚顺地区参考作物需水量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    迟道才;常秀华;张玉清;

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    张爱英;任国玉;郭军;王颖;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赵秀兰;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河南省夏玉米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分析    李树岩;马志红;

近50年来三门峡市降水气温变化特征及极端气候分析    张燕燕;吉志红;安晋森;

近52年来焦作市降水变化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    张新刚;

信阳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冯庆合;付桂萍;吴世安;康红飙;

气候变暖背景下豫北地区冬小麦和夏玉米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刘晓迎;杨娜娜;卢学锋;王长坤;罗长青;

气候变化对冬小麦适播期影响及对策    李东;王雪梅;曹苏娅;

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评价研究进展    翟治芬;严昌荣;刘爽;刘勤;

多陆面模式、多驱动场对新疆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研究及结果集成    刘金婷

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润元

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    张科

金沙江支流龙川江流域河流输沙特征及其对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的响应    曾和平

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    田徵

4个四川桤木品系苗木的生理生态机理研究    周小玲

全球变暖条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怀坤

芦苇湿地蒸散发测算方法及耗水预测研究    王昊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及实例研究    仕玉治

陕甘宁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气候和农业效应模拟研究    马玉平

锌胁迫下CO_2浓度升高对三种不同光合途径植物生长发育和锌积累的影响    舒丽娜

夏玉米—冬小麦“双晚”种植方式对周年光温资源利用研究    朱元刚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产量潜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洪军

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温度敏感性及寄生适合度研究    宛琼

基于RS和GIS的海河流域湿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王京

大气CO_2浓度增高和施氮量对抽穗期春小麦光合参数,气孔参数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润佳

山东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规律研究    王雪峰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电力和铁路运输业的影响分析    张敬伟

从仰韶到先周:全新世中晚期气候变化对黄、淮河流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孙倩

末次间冰期以来季风边缘区黄旗海高湖面释光年代学及其环境意义    张静然

积温变迁对夏玉米冬小麦两熟制播期的影响    徐成忠;董兴玉;杨洪宾;李春光;李福元;王法宏;

干旱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关正君;霍艳林;

丘陵山地玉米粗缩病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措施    高厚;王孝春;程玲娟;王广兰;侯伟;

小麦生育期内的降水对产量的影响    樊有义,高玉振,陈刚,桑涛,曹鹏志,孟中立

淮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张爱民,王效瑞,马晓群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研究进展    杨尚英;

沿淮地区生态条件分析与稻茬麦应变抗逆栽培技术规程    魏凤珍;王成雨;李金才;

潮州市夏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丁丽佳;

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郑有飞;牛鲁燕;

气候变暖对甘肃省武威市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的影响    刘明春;蒋菊芳;魏育国;徐生海;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现状与方向    任国玉;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    于淑秋;林学椿;徐祥德;

    徐影

    林琳

    朱健峰

    本期嘉宾:气候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符淙斌 采访人:本报记者 郑菲

    采访人 本报记者 王德民

拔节至成熟期遮光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牟会荣

FACE对小麦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李世峰

夏玉米最佳施氮量研究    游福欣,王向阳,王宗杰,王定郧,刘迎锋

平衡施肥对夏玉米的增产效果研究    韩宝文,秦文利,李春杰,邢素丽,叶英

河南省夏玉米产量预报方法    杨海鹰,付祥建,马振生,白凌霞

陕西夏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高蓓;栗柯;李艳丽;魏婷;

邢台地区夏玉米生产气候脆弱性分析    孙东磊;刘连涛;梁钰;杨永胜;李存东;

缓控释肥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赵霞;刘京宝;王振华;黄璐;张战辉;

气象因素对夏玉米生产的影响    李笑飞;

麦茬处理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赵霞;张绍芬;刘天学;李潮海;梅沛沛;王小星;

浅析夏玉米结实不良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周莉;李建军;张允辉;

覆盖措施对夏玉米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郑险峰;周建斌;王春阳;拓秀丽;高亚军;李生秀;

河南省夏玉米产量预报方法研究    杨海鹰;

夏玉米不同收获期对产量的影响    张云霞;

河南省夏玉米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研究    余卫东;陈怀亮;

陕西夏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高蓓;栗柯;李艳丽;

邢台地区夏玉米生产气候脆弱性分析    孙东磊;刘连涛;梁钰;杨永胜;李存东;

夏玉米洪涝灾害的模拟试验研究    房稳静;武建华;陈松;张静;李晨;刘端;

夏玉米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陈楠;

夏玉米干旱综合防御技术研究    方文松;邓天宏;付祥军;

土壤干旱胁迫对夏玉米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白莉萍;隋方功;孙朝晖;葛体达;吕银燕;周广胜;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干旱等级指标研究    薛昌颖;刘荣花;马志红;

夏玉米要高产 施肥策略很关键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

夏玉米产量有望再创新高    佘志娟

夏玉米适时追肥可增产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

夏玉米追肥要适时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

辛集示范区夏玉米产量刷新全省纪录    记者 焦莉莉

夏玉米施肥技术    正定县土壤肥料工作站 尚清梅

夏玉米优质高产施肥技术    

宁夏玉米缺口将超过两百万吨    武勇

施肥策略不同 效果差异显著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 陈新平

夏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宁津县农业局 刘忠强 郭春华

超高产夏玉米氮肥运筹效应及其生理基础研究    王宜伦

基于蒸渗仪的夏玉米耗水特征研究    许高平

夏玉米免耕精播限制因素及其关键调控技术研究    赵霞

施氮对高产夏玉米源库代谢特征的调控    王俊忠

施氮对高产夏玉米源库代谢特征的调控    王俊忠

超高产夏玉米群体质量与个体生理功能研究    王永军

夏玉米氮肥高效利用机制研究及周年氮素分析    王启现

麦季氮肥运筹调控冬小麦—夏玉米两作体系氮素利用及氮肥残效研究    吴光磊

华北平原麦玉两熟区覆盖免耕土壤—作物系统农田耗水与调控    张海林

华北平原砂质土壤夏玉米对肥料类型及施肥方法的响应研究    王贺

黄淮海超高产夏玉米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积累规律研究    常建智

麦茬处理方式对机播夏玉米的生态生理效应研究    赵霞

秸秆覆盖对红壤夏玉米水氮利用和抗旱能力的影响    姜春霞

黄淮海夏玉米涝渍灾害影响评估    郁凌华

不同覆盖条件下夏玉米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研究    张俊鹏

黑龙港地区夏玉米氮肥用量与胣用时期及分配比例的研究    丁民伟

不同降雨量对夏玉米土壤氮素迁移转化影响研究    尹洪涛

不同耕作条件下夏玉米生长田间试验研究    林苗

干旱条件下施氮水平对夏玉米生长及干旱阈值的影响    王双

不同沼液用量对夏玉米源库代谢和产量形成的调节作用    吕淑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