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全球增暖背景下中国四季的划分及与夏季降水的关系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5:05
热度:

全球增暖背景下中国四季的划分及与夏季降水的关系【摘要】:自然天气季节的划分是天气气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农业生产和中长期天气和气候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气候背景下,全球增

【摘要】:自然天气季节的划分是天气气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农业生产和中长期天气和气候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气候背景下,全球增暖使得气候系统的一些固有属性发生了变化,由此也将对季节产生影响。为了研究季节对全球增暖的响应,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原有的季节划分指标,提出适用于当前气候背景的客观和定量化方法,以此揭示当前季节变化所呈现出的规律和特征,为现有的农业生产以及天气、气候预测提供指导。本文基于这一问题,首先从多气象要素的角度描述季节变化,结合相似理论和突变检测理论,研发了适用于季节识别的新方法。通过与传统划分方法进行对比,发现利用多要素比单一的温度要素能更全面贴切地描述气候状态的变化,由此得到的划分结果更贴近大气环流形势和大气活动中心等的季节变化;而从突变角度考虑季节划分,更能反映出季节转换时大气系统的调整和气候状态的转折突变,更好地反映了大气系统在季节内保持相对平稳,在季节间发生较大的调整的事实,而且所划分结果能够突显出局地气候系统及地形等差异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其次,利用中国1961-2008年752个站点逐日温度、气压、相对湿度和降水量资料,采用非线性相似检测方法对中国四季进行了划分,研究了近50年全球显著增暖情形下中国四季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气候增暖背景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缩短幅度达到10天以上,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生转折后缩短趋势突然增强,平均0.29天/年;夏季持续时间自1961年以来增加2.8天,秋季持续时间自1961年以来增加4.7天,且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也各发生一次转折变化,春季持续时间总体48年增加2.6天变化相对较小,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转折变化后呈现出明显增加趋势;(2)与持续天数的变化相对应,中国春季和夏季的起始时间呈现出提前的趋势,而秋季和冬季则呈现出推后的趋势,尤其是气候显著增暖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变化更为明显;(3)不同季节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持续天数和起始时间变化最为明显,春、夏、秋三季相对较弱;同一季节不同区域响应也不同,就全国而言北方比南方响应明显,而以黑龙江为代表的东北地区、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以及以海南为代表华南等地变化最为明显。最后,利用1961-2010年NCEP/NCAR提供的逐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对中国东部地区前冬季节来临时间进行划分,并探讨中国东部地区平均前冬季节来临时间偏早/偏晚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中国东部前冬来临时间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存在两个正相关带和两个负相关带,且与其夏季雨带的位置大致吻合。正相关带分别位于华南、西南以及黄河以北的39°N~42N一带、东北中南部等地区,负相关带分别位于黄淮、江淮以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和42°N以北的大部分地区。(2)统计特征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前冬季节来临时间偏早的年份,Ⅱ类雨型发生频率大于其气候发生频率,Ⅰ类和Ⅲ类雨型发生频率则比气候频率偏小;前冬季节来临偏晚的年份,Ⅰ类雨型发生的频率偏大,而Ⅱ类和Ⅲ类雨型发生频率偏小,典型年份的合成分析结果与雨带类型的统计结果相一致。反之,从雨型与前冬来临时间的对应关系统计分析发现,Ⅰ类雨型年份,中国东部地区前冬季节来临时间显著偏晚年份占优,而Ⅱ类雨型年份,前冬季节来临显著偏早年份占优,Ⅲ类雨型年份对应关系不显著。总体而言,季节来临早晚与雨带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对应关。(3)前冬来临早晚对应了不同的前期和同期海温、水汽和环流型,受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造成降水空间分布的不同。 【关键词】:季节划分 相似度量方法 非线性相似检测 最优分割法 全球变暖 夏季雨型 厄尔尼诺/拉尼娜 Wlalker环流 Hadley环流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457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1-12
  • 1.3 以往研究的不足及面临的新问题12-13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3-15
  • 第二章 中国四季的客观定量划分及变化特征15-28
  • 2.1 引言15
  • 2.2 季节划分方法15-18
  • 2.2.1 候平均温度方法15-16
  • 2.2.2 多要素相似度量方法16-17
  • 2.2.3 非线性似度量方法17
  • 2.2.4 季节内离差最优分割方法17-18
  • 2.2.5 候期的计算方法18
  • 2.3 资料及处理18-19
  • 2.4 几种方法划分结果的比较19-23
  • 2.5 中国多年平均四季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分布特征23-26
  • 2.5.1 四季起始时间特征23-25
  • 2.5.2 四季持续时间特征25-26
  • 2.6 小结26-28
  • 第三章 中国季节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28-37
  • 3.1 引言28
  • 3.2 全球增暖背景下中国四季的响应特征28-35
  • 3.2.1 四季平均持续天数的时间演变特征28-30
  • 3.2.2 四季平均起始候数的时间演变特征30-32
  • 3.2.3 四季平均持续天数的空间演变特征32-35
  • 3.3 小结35-37
  • 第四章 中国东部前冬季节来临早晚与夏季降水的关系37-54
  • 4.1 引言37
  • 4.2 资料和方法37-39
  • 4.2.1 资料37-38
  • 4.2.2 区域划分38
  • 4.2.3 区域平均计算方法38-39
  • 4.2.4 季节划分39
  • 4.3 中国东部地区季节来临时间与夏季降水之间的联系39-45
  • 4.3.1 中国东部近50年前冬季节来临时间的变化39-40
  • 4.3.2 前冬来临时间与季风的关系40-41
  • 4.3.3 前冬季节来临早晚与夏季降水之间的相关分析41-42
  • 4.3.4 中国东部平均前冬季节来临早晚与雨带的关系42-44
  • 4.3.5 中国东部平均前冬季节来临早晚对应的夏季降水合成分析44-45
  • 4.4 前冬季节来临早晚对应的环流、水汽输送及海温场形势45-51
  • 4.4.1 前冬季节来临早晚对应的环流特征45-47
  • 4.4.2 中国东部前冬季节来临早晚对应的水汽通量场特征47-49
  • 4.4.3 中国东部前冬季节来临早晚对应的海温场特征49-51
  • 4.5 前冬来临早晚影响夏季降水的机理模型51-52
  • 4.6 小结52-54
  • 第五章 结论和讨论54-57
  • 5.1 结论54-55
  • 5.2 讨论与展望55-57
  • 参考文献57-62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2-64
  • 致谢64-6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四川地区44年来气候季节划分及变化特征的研究    李湘;肖天贵;汪丽;

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    竺可桢

我国季风进退及其日期的确定    徐淑英,高由禧

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的分析    郭其蕴

近四十年来我国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    李克让,林贤超,王维强

The Influence of ENSO on the Summer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and Its Mechanism    黄荣辉,吴仪芳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Summer Monsoon    陈文,Han-F.Graf,黄荣辉

Model Study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Its Influence    纪立人,孙淑清

引起我国夏季旱涝的东亚大气环流异常遥相关及其物理机制的研究    黄荣辉

ENSO及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黄荣辉

近5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特征与中国夏季降水的气候学    王遵娅

建筑节能应与地区气候结合    毛建西,陈玉兴,王波

民国时期安徽灾荒成因浅析    孙语圣

近500年来安徽杭埠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陶士康;王张华;管章志;程涛;

合肥地区住宅空调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    魏彩欣;刁永发;

莱芜市1971-2000年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卜庆雷;亓月;王琪珍;

城市化对城区气温变化影响的分析——以近40年上海市为例    杨峰;査良松;

昌乐县近49a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马英洁;秦涛;张爱玲;张贵明;于江;

2008年4月25日河北省大风扬沙天气过程分析    董怡;

汉中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分析    胡江波;

皖东南地区的再生气象资源与开发利用    吴有训,方四清,林向彪,陶曙华,何桂霞,王宪政

2004年初夏一次云南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及其水汽特征分析研究    董海萍;赵思雄;曾庆存;

2011年隆冬北京初雪的成因分析    董林;符娇兰;宗志平;

江淮夏季降水季节内振荡和海气背景场的关系    尹志聪;王亚非;

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    张爱英;任国玉;郭军;王颖;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赵秀兰;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中国东部初春水分循环季节推进过程的年代际突变    赵瑞霞;张宏;吴国雄;李伟平;石爱丽;

浙北地区一次深秋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马鹏辉;陈剑;

Impact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on rainfall over southeastern China and its dynamical process    

近50年来三门峡市降水气温变化特征及极端气候分析    张燕燕;吉志红;安晋森;

日本海海平面年际变化及其对ENSO的响应    王天顺

北极海冰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研究    魏立新

多陆面模式、多驱动场对新疆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研究及结果集成    刘金婷

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主模态的长周期变化及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    郑小童

湿热地区通信基站建筑节能设计策略与技术    陈沂

湿热地区降雨对墙体传热的影响研究    李丽

对一次大别山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水分循环过程和非绝热加热过程的分析研究    汪小康

东北冷涡结构特征及其强降水形成机理研究    钟水新

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大气水分收支特征的研究    廖荣伟

梅雨锋低涡暴雨位涡动力学研究    潘维玉

30°N两侧中国近海海平面年际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刘雪源

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及其对中国降水影响的研究    田莹

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区上升运动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隋晓霞

中国典型天气系统影响下沙尘传输特征分析    申莉莉

青岛近海夏季海雾年际变化的低空气象水文条件分析    白慧

初夏85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特征及分析    韩永清

宁夏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的影响    李志军

石家庄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    卞韬

数量关联规则挖掘的研究及应用    朱建章

揭阳市气象局实时监测、预警及决策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郑继玲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

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和湖泊变化遥感研究    鲁安新;姚檀栋;王丽红;刘时银;郭治龙;

中国大陆对全球变暖响应的区域敏感性分析    卢爱刚;何元庆;张忠林;庞洪喜;顾娟;

四川50年来气候变化分析及未来趋势预测    李国平,贺文彬

西南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班军梅;缪启龙;李雄;

中国不同地区城市化对室内外气温影响的比较研究    张一平,何云玲,马友鑫,张德山,李佑荣,刘玉洪

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    竺可桢

中国四季之分配    张寶堃

江淮流域气候上的水旱类型    吕炯,宛敏渭

东亚季风问题及其某些特征    高由禧,章名立

中国四季的划分及其变化特征分析    缪启龙;王勇;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    潘晓华

近5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特征与中国夏季降水的气候学    王遵娅

本世纪全球增暖的显著性分析    曾昭美,严中伟

20世纪两次全球增暖事件的比较    曾昭美,严中伟,叶笃正

全球增暖的另一可能原因初探    李崇银,翁衡毅,高晓清,钟敏

北京最高和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    谢庄,曹鸿兴

全球增暖过程中亚洲东部区域气候的特点    章名立,曾昭美,季劲钧

南亚夏季风长期变化中的突变现象及其与全球迅速增暖的同步性    符淙斌,王强

一个气候系统模式中大洋热盐环流对全球增暖的响应    周天军,宇如聪,刘喜迎,郭裕福,俞永强,张学洪

21世纪气象科学新进展    李崇银

国际地理联合会区域水文过程对全球增暖响应研究会成立    傅国斌

国际地理联合会区域水文过程对全球增暖响应研究组成立    傅国斌

中国地表通量对全球增暖的响应    季劲钧;黄玫;

极端温度事件的区域性特征及其与全球增暖的联系    黄丹青;钱永甫;

极端温度事件的区域性特征及其与全球增暖的联系    黄丹青;钱永甫;

新疆45年温度变化特征    胡春丽;艾丽坤;

增暖背景下高空气候的变化    姬菊枝;王艳秋;曹鸿兴;

地表温度对太阳常数变化响应的数值试验研究    张虹娇;朱伟军;

增暖背景下亚洲季风区ISO经向传播特征分析    黄应喜;蒋国荣;汪晓娇;

警惕认识误区的不利影响深入揭示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    郑景云;

全球增暖和阻塞活动    罗德海;刁一娜;

二氧化碳倍增时模拟环流的谱分析    姬菊枝;曹鸿兴;蔡秀华;

菲律宾:全球增暖1摄氏度,水稻减产1成    记者 郭春菊

太阳活动如何影响天气气候变化    本期嘉宾 中国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崇银 采访人 本报记者 丁继武

气候变暖加剧生态恶生    本报记者 纪家梅

极端天气为何越来越多    主讲人 李崇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整理 嘉星一族

今春沙尘天气为何如此肆虐    本报记者 薛 冬 通讯员 龙 潭

全球变暖不可逆,影响将是破坏性的    朱立毅 夏海微

破解“世界屋脊”气候密码    本报记者 高建进 胡其峰

上海的雨为何越下越大越下越猛?    早报记者 吴洁瑾

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如何应对    吴芸王芳

干旱让中国每年损失千亿元    本报记者 解悦

全球增暖背景下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征变化及其数值模拟    蒋国荣

全球半干旱地区冬季快速增温的观测研究    管晓丹

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主模态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王宏

全球增暖背景下中国四季的划分及与夏季降水的关系    张世轩

新疆近45年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    胡春丽

近四十年中国盛夏降水和温度特性变化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    李红梅

系统论视野下的人对自然的适应问题研究    胡健

长寿命温室气体CH_4、N_2O的辐射强迫和全球增温潜能的研究    张若玉

全球变暖背景下强对流天气形成机理    王文本

郑州市50年来的气候变化及城市化对其贡献率    王丽娟

气候极值多模式模拟与预估研究    姚遥

大气水汽变化与我国旱涝关系研究    张凯静

亚热带杉木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张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