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气候变暖对江苏省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近50年气候变暖对江苏省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摘要】: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近50年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1.1℃,增温速率为0.22℃10a-1,江苏省近5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512.1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22
- 1.1 气候变暖及其对作物的影响10-11
- 1.2 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的影响11-13
- 1.2.1 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理和形态特征的影响11
- 1.2.2 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11-12
- 1.2.3 气候变暖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12-13
- 1.3 气候变暖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13-14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14-15
- 参考文献15-22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22-30
- 2.1 研究区域概括22-23
- 2.2 研究思路与内容23-24
- 2.2.1 研究技术路线23-24
- 2.2.2 研究内容24
- 2.3 研究材料与方法24-29
- 2.3.1 历史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24-25
- 2.3.2 田间试验材料与方法25-29
- 参考文献29-30
- 第三章 气候变暖对江苏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的影响30-46
- 3.1 材料与方法30-31
- 3.2 结果与分析31-38
- 3.2.1 江苏近50年冬小麦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31-34
- 3.2.2 江苏近50年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育期变化34-37
- 3.2.3 江苏近50年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产量变化特征37-38
- 3.3 讨论与结论38-41
- 3.3.1 冬小麦生育期与温度的关系38-39
- 3.3.2 冬小麦产量与温度的关系39-41
- 参考文献41-46
- 第四章 增温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46-60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46
- 4.2 结果与分析46-55
- 4.2.1 增温过程中的温度和土壤含水量46-48
- 4.2.2 增温对冬小麦品种生育期的影响48-50
- 4.2.3 增温对冬小麦品种茎蘖数的影响50-51
- 4.2.4 增温对冬小麦品种株高的影响51-52
- 4.2.5 增温对冬小麦品种扬花期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的影响52-54
- 4.2.6 增温对冬小麦品种穗长的影响54-55
- 4.3 讨论与结论55-57
- 参考文献57-60
- 第五章 增温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产量性状和生理生态的影响60-74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60
-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60-68
- 5.2.1 冬小麦光合和呼吸特征60-62
- 5.2.2 地上部分生物量及收获指数62
- 5.2.3 冬小麦物质生产效率62-64
- 5.2.4 各器官氮元素及籽粒蛋白含量64-66
- 5.2.5 产量及产量构成66-68
- 5.3 讨论与结论68-71
- 参考文献71-74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74-80
- 6.1 讨论74-76
- 6.1.1 气候变暖与增温试验74
- 6.1.2 气候变暖与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育期的关系74-75
- 6.1.3 气候变暖与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产量的关系75-76
- 6.2 结论76
- 6.3 创新点76
- 6.4 展望76-78
- 参考文献78-8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0-82
- 致谢8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产量性状和生理生态指标差异分析 王振华;张喜英;陈素英;裴冬;孙宏勇;卢香兰;
SPAC界面水分通量调控理论及其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 刘昌明;张喜英;胡春胜;
水分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和转移的影响 黄玲;高阳;李新强;邱新强;巩文军;申孝军;段爱旺;
不同年代主栽冬小麦品种蜡质含量与生理指标的关系 黄玲;高阳;李新强;邱新强;申孝军;巩文军;段爱旺;
超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济麦22产量形成分析 宋健民;李豪圣;戴双;刘爱峰;程敦公;刘建军;赵振东;
小麦株高及其构成指数与产量及品质的相关性 朱新开;郭文善;李春燕;封超年;彭永欣;
豫北地区不同时期冬小麦品种产量性状分析 卢全伟;张丽霞;陈瑞利;
水分对不同年代主栽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 黄玲;高阳;邱新强;李新强;申孝军;巩文军;段爱旺;
不同时期旱地冬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灌浆特性研究 陈士颖;孙婴婴;张岁岐;
Biomasses in Different Organs of Rice Cultivars Developed During Recent Forty-Seven Years in Jilin Province, China
江淮历代冬小麦主栽品种生产力与氮肥效率的比较 梁艳;杨飞;董文军;张卫建;
河北省农田土壤磷素转化、平衡与产量效应 廖文华
中国小桐子不同地理种源差异比较与种源亲缘关系研究 栗宏林
吉林省水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变化 武志海
河南中部不同年代主栽冬小麦品种水分利用特性差异及其机理研究 黄玲
江淮历代小麦主栽品种生产力与氮肥效率的比较研究 梁艳
持绿型高粱形态、生理及生化特性研究 孙璐
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碳氮物质积累与运转特性的差异 殷美
陕西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光合特性演变及抗旱性研究 许晶晶
不同年代代表性冬小麦品种的需水特性及其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特性分析 邱新强
不同年代旱作小麦品种生育特性的研究 董方方
四川丘陵区玉米拔节期灌水对其生长发育、抗倒能力和产量的影响 李光辉
氮肥对江淮不同年代小麦品种产量品质和氮利用的影响 刘美佳
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和诱变研究 王峰
冬小麦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高延军,张喜英,陈素英,孙宏勇,裴冬,陈四龙
小麦叶片蜡质含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关系 黄玲,张正斌,崔玉亭,刘孟雨,柴守玺,陈兆波
应用SPAD值预测小麦叶片叶绿素和氮含量的初步研究 朱新开,盛海君,顾晶,张容,李春燕
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河北省冬小麦品种的演变规律 庞春明,郭北海
不同抗感灰斑病品种叶片蜡质含量、叶比重的比较研究 颜世文;倪宏涛;冷艳华;
小麦品种产量改良的限制因素分析 孙道杰,王辉,闵东红,李学军,冯毅
北部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演变研究 钱曼懋,孙洪伟,宋春华,杨欣明
徽县优质专用冬小麦品种现状及发展措施 王斌,王文虎
冬小麦──庆农5号
冬小麦──庆农6号 赵登程
耐盐高产冬小麦品种——德抗961 张坤普,杨秀风,张敏
冬小麦不同时期机播旱追肥对其产量的影响 王刚,杨建功,刘德荣,陶卫新,杨自军,吴彦梅,王双喜
冬小麦品种——中优9507 肖祖球 ,黄英
优质冬小麦品种—中优9507 张国芹,魏树爱
早熟优质高产专用冬小麦品种中优9507的引进示范推广 俞钧山,杨春辉,王冰,杨君
压种冬小麦的关键技术 索玉斌;
冬小麦死亡原因及安全越冬主要措施
节水型冬小麦品种的分类、产量变化规律及应用研究 李月华;刘强;冯立辉;刘亚;侯丽敏;侯大山;李辉利;
冀东冬小麦安全越冬的探讨 高桂芹;董玉武;
冬小麦生产力对气温升高的响应特征及其生理生态机制 张卫建;陈金;田云录;
2009年初开封市冬小麦出现大面积干枯死亡的原因分析 王二虎;仝文伟;喻谦花;霍继超;张德汴;鲁建立;
2010年濮阳市冬小麦生长状况与异常气象条件关系探究 陈楠;李汉浸;杜丽娅;许庆娥;
黄土高原冬小麦氮效率的基因型差异 翟丙年;袁翠萍;李生秀;
冬小麦“东农冬麦1号”抗寒相关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崔红;于晶;苍晶;
井灌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指标化栽培实践与技术探讨 刘延涛;于利华;王家仁;
不同年代冬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分析 黄玲;
施锌对冬小麦群体物质生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韩金玲;马春英;杨晴;李雁鸣;
贵德大力引进推广优良冬小麦品种 赵青王晓英
惠农千亩冬小麦示范成功 记者 李刚
抗高寒冬小麦让黑土地实现“两年三作” 记者 姜雪松
化隆4万亩冬小麦长势喜人 冶玲
黑龙江成功推广种植冬小麦 乔文汇
彩色冬小麦首次在青藏高原引种成功 杨琪
甘肃优质冬小麦面积增加10% 记者 魏晓林
冬小麦增产了 农民增收了 本报记者 李永桃
江苏“冬小麦”种到天山北坡 记者 王庭君
冬小麦的播前准备工作 实习生 马晶晶 毛文婷 记者 陈星
基于天气预报信息解析的冬小麦灌溉预报研究 张倩
冬小麦东农冬麦1号抗寒拌种剂的研制与应用 王兴
钼提高冬小麦抗寒力的生理基础及分子机制 孙学成
应用数字图像技术与土壤植株测试进行冬小麦氮营养诊断 贾良良
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对钠、钾离子吸收及耐盐机制研究 李青松
两个冬小麦品种吸收利用土壤钼的差异及其调控机制 聂兆君
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性能动态特征及其主要栽培措施效应 付雪丽
冬小麦对昼夜不同增温的地下生物学响应特征及其机制 张彬
河南中部不同年代主栽冬小麦品种水分利用特性差异及其机理研究 黄玲
河北省冬小麦品种遗传分析和超高产特征研究 李瑞奇
黄淮海平原当代冬小麦品种水分利用特性差异及其生理生化机理研究 李新强
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研究 高明
冬小麦高光谱特征及叶片和土壤水反演模型 范梅凤
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碳氮代谢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房琴
基于核磁共振的冬小麦种子萌发过程和植株水分分布规律研究 要世瑾
水杨酸处理对低温胁迫下冬小麦蔗糖代谢的影响 吴冰
寒地冬小麦抗氧化指标低温响应及GST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孙蕊
低温下冬小麦转录因子表达特性及部分生理指标的研究 王明芳
脱驯化对寒地冬小麦耐寒性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林奇
冬小麦水分状况及冷相关蛋白基因表达与抗寒性关系的研究 王涛
上一篇: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研究
-
二溴乙烷等对菠萝产量的效应2024-08-19
-
菌栽新论与三防生态智能高产菌袋为您霉菌零感染产量大提高节能降耗增效开创新纪元2024-08-19
-
全国首家四氟乙烷制冷剂基地投产综合产量每年达3万吨2024-08-19
-
致力全球规格最大品种最齐全玻璃加工制造商——“天津北玻”超大节能玻璃项目开工2024-08-19
-
2001年世界光伏电池产量2024-08-19
-
2001年世界光伏电池产量达390.5MW2024-08-19
-
2002年世界光伏电池产量2024-08-19
-
2003年世界光伏电池产量2024-08-19
-
Voltaix:光伏制造需降低材料成本和提高产量2024-08-19
-
气候变暖会迫使一些地区农民选择新作物品种2024-08-19
-
中国光伏制造产量将占全球市场半壁江山2024-08-19
-
提高煤气炉产量的经验2024-08-19
-
2010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五成2024-08-19
-
煤气产量与配煤挥发份的关系2024-08-19
-
冬暖春寒与冬小麦越冬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