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70万年来西太平洋暖池北缘上层水体结构演化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3:58
热度:

70万年来西太平洋暖池北缘上层水体结构演化【摘要】:本论文以西太平洋暖池北部边缘的MD06-3047B孔为研究材料,该柱状样由中法合作执行的Marco Polo 2 IMAGES

【摘要】:本论文以西太平洋暖池北部边缘的MD06-3047B孔为研究材料,该柱状样由中法合作执行的Marco Polo 2 IMAGES XIV航次取得,该孔位于吕宋岛东部的西菲律宾海本哈姆高原,位于17°00.44’N,124°47.93’E,柱长8.9 m,水深2510 m。本次研究利用该柱状样来研究西太平洋暖池北部边缘过去70万年来的古海洋学变化。通过将底栖种C.wuellerstorfi的δ18O与大洋底栖有孔虫标准曲线LR04曲线进行对比,并以约出现在距今12万年的粉红色G.ruber末现面为参照点建立MD06-3047B孔的年龄模式。结果显示MD06-3047B孔共包括17个氧同位素期次,约70万年。除了G.ruber的δ18O记录在MIS14-13期冰期间冰期变化特征相对不明显,底栖种C.wuellerstorfi、次表层种P.obliquiloculata与表层种G.ruber的δ18O记录整体上具有明显的冰期间冰期变化特征。底栖有孔虫C.wuellerstorfi的碳同位素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变化特征,冰期时偏轻,间冰期时偏重;G.ruber的碳同位素变化特征为冰期时逐渐变重,间冰期时逐渐变轻,P.obliquiloculata的碳同位素表现为冰期时逐渐变轻,间冰期时逐渐变重。在冰期终止期Ⅰ、Ⅱ、Ⅳ和Ⅴ期,P.obliquiloculata的δ13C表现出明显的负偏,而在MIS13期和MIS3期左右,P.obliquiloculata的δ13C表现出明显的正偏。MD06-3047B孔次表层种P.obliquiloculata与表层种G.ruberδ18O的差值反映的温跃层变化具有冰期逐渐变浅,间冰期逐渐变深的特点。表层种G.ruber与次表层种P.obliquiloculata的碳同位素记录,以及底栖种C.wuellerstorfi和表层种P.obliquiloculata的碳同位差值反演的研究区古生产力变化特征为冰期时升高,间冰期时降低。结合MD06-3047B孔的差值结果与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ODP805站位和赤道东太平洋ODP847站位的差值对比结果,得出热带太平洋在过去70万年来存在类ENSO式的变化特征,冰期时为偏类厄尔尼诺状态,间冰期时为偏类拉尼娜状态,冰消期时为典型的类厄尔尼诺状态。在冰期终止期Ⅰ、Ⅱ、Ⅳ和Ⅴ期,次表层种P.obliquiloculata的碳同位素记录存在极小值事件,说明在这几个冰期终止期来自南极的低δ13C海水到达了西太平洋暖池北部边缘地区。浮游有孔虫Mg/Ca反演的表层水和次表层水的温度,整体趋势上存在冰期间冰期的变化,冰期间冰期温度的变化范围最大达到6℃。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 南极中层水 温跃层 生产力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1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言11-21
  • 1.1 引言11
  • 1.2 古海洋学及其研究方法11-13
  • 1.3 西太平洋暖池区古海洋学研究现状13-19
  •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19-21
  • 第二章 西菲律宾海区域地质背景与海洋环境21-25
  • 2.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21-22
  • 2.2 区域气候背景22-23
  • 2.3 区域水文状况23-25
  • 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25-35
  • 3.1 研究材料25
  • 3.2 研究方法25-33
  • 3.2.1 沉积样品前处理25
  • 3.2.2 有孔虫壳体的氧碳同位素分析25-26
  • 3.2.3 浮游有孔虫的Mg/Ca比值分析26-33
  • 3.3 氧同位素年代地层33-35
  • 第四章 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反演的水体结构变化35-49
  • 4.1 有孔虫氧碳同位素记录的变化特征35-36
  • 4.2 西太平洋暖池北缘温跃层变化特征36-41
  • 4.3 西太暖池北缘温跃层变化的影响因素41-42
  • 4.4 西太平洋暖池北缘古生产力变化42-45
  • 4.5 西太平洋暖池北部边缘古海洋学记录反映的类ENSO式变化45-47
  • 4.6 西太平洋暖池北部边缘 δ13C对冰消期南大洋深层水对流的响应47-49
  • 第五章 有孔虫Mg/Ca-温度分析49-53
  • 5.1 有孔虫Mg/Ca比值反演的上层水体温度变化49-50
  • 5.2 Mg/Ca-温度结果的分析50-51
  • 5.3 与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的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进行对比51-53
  • 第六章 结论53-54
  • 参考文献54-61
  • 作者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6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近190ka B.P.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北缘上层海水结构和古生产力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来自钙质超微化石、有孔虫和同位素的证据    赵京涛;李铁刚;常凤鸣;江波;

冲绳海槽中部MIS 6期以来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赵京涛;周连成;李军;曹奇原;李铁刚;

西太平洋边缘MIS6期以来钙质超微化石的氧同位素记录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赵京涛;李军;常凤鸣;李铁刚;

海洋硅藻稳定同位素研究进展    李铁刚;熊志方;

Calcareous nannofossil bioevents and microtektite stratigraphy in the Western Philippine Sea during the Quaternary    

西菲律宾海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及微玻陨石地层学    孙晗杰;李铁刚;孙荣涛;于心科;常凤鸣;唐正;

西沙海槽末次盛冰期以来钙质超微化石特征及古海洋学意义    段虓;陈芳;庄畅;张欣;

西菲律宾海2.36Ma以来古海洋学研究    孙晗杰

西太平洋暖池北部15万年以来的古海洋学研究    仇晓华

日本南海1Ma以来浮游有孔虫组合与古水温的变化及意义    段虓

日本南海海槽中更新世以来颗石藻组合及其意义    林凌

夏季对流和环流10-25天季内变化与西太平洋暖池热力状况的关系(英文)    任保华 ,黄荣辉

从微体化石看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演化    翦知湣,李保华,王吉良

印尼海道的两度关闭与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和兴衰    周祖翼,金性春,王嘹亮,翦知湣,许长海

西太平洋暖池研究的新进展    张立峰;许建平;何金海;

1644年以来西太平洋暖池海温重建    张自银;龚道溢;何学兆;郭栋;冯胜辉;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某些海洋学特征分析    张启龙,翁学传

近期西太平洋暖池的某些特征    张启龙

西太平洋暖池重心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傅方奇;王彰贵;潘丰;尹朝晖;

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带波动的天气效应    常美桂,王衍明

西太平洋暖池基本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李克让,周春平,沙万英

关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研究    张启龙;翁学传;

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气候异常的影响    何金海;卢楚翰;

前期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异常对中国东北夏季降水的影响    王晓芳;何金海;廉毅;

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    邱东晓;黄菲;杨宇星;

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含量和海表温度与江南春雨的相关性对比研究    尚可;何金海;朱志伟;

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    黄菲;

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影响    薛童;王黎娟;

关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黄露;何金海;卢楚翰;

西太平洋暖池变异及其机制研究    胡石建

西太平洋暖池纬向变异规律研究    齐庆华

25万年来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古海洋学研究    路波

西太平洋暖池区中更新世以来古海洋学研究    唐正

西太平洋暖池北部15万年以来的古海洋学研究    仇晓华

70万年来西太平洋暖池北缘上层水体结构演化    贾奇

西太平洋暖池区高温暖水分布的“三明治结构”    张磊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分布型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张增信

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对江南春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尚可

西太平洋暖池淡水池的盐度收支    聂珣炜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360ka来上部水体温度和结构演变    张帅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以及大气环流的长期变动趋势研究    傅方奇

360ka以来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古环境演化    王海霞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Ontong-Java海台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    春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