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夏热冬暖地区医院街模式内部公共空间自然通风策略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3:45
热度:

夏热冬暖地区医院街模式内部公共空间自然通风策略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整体的健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增加,所以近来我国新建医院的数量大大增加。很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整体的健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增加,所以近来我国新建医院的数量大大增加。很多学者对医疗建筑进行各种研究,例如医院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医患分离模式的设计等等,但关于节能减排的绿色医院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医院街模式适应医院功能的发展,满足了医生和患者各自不同的需求。由于医院建筑是能源消耗较大的公共建筑类型,因此医院建筑应该采用被动式的节能方式,而不应采用高技术的节能方式。医院建筑应该注重自然通风和采光,自然通风能降低医院内部的空气污染和减少空调的使用时间,自然采光节约了能源和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性。本文以医院街模式医院内部公共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夏热冬暖地区气候特点和建筑设计特点,对医院街模式内部公共空间的发展进行研究,从周边风环境、总平面布局、通风导风、环境布置四个方面分析医院街模式的场地布局的自然通风。在对医院街模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自然通风的基本原理,对门诊大厅和医院街、门诊部的候诊空间和护理单元的公共空间自然通风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门诊大厅和医院街的端部式和嵌入式布局的自然通风问题,厅式候诊空间、廊式候诊空间、绿荫候诊空间的自然通风问题,护理单元的交通性公共空间、服务性公共空间、休闲性公共空间的自然通风问题。最后归纳出医院内部公共空间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包括差异性、安全性和多样性,并从平面导风、竖向空间导风、细部构造导风三个层面,提出了门诊大厅和医院街、门诊部的候诊空间和护理单元公共空间的自然通风的设计策略。本文总结了医院街模式内部公共空间的自然通风设计策略,为以后绿色医院的设计提供了设计的依据和策略。 【关键词】:夏热冬暖地区 医院街模式 内部公共空间 自然通风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83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1
  • 1.1 研究背景10-11
  • 1.1.1 医疗建筑的快速发展和能源过度消耗10
  • 1.1.2 绿色医院的发展10-11
  • 1.1.3 医院内部公共空间自然通风的必要性11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3
  • 1.2.1 研究目的11-12
  • 1.2.2 研究意义12-13
  • 1.3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界定13-15
  • 1.3.1 研究对象13
  • 1.3.2 相关概念界定13-15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15-19
  • 1.4.1 医院街模式相关研究15-16
  • 1.4.2 自然通风相关研究16-19
  •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19-21
  • 1.5.1 研究内容19
  • 1.5.2 研究方法19-20
  • 1.5.3 研究框架20-21
  • 第2章 内部公共空间自然通风的基础研究21-39
  • 2.1 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设计特点21-23
  • 2.1.1 气候特点21-22
  • 2.1.2 建筑设计特点22-23
  • 2.2 医院街模式内部公共空间的发展研究23-27
  • 2.2.1 医学模式的发展23-24
  • 2.2.2 医院街模式的发展24-27
  • 2.3 医院街模式建筑自然通风的影响因素27-34
  • 2.3.1 医院街模式周边风环境的影响因素27-28
  • 2.3.2 医院街模式总平面布局28-31
  • 2.3.3 医院街模式的通风导风31-33
  • 2.3.4 医院街模式的环境景观布置33-34
  • 2.4 医院街模式内部公共空间与自然通风研究34-38
  • 2.4.1 医院内部公共空间分类34-35
  • 2.4.2 自然通风的原理35-36
  • 2.4.3 可自然通风的医院内部公共空间36-37
  • 2.4.4 医院自然通风的时段37-38
  • 2.5 本章小结38-39
  • 第3章 内部公共空间自然通风的现状与问题39-64
  • 3.1 医院街模式实地调研39-40
  • 3.1.1 调研步骤39
  • 3.1.2 调研对象39-40
  • 3.1.3 调研问题40
  • 3.2 门诊大厅和医院街自然通风的现状与问题40-46
  • 3.2.1 门诊大厅与医院街的空间形式40-43
  • 3.2.2 门诊大厅与医院街的自然通风分析43-46
  • 3.3 门诊部的候诊空间自然通风的现状与问题46-53
  • 3.3.1 门诊部与候诊空间的空间形式46-50
  • 3.3.2 门诊部的候诊空间的自然通风分析50-53
  • 3.4 护理单元公共空间自然通风的现状与问题53-63
  • 3.4.1 护理单元的平面形式与体形系数53-56
  • 3.4.2 护理单元公共空间的功能与布局56-61
  • 3.4.3 护理单元公共空间的自然通风分析61-63
  • 3.5 本章小结63-64
  • 第4章 内部公共空间自然通风的策略64-83
  • 4.1 医院内部公共空间自然通风的设计原则64-65
  • 4.1.1 差异性64
  • 4.1.2 安全性64
  • 4.1.3 多样性64-65
  • 4.2 平面导风策略65-71
  • 4.2.1 门诊大厅和医院街的平面导风策略66-68
  • 4.2.2 门诊部的候诊空间的平面导风策略68-69
  • 4.2.3 护理单元公共空间的平面导风策略69-71
  • 4.3 竖向空间导风策略71-76
  • 4.3.1 门诊大厅和医院街的竖向空间导风策略72-74
  • 4.3.2 门诊部的候诊空间的竖向空间导风策略74-75
  • 4.3.3 护理单元公共空间的竖向空间导风策略75-76
  • 4.4 细部构造导风策略76-82
  • 4.4.1 屋顶形式76-78
  • 4.4.2 通风幕墙78-79
  • 4.4.3 门窗开启方式和大小79-80
  • 4.4.4 遮阳板和导风板80-82
  • 4.5 本章小结82-83
  • 结论83-84
  • 参考文献84-90
  • 致谢9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广州地区可通风中庭热环境模拟与实测研究    谢君琳

下沉广场对地下商业空间通风性能的影响    郭昊栩;邓孟仁;李颜;

粤东潮汕地区农村住宅自然通风研究    贾佳一

基于集总参数法的室外热环境设计方法研究    陆莎

亚热带地区医院门诊部自然通风设计探讨    陈琛

适应湿热地区气候特征的病房楼设计研究    周巧

室外热环境分析中下垫面等效太阳辐射吸收系数的研究    廖小琴

车辆对城市街谷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黄奕锴

湿热地区可通风中庭屋顶优化设计研究    张潇

广州地区围合式住区室内自然通风研究    张卓鹏

潮汕传统村落街巷与民居空间系统的自然通风组织研究    陈杰锋

广州亚运部分体育馆节能技术实效验证与分析研究    易照曌

高层建筑室内自然通风特性模拟研究    李庆祥;

中庭的物理环境与节能    彭小云

中庭作为气候缓冲区的生态设计初探    朱琳;徐峰;

中庭空间再思考——多样化的中庭运用    吴爱民;耿跃;

热压自然通风与混合通风应用分析    刘春菊;葛凤华;李明柱;

深圳建科大楼绿色生态建筑三维信息化设计    张炜;王毅立;唐永政;

热缓冲技术在建筑节能方面的应用    陈旻;

黑球温度对房间热舒适性的影响分析    张兴隆;董炳戌;马勇;樊玉杰;

现代建筑屋顶与建筑的自然通风    张允

建筑中庭的生态设计策略探讨    蔡余萍;黄晓燕;

适应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的建筑表皮之可变化设计策略研究    李保峰

中庭空间生态设计策略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雷涛

建筑共享空间形态设计分析    黄丰明

太阳辐射对人工气候室内环境参数影响的非稳态数值模拟研究    严寒

广州地区居住建筑自然通风节能效果与措施研究    秦翠翠

广州地区高校教学楼光热环境及防热措施分析评价    刘霞

高校校园公共空间探析    欧诗,陈建

浅谈当前医院室内公共空间新特点    李海燕,吕富珣

反形公共空间    马清运;

严峻的挑战与本土的回应——评《亚太城市的公共空间:当前的问题和对策》    司玲;

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公共空间的变化——以绵阳市大包梁村为例    李益彬;赵静;

旧城区小型公共空间更新初探    梅峥嵘;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    陈竹;叶珉;

浅析公共空间的重新塑造    王坚;

公共空间是一种人文关怀    张华;

公共空间的理论思考    龙元;

消费主义视角下历史城镇公共空间发展初探    李慧敏;陈鑫春;

日本的市民媒体活动的实践以及公共空间构建的可能    韩放;陈怡如;关本英太郎;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事故应急预案研究    赵丽琴;袁煌;谭章禄;

人性化的空间——乌镇城镇公共空间特色分析    周红卫;

失地农民社区公共空间形态的更新    李军;李海凤;

古村落公共空间现状及影响机制初探——以北京西郊韭园村为例    黄懿杰;柳巧云;

城市Q空间    屈爽;

浅析城镇化过程中对小城镇公共空间的规划要求转变    王粟;

资产导向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民乐村社区发展规划为例    黄瓴;李翔;陈黄果;刘阳;

城市道路交叉口地区公共空间活力研究——以南京珠江路与太平北路交叉口为例    谭伟;刘博敏;

摄影与公共空间    姜纬

公共空间的“牛”为何骑不得    吴琦幸

昆明市水库沿岸公共空间保护规定(草案)    

城市:延伸中的公共空间    北京记者 王隽

公共空间,给生病的城市扎“针灸”    本报见习记者 唐闻佳

我代表呼吁就全球公共空间开展预防性外交    记者 王湘江 白洁

给公众留下“公共空间”    孙连宇

请给公共空间多留个阅报栏    本报评论记者 邹海涛

民族关系与乡村公共空间    刘涛 西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让公共空间成为文化课堂    本报记者 杨宁舒

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研究    黄骏

生态伦理视角下的小城镇公共空间研究    公伟

上海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    孙倩

旧城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整合与营造    黄健文

公众的声音: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市民社会与公共空间    杨长云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    伍学进

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    吕卓红

重塑魅力故乡    李永昌

上海市街道公共空间问题研究    詹云娇

“广场”的兴盛与衰败    郑勇

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的重建与社区认同    吴欢欢

高新区公共空间研究    徐海燕

我国公共空间艺术的文脉    张帆

当代中国极域型公共空间研究    刘婷婷

社区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的互动    孔祥伟

从农民闲暇看农村公共空间变迁    伍先琼

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初步研究    朱雯

城市高密度地区公共空间改进策略研究    魏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