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模拟干旱与变暖对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3:24
热度:

模拟干旱与变暖对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的影响【摘要】:本文以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为研究对象,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降水减少和温度升高),采用野外模拟实

【摘要】:本文以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为研究对象,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降水减少和温度升高),采用野外模拟实验,来研究气候变化对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的影响。在模拟降水减少的实验中,采用以帽儿山的人工兴安落叶松林为实验对象,通过在野外对降水的不同程度截流,模拟兴安落叶松的干旱环境,通过对年轮宽度、管胞及形成层的观察,来研究干旱对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的影响。在模拟气候变暖的实验中,以不同纬度地区的兴安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将其统一移栽到纬度较低的地区,模拟兴安落叶松的生活环境温度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年轮宽度、管胞、形成层及小枝的变化,来研究气候变暖对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模拟降水减少实验在帽儿山地区,生长季温度与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显著正相关,降水在生长季后期为负相关。大树芯成熟管胞测定表明,3块样地综合而言,除雪组成熟管胞数量最多,其次是对照组,50%减雨组和100%减雨组成熟管胞数量最少;管胞径向长度在各个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是,在3块样地中,成熟管胞数量和径向长度在相同处理间测定结果有差别,样地1的100%减雨组、50%减雨组、除雪组和对照组中成熟管胞数量随土壤湿度增加而增加,径向管胞长度差异不明显;样地2的除雪组中成熟管胞径向长度显著小于其他3个实验组,而50%减雨组、100%减雨组和对照组的成熟管胞径向长度和数量均差异不显著;样地3中4个实验组的成熟管胞数量均差异不显著,成熟管胞径向长度100%减雨组略小于其他3个实验组,这与样地3遮阴较大、土壤湿度较高有关。石蜡切片的形成层扩大细胞分析显示:在减雨处理的初期(6月份),样地3在扩大细胞的数量上,随着不同处理间土壤湿度的减小而减少。在减雨处理的后期(8月份),样地1扩大细胞的数量随着不同处理间土壤湿度的减小而减少。上述结果表明降水减少会对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微环境条件的差异,且不同时期降水减少的影响也有差异。(2)模拟温度升高实验纬度偏高的松岭在8月时,分化的扩大细胞平均大小为5μm,分化数量为4,而移栽地在8月时分化的扩大细胞平均大小为9.9μm,分化数量为7,增长了近1倍。这表明温度升高导致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细胞的数量和大小均有增加,温度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树木的径向生长,但是温度增量与生长量不呈正比,不是温度增加越多,径向生长量也增加越多。此外,温度升高不能直接改变植物生长周期一类由基因控制的生理特性。模拟温度升高对树干不同位置的影响力也不同,主干受到的影响要大于小枝。当温度升高降水量减少时,直接减少径向生长,包括管胞直径、数量和生长周期。 【关键词】:兴安落叶松 降水减少 气候变暖 年轮 形成层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91.2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3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0-12
  • 1.2.1 干旱对树木径向生长的影响10-11
  • 1.2.2 气候变暖对树木径向生长的影响11-12
  • 1.3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12-13
  • 2 研究区概况和方法13-17
  • 2.1 研究地自然概况13-14
  • 2.1.1 干旱实验地概况13-14
  • 2.1.2 变暖实验地概况14
  • 2.2 研究方法14-17
  • 2.2.1 样品采集与处理14-15
  • 2.2.2 数据处理15-17
  • 3 模拟干旱对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的影响17-25
  • 3.1 径向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17-18
  • 3.2 降水减少对成熟管胞数量与径向长度的影响18-20
  • 3.3 降水减少对形成层扩大细胞的影响20-23
  • 3.4 本章小结23-25
  • 4 模拟变暖对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的影响25-34
  • 4.1 模拟变暖对兴安落叶松年轮宽度的影响25-26
  • 4.2 模拟变暖对主干树芯形成层扩大细胞的影响26-29
  • 4.2.1 移栽后生长芯扩大细胞比较26-27
  • 4.2.2 移栽原地生长芯扩大细胞比较27-29
  • 4.3 模拟变暖对小枝径向生长的影响29-32
  • 4.3.1 移栽地小枝径向生长细胞比较29-30
  • 4.3.2 移栽原地小枝径向细胞比较30-32
  • 4.4 本章小结32-34
  • 5 结论与展望34-36
  • 5.1 结论34
  • 5.2 建议与展望34-36
  • 参考文献36-44
  • 附录44-4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5-46
  • 致谢46-4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小兴安岭不同年龄林分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响应    周丹卉;贺红士;李秀珍;周春华;王绪高;陈宏伟;

干旱胁迫对白桦木材结构和物理特性的影响    陈鹏飞;薛建鹏;王秋玉;

人工林红松管胞形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赵西平;郭明辉;

采用树轮宽度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树木生长量影响的尝试    吴祥定,邵雪梅

研究全球变化的植被-气候分类系统    张新时;

树轮年代学的若干进展    邵雪梅

Temperature variations recovered from tree-rings in the middle Qilian Mountain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    

内蒙古锡林浩特白音敖包1838年以来树轮降水记录    刘禹,蔡秋芳,W.K.Park,安芷生,马利民

辽河源地区油松生长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    马旺;谷建才;陈平;谭绪泉;赵上;

帽儿山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树木年轮气候学研究    郑广宇;王文杰;王晓春;于景华;刘丹;邱岭;祖元刚;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光合与呼吸作用机理的研究    姜丽芬

气候变化对中国马尾松径向生长的影响    封晓辉

东北三大硬阔年轮与气候关系    李牧

天然杨桦用材林高效经营技术研究    兰士波;

厚荚相思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布研究    秦武明;何斌;韦善华;蔡树威;覃永华;

树木年轮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进展    柴正礼;姚孟春;张小全;朱建华;侯振宏;王晓春;

植被可能蒸散的4种计算方法的综述和评价    侯曌;王黎娟;

井冈山天然林和人工林灌木特征分析    林伟;郑博福;郭建明;

近26年来南昌市气候变化特征    郭建明;郑博福;林伟;罗静伟;

擎天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分布格局    苏勇;吴庆标;施福军;梁机;段文雯;

山白兰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莫德祥;廖克波;吴庆标;覃静;

苏北低山丘陵区群落次生演替中碳贮量研究    李岚;于法展;王朋晓;张彩云;

桂东南低山区柳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特征    蒋林;林宁;莫德祥;卓宇;

Advances in Tree-ring Research Methods    

花铃期干旱胁迫下氮素水平对棉花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刘瑞显;王友华;陈兵林;郭文琦;周治国;

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

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    谭文雄;梁素莲;

海岸沙地木麻黄与厚荚相思混交林的碳库和碳吸存    叶功富;郭瑞红;

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土壤碳库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刘庆;赵春章;林波;程新颖;尹华军;陈劲松;周非飞;姜发艳;潘新丽;尹春英;

Climatic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Indian and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s of China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a perspective based mainly on stalagmite records    

中国森林碳汇研究综述    黄丽媛;陈钦;

兴安落叶松林林下土壤中全氮分布规律的研究    魏江生;于海涛;周梅;王林和;海龙;赵鹏武;

陕西省森林固碳增汇功能评估    刘建军;康永祥;马长欣;姚正阳;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群落花期物候研究    巴雅尔塔

近400年来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树轮记录研究    方克艳

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    吴金友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赖力

亚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贮量特征    石军南

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    方江平

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    高述超

洞庭湖区不同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及生态影响评价    柏方敏

欠发达地区森林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文红

桉树中大径材培育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    陈少雄

黄河三角洲刺槐白蜡混交林与纯林生长衰退差异性及成因    唐全

栎类树种幼苗对淹水胁迫的响应    张晓磊

亚热带9种主要森林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及碳循环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窦荣鹏

漠河县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鲁智勇

青海省1982-2003年草地NDVI变化分析    于婷

天山北坡主要草地类型生产力与气候相关性的研究    苏清荷

井冈山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研究    林伟

珠江源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研究    王晓南

火烧迹地森林恢复的遥感影像时空特征谱研究    罗火钱

万木林常绿阔叶林粗木质残体碳库及其呼吸通量研究    贺旭东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450a冬季温度序列的重建与分析    袁玉江,李江风

山西太岳山核桃楸光合特性的研究    马钦彦,蔺琛,韩海荣,陈遐林,曹文强,王治中,王占勤,张葆祥

塞罕坝华北落叶松生长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    刘春延;谷建才;李吉跃;陈平;陆贵巧;田国恒;

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植物群落土壤呼吸的初步研究    崔骁勇,王艳芬,杜占池

两种土壤类型对羊草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王玉辉,周广胜

东北羊草草原两种主要群落环境因素对土壤呼吸贡献量的影响    王娓,周晓梅,郭继勋

关于三大硬阔的适生条件    周晓峰 ,王义弘 ,赵惠勋 ,金永岩

红松阔叶林天然更新定性与定量研究    李茹秀,王义弘,周晓峰,陈大珂

胡桃楸地理变异规律及最佳种源的初步选择    杨书文,刘桂丰,张世英,王会仁,彭宏梅,杨传平,夏德安,张靖

天然次生柞木林凋落物及营养元素变化规律的研究    周以良,石福臣,陈祥伟,刘敏娟,张志强,孙世民

大兴安岭樟子松年轮气候响应及年龄影响探讨    宋来萍

气候变化对中国马尾松径向生长的影响    封晓辉

凉水、丰林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然红松林遗传变异的研究    吴隆坤

黑龙江红松年轮气候响应及与变暖关系探讨    及莹

嫩江上游针叶树种年轮—气候响应及降水和径流重建    吕姗娜

两种材色兴安落叶松种子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卓丽环,王玲

谈兴安落叶松生长的土壤条件    田喜燕;刘维军;

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倒木养分含量研究    辛魏巍;铁牛;李卓凡;张冬梅;张最最;

兴安落叶松老头林的特征和经营管理方向的探讨    祁英

兴安落叶松分枝格局的分形特征    马克明,祖元刚

促进兴安落叶松“老头林”生长的初步研究    高明福

冻土、湿地与兴安落叶松    杜晓明 ,杜晓光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生产力区的划分    高明福;李传和;何树松;

兴安落叶松开花、结实等生物特性的调查分析    庄振东;苏喜富;

兴安落叶松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模拟    李峰;周广胜;曹铭昌;

两种材色兴安落叶松种子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卓丽环;王玲;

兴安落叶松原始林胸径与边材面积的相关性分析    马海波;魏江生;周梅;王林和;

兴安落叶松种子区的初步区划    张培杲;杨书文;鲍务立;

兴安落叶松结实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吴克贤;李伟;楼玉海;

兴安落叶松的无性繁殖    

高寒地区兴安落叶松扦插育苗的试验研究    董文华;

兴安落叶松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及特性分析    余利敏;林晓飞;张文波;

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的起源及生物特性    王玉华;刘涧樱;曹化荣;唐春生;高景文;

兴安落叶松侧枝生长初步研究    余涛;郝建玺;

兴安落叶松引种试验区内的地理变异规律及最佳种源选择    许易琦;

兴安落叶松人工开花技术研究成功    

兴安落叶松种内红材型与变异类型-白材型的比较研究    卓丽环

兴安落叶松诱导抗虫性研究    徐伟

兴安落叶松地理种源遗传多样性与利用研究    那冬晨

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森林生态系统菌根及其真菌多样性研究    杨秀丽

兴安落叶松真空干燥脱脂过程中松节油迁移特性及机理的研究    王天龙

大气环流和海温变化对兴安落叶松生长的气候影响    高涛

兴安落叶松木材性质的声—超声技术预测    张训亚

干旱对兴安落叶松水分参数的影响    杨柳

模拟干旱与变暖对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的影响    刘玉佳

人工兴安落叶松心边材的变异特征    郭妍雪

兴安落叶松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时间稳定性分析    张朋磊

抚育强度对兴安落叶松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李祥

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宋彩玲

不同纬度兴安落叶松水分参数对比研究    朱晓明

气候暖化对兴安落叶松光合和生长影响的研究    霍宏

气候暖化对兴安落叶松水分特征影响的研究    李夷平

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种子更新研究    杨宏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