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北冰洋次表层暖水结构和北极涛动空间变化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2:32
热度:

北冰洋次表层暖水结构和北极涛动空间变化的研究【摘要】: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深刻影响了北冰洋上层水体和气候系统。本文用1993-2008年间北冰洋加拿大海盆的温盐数据研究了夏季出现在40

【摘要】: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深刻影响了北冰洋上层水体和气候系统。本文用1993-2008年间北冰洋加拿大海盆的温盐数据研究了夏季出现在40m以浅的次表层暖水现象。次表层暖水发生在冬季形成的对流混合层之内,不论混合层之下是否存在来自太平洋的STM水体,都可能发生次表层暖水。文章从次表层暖水的垂直结构,形成机制,时间变化,峰值变化等几方面对发生在加拿大海盆的次表层暖水进行深入详尽的研究。太阳辐射加热和表面冷却是形成次表层暖水结构根本原因。NSTM的温度垂直结构与海冰关系密切,在海冰覆盖且海冰密集度较大的区域,发展成熟的NSTM的盐跃层稳定,温度极大值均小于-1.0oC,且垂向温度结构差距不大,多为典型的单峰结构;而在海冰边缘区和开阔水域,由于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盐跃层不十分稳定,其温度极大值的大小和温度的垂向结构差异较大,常出现双峰甚至多峰结构。从较长时间的数据可以看到NSTM的时间变化,其发生、发展和消衰的时间尺度为1年:夏季发生,秋季和冬季不断向表层和下层传递热量,温度峰值变小,直至第二年的春季消失。在2003年以前,观测到的次表层暖水主要发生在海冰边缘区和无冰水域,次表层暖水的温度峰值比较高。2004年以来,北极海冰发生很大的变化,导致加拿大海盆发生大范围的次表层暖水,温度峰值较低。次表层暖水主要发生在10-30m范围内,发生频率最高的深度为20m。次表层暖水存在峰值温度升高、峰值深度降低的变化过程。本文用简单的解析解表明,仅仅考虑太阳辐射加热和表层冷却,次表层暖水就会越来越暖,极值深度就会越来越深,其加深的速率与观测结果很接近。解析解还表明,湍流扩散系数是非常关键的参数,决定了温度峰值、峰值所在深度和随时间的变化过程。次表层暖水温度极大值对应的深度不仅与其发生发展的时间有关,而且与所在纬度有关,纬度越高,深度越大。文章的分析认为,次表层暖水的形成与密度跃层有密切关系,跃层阻挡了跃层以下水体的向上热传输。跃层以下海水吸收的热量主要用来升高海水的温度,产生次表层暖水;而跃层之上的海水吸收的热量主要用来加热海冰,或者反馈给大气。文章指出,夏季上层海洋有风生混合层与次表层暖水两种基本结构,二者相互影响,导致了形形色色的上层海水结构。 对北半球SLP与AO指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了AO指数所代表的主要区域,分析了影响北冰洋的其他过程。结果表明,AO指数虽然是对整个20oN以北气压场分析的结果,但是与之密切相关的区域(相关系数0.5的区域,简称“AO相关区”)并不大,仅包括北冰洋和中纬度大西洋。GIN海气压变化曲线与AO指数的一致程度很高几乎可以相互替代,表明GIN海对北冰洋气候变化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将之称为“AO核心区”。在AO核心区之外的AO相关区,SLP与AO的相关性有所下降,本文中通过计算滑动相关系数,表明这些区域发生了与AO不一致的事件或过程。在AO相关区,气压变化主要由AO过程支配,只有发生与AO不一致的事件或过程时,气压的变化才暂时偏离了AO过程。滑动相关分析方法给出了不一致事件发生年份的信息,在1955、1963、1971、1982/83、1995、1996/97、1998、1999等年份有较强的事件影响北冰洋,形成与AO不一致的运动。根据滑动相关分析的结果,文中给出了这些事件影响的范围。我们将这些事件与地球上发生的已知事件进行了对比,表明这些事件与发生在太平洋的ENSO和PDO过程在时间上有一致之处。本文的结果建议,在AO相关区内发生的现象可能与AO有密切联系,但必须同时考虑其他过程的影响。对于北半球的其他地区,AO指数与局地的现象之间很难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AO的定义体现为空间不变、时间变化的结果,在很多时候其空间特征与实际情况不符。本文通过计算各点SLP与AO指数(AOI)的滑动相关系数,确立了随时间变化的AO控制区。结果表明,各年份AO控制区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体现了北半球各点SLP变化的差异。在过去54年,AO不仅有极地和中纬度之间的反向变化,有时还存在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反向变化,更多的时候体现为复杂的空间分布。RCC的空间分布的特征表明,AO是确切存在的涛动现象,但是是一种空间变化的、非跷跷板式的涛动。近年来,不仅AOI表达的AO极性变得含混不清,本文的结果表明,AO的空间结构也变得含混不清。文中的分析表明,EOF方法实际上确立了固定的空间结构和变化的时间系数;而RCC方法实际上是固定了参考的时间变化过程,而去寻找空间的差异。结果表明,RCC和EOF是两种有很好互补性的方法,可以分别体现AO的不同侧面。 【关键词】:北冰洋 快速变化 次表层暖水 北极涛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73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前言11-22
  • 2. 次表层暖水现象的现场观测22-31
  • 2.1 次表层暖水观测的方案设计22-23
  • 2.2 开展次表层暖水观测的考察航次23-28
  • 2.3 通过国际合作获取的次表层暖水数据28
  • 2.4 研究采用的其他数据28-31
  • 3. 北冰洋上层海洋次表层暖水结构的研究31-81
  • 3.1 次表层暖水的垂直结构32-38
  • 3.2 次表层暖水形成机制的概述38-40
  • 3.3 次表层暖水的时间变化40-47
  • 3.3.1 次表层暖水的季节变化40-45
  • 3.3.2 次表层暖水的年际变化45-47
  • 3.4 次表层暖水温度峰值的研究47-57
  • 3.4.1 次表层暖水温度峰的年际变化48-50
  • 3.4.2. 次表层暖水温度峰加深的解析解50-54
  • 3.4.3 次表层暖水温度峰深度的空间差异54-55
  • 3.4.4 次表层暖水的温度尖峰形成机制:盐度跃层与向上传热55-57
  • 3.5 次表层暖水及相关热通量的研究57-67
  • 3.5.1 冰海耦合柱模式57-63
  • 3.5.2 模式设置63-64
  • 3.5.3 次表层暖水与太阳辐射通量及冰底热通量的关系64-67
  • 3.6 海冰对次表层暖水的影响67-77
  • 3.7 小结77-81
  • 4. 北极涛动的研究81-115
  • 4.1 影响北极涛动指数的核心区域82-92
  • 4.1.1 各区域与北极涛动相关特性的分析85-90
  • 4.1.2 重要大气过程对北冰洋的影响研究90-91
  • 4.1.3 北极涛动过程的影响范围91-92
  • 4.2 北极涛动的空间变化92-106
  • 4.2.1 北极涛动的空间分布93-97
  • 4.2.2 AO 与NAO 空间变化特征的差别97-98
  • 4.2.3 北极涛动的空间变化与滑动相关系数的联系98-101
  • 4.2.4 北极涛动的长期空间变化指数101-105
  • 4.2.5 RCC 方法与EOF 方法的差异105-106
  • 4.3 非AO 事件对北极区域的影响过程剖析106-110
  • 4.3.1 非AO 事件的信息提取106-107
  • 4.3.2 非AO 事件的发展全过程107-109
  • 4.3.3 非AO 事件的半球尺度特征109-110
  • 4.4 小结110-115
  • 5. 研究工作总结与展望115-119
  • 5.1 主要结论115-117
  • 5.2 工作不足之处及展望117-119
  • 参考文献119-128
  • 致谢12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1997—2005年北极东西伯利亚海海冰变化特征研究    李涛;赵进平;朱大勇;

夏季北极海冰激发的500hPa遥相关型    方之芳,谭友邦,隋学海

北冰洋中央密集冰区海冰对太阳短波辐射能吸收的观测研究    赵进平;李涛;张树刚;矫玉田;

海冰反照率参数化方案的研究回顾    杨清华;张占海;刘骥平;吴辉碇;张林;

融冰季节北极破碎冰区热通量的初步研究    史久新,赵进平,矫玉田

夏季北冰洋无冰海域次表层暖水结构的形成机理    王翠,赵进平

夏季北冰洋海冰边缘区海水温盐结构及其形成机理    赵进平,史久新,矫玉田

北冰洋次表层暖水形成机制的研究    陈志华;赵进平;

北极海冰变化特征分析    魏立新;张占海;

Warming in Arctic intermediate and deep waters around Chukchi 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in 1999    

春季北极海冰与我国夏季降水变化的关系    武炳义;张人禾;

Variation of Sea Ice Temperature from CHINARE 2003 and Its Application on Sea Ice Model evaluation    

1997—2005年北极东西伯利亚海海冰变化特征研究    李涛;赵进平;朱大勇;

华北降水变化研究进展    郝立生;丁一汇;

Hadley环流与北太平洋涛动的显著关系    周波涛;王会军;崔绚;

春季Hadley环流异常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    周波涛;崔绚;

北太平洋海表温度与500hPa西太平洋副高和极涡相互作用的统计分析    王柏钧,陈刚毅

冬季北极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面积变化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    武炳义,黄荣辉,高登义

北极III区海冰面积低频变化对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异常的作用    王春红,蒋全荣,余志豪

楚科奇海融冰过程中的海水结构研究    赵进平;史久新;金明明;李超伦;矫玉田;卢勇;

加拿大海盆双扩散阶梯结构分布与热通量研究    赵倩;赵进平;

PDO对ENSO与中国夏季气候异常关系的调制作用    朱益民;杨修群;陈晓颖;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预测中的Hadley环流信号    周波涛;崔绚;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辐射各分量年变化特征    孙维君;秦翔;任贾文;杜文涛;刘宇硕;张明杰;杨俊华;李健;

北极海冰减少与欧亚大陆冬季低温的关系    武丰民;何金海;

北极海冰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研究    魏立新

华北降水时空变化及降水量减少影响因子研究    郝立生

南大洋风应力和淡水通量在全球海—气耦合系统中的作用    马浩

海冰和冰架对南极普里兹湾海洋过程的影响研究    郑少军

北极快速变化条件下海冰吸收太阳辐射能的光学研究    李涛

北极海冰气候变率的模拟研究    王学忠

北冰洋、白令海、南海南部海域氟氯烃分布特征及其水团示踪研究    孙娜

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活动特征及其与热力强迫的关系    王黎娟

夏季欧亚中高纬持续异常环流研究    潘婕

ENSO引起的全球和局地环流异常对梅雨期降水影响过程的研究    宗海锋

北极航道通航环境研究    闫力

北极海冰异常对中国夏季气候的可能影响    张若楠

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十年来北极海冰变化分析    彭海涛

加拿大海盆区辐射观测及其生物光学特性研究    王维波

南极海冰的消长与海平面变化及其关系研究    王珍珍

北冰洋双扩散阶梯结构与无双扩散海域的特殊物理过程    赵倩

北极航线航行经济性的模型仿真研究    金海勤

北极航线通航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研究    李娜

春季格陵兰海冰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可能影响途径    宋华

宁夏春季沙尘暴变化规律、环流背景及其与北极海冰的遥相关关系研究    杨建玲

Fundamental framework and Experiments of the ThirdGeneration of IAP/LASG World Ocean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金向泽,张学洪,周天军

冬季太平洋SSTA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英文)    朱伟军 ,孙照渤 ,周兵

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温度异常对热带大气环流及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    陈烈庭

埃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与年际气候变化    符淙斌

平均经圈环流在大气角动量和感热收支中的作用    吴国雄,Stefano Tibaldi

北半球夏季南极冰气候效应的数值试验    杨修群,黄士松

外强迫引起的夏季大气环流异常及其机制探讨    杨修群,黄士松

冬季北极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冰面积变化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    武炳义,黄荣辉,高登义

冬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    胡增臻,黄荣辉

北冰洋盐跃层研究进展    史久新,赵进平

热带西太平洋表层暖水和次表层冷水的年际变异    郭忠信,符淙斌

北极大气偶极子异常与冬季北极海冰运动    武炳义,张人禾,王佳

埃默里冰架北缘海洋水文特征的变化    蒲书箴;葛人峰;董兆乾;于卫东;史久新;

冬季北极涛动和北极海冰变化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    武炳义,卞林根,张人禾

渤海海冰卫星遥感监测业务系统    黄润恒,王强,金振刚

海冰微波辐射的数值模式和遥感实验测量    金亚秋,张俊荣,赵仁宇

用雷达观测海冰    董须瑜,孙延维,金洪太

南极洲乔治王岛长城湾一年生海冰的发育特征和物理性质    秦大河

海冰增长解析模式评述    黄耀荣

北欧海冰概况    俞慕耕,彭义平

海冰的危害及其淡化利用    武皓微;庞永杰;

渤海发生30年一遇冰情的成因分析    张启文;唐茂宁;

东亚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和海冰异常的关系    高聪晖;黄菲;

应用chirp声呐探测海冰的试验研究    郭纪捷;

2003年夏季威德尔海中部到普里茨湾之间海冰的分布特征及其反照率测算    唐述林;康建成;周尚哲;

探地雷达对北冰洋海冰的探测与分析    孙波;何茂兵;康建成;温家洪;李院生;

2009-2010年冬季北极涛动异常分析    李琳;宋洁;李崇银;

北极涛动的空间变化及其对过去50年气候变化的指示作用    赵进平;曹勇;史久新;

加拿大东岸水域冰季航行安全    付玉慧;王少青;

基于机载多传感器系统的海冰航空遥测研究    周凯;

白色灾害——海冰    海科

海冰:白色灾害还是白色资源    王海

垦利:开展海冰防范救助气象服务    通讯员 刘岩 常成

海冰严重与寒潮多雪有关    本报记者 孙彦

海冰——变害为利正当时    本报记者 丁雷

今年渤海湾不会出现大规模海冰    记者 张维维

海冰侵扰秦皇岛    记者刘军 孟令晶

海冰不期而至    本报记者 周洁

我省沿海部分岸段遭遇25年来罕见海冰    实习生 潘文静 记者 段丽茜

我市推出防抗海冰六项措施    李冰 本报记者 姜成坤 实习生 孙晓明

北冰洋次表层暖水结构和北极涛动空间变化的研究    曹勇

海冰影响冻融损伤的桥梁结构安全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刘玉萍

海冰在潮汐和波浪作用下的断裂机理研究    李春花

渤海海冰数值模拟及其工程应用    季顺迎

海冰与近海结构物作用的物理模拟研究    曲月霞

北极涛动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的诊断研究    覃军

南极嗜冷菌Colwellia sp.NJ341产适冷蛋白酶及低温适应性的研究    王全富

海冰物理参数的辨识及热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    吕巍

冰载荷的识别及冰激振动的实验与数值模拟    张运良

北极海冰气候变率的模拟研究    王学忠

海洋层化和海冰漂移速度变化对北极冰下海洋Ekman漂流的影响及北极次表层暖水的热通量与维持机制    刘国昕

加拿大海盆区辐射观测及其生物光学特性研究    王维波

海冰离心脱盐理论与实验研究    李春亮

利用南极冰芯代用指标反演南印度洋近300年海冰变化    李润祥

夏季北极浮冰理化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崔世开

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的储量估算及采冰船设计开发研究    李帅

南极普里兹湾夏季海冰氨氧化菌多样性及丰度分析    马吉飞

北极区域海冰异常变化与华北夏季降水的年际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    刘海文

海冰水灌溉对土壤水盐特性及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    白洋

应用可视化技术研究近海建筑物前海冰堆积过程    解福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