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百年来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两次变暖不同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1:44
热度:

百年来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两次变暖不同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摘要】: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是全球纬度最高的干旱区,自西向东横跨西风带气候区和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突出,差异明显,对

【摘要】: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是全球纬度最高的干旱区,自西向东横跨西风带气候区和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突出,差异明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独特性。研究表明,百年来全球经历了两次显著的气候变暖时期,分别发生在20世纪20~40年代和80年代之后;亚洲中纬度干旱区对第二次变暖过程响应明显,然而对第一次变暖过程却基本上没有响应,原因何在?至今不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采用CRU资料研究了亚洲中纬度干旱区地面气温变化特征、遴选出了主要影响环流因子。然后针对CRU资料仅为地面有限要素的局限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一套地面至50hPa共26层、网格距为2.8125°×2.8125°、要素齐全的全球102年逐月三维格点资料,弥补了现有资料时间序列短、分辨率低的不足,为研究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成因提供了新途径;由此对影响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的北半球极涡、欧亚环流、西太平洋副高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揭示了两次变暖时期各环流因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两次变暖影响的异同。最后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两次变暖期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响应特征及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RU资料分析表明,与全球气温变化趋势相对应,百年来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总体也是升高的,除亚洲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外,亚洲中纬度干旱区其余地区气温对第一次全球变暖响应不明显;而对第二次全球变暖响应明显。北半球极涡、欧亚环流及西太平洋副高是影响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的主要环流因子。2、利用数值模式模拟建立的102年格点资料序列,成功地再现了近百年亚洲中纬度干旱区地面气温的变化趋势和两次变暖期的特征,为研究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原因供了新途径。3、从百年来北半球极涡变化及其影响的角度来看,第一次变暖期间,北半球极涡中心位置偏东,其主体主要位于东半球,冷空气抑制了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而第二次大幅度变暖期间,北半球极涡中心位置偏西,其主体主要位于西半球,从而有利于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4、欧亚经纬向环流是影响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的直接因子之一。研究表明,在第一次变暖时期,受极地冷涡主要偏向东半球的影响,欧亚经向环流偏强,冷空气活动次数偏多、强度偏强,与极涡的共同作用,抑制了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而第二次变暖期间,受极地冷涡主要偏向西半球的影响,欧亚纬向环流偏强,经向环流偏弱,冷空气活动次数偏少、强度偏弱,使得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响应明显。5、西太平洋副高也是影响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的重要环流系统之一。研究表明,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全球变暖期间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更大、强度更强、北界位置更偏北、西伸脊点更偏西,因此西太平洋副高在第二次全球变暖期间对亚洲中纬度干旱区增暖效应显著,而在第一次全球增暖过程中仅对亚洲东部夏季风影响边缘区有增暖效应,对亚洲中纬度干旱区其它地区作用不明显。6、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低时,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不显著;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高时,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高(厄尔尼诺)低(拉尼娜)会影响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程度。实际海温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一次变暖时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拉尼娜现象活跃,不利于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而第二次变暖时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高,厄尔尼诺现象活跃,促进了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总之,本文研究结果归纳如下:第一次变暖过程中,北半球极地冷涡偏向东半球,导致欧亚经向环流偏强,冷空气活动次数偏多、强度偏强,虽然西太平洋副高略有增强,但其主要影响亚洲东部夏季风影响边缘区,而且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抑制了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全球变暖过程,北半球极地冷涡明显偏向西半球,导致欧亚纬向环流偏强,经向环流偏弱,冷空气活动次数偏少,强度偏弱;并且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更大、强度更强、北界位置更偏北、西伸脊点更偏西,加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高,厄尔尼诺现象活跃,促进了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在上述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下,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对第二次全球变暖作出了明显的响应。 【关键词】:亚洲中纬度干旱区 变暖响应差异原因 大气环流因子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35;P423.3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3
  • 第1章 绪论13-20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4-18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8-19
  • 1.4 本文研究流程19-20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20-28
  • 2.1 研究区选取20-21
  • 2.2 资料21-22
  • 2.2.1 CRU格点气温资料21-22
  • 2.2.2 ERA-40资料22
  • 2.2.3 北半球大气环流因子资料及实况海温资料22
  • 2.3 方法22-28
  • 2.3.1 标准化均方根误差22-23
  • 2.3.2 相关系数23-24
  • 2.3.3 M-K突变检验24
  • 2.3.4 克里金插值24-25
  • 2.3.5 北半球部分大气环流因子25-27
  • 2.3.6 气候数值模拟27-28
  • 第3章 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及其主要影响环流因子实测资料分析28-52
  • 3.1 亚洲中纬度干旱区空间分区28-29
  • 3.2 百年来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特征29-33
  • 3.2.1 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29-31
  • 3.2.2 两次主要全球变暖过程中亚洲中纬度干旱区各区域气温变化特征31-33
  • 3.3 影响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的环流因子33-34
  • 3.3.1 影响环流因子33
  • 3.3.2 主要影响环流因子遴选与确定33-34
  • 3.4 主要环流因子与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时空关联特征34-49
  • 3.4.1 北半球极涡与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的时空关联性34-40
  • 3.4.2 欧亚经纬向环流与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的时空关联特征40-45
  • 3.4.3 西太平洋副高与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的时空关联特征45-49
  • 3.5 本章小结49-52
  • 第4章 NCAR CAM3对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候变化数值模拟及检验52-64
  • 4.1 NCAR CAM3全球气候模式介绍52-55
  • 4.1.1 NCAR CAM3发展历史及其动力框架的改进52-54
  • 4.1.2 NCAR CAM3物理过程及其参数化方案改进54
  • 4.1.3 NCAR CAM3中的海洋模型54
  • 4.1.4 海冰热力学54-55
  • 4.2 控制试验模拟方案及试验过程55-56
  • 4.3 北半球500hPa等压面位势高度场检验56-59
  • 4.4 亚洲中纬度干早区气温变化检验59-63
  • 4.4.1 整个区域气温变化模拟效果检验59-62
  • 4.4.2 各子区域模拟年气温相关性分析62-63
  • 4.5 本章小结63-64
  • 第5章 北半球极涡及欧亚环流对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64-74
  • 5.1 百年来北半球极涡变化对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影响的数值模拟65-69
  • 5.1.1 北半球环流指数的计算及检验65
  • 5.1.2 百年来北半球极涡中心位置年变化及其对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影响分析65-68
  • 5.1.3 百年来亚洲区极涡面积年变化及其对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影响分析68-69
  • 5.2 百年来欧亚环流变化对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69-72
  • 5.2.1 欧亚经纬向环流指数计算及检验69-70
  • 5.2.2 百年来欧亚经纬向环流变化及其对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影响分析70-72
  • 5.3 本章小结72-74
  • 第6章 西太平副热带高压对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74-85
  • 6.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各环流指数的计算及检验75-76
  • 6.2 百年来年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变化及其对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影响分析76-79
  • 6.3 百年来西太平洋副高北界位置变化及其对亚洲中纬度干早区气温影响分析79-81
  • 6.4 百年来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变化及其对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影响分析81-84
  • 6.5 本章小结84-85
  • 第7章 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85-101
  • 7.1 亚洲中纬度干旱区年平均气温对赤道中东太平洋冬季海温异常响应的数值试验85-91
  • 7.1.1 方案设计85
  • 7.1.2 结果分析85-91
  • 7.2 亚洲中纬度干旱区年平均气温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春季海温异常响应的数值试验91-96
  • 7.2.1 方案设计91
  • 7.2.2 结果分析91-96
  • 7.3 百年来赤道中东太平洋冬春季海温的变化及其对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的影响96-99
  • 7.3.1 百年来赤道中东太平洋冬季海温变化及其对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的影响96-98
  • 7.3.2 百年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春季海温变化及其对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的影响98-99
  • 7.4 本章小结99-101
  • 第8章 总结与讨论101-105
  • 8.1 全文总结101-103
  • 8.2 特色与创新点103
  • 8.3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计划103-105
  • 参考文献105-119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119-121
  • 致谢12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北半球冬季纬向平均环流的结构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龚道溢,王绍武

全球增暖过程中亚洲东部区域气候的特点    章名立,曾昭美,季劲钧

Interaction between Anomalous Winter Monsoon in East Asia and EI Nino Events    李崇银

北半球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变异及其对东亚夏季风气候异常的影响    廖清海,高守亭,王会军,陶诗言

中蒙地区沙尘暴研究的若干进展    钱正安;蔡英;刘景涛;柳中明;李栋梁;宋敏红;

中纬度平均经圈和纬圈环流维持的物理过程(一)    陈秋士

引起我国夏季旱涝的东亚大气环流异常遥相关及其物理机制的研究    黄荣辉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与亚洲地表温度之关系    陈月娟,张弘,周任君,武海峰

副高、极涡因子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黄嘉佑,刘舸,赵昕奕

中高纬环流对1998年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化的影响机制    任荣彩,刘屹岷,吴国雄

梅州沙田柚采摘时间研究    黄茂栋;苏丽欣;赖国宜;

基于多项式典型相关方法选择长江下游降雨量预报因子    张曦;吴诚鸥;吴香华;

气象条件对两个不同属性冬小麦品种灌浆速度影响的研究    武建华;刘常青;房稳静;陈彦旭;陈爱琴;梅建新;王淑琴;

江苏省帕尔默干旱指数与海温场关系的研究    沈良芳;高荣斌;吕军;李捷;张强;李勇;

市级综合气象信息分析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迟贵富;张昱;李亮;钟子琳;

贵阳喀斯特地区夏旱特征分析    黄桔梅;金建德;周治黔;黄世芹;袁淑杰;于飞;徐智慧;

2008年华南前汛期连续性暴雨过程成因探析    王明洁;张小丽;陈元昭;朱小雅;

夏季热带对流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    胡姗姗;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气候特征    刘文静;丁国香;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广西降水集中程度的变化特征研究    覃卫坚;王咏青;覃志年;

日本海海平面年际变化及其对ENSO的响应    王天顺

中国东部陆架海泥质沉积区的物源识别及其环境记录    胡邦琦

对一次大别山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水分循环过程和非绝热加热过程的分析研究    汪小康

长白山典型树种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    高露双

东亚夏季风雨带进退与西太副高活动、降水年代际变化及江苏气候若干问题    俞亚勋

东北地区未来气候情景及与之相适应的植被格局研究    倪春迪

中国地面太阳辐射长期变化特征及短期预报方法研究    马金玉

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波包传播特征及其影响研究    肖天贵

华北降水时空变化及降水量减少影响因子研究    郝立生

近千年东亚夏季风的演变与中国东部旱涝分布    李茜

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区上升运动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隋晓霞

初夏85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特征及分析    韩永清

从仰韶到先周:全新世中晚期气候变化对黄、淮河流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孙倩

末次间冰期以来季风边缘区黄旗海高湖面释光年代学及其环境意义    张静然

昙石山遗址及其自然环境演变的探讨    陈有喜

2008-2010年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动力机制    刘国林

东北三省农业气候年景评估研究    符琳

北太平洋上层海洋热收支研究    刘珊

BCC-AGCM2.0.1模式对东亚地区冬季气候模拟能力的评估    吴蓉

北部湾北部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    陆岸青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450a冬季温度序列的重建与分析    袁玉江,李江风

天山西部伊犁地区314a降水的重建与分析    袁玉江,叶玮,董光荣

用树木年轮重建天山中部近350a来的降水量    袁玉江,李江风,胡汝骥,刘潮海,焦克勤,李忠勤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

新疆40a来气温、降水和沙尘天气变化    何清,杨青,李红军

亚洲中部干旱区在20世纪两次暖期的表现    王劲松;陈发虎;靳立亚;魏锋;

空间数据的最佳内插法(Kriging法)及其在GIS中应用的构想    冯仲科

中全新世7~6ka东亚季风气候的高分辨率石笋记录    李明霞;汪永进;邱庆伦;

中全新世暖期与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东亚夏季降水变化相似型分析    张冉;刘晓东;

青藏高原当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响应    刘晓东,张敏锋,惠晓英,康兴成

近100年来中东亚干旱区对全球变暖的区域气候响应研究    王劲松

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    包庆

六月份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过程和年际变动特征及其机理分析    罗玲

1955~2004年极端气候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王颖

近四十年中国盛夏降水和温度特性变化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    李红梅

我国近40年气温变化地域类型的研究    张明庆,刘桂莲

气温变化1℃值多少钱?    胡学文;

内蒙古地区分区气温变化的分析    哈斯

浙江省近百年气温变化研究    雷媛,孙彭龄

全球气温变化的千年回顾    陈晋阳

浙江近百年气温变化的初步研究    雷媛,孙彭龄

近二十年全球气温变化的居民用电量响应——以大连市为例    李雪铭,葛庆龙,周连义,李双建

我国1月和7月气温变化的分析    刘莉红,郑祖光

近百年齐齐哈尔市的气温变化    娄德君,孙卫国,李治民

齐齐哈尔市气温变化小波分析    娄德君,孙卫国,李治民

我国近40年气温变化地域类型的研究    张明庆;刘桂莲;

谷城近50年气温变化分析及对农业的影响    张国玲;

全球气温变化的规律、原因和未来预测    钱维宏;

气温变化生态风险评估与调控对策    谭俊龄;张振鲁;石洪华;张苏平;

区域气温变化生态风险评估与调控对策    谭俊龄;张振鲁;石洪华;张苏平;

区域气温变化生态风险评估与调控对策    谭俊龄;张振鲁;石洪华;张苏平;

城市化对深圳气温变化的贡献    司鹏;李庆祥;李伟;殷红;

半个世纪来的中国区域气温变化    钱维宏;秦爱民;

近40年内蒙古地区分区气温变化分析    哈斯;兰斌;

红河流域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尹文有;肖子牛;郑皎;王继红;

监测气温变化拟定上货波段    赵俊晖

秋季养生从肺开始    保健时报记者 曾佑忠

哈市出现近十年来首次冬季持续低温    记者 袁红颖

饮食 运动 心情一样都不能少    王利

春季护肤防干防痘    钱伟

别把“秋冻”理解歪了    齐念慈

寒潮来袭 医院门诊量剧增    通讯员 谭萍

热浪袭日本致109人丧生    驻东京记者 刘洪亮

气候变暖每年蔓延1/4英里    英国《卫报》/刘雅芳 译

全疆大部无风雨中秋宜赏月    特约记者 郭继萍

百年来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两次变暖不同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任余龙

器测时期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时空规律研究    赵慧霞

离石气温变化及城市化影响初步分析    辛慧慧

城市化及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气温变化的影响    裴兴云

山东省冬夏季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分析    于群

城市化进程对珠三角地区气温变化的影响    陈静林

过去32年来洞庭湖流域气温变化的比较分析    郭丽香

秦岭同纬度自然保护区植被指数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及其差异性    方宝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