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非晶硅光伏发电系统电池组件废热利用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20:24
热度:

非晶硅光伏发电系统电池组件废热利用的研究【摘要】:光伏组件的散热问题是建筑光伏系统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之一。现阶段工程上应用的非晶硅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范围在4%-13%左右,光伏电

【摘要】:光伏组件的散热问题是建筑光伏系统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之一。现阶段工程上应用的非晶硅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范围在4%-13%左右,光伏电池板吸收的太阳能有80%以上转换成了电池板的热能,使得电池组件的温度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池板的光伏转换效率。但如果能把光伏组件产生的废热有效地利用起来,既可以降低光伏电池的温度,又可以利用废热,提高系统的综合能量利用效率。 本文阐述了光伏光热联用系统的原理和特点,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光伏光热联用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利用现状。 对光伏光热联用系统的两种主要形式:空冷型和水冷型系统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并建立光伏光热联用系统(PV/T)传热模型,对其进行了理论模拟,研究了光伏光热联用系统的不同的结构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 搭建了一套适用于建筑光伏一体化安装方式的非晶硅光伏光热联用研究的实验系统。通过一系列实验来研究非晶硅光伏组件联用系统运行时不同工况对组件的温度、系统热效率等特性的影响,研究在保持系统较高的净输出效率情况下光伏光热联用系统的性能。 本论文研究的两种不同模式下的光伏光热联用系统表现出良好的性能,模拟与实验结果吻合程度较好。本研究能为以后非晶硅建筑光伏组件的安装形式和废热利用方式上提供一定的参考;并对以后建筑光伏系统的余热利用研究提供一些利用方法和热利用性能研究方面的新思路。 【关键词】:光伏电池 PV/T系统 BIPV 散热 综合能量效率 火用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70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18
  • 1.1 课题研究背景11-13
  • 1.2 太阳能光伏光热联用(PV/T)技术13-14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7
  • 1.3.1 温度对光伏电池性能影响研究14-15
  • 1.3.2 光伏系统散热研究15
  • 1.3.3 PV/T 系统研究15-17
  • 1.3.4 PV/T 系统应用状况17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7-18
  • 2 光伏光热联用(PV/T)系统原理及类型18-25
  • 2.1 光伏电池发电原理18-19
  • 2.2 温度对光伏电池性能的影响19-21
  • 2.3 PV/T 系统的基本形式21-25
  • 2.3.1 空冷型PV/T 系统21-22
  • 2.3.2 水冷型PV/T 系统22-23
  • 2.3.3 两种系统应用特点比较23-25
  • 3 光伏光热联用(PV/T)系统实验装置及方法25-37
  • 3.1 实验装置25-29
  • 3.1.1 建筑一体化光伏组件实验装置25-27
  • 3.1.2 空冷型非晶硅PV/T 系统实验装置27
  • 3.1.3 水冷型非晶硅PV/T 系统实验装置27-29
  • 3.2 测量仪器、方法和数据采集29-34
  • 3.2.1 辐照度测量29
  • 3.2.2 电功率测量29-30
  • 3.2.3 温度测量30-32
  • 3.2.4 流量测量32-33
  • 3.2.5 环境参数测量33
  • 3.2.6 数据采集器33-34
  • 3.3 实验数据处理34-35
  • 3.3.1 非晶硅PV/T 系统热效率34
  • 3.3.2 非晶硅PV/T 系统净输出电功率34
  • 3.3.3 非晶硅PV/T 系统能量利用效率34-35
  • 3.4 实验误差分析35-37
  • 4 空冷型非晶硅PV/T 系统的理论模拟及实验研究37-52
  • 4.1 空冷型非晶硅PV/T 系统的理论模型37-43
  • 4.1.1 空冷型非晶硅PV/T 系统的传热模型37-38
  • 4.1.2 PV/T 系统的能量平衡38-40
  • 4.1.3 PV/T 系统的传热分析40-41
  • 4.1.4 各参数的确定41-43
  • 4.2 空冷型非晶硅PV/T 系统的理论结果43-45
  • 4.2.1 通道风速对PV/T 系统性能的影响43-44
  • 4.2.2 电池板长度对PV/T 系统性能的影响44-45
  • 4.2.3 环境风速对PV/T 系统性能的影响45
  • 4.3 空冷型非晶硅PV/T 系统的实验研究45-51
  • 4.3.1 实验条件45-46
  • 4.3.2 实验结果46-51
  • 4.4 结论51-52
  • 5 水冷型非晶硅PV/T 系统的理论模拟及实验研究52-64
  • 5.1 水冷型非晶硅PV/T 系统的理论模型52-54
  • 5.1.1 水冷型非晶硅PV/T 系统的传热模型52
  • 5.1.2 PV/T 系统的能量平衡52-53
  • 5.1.3 PV/T 系统的传热分析53-54
  • 5.1.4 各参数的确定54
  • 5.2 水冷型非晶硅PV/T 系统的理论模拟结果54-57
  • 5.2.1 水流速对PV/T 系统性能的影响55
  • 5.2.2 电池板长度对PV/T 系统性能的影响55-56
  • 5.2.3 环境风速对PV/T 系统性能的影响56-57
  • 5.3 水冷型非晶硅PV/T 系统的实验研究57-63
  • 5.3.1 实验条件57-58
  • 5.3.2 实验结果58-63
  • 5.4 结论63-64
  • 6 总结与展望64-66
  • 6.1 总结64-65
  • 6.2 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69
  • 致谢69-7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薄膜光伏发展与生产趋势    钱伯章;

浅谈非晶硅太阳电池在建筑光伏一体化的应用    解欣业;王伟;

Raman散射型光纤测量太阳能电池的温度    张玉存;刘彬;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Ⅱ型的数学模型和数值计算    林金清,苏亚欣

光伏产业的发展与分析    钱金法;王雅萍;钱惠祥;

太阳能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    李宏毅;谭洪起;

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对建筑节能影响的理论研究    何伟 ,季杰

光伏发电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赵朝会;

太阳能光热光电综合利用    倪明江;骆仲泱;寿春晖;王涛;赵佳飞;岑可法;

不同自然冷却方式对光伏墙体性能影响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季杰,何伟

光伏热系统的实验与模拟研究    段征强

太阳能光伏模板冷却方式的研究    安文韬

日光温室采光与下挖深度优化设计    李霞;于贤昌;艾希珍;李清明;

户用PV系统设计    牟志平;

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应用研究    贺立三;刘振波;高林朝;高艳军;

寒冷地区农村青料贮存对产沼气的影响    董海荣;韩春咏;王力忠;史慧芳;

云南省昆明市高校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研究    韩雷涛;谢建;苏庆益;

膜池法测定液相扩散系数的误差分析    孔学军,刘耘畦,马沛生

太阳电池基本参数的实验与分析    钟水库;刘长青;沈晓明;

一种四态制冷新型中央空调系统    夏媛;姚超;刘剑雄;王宝根;

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中光伏组件封装工艺探讨    陈志强;

浅析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尹静;张庆范;

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及其应用研究    孙颖;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魏琪;赵俊;

太阳能环保游船    王璐;籁斌贤;王宗耀;王建明;

终端能量梯级效能研究与发电照明技术应用    祝传福;

太阳能在牧草干燥中的应用研究    宋莎莎;黄净洁;李粤;

太阳能制冷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杨坚;栗志;李芷昕;

太阳能光伏热电联合利用    刘立平;包建强;

电火花铣削中主轴转速工艺参数的影响分析    朱红钢;王焕琴;陈阳;

关于暖通专业“高等传热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李俊梅;李炎锋;毕月虹;

利用Matlab实现物理实验的改进    刘赛;

光伏跟踪系统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    徐晓冰

纳米流体辐射特性机理研究及其在太阳能电热联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赵佳飞

反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李福民

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热力特性研究    阎秦

蓄冷降温式太阳电池组件材料和热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秦红

碟式斯特林太阳热发电系统太阳模拟器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杜景龙

湿式双离合器传动系统匹配控制与热平衡分析    胡丰宾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管理研究    张琦

太阳能热风采暖系统与村镇建筑一体化研究    李宪莉

双旋流合成气非预混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郭培卿

河南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一体化设计研究    刘磊

流量波动条件下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    王畅

太阳能空气采暖系统变流量运行策略优化方法研究    张志成

太阳能果蔬脱水车间性能试验及苹果脱水工艺优化研究    高兴海

太阳能供暖系统的模拟研究    安丽

基于SCP范式中国光伏产业产业组织研究    黄欢

居住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建筑节能策略研究    丁翠

一种新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控制系统的研究    刘凤龙

光伏建筑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开发    徐建国

低倍率聚光光伏系统的性能研究    徐章禄

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上)    钱伯章;

基于虚拟仪器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测试系统    张玉存,刘彬

太阳能利用技术与发展    赵利勇;胡明辅;杨贞妮;

Raman散射型分布式光纤温度测量方法的研究    张在宣,王剑锋,余向东,郭宁,吴孝彪,冯海琪,InsooS.KIM,SangkiOH,YoheeKIM

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卢允庄,王如竹,姜周曙

单级式并网光伏逆变器    焦在强,许洪华

并网光伏电站关键部件的运行性能分析    刘莉敏,曹志峰,许洪华

3kW光伏并网逆变器    陈厚岩,许洪华

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对建筑节能影响的理论研究    何伟 ,季杰

国内外多晶硅工业现状    郭瑾;李积和;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    赵为

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研究    谭艳平

太阳能电池吸收层和窗口层材料的制备研究    郑春蕊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    孔娟

浅谈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    张磊;

在再生能源开发中优先发展光伏产业的可行性研究    肖宁;

龙头带动龙身舞 邢台光伏产业在腾飞——邢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博博士专访    

光伏产业封装膜开发应用探析    曹豫新;

太阳能    

太阳能光伏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阶段    黄荣芳;闻立时;

基于非对称模糊策略的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研究    李培;李国友;刘立刚;

光伏产业和多晶硅技术现状与发展    王晓刚;邓丽荣;

2008“国际多晶硅及光伏产业(包头)峰会”即将召开    

光伏最大功率跟踪的分析与改进    王鑫磊;张皓;李振华;

以创新管理应对金融危机——安彩光伏项目发展的启示    苍利民;关丽哲;阎韬;徐建军;王秀林;王茂鸿;刘凤玲;

混合储能方案平衡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功率变化    侯世英;房勇;孙韬;宋星;

光伏发电系统中MPPT算法的研究与分析    徐亮;翟庆志;王宁;

对昆明电网光伏并网发电的一些思考    邹贤;王琳;

发展光伏产业 做强产业集群——关于江苏省壮大光伏产业的思考    赵挺;顾为东;高杰;佘海峰;

上海发展大型光伏并网电站大有可为    陈鸣波;李红波;

光伏玻璃中铁及其他着色金属离子的控制和管理    付玉生;张健;

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光伏产业培育和发展初探    唐青;

江苏光伏产业发展状况探析    

2012年光伏产业进入脱乳期——2008~2012年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展望    夏爱民;李华;施正荣;

江西13个项目摘得“金太阳”    谢宗博 蔡建城 阳丽

强强联手打造光伏产业基地    本报记者 裴兴斌

G苏阳光进军光伏产业    证券时报记者  徐晓兵

国内首座太阳能聚光光伏示范电站在我市建成    记者 任君

中国光伏产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李心虎

2010年美国成光伏产品净出口国    本报记者 王林

力诺:做强光伏产业 开发清洁能源    张学琦

上海广邀“群英”问计光伏产业    王佑

光伏产业:不能错失良机    本报记者 陆列嘉

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 潜在问题不少    孙广彬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电工产品分会秘书长

光伏跟踪系统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    徐晓冰

光伏发电系统效率提高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    朱艳伟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李晓刚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风险及决策研究    朱震宇

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陈晓燕

中国光伏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戚汝庆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研究    耿亚新

户用式光伏并网发电控制策略的研究    任碧莹

光伏发电系统逆变技术研究    吴春华

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曹太强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建模及对配电网电压、网损的影响    谢丽美

基于分区控制的光伏并网功率调节系统研究    吴春洋

大功率多重化光伏控制器的研究    刘文晋

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与改进    张峥

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控制研究    王富卿

非晶硅光伏发电系统电池组件废热利用的研究    司磊磊

蚁群并联光伏发电系统研究    姚利明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宋玉萍

光伏并网系统最大功率跟踪及反孤岛运行控制方法研究    曹建博

户用型并网光伏控制系统研究    陈金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