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18:43
热度:

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摘要】: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具有效率高、成本低、体积小和重量轻等优势,对降低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促进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有重要意义。但是无变压器系统的共模漏电

【摘要】: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具有效率高、成本低、体积小和重量轻等优势,对降低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促进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有重要意义。但是无变压器系统的共模漏电流对人身和设备安全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如何实现尽可能高的效率和抑制共模漏电流成为了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低漏电流、高效率的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本文首先分析了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共模等效电路,讨论了全桥类拓扑中各电路及寄生参数对共模漏电流的影响以及无共模漏电流的条件。为了抑制共模漏电流,论文研究了两种新型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一种是六开关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简称H6),在H5拓扑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一支高频管构造一条新的功率传输通路,使得功率传输模态时,进网电流半个工频周期流过三支开关管,而另半个工频周期流过两支开关管,有效地降低了通态损耗,有利于热应力均衡;另一种是中点钳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简称H8),通过引入两组中点钳位单元得到,减小了部分开关管电压定额,降低了开关损耗,抑制漏电流的效果仅取决于开关管的反并二极管开通速度,具有低漏电流、高效率的优点。论文分别从逆变器效率和漏电流抑制效果两方面比较了现有的四种拓扑和本文研究的两种电路拓扑,论述了H6和H8拓扑的优越性。 最后设计完成了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通用原理样机,介绍了样机的总体结构和主电路参数设计过程,并通过此通用样机平台对比验证了现有四种拓扑和本文研究的两种拓扑的效率和共模特性。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吻合,有效地验证了H6拓扑和H8拓扑应用于非隔离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可行性。 【关键词】:光伏发电 并网逆变器 非隔离 漏电流 高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M46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3
  • 第一章 绪论13-21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3-14
  • 1.2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结构14-17
  • 1.2.1 单级式与两级式14-15
  • 1.2.2 隔离型与非隔离型15-17
  • 1.3 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现状17-20
  • 1.3.1 全桥类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17-18
  • 1.3.2 半桥类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18-20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20-21
  • 第二章 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漏电流分析21-28
  • 2.1 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漏电流分析21-25
  • 2.1.1 共模漏电流模型21-23
  • 2.1.2 共模漏电流频域分析23-25
  • 2.2 传统 H 桥单相并网逆变器漏电流分析25-27
  • 2.3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新型六开关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28-41
  • 3.1 典型非中点钳位拓扑28-30
  • 3.1.1 H5 拓扑28-29
  • 3.1.2 Heric 拓扑29-30
  • 3.2 新型六开关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30-35
  • 3.2.1 新型电路的构成30-31
  • 3.2.2 工作模态分析31-32
  • 3.2.3 H6 拓扑扩展32-33
  • 3.2.4 仿真验证33-35
  • 3.3 非中点钳位型拓扑比较35-40
  • 3.3.1 共模特性比较35-36
  • 3.3.2 损耗分析与比较36-40
  • 3.4 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新型中点钳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41-52
  • 4.1 典型中点钳位拓扑41-44
  • 4.1.1 直流侧旁路全桥拓扑41-42
  • 4.1.2 oH5 拓扑42-44
  • 4.2 新型中点钳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44-49
  • 4.2.1 新型电路的构成44-45
  • 4.2.2 工作模态分析45-46
  • 4.2.3 H8 拓扑扩展46-47
  • 4.2.4 钳位工作原理47-48
  • 4.2.5 仿真验证48-49
  • 4.3 中点钳位型拓扑比较49-51
  • 4.3.1 共模特性比较49-50
  • 4.3.2 损耗分析与比较50-51
  • 4.4 本章小结51-52
  • 第五章 实验验证与分析52-64
  • 5.1 样机总体结构52
  • 5.2 主电路参数设计52-55
  • 5.2.1 输出滤波器设计53-54
  • 5.2.2 功率管的选取54-55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55-63
  • 5.3.1 非中点钳位型拓扑实验结果与分析55-58
  • 5.3.2 中点钳位型拓扑实验结果与分析58-63
  • 5.4 本章小结63-64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4-66
  • 6.1 全文工作总结64-65
  • 6.2 后续工作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70
  • 致谢70-71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的荣誉7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国内外光伏发电的新进展    昌金铭;

高效率中点钳位型光伏逆变器拓扑比较    马琳;孙凯;Remus Teodorescu;金新民;

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现状与趋势    蔡宣三;

中国与全球气候变化    徐孝纯;

太阳能光伏发电之未来    崔容强;汪建强;孟凡英;徐林;沈文忠;

无变压器结构光伏并网系统共模漏电流分析    马琳;金新民;

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系统中共模电流抑制的研究    张兴;孙龙林;许颇;赵为;曹仁贤;

一种逆变器损耗分析与计算的新方法    洪峰;单任仲;王慧贞;严仰光;

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漏电流分析模型研究    肖华锋;谢少军;陈文明;贡力;

NPC三电平并网逆变器共模电流抑制技术研究    肖华锋;杨晨;谢少军;

无变压器结构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及控制研究    马琳

光伏发电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    肖华锋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    赵为

单相两级式光伏并网功率变换器的研究    蒋燕君

单相独立/并网运行逆变器控制技术的研究    张娟

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    余运江

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    孙龙林

基于DSP控制的光伏发电系统逆变器的研制    刘胜荣

含有光伏电源的微网综述    王锡琳;

基于TMS320F2812的软件锁相技术    李旭;王鸣;

光伏发电在农业照明中的应用    夏小会;李正明;

太阳能光伏发电低成本采暖系统研究    蒋志坚;周聃;阴振勇;

光伏并网技术与市场——现状与发展    尹璐;赵争鸣;

一种单相光伏系统并网策略研究    崔开涌;张翼;俞俊杰;陈国呈;

三种三电平NPC变换器拓扑比较    祝盼望;雷健升;

光伏并网微逆变器研究中的关键技术    黄红桥;危韧勇;陈有根;杨金;

水泥工业节能减排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    罗忠涛;马保国;杨久俊;李相国;

一种内同步高精度锁相环技术研究    耿攀;吴卫民;陈建明;叶银忠;刘以建;

基于SOPC的三电平光伏逆变器SVPWM的设计与实现    杜超;陈阿莲;段彬;张承慧;

高压大功率三电平逆变系统故障特性分析与保护原理研究    刘健;尹项根;张哲;唐萍;熊卿;王存平;

基于光储系统的分布式电源即插即用研究    郭明珠;田世明;王莹;

基于免疫算法的单相逆变器多目标最优控制策略研究    费雯丽;袁佳歆;陈立;

新能源并网三电平逆变器中低功率区间效率优化    王菲;王勇;傅旻帆;

光伏跟踪系统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    徐晓冰

基于并网逆变器电能质量与变换效率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杨波

光伏发电关键技术及电动汽车充电站可靠性研究    于蓉蓉

无变压器结构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及控制研究    马琳

太阳能电动车关键技术研究    李春芳

有机钙盐协同脱除SO_2和NO的实验研究与机理分析    牛胜利

泛(火用)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蒋爱华

在线圈中心测量磁场垂直分量的频率域电磁测深方法研究    谢维

广域电磁测深仪关键技术研究    蒋奇云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    彭远新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特性的研究    马爱玲

太阳能光伏发电单相并网逆变器研究    李本元

小型风机并网逆变器研究    马记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MPPT及孤岛检测新方法的研究    于希洋

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研究    雷家宁

风光联合发电系统建模与设计    陈丽

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李明

小型单相并网风力发电变流器的研究    冯其塔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研究    顾艳辉

三相光伏逆变器的数字化控制    陈文军

国内外光伏发电的新进展    昌金铭;

大功率快速软恢复二极管概述    张海涛,张斌

CMOS锁相环PLL的设计研究    李桂华,孙仲林,吉利久

最大功率跟踪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    杨海柱,金新民

小功率单相并网逆变器并网电流的比例谐振控制    马琳;金新民;唐芬;梁京哲;

单周控制的三相PWM逆变器仿真研究    陈贤明;吕宏水;刘国华;王伟;朱晓东;

UPS电源输出变压器的偏磁分析    涂方明,王志飞,孙巍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战略对策    沈辉;舒碧芬;闻立时;

DSP与PC机串口的高速数据通信的实现    蔡琳洁,陶然,王卫江

Boost PFC电路中开关器件的损耗分析与计算    曹建安,裴云庆,王兆安

软开关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    陈刚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    赵为

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控制的研究    郑诗程

光伏并网功率调节系统及其控制的研究    汪海宁

单相光伏并网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王飞

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综合控制策略研究及实现    吴理博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李晓刚

燃料电池并网逆变技术研究    沈国桥

中国太阳能长期变化及计算方法研究    赵东

建筑集成光伏系统的能量变换与控制技术研究    刘邦银

光伏并网控制方法和系统的研究    汪进进

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制    张凌

户用光伏并网系统的研究    任海兵

基于电流源型半桥拓扑的双向直流变换器技术研究    肖华锋

桥式起重机采用数字式逆变器提高安全性    掘本贞次 ,童公和

多功能开关电源的研究    魏伟;胡玮;魏岚婕;

单相串联电压质量补偿器控制器的研究    杨潮,韩英铎,马维新

一种基于FPGA的谐振型逆变器控制电路的分析和实现    张春雨;彭咏龙;张智娟;

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逆变器控制    袁佳歆;陈柏超;田翠华;贾嘉斌;

吸收式冷藏箱逆变电源控制系统    李鑫;朱建华;岑盈盈;

基于根轨迹的单相逆变器PID控制器设计    金园园;王正仕;陈辉明;刘欢;

免疫遗传算法在逆变器开关优化中的应用    王健;陈强;

基于分布式发电的并网逆变器控制方案优化    董超;邱创;

离网型风力发电系统逆变器控制技术研究    曾嵘;年珩;

基于SVPWM的优化Z源逆变器控制方法研究    马文忠;张红梅;张伟;李耀荣;王志;吴海波;

1kW潮流能发电装置逆变器SVPW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张少杰;段铁群;杨勇;张亮;

一种新型的光伏逆变器SHE-PWM开关模式研究    胡存刚;

交流伺服系统逆变器死区效应分析及其补偿策略    裘君;赵光宙;刘栋良;王家军;

基于非正交坐标系的三电平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    祝龙记;张立;

基于模数混合FPGA的标准正弦波逆变器设计    廖家平;张友奖;姚铭;

级联式多电平逆变器控制方法研究    徐忆平;李明;朱美强;

基于状态空间平均法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建模(英文)    杨海柱;金新民;

干熄焦提升机的电气控制与故障分析    朱冬平;李航飞;

一种交流光伏模块系统拓扑建模和仿真    王洪礼;陈阿莲;张承慧;

MCU节能应用是热点 厂家力推低功耗产品    冯晓伟

抽油机有了专用节电装置    焦念友

300W高效率逆变电源板    广东 华田

SAMSUNG X10北京现代-索纳塔    

中外迅驰笔记本大比拼    

爱克赛Powerware 9305-130彰显技术优势    曾宪勇 

长岭进军新能源产业    本报记者 孟民

安凯两款新能源客车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程露

微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及组网特性研究    杜燕

Z源逆变器研究    汤雨

光伏并网逆变器辨识建模方法及应用    郑伟

分布式发电多逆变器并网孤岛检测技术研究    谢东

PWM逆变器的控制及并联运行控制研究    何中一

微网孤岛运行模式下阻抗匹配关系和混杂特性研究    姜世公

软开关PWM逆变器的研究及其在电气传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王强

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曹太强

微网系统并/离网特性与控制策略研究    黄杏

微电网多参数特性分析及其测控方法研究    朱艳萍

基于Z源逆变器的光伏发电系统研究    王君惠

兆瓦级风力发电逆变器的研究    尹越

基于Z源逆变器的直驱式方波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研究    欧阳桂泉

小功率全桥光伏并网型逆变器的技术研究    周国祥

柔性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及其Matlab/Simulink仿真实现    皮海燕

基于PEBB的光伏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    张晨云

多模块并联DC/AC电力变换技术研究    吕世家

基于Quasi-Z源逆变器的光伏发电系统    李丰林

基于软开关PWM技术的光伏逆变器的研究与设计    曹建

逆变器控制及其并联技术的研究    朱志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