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单相非隔离型Z源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13:58
热度:

单相非隔离型Z源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摘要】:并网逆变器是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朝着高效率、高可靠性、高功率密度、模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非隔离型并网逆变器具有体积小

【摘要】:并网逆变器是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朝着高效率、高可靠性、高功率密度、模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非隔离型并网逆变器具有体积小、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满足并网逆变器发展方向的要求,成为目前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新型非隔离型Z源逆变器展开研究,以实现传统Z源逆变器和非隔离型并网逆变器的优势互补,使系统高效并网的同时提高系统综合性能。 结合非隔离型全桥并网逆变器抑制共模电流的关键技术,从拓扑结构和调制策略两方面入手,改进传统Z源逆变器,得到新型单相非隔离型Z源光伏并网逆变器。对新型拓扑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性进行分析,着重研究其抑制共模电流的原理,并通过仿真验证其共模电流抑制的有效性。 分析了非隔离型Z源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开关应力和系统损耗,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将其与传统Z源逆变器的开关应力和损耗进行对比,以证明新型逆变器在效率上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光伏阵列输出电压控制环、并网电流控制环和Z源电容电压控制环进行设计,并通过阶跃响应和Bode图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证明了新型拓扑的可行性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对单相非隔离型Z源光伏并网逆变器进行硬件和软件设计,并搭建了1kW功率的实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单相非隔离型Z源光伏并网逆变器能够确保系统可靠、高效的运行,本文所提设计方案切实可行。 【关键词】:非隔离型 Z源 光伏并网 共模电流 损耗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M464;TM61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第1章 绪论8-18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8-9
  • 1.2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现状9-14
  • 1.2.1 国内外光伏逆变器研究现状9-10
  • 1.2.2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分类10-11
  • 1.2.3 非隔离型逆变器的研究现状11-13
  • 1.2.4 传统并网逆变器的局限性13-14
  • 1.3 Z 源逆变器的研究现状14-17
  • 1.3.1 传统 Z 源逆变器拓扑结构14-15
  • 1.3.2 Z 源逆变器拓扑结构的发展15-17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7-18
  • 第2章 单相非隔离型 Z 源逆变器基本方案18-30
  • 2.1 单相非隔离型 Z 源逆变器的拓扑结构18
  • 2.2 工作原理18-20
  • 2.3 非正常工作状态20-22
  • 2.4 工作特性分析22-24
  • 2.4.1 改进的 PWM 调制策略22-23
  • 2.4.2 换流过程23-24
  • 2.5 系统共模电流的抑制24-29
  • 2.5.1 光伏并网系统中的共模电流24-26
  • 2.5.2 传统 Z 源逆变器共模电流分析26-27
  • 2.5.3 单相非隔离型 Z 源逆变器共模电流分析27-29
  • 2.6 本章小结29-30
  • 第3章 逆变器开关应力和损耗分析30-43
  • 3.1 单相非隔离型 ZSI 与传统 ZSI 开关应力比较30-33
  • 3.1.1 传统 Z 源逆变器开关应力分析30-31
  • 3.1.2 单相非隔离型 Z 源逆变器开关应力分析31-33
  • 3.2 单相非隔离型 Z 源光伏并网逆变器损耗分析33-40
  • 3.2.1 通态损耗模型33-36
  • 3.2.2 开关损耗模型36-38
  • 3.2.3 电感损耗模型38-39
  • 3.2.4 单相非隔离型 ZSI 与传统 ZSI 损耗对比分析39-40
  • 3.3 单相非隔离型 Z 源逆变器开关频率的选择40-42
  • 3.4 本章小结42-43
  • 第4章 系统控制策略分析43-54
  • 4.1 交流并网电流控制44-46
  • 4.2 Z 源电容电压控制46-48
  • 4.3 光伏阵列输出电压控制48-50
  • 4.4 仿真分析50-53
  • 4.5 本章小结53-54
  • 第5章 单相非隔离型 Z 源逆变器设计54-66
  • 5.1 单相非隔离型 Z 源逆变器硬件电路设计54-60
  • 5.1.1 主电路器件的选择54-57
  • 5.1.2 控制电路设计57-60
  • 5.2 单相非隔离型 Z 源逆变器软件设计60-62
  • 5.2.1 捕获中断和周期中断子程序60-61
  • 5.2.2 故障保护处理子程序61-62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62-65
  • 5.3.1 驱动测试63
  • 5.3.2 逆变器离网工作特性测试63
  • 5.3.3 逆变器并网工作特性测试63-65
  • 5.4 本章小结65-66
  • 结论66-67
  • 参考文献67-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2-74
  • 致谢7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无变压器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拓扑结构    沈友朋;宋平岗;

光伏并网技术与市场——现状与发展    尹璐;赵争鸣;

单相非隔离型并网光伏逆变器研制    毛行奎;毛洪生;裴昌盛;张锦吉;

Z源/准Z源逆变器在光伏并网系统中的电容电压恒压控制策略    李媛;彭方正;

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SVPWM电流控制技术研究    芮骐骅;杜少武;姜卫东;赵钦;

Z源逆变器与传统逆变器在PV系统中比较研究    廖锦涛;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逆变器的设计与控制方法    董密;罗安;

改进型Z源逆变器    侯世英;肖旭;张闯;薛原;

开关电感型Quasi-Z源逆变器    刘孝辉;郑建勇;尤鋆;黄金军;王冲;

一种改进型的单相无变压器型PV逆变器拓扑结构    宋平岗;沈友朋;

光伏并网技术与市场——现状与发展    尹璐;赵争鸣;

基于dsPIC的三相并网逆变系统设计    王要强;吴凤江;孙力;孙奎;张云;

基于电网电压矢量定向的三相并网逆变系统设计    王要强;周杨;

基于DSP控制的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设计    夏向阳;唐伟;冉成科;张旻;唐卫波;周峰;

基于dq变换和正反馈的孤岛效应检测策略    魏明;康强;

基于APF的城市轨道交通再生能源利用及谐波治理研究    李建民;王睿;

Z-源逆变器直流链升压电路控制器的研究    丁新平;刘鉴;卢燕;张民;

一种单级式三相升压型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    吴春华;张翼;崔开涌;陈国呈;陈卫民;肖鹏;

三相并网逆变器LCL滤波器的参数设计与研究    刘飞;查晓明;段善旭;

基于Z源电容电压变化的并网电流控制策略    刘鸿鹏;王卫;吴辉;徐殿国;

The Sliding Mode Control Method of Grid-Connected Inverter Applied to Three-Phase Intermittent Power Supply    

含有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潮流计算    杨旭英;段建东;杨文宇;杨俊杰;孙夏青;

基于免疫算法的单相逆变器多目标最优控制策略研究    费雯丽;袁佳歆;陈立;

新型锁相技术在光伏并网系统中的应用    周方圆;龚芬;胡前;彭振江;

光伏跟踪系统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    徐晓冰

SO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仿真及其潮流计算    刘杨华

无变压器结构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及控制研究    马琳

在线圈中心测量磁场垂直分量的频率域电磁测深方法研究    谢维

广域电磁测深仪关键技术研究    蒋奇云

航空应用三相高功率因数整流器研究    毛鹏

光伏发电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    肖华锋

基于Z源网络的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研究    刘鸿鹏

小型光伏系统及其关键问题研究    胡义华

基于微电网运行的光伏逆变电源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陈卫民

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李明

大型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技术和特性研究    张琪祁

单级式光伏并网逆变系统最大功率点的研究与分析    张武斌

基于交流母线的光伏逆变器研究    李富国

光伏并网系统中的非线性现象分析    许方圆

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控制研究    王富卿

分布式发电系统的优化配置问题研究    陈彩虹

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    洪海

基于模糊控制技术的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    彭倬

集成储能的10kW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示范平台的搭建和研究    魏德林

国内外光伏发电的新进展    昌金铭;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几个政策问题与解决措施    史立山;

中国到什么时候才能学德国?    

大功率快速软恢复二极管概述    张海涛,张斌

最大功率跟踪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    杨海柱,金新民

Boost PFC电路中开关器件的损耗分析与计算    曹建安,裴云庆,王兆安

Z源变换器    彭方正,房绪鹏,顾斌,高奇,钱照明

滞环电流控制型双BUCK逆变器    洪峰,刘军

一种新型的磁集成双Buck逆变器    洪峰;单任仲;王慧贞;严仰光;

分布式发电(电源)技术及其并网问题    胡学浩

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中共模电流抑制的研究    孙龙林;张兴;许颇;赵为;曹仁贤;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    赵为

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控制的研究    郑诗程

并网/独立双模式双降压式半桥逆变器的研究    叶益青

三相光伏并网系统设计及其控制算法研究    王健

小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    王守仁;金新民;杨海柱;

带孤岛效应检测的单周控制三相并网逆变器    于小辉;梁志珊;

光伏并网系统研究    曹海红;

阳光电源并网光伏逆变器率先通过“金太阳”认证    何为;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50kW/500kW光伏并网逆变器通过TUV认证    

无变压器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直流注入控制技术    王宝诚;郭小强;梅强;孙孝峰;邬伟扬;

一种高频环节并网逆变器的实现方案    陈潼;赵荣祥;

基于无差拍控制的并网逆变器    刘伟;戴瑜兴;文劲松;

基于TMS320LF2407A的软件锁相环的设计与实现    安小丹;梁晖;

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漏电流分析模型研究    肖华锋;谢少军;陈文明;贡力;

微网中并网逆变器的一种改进下垂控制策略研究    史玉立;

基于频率偏移法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孤岛检测    陈曦;李亚楠;陈阿莲;杜春水;张承慧;

一种基于dsPIC30F4011的并网逆变器锁相控制方法    何占宁;夏东伟;刘玉朋;马秀秀;

基于间接电流控制的改进型双BUCK并网逆变器    侯世英;肖旭;彭文雄;张闯;

并网逆变器直流注入控制策略研究    郭小强;邬伟扬;关雅娟;

基于dsPIC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研究    叶刚;

自主研制的10kW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    于元;张志文;王文静;刘波;

LCL并网逆变器入网电流控制技术研究    徐志英;许爱国;谢少军;汤雨;

并网调节的不间断光伏电源    郑万雷;刘文良;

基于状态空间平均法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建模(英文)    杨海柱;金新民;

京仪绿能光伏并网逆变器通过国际权威认证    黄倩

吕全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本报记者 孙人杰 实习生 钟天翼 黄星

上广电与AE联合抢滩中国太阳能并网逆变器市场    杨娜

16家入围关键设备目录企业受益    本报记者 邢佰英

云南无线电公司与Power-One公司签署光伏并网逆变器项目合作协议    记者 陈文忠

用CD4069制作隔离型电子开关电路    上海 虞荣生

光伏发电若要并网 直流先要变成交流    姜小莉 左裔

修订版并网光伏逆变器认证技术规范通过审查    王宗 记者 丁莹

黑龙江省首个大型太阳能电站通过可研    通讯员 于莉杰

我省首个太阳能发电项目启动    曹红涛 于莉杰

并网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    姚志垒

基于并网逆变器电能质量与变换效率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杨波

光伏发电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    肖华锋

基于Z拓扑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    程如岐

无变压器结构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及控制研究    马琳

多重电枢混合励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研究    杨勇

LCL型并网逆变器的解耦控制与优化设计    薛明雨

LCL滤波并网逆变器的数字单环控制技术研究    殷进军

大功率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研究    马亮

基于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    李春玲

微电网三相并网逆变器硬件研究与设计    周迪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    曹建平

基于模糊控制技术的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    彭倬

10kW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制    刘志强

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制    施韵

两级式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功率解耦研究    王翀

基于间歇性双边无功率扰动的三相并网逆变器孤岛检测研究    张俊

低成本小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    丰瀚麟

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    洪海

500W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设计    朱铭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