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亚洲中部干旱区在20世纪两次暖期的表现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32:54
热度:

亚洲中部干旱区在20世纪两次暖期的表现【摘要】:利用亚洲中部干旱区1901-2002年近100 a气温及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西风指数资料,分析了20世纪全球

【摘要】:利用亚洲中部干旱区1901-2002年近100 a气温及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西风指数资料,分析了20世纪全球变暖的两个较明显时期在该干旱区的响应特征,以及大气环流变化和太阳活动对干旱区气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中部干旱区对20世纪全球发生的两次暖期的响应特征是有显著差异的.对1920-1940年代全球发生的第一次暖期,亚洲中部干旱区整体并没有响应,仅在其东部的季风影响边缘区有响应;而对1970年代以后发生的第二次暖期,亚洲中部干旱区整体都作出了响应.冰岛低压的异常加深、同时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的显著增强,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的异常减弱,以及西风指数的异常增强是导致亚洲中部干旱区气温偏高的可能原因,可以初步解释研究区整体对20世纪全球两次暖期响应不同的原因.太阳活动作为外部影响因子之一,对干旱区气温的影响是阶段性的,且在百年时间尺度上,二者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作者单位】: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德干旱环境研究中心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德干旱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亚洲中部干旱区 世纪两次暖期 响应 影响因子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2002CB714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404211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5057)资助
【分类号】:P467
【正文快照】: 0引言过去全球变化(PAGES)研究计划中的一个重要时段和内容是关于近千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尽管在近1 000 a来的气候变化的研究中还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但一个基本的共识是:20世纪的升温率是近1 000 a来前所未有的[1-4].由于近100 a来是人类历史中工业化进程最为迅速的时代,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英国CRU高分辨率格点资料揭示的20世纪中国气候变化    闻新宇;王绍武;朱锦红;David VINER;

影响我国冬季温度的若干气候因子    李勇;陆日宇;何金海;

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趋势的多时段特征    马柱国,黄刚,甘文强,陈明林

全球增暖过程中亚洲东部区域气候的特点    章名立,曾昭美,季劲钧

利用多条树轮资料重建青海高原近250年年平均气温序列    汪青春,秦宁生,李栋梁,时兴合,王振宇,李林,朱西德

青藏高原马兰冰芯记录的近百年来气温变化    王宁练,姚檀栋,蒲建辰,张永亮,孙维贞,王有清

CLIMATIC CHANGE SINCE LITTLE ICE AGE RECORDED BY DUNDE ICE CAP    姚檀栋,谢自楚,武筱舲,L.G.THOMPSON

20世纪两次全球增暖事件的比较    曾昭美,严中伟,叶笃正

近百年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分布结构及其对长江中下游梅雨异常的影响    魏凤英;宋巧云;韩雪;

中国近百年气温场变化成因的统计诊断分析    江志红,丁裕国,金莲姬

基于RS与GIS的冰川变化研究——青藏高原北侧新青峰与马兰冰帽变化的再评估    刘时银,上官冬辉,丁永建,韩海东,张勇,王建,谢昌卫,丁良福,李刚

1961—2005年黄土高原地区积温演变    王毅荣;

中国东部四季降水量变化空间结构的研究    濮冰;王绍武;朱锦红;

甘肃黄土高原作物生长期土壤干旱及气候生产力特征分析    王毅荣,姚玉璧,张秀云

城市空气质量的EOF展开及其与气象因子的CCA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金莲姬,黄梦宇,王咏青

北半球冬季纬向平均环流的结构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龚道溢,王绍武

东北气候和生态过渡区近50年来降水和温度概率分布特征变化    张耀存,张录军

过去50年吉林省玉米带玉米种植面积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王宗明;于磊;张柏;宋开山;

近百年北极涛动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    龚道溢,王绍武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周涛,史培军,王绍强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羊草草甸草原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    杨殿林;李长林;李刚;刘红梅;

夏季北大西洋涛动对亚洲、太平洋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    米鹏;

近百年大气环流与中国旱涝气候变化    严华生;万云霞;

基于PC-CCA方法的雷暴日数场资料序列延长    罗树如;王欢;

中国黄土高原区域性暴雨时空特征研究    李智才;王毅荣;3朱林洪;

甘肃中部安定区土壤湿度变化特征    单红洮;

Climate Change from 1960 to 2000 in the Lancang River Valley, China    He Yunling1, 2 and Zhang Yiping1 (1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650223, P. R. China 2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P. R. China)

局地冬季风指数与嘉兴梅汛期降水    陆琛莉;

大气环流年代际变率研究进展综述    刘海涛;

甘肃黄土高原气温10℃初日对作物生育期的影响    马鹏里;

陕甘宁老区生态贫水化与生态管理模式研究    延军平

罗布泊现代盐湖沉积与近两千年气候变化遥感研究    谢连文

植被带的南北移动和土地利用情景对未来我国夏季气候的可能影响    李应林

中国沙尘天气对区域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    袁薇

纵向岭谷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影响研究    何云玲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主要针叶树种年轮生态学研究    何海

近100年来中东亚干旱区对全球变暖的区域气候响应研究    王劲松

新疆博斯腾湖记录的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    黄小忠

京津以南河北平原地下水演变与涵养研究    费宇红

青藏高原东部近1200年来高分辨率洞穴石笋δ~(18)O记录    杨勋林

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的关系    杨素英

浙江省气候变化特征及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的统计分析    袁晓玉

华北地区气温的气候特征及其与100hpa高度场异常、西北印度洋海温异常的关系    张友姝

北极涛动与中国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关系与机制及其与南方涛动关系初步研究    何春

近50年来黑龙江省的冷暖和旱涝变化    娄德君

半干旱区季节性河流流域的土地荒漠化成因及其治理研究    常月明

东北地区现代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地理界线的影响研究    赵东升

大连地区冬季气温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分析    张黎红

大连雨季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和影响因子分析    王玲玲

西太平洋遥相关型的环流结构特征及其与我国冬季气候的关系    李勇

区域气候模式对温室效应引起的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    高学杰,赵宗慈,丁一汇

西北地区近年来内陆湖泊变化反映的气候问题    郭铌,张杰,梁芸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王秀兰,包玉海

近44年来中国西北降水量变化的区域差异以及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靳立亚,符娇兰,陈发虎

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郭其蕴,蔡静宁,邵雪梅,沙万英

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    翟盘茂,潘晓华

中国北方年极端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区域增暖的联系    马柱国,符淙斌,任小波,杨赤

中国干旱和半干旱带的10年际演变特征    马柱国,符淙斌

华北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相关的海气异常型    杨修群,谢倩,朱益民,孙旭光,郭燕娟

大气水汽的输送和收支及其对副热带干旱的影响    吴国雄

陆面下边界对区域气候模拟的影响(LAI为例)及区域气候模式(CWRF+CLM)陆面遥感参数预处理研究    陆其峰

全球变化背景下东亚区域气候年代际时空演变的统计—动力特征    施晓晖

亚洲夏季风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关系的研究    周晓霞

北疆500年干湿变化特征    袁玉江,韩淑媞

近百年来山地冰川波动与气候变化    王宁练,张祥松

利用树轮资料重建青海都兰地区过去1835年的气候变化    康兴成,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张其花,LisaJ.GRAUMLICH,Paul.SHEPPARD

利用树轮宽度重建近280a来祁连山东部地区的春季降水    勾晓华,陈发虎,王亚军,邵雪梅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

暖湿气候对赛里木湖的影响    马道典,张莉萍,王前进,曾庆江,姜逢清,王亚俊,胡汝骥

近2000年都兰树轮10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及其与中国其它地区温度代用资料的比较    杨保,康兴成,施雅风

利用树木车轮资料重建西藏中部过去气候的初步尝试    吴祥定,孙力,湛绪志

1880年以来中国东部四季降水量序列及其变率    王绍武,龚道溢,叶瑾琳,陈振华

近百年北极涛动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    龚道溢,王绍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