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局部阴影下光伏电池功率多峰值MPPT控制策略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4:00:34
热度:

局部阴影下光伏电池功率多峰值MPPT控制策略的研究【摘要】:阴影遮挡与受照不均是太阳能发电领域不可避免的问题,即使是光伏系统中一小部分受到遮阴也会影响到整个光伏发电系统中其他正常运

【摘要】:阴影遮挡与受照不均是太阳能发电领域不可避免的问题,即使是光伏系统中一小部分受到遮阴也会影响到整个光伏发电系统中其他正常运行的电池板,这不仅使正常工作电池的耗损率上升,还会大大降低整个系统的输出功率效率。在局部遮阴情况下的光伏电池的功率输出曲线上存在多个峰值,传统MPPT控制算法失效,针对极值点“多寻一”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改进方法:一是运用具有多极值寻优能力的MPPT算法;二是改进局部阴影下光伏阵列结构,目前国内外对阵列结构讨论不够深入。针对局部阴影条件下P-V曲线呈多峰值情况,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拟退火思想的粒子群改进算法(SA-PSO)。在粒子群算法(PSO)中加入模拟退火算法(SA)的Metropolis选择机制,即动态概率的选择模式,在寻优前期以较大的概率接受粒子更新后的状态,不强求后状态强于前状态,增加了算法的跳跃性使算法有效跳出局部最优解,在寻优后期以小概率接受粒子更新状态,使粒子准确趋近全局最优解,该种改进算法摒除了传统改进算法中复杂的参数设置,弱化参数对结果的影响,并通过智能算法测试函数验证该种改进算法在多峰值寻优方面的优势。在基于SA-PSO算法MPPT控制过程中,在SA-PSO算法正常运行的主流程中加入嵌套流程,判断通过主流程的粒子是否稳定,有效避免了偶然因素,使全局最优值更准确,解决了局部遮阴下多峰寻优的问题。在局部阴影条件下的光伏阵列结构方面,采用了一种分布式MPPT控制的光伏系统结构,它不存在遮阴引起的光伏组件之间的不匹配损耗,每个组件具有独立的MPPT控制器,是未来最具有竞争力的光伏发电系统结构。为使不同状态的电池运行在同一光伏系统中,更好适应太阳能电池板Vin和Vout受光照强度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不同,增加系统的灵活性,采用双向H桥Buck-Boost结构的DC-DC变换器,其具备升压模式、降压模式、直通及旁路模式,能够实现光伏系统中电池运行状态的多样性。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和PVsyst仿真平台验证了分布式MPPT控制光伏系统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局部遮阴条件下的光伏系统的输出功率,及该结构能够使不同状态的电池有效运行在同一系统中,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 【关键词】:局部阴影 MPPT SA-PSO算法 分布式结构 双向H桥Buck-Boos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914.4
【目录】:
  • 摘要8-9
  • 英文摘要9-11
  • 1 前言11-17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1-12
  • 1.2 局部阴影条件下光伏电池MPPT问题的提出12-13
  • 1.3 局部遮阴情况下光伏电池MPPT研究现状13-15
  • 1.3.1 MPPT算法研究现状13-15
  • 1.3.2 光伏系统拓扑结构的研究现状15
  • 1.4 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15-17
  • 2 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特性仿真17-30
  • 2.1 光伏电池的基本原理17-21
  • 2.2 阴影情况下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仿真21-26
  • 2.2.1 阴影情况下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21-22
  • 2.2.2 阴影对电池阵列的影响分析与仿真22-26
  • 2.3 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原理分析26-29
  • 2.3.1 Boost变换器实现阻抗匹配原理27-28
  • 2.3.2 Buck变换器实现阻抗匹配原理28-29
  • 2.4 本章小结29-30
  • 3 基于SA-PSO算法的MPPT控制30-41
  • 3.1 粒子群算法(PSO)简介30-32
  • 3.1.1 PSO算法原理分析30-31
  • 3.1.2 PSO算法流程31-32
  • 3.1.3 PSO算法优缺点分析32
  • 3.2 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SA-PSO)改进策略32-35
  • 3.2.1 SA-PSO算法改进原理32-34
  • 3.2.2 SA-PSO算法的性能验证34-35
  • 3.3 SA-PSO算法在多峰MPPT寻优中的控制策略35-37
  • 3.4 局部阴影条件下的仿真验证37-40
  • 3.5 本章小结40-41
  • 4 太阳能光伏系统结构的研究41-52
  • 4.1 集中式系统研究与仿真41-44
  • 4.2 分布式MPPT结构的研究44-46
  • 4.3 分布式MPPT结构DC-DC变换器的设计46-50
  • 4.3.1 基于BOOST电路的DC-DC变换器原理分析46-48
  • 4.3.2 基于BUCK电路的DC-DC变换器原理分析48-49
  • 4.3.3 双向H桥Buck-Boost电路的设计49-50
  • 4.4 本章小结50-52
  • 5 SA-PSO分布式MPPT的Matlab/Simulink仿真52-67
  • 5.1 系统各模块的建模及参数选取52-53
  • 5.2 分布式MPPT控制系统仿真及对比分析53-61
  • 5.2.1 分布式MPPT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53-55
  • 5.2.2 仿真结果及对比分析55-61
  • 5.3 含不同运行状态的电池分布式MPPT控制系统仿真及分析61-66
  • 5.4 本章小结66-67
  • 6 结论与展望67-68
  • 6.1 结论67
  • 6.2 展望67-68
  • 致谢68-69
  • 参考文献69-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太阳能光伏电池综述    成志秀;王晓丽;

光伏电池实用仿真模型及光伏发电系统仿真    焦阳;宋强;刘文华;

光伏发电系统模型综述    刘东冉;陈树勇;马敏;王皓怀;侯俊贤;马世英;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光伏系统MPPT控制方法    刘艳莉;周航;程泽;

基于等效负载阻抗扰动的分布式MPPT方法研究    黄建明;吴春华;徐坤;付立;

光伏发电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赵朝会;

一种动态改变惯性权的自适应粒子群算法    张选平,杜玉平,秦国强,覃征

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模型    张方华,朱成花,严仰光

局部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的优化设计    肖景良;徐政;林崇;何少强;

光伏系统中的分布式MPPT技术研究    耿书悦

太阳能电池技术应用与发展    赵书利;叶烽;朱刚;

太阳能声屏障试验研究    刘学科;

混合动力车用全数字电流控制型双向DC/DC变换器    张晓峰;吕征宇;

超级电容器均压技术综述    刘雪冰;程明;丁石川;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双路输出数字开关电源的研制    胡玮;康勇;

5 kW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中能量管理环节的控制设计    朱选才;徐德鸿;沈国桥;

第二讲:太阳电池    王健强;

风光互补发电蓄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研究    李少林;姚国兴;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MPPT仿真及应用    李天博;褚俊;陈坤华;

基于直流电网的非并网风电系统及其控制策略    陈杰;张先进;龚春英;严仰光;

一种基于dp/dv=0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策略    荣延泽;刘士荣;毛军科;李松峰;

车用双向DC/DC变换器的复合式控制    李健;丁惜瀛;张钦爽;

基于退火惩罚和混沌变异的粒子群算法在水库优化调度中的应用    张洪波;黄强;陈晓楠;席秋义;

双闭环控制的双向升降压DC-DC变流器    魏克新;张悦;欧阳紫威;

The Optimization Model and Algorithm Study of Photovoltaic Cells Installation and Design    Ru Qu;Ruonan Xu;Yuting Bian;Yue Liu;

Chaotic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Adaptive Inertia Weight    Jun-wei LI;Yong-mei CHENG;Ke-zhe CHEN;

直流光电一体平板太阳热水器的研究    孙京岩;闫苇;庄长宇;谢丹丹;周志成;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研究    耿亚新

基于生物行为的射频识别系统优化模型与算法研究    刘微

太阳能电动车关键技术研究    李春芳

Cu_2O、ZnO纳微结构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赵文燕

纯电动汽车驱动与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研究    汪贵平

光纤Raman放大器增益谱平坦化研究    姜海明

微粒群算法的性能分析与优化    崔志华

分布式风光互补系统控制与最大功率跟踪策略研究    刘立群

基于IGCT的逆变技术若干应用问题研究    何人望

纳米ZnO基有机/无机复合光伏器件研究    王丽丹

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控制研究    王富卿

风电及太阳能系统并网的全过程仿真    王超

考虑光伏发电的短期负荷预测    祝燕萍

基于超级电容储能的光伏发电系统技术研究    符江升

微电网运行与控制的建模与仿真    冒波波

光伏并网微逆变器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李勇芝

单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仿真研究    吴迅

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的研究    赵培仁

低压环形微电网控制策略研究    吴健雄

一种新型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张海亮

各国光伏路线图与光伏发电的进展    杨金焕;邹乾林;谈蓓月;葛亮;陈中华;

太阳能光伏模块电气特性的数学建模与仿真    戴训江;晁勤;

基于遗传优化的支持向量机小时负荷滚动预测    牛东晓;刘达;陈广娟;冯义;

基于改进扰动观察法的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    刘邦银;段善旭;刘飞;徐鹏威;

基于神经网络的光伏阵列发电预测模型的设计    陈昌松;段善旭;殷进军;

考虑随机阴影影响的光伏阵列失配运行特性    卞海红;徐青山;高山;雪田和人;一柳胜宏;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局部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建模    陈阿莲;冯丽娜;杜春水;张承慧;

一种零电压开关双向DC/DC变换器    陈刚,徐德鸿

基于最优梯度法MPPT的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    官二勇;宋平岗;叶满园;

几种光伏系统MPPT方法的分析比较及改进    徐鹏威;刘飞;刘邦银;段善旭;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    赵为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MPPT及孤岛检测新技术的研究    张超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建模仿真    刘翼

有机光伏电池的研发    杨健君;

基于Ⅲ-V族半导体材料的热光伏电池研究进展    方思麟;于书文;刘维峰;刘爱民;

国内首块车顶用光伏电池板在河北保定问世    

光伏电池板巡检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卢艳;黄云龙;

基于光伏电池与超级电容组建直流电源装置    蒋鹏仪;施鹏飞;付湘琼;

光伏电池微结构表面吸收率的温度依变性    杨理理;宣益民;韩玉阁;谭俊杰;

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研究    潘建;

光伏电池工程用数学模型研究    傅望;周林;郭珂;刘强;代璐;黄勇;

标准光伏电池在拉萨自然阳光下的一级标定    刘海涛;桑识宇;翟永辉;周李庆;

光伏电池板监测系统上位机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张海峰;司杨;李梓芳;

利用结晶实现塑基光伏电池形态的控制    杨小牛;鲁广昊;黎立桂;

光伏电池工程用数学模型研究    傅望;郭珂;周林;

包含近场热传递的热光伏电池系统的性能分析    翟小锋;赖建军;

973项目-低价、长寿命新型光伏电池的基础研究    耿新华;

光伏电池表面周期性微结构减反特性分析与计算    徐琴芳;忽满利;李听昕;赵佩;高平安;梁磊;向光华;孙浩;

有机光伏电池中的界面效应研究    魏怀鑫;李艳青;唐建新;

有机光伏电池进展    景悦林;曹莉;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光伏电池特性仿真研究    苑舜;吴桐;蔡志远;

聚合物薄膜光伏电池    印寿根;杨利营;

石墨烯材料光伏电池的研究    印寿根;陈永胜;

光伏电池设备:关注大尺寸 自动化    中电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 杜海文张瑾

拓日新能8.5亿元投资光伏电池    本报记者 李瞧 收集整理

奥地利开发出电动汽车专用光伏电池系统    刘钢 黄国栋

霍尼韦尔推出晶硅光伏电池新材料    顾定槐 王晓岚

拓日新能拟斥8.49亿再建光伏电池生产线    记者 吴芳兰 编辑 祝建华

拓日新能8.5亿投资光伏电池    邢佰英

新农开发1.8亿参投光伏电池项目    记者 施浩

中欧光伏产业应通过磋商与合作来解决分歧    记者 崔鹏

晶龙集团逾20亿元投建光伏电池项目    严伟明

原料紧缺 光伏电池产量增幅下挫    王佑

光伏电池表面微结构制备及其抗反射性能研究    张伟

多酸/ZnO光伏电池的构建和性能研究    罗新泽

锑化物热光伏电池材料的MOCVD生长特性研究及其器件模拟    彭新村

太阳能级硅(SOG-Si)光伏电池中多孔硅吸杂工艺及其神经网络分析方法研究    张彩珍

氧化锌阵列的制备及其在光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琚晓晖

自动气象站用太阳能高效控制系统的设计    印晶

光伏电池单二极管模型显式建模方法研究    郭婷婷

有机聚合物光伏电池的制备及器件物理性能的模拟    高中扩

新型光伏电池减反膜结构的优化设计与性能分析    马佑桥

热光伏电池的研究    徐宇宝

光伏电池板巡检系统的研究    李锐

光伏电池特性研究    张利

有机光伏电池的界面电子结构研究    魏怀鑫

光伏电池建模及其在光伏发电预测中的应用    蒋亚娟

高效率热光伏电池系统的设计    翟小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