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功率实时匹配光伏充电系统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3:59:46
热度:83

功率实时匹配光伏充电系统的研究【摘要】: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因其资源潜力大、可持续利用等优点被各国竞相开发利用,但由于太阳能存在空间分布不均、间歇性大,因此其利用效率一直较低。独

【摘要】: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因其资源潜力大、可持续利用等优点被各国竞相开发利用,但由于太阳能存在空间分布不均、间歇性大,因此其利用效率一直较低。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电能存储过程中,光伏电池的发电功率与蓄电池的吸收功率不能完全实时匹配,损失大量能量。因此,设计一种能实时采集光伏电池阵列输出功率的最大值,且能让蓄电池以最大限度存储电能的系统,对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利用效率有深远的意义。针对光伏发电系统中充电功率不匹配的问题,深入研究了光伏电池的负载模型、工作原理、输出特性与影响因素和蓄电池充放电基本原理与电路模型,提出了一种功率实时匹配光伏充电方法。该方法采用MPPT控制电路模块追踪光伏电池阵列功率的最大值和利用设计的功率实时匹配调控电路使蓄电池以最佳吸收功率存储电能,能有效的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充电效率,降低光伏发电利用成本,对光伏发电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种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首先,论述了功率实时匹配光伏充电系统的可行性,运用MPPT追踪光伏电池阵列发出功率的最大值,采用直流功率变压调节具体实现功率实时匹配充电的方案。然后,以STM8S003F3P6单片机为控制系统核心,完成光伏电池阵列发出功率最大值追踪系统的设计。最后,利用直流功率变压调节原理建立功率实时匹配充电电路模型,完成功率实时匹配光伏充电系统的制作,并对整个系统进行实验调试与功率实时匹配充电测试实验。实验结果及结论:(1)功率实时匹配光伏充电系统不仅能在太阳光比较充足环境下实现充电效率的提高,而且在太阳光照比较弱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较高的能量收集。(2)蓄电池高频充电时表现出来的感性对光伏充电系统的设计有一定的影响,考虑蓄电池的高频感性,能优化光伏充电系统的性能。(3)纯电阻元件作为光伏电池的负载和有容抗或者感抗元件作为光伏电池的负载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偏容抗性或者偏感抗性的负载对光伏电池的发出功率的吸收采集效率较高。(4)在一定的充电电压范围内(44V-52V),功率实时匹配光伏充电效率比同一系统的MPPT光伏充电系统效率能提高10%左右。 【关键词】:光伏电池 功率实时匹配 充电系统 最大功率点 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61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1章 绪论11-21
  • 1.1 引言11-12
  •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2-14
  • 1.2.1 研究背景12-13
  • 1.2.2 研究意义13-14
  • 1.3 光伏发电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14-17
  • 1.3.1 国外光伏发电系统发展15-16
  • 1.3.2 国内光伏发电发展16-17
  • 1.3.3 国内外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现状17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7-21
  • 1.4.1 研究内容17-18
  • 1.4.2 本文的创新点18-19
  • 1.4.3 论文结构安排19-21
  • 第2章 光伏电池理论模型的特性研究21-34
  • 2.1 光伏电池特性研究21-26
  • 2.1.1 光伏电池工作的基本原理21-22
  • 2.1.2 光伏电池的二极管模型22-23
  • 2.1.3 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研究23-24
  • 2.1.4 光伏电池输出特性的影响因素24-26
  • 2.2 光伏电池的工程模型26-29
  • 2.2.1 光伏电池输出的工程计算26-28
  • 2.2.2 任意工况光伏电池输出特性的工程计算28-29
  • 2.3 光伏电池功率模型的建立及分析29-33
  • 2.3.1 光伏电池功率模型的建立29-31
  • 2.3.2 光伏电池功率模型仿真的分析31-33
  • 2.4 本章小结33-34
  • 第3章 蓄电池理论模型的研究34-45
  • 3.1 蓄电池电路模型的研究34-36
  • 3.1.1 蓄电池主要性能参数34-35
  • 3.1.2 蓄电池的充放电机理35-36
  • 3.2 蓄电池的电化学模型36-37
  • 3.2.1 蓄电池电化学原理建模36-37
  • 3.3 蓄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37-41
  • 3.3.1 蓄电池基础等效电路模型37-38
  • 3.3.2 蓄电池的Thevenin等效电路模型38
  • 3.3.3 蓄电池的PNGV等效电路模型38-39
  • 3.3.4 蓄电池的动态模型39-41
  • 3.4 蓄电池高频瞬态模型41-44
  • 3.4.1 蓄电池高频瞬态模型模型推导41-42
  • 3.4.2 铅酸蓄电池仿真42-44
  • 3.5 本章小结44-45
  • 第4章 光伏充电系统的设计45-65
  • 4.1 光伏充电系统功率匹配模型的研究45-56
  • 4.1.1 光伏电池直接充电模型45-47
  • 4.1.2 MPPT光伏电池充电模型47-49
  • 4.1.3 功率匹配光伏充电模型的建立49-55
  • 4.1.4 功率匹配输出仿真55-56
  • 4.2 光伏充电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56-62
  • 4.2.1 MPPT输入功率匹配硬件电路设计56
  • 4.2.2 MPPT电源电路模块56-58
  • 4.2.3 单片机最小系统模块58-59
  • 4.2.4 采样与输出控制电路模块59-60
  • 4.2.5 功率实时匹配电路模块60-61
  • 4.2.6 显示电路模块61-62
  • 4.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62-64
  • 4.3.1 主控制模块的软件设计62
  • 4.3.2 MPPT光伏电池最大功率匹配算法62-64
  • 4.4 本章小结64-65
  • 第5章 实验研究及分析65-74
  • 5.1 光伏电池阵列输出特性实验65-68
  • 5.1.1 光伏电池阵列输出特性实验65-66
  • 5.1.2 光伏电池阵列最大功率实验测试66-67
  • 5.1.3 光伏电池阵列直接充电实验67-68
  • 5.2 光伏电池阵列MPPT输出功率实验研究68-69
  • 5.2.1 光伏电池阵列MPPT输出特性68
  • 5.2.2 MPPT光伏充电系统充电实验68-69
  • 5.3 功率实时匹配光伏充电系统的实验研究69-73
  • 5.3.1 功率实时匹配光伏充电系统的充电波形测试70-72
  • 5.3.2 功率实时匹配光伏充电系统的充电效率分析72-73
  • 5.4 本章小结73-74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74-76
  • 6.1 总结74-75
  • 6.2 展望75-76
  • 参考文献76-8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81-82
  • 致谢82-84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8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最优梯度算法在太阳能电池技术中的应用    黄海波;

太阳能电池的动态模型和动态特性    秦岭;谢少军;杨晨;许津铭;王挺;

光伏阵列IV特性模拟电源控制策略研究    牛芳芳

基于DSP单相光伏并网控制的研究    朱明

光伏发电系统MPPT技术研究    王冰清

太阳能电池板在不同类型船舶上的布置优化    林杰;袁成清;孙玉伟;严新平;

大型远洋运输船舶太阳能光伏系统的构建    魏乔;孙玉伟;袁成清;严新平;

基于单片机的新型太阳能控制器研究    刘文刚;杨金明;王孝洪;李春娇;

光伏电路的PSpice仿真与实验研究    方波;陈兰莉;

一种Zigbee网络群控聚光光伏系统设计    张磊;胡永刚;

基于PSIM软件的光伏电池特性的仿真建模研究    任碧莹;钟彦儒;孙向东;同向前;

光伏发电自动跟踪系统集控方案分析与设计    韦小丽;

基于模糊控制的MPPT方法的研究    任苗苗;

太阳电池封装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王响;沈辉;舒碧芬;孙建伟;

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与经济性分析    张悦;梁双;

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岳恩;唐龙;罗顺安;张平;

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技术研究    傅家祥;

太阳能光伏技术与建筑应用    李蔚;

国内外太阳能空间结构的应用与技术探讨    罗尧治;饶力;

光伏建筑一体化防雷设计    孙忠欣;袁茂荣;邬铭法;

管式扩散中POCl_3使用量的测量及对扩散工艺的影响    陈琼;蔡希松;李钟华;刘秀兰;潘盛;刘志刚;孙铁囤;

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分析    李光明;胥福顺;邓菊莲;潘红星;

太阳能电站关于站址选择的探讨    姜军海;宋春艳;

光伏驱动型蒸发冷却空调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申长军;黄翔;张璐瑶;宋祥龙;

太阳能光伏发电单相并网逆变器研究    李本元

氧化物半导体的湿化学法制备    贾红

光伏发电系统自适应控制研究    李亭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MPPT及孤岛检测新方法的研究    于希洋

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研究    雷家宁

户用光伏逆变电源系统研究    王恩

咔唑类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制备研究    王忠原

一种新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控制系统的研究    刘凤龙

光伏建筑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开发    徐建国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张翱林

基于PSIM软件的光伏电池特性的仿真建模研究    任碧莹;钟彦儒;孙向东;同向前;

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意义及前景    宁铎,高继春

太阳能电动车最大功率点跟踪器的设计    赵剑飞,曹秉刚,康龙云,张政

具有快速负载动态响应的DC/DC开关变换器开环控制新策略    林维明,黄是鹏,张冠生,陈为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非线性PI速度控制    王江,王静,费向阳

短路电流结合扰动观察法在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中的应用    张超;何湘宁;

并网独立双模式控制高性能逆变器设计与实现    王赞;肖岚;姚志垒;严仰光;

局部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的优化设计    肖景良;徐政;林崇;何少强;

光伏系统的零均值电导增量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    董密;杨建;彭可;罗安;

基于动态等效阻抗匹配的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    郑颖楠;王俊平;张霞;

模糊控制在光伏最大功率追踪预测中的应用与研究    陈亚峰

单相光伏发电系统与并网控制策略的研究    宋涛松

电动汽车蓄电池的建模与仿真研究    赵兴福

光伏发电的最大功率跟踪研究    曹倩茹

基于DSP的太阳能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吴忠军

空间矢量调制方法的优化策略及应用研究    邹知斌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硅片转换效率提高对并网电能质量的改善    王军

基于DSP的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技术的仿真研究    贺琳

基于神经网络的光伏并网发电控制系统的研究    曹文静

基于DSP2812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与设计    余学进

充电系统故障的快速判断    疏泽民;

关于汽车充电系统的检修之我见    李彦辉;

基于推挽拓扑的非接触充电系统设计    王智慧;胡超;戴欣;唐春森;

手机无线充电系统设计    李建华;陈水妹;

电动车充电系统建设的探索    郑志恒;

摩托车充电系统的检测    刘景连;

一种低成本智能交流充电系统的研发    具小平;杨颋;王波;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    倪国旗;王丽娜;彭欣;

充电系统的故障判断与排除    林景湛;

对“汽车充电系统故障两例”的讨论    李宏远,周广林

电动车无线充电系统的空载保护与负载检测    陈宇;孙跃;王智慧;苏玉刚;唐春森;

欧盟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标准解析    黄萍;

一种新型的煤矿井下矿灯充电系统设计    周跃进;汪云甲;夏雯;

新型车载充电系统的智能方法与实现    齐国光;郏航;

无线充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周晓明

功率实时匹配光伏充电系统的研究    戴作财

新型便携式非接触充电系统的研究    孙俊

电动汽车车载充电系统设计及其智能控制策略研究    周帅

锂离子电池充电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    赵雷

储能式轻轨充电系统自适应协同均流策略研究与应用    蒙畅菲

利用热释电传感器的集成充电系统设计    李焕焕

一种用于手机的无线充电系统设计    周娅娜

电动单轨吊动力锂电池充电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杨超

电磁感应无线充电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韩伟

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