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热光伏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3:55:18
热度:

热光伏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摘要】:热光伏(Thermophotovoltaic,简称TPV)技术是指将高温热源发射的红外辐射能通过半导体p-n结直接转换成电能的技术。TPV系统具

【摘要】:热光伏(Thermophotovoltaic,简称TPV)技术是指将高温热源发射的红外辐射能通过半导体p-n结直接转换成电能的技术。TPV系统具有较高的能量输出密度和理论效率、可应用能源形式多样、便携、运行安静、维护成本低,安全、无污染,可实行热电联供等优点,在工业、商业、军事和航空航天等领域都将拥有非常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目前,TPV技术的研究工作已逐渐由对单个部件的优化设计转移到对整个系统的设计和研究上。本文首先从以多孔介质燃烧器为基础构建的端面辐射器TPV系统入手,通过实验获得了使用SiC辐射器时GaSb和Si电池的伏安特性,分析了辐射器温度以及辐射器—电池间距对单片电池和电池组件输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辐射器温度或减小辐射器—电池间距,可使电池短路电流增大,但由于电池温度的升高,使得开路电压降低,系统输出功率密度增幅逐渐减弱。在相同条件下GaSb电池的输出功率密度大于Si电池。此外,利用理想二极管模型计算得到的电池性能虽然在趋势上与实验值能很好地吻合,但误差较大。而实验中较低的辐射器温度(1000℃)以及未使用光谱控制技术使得发电效率均小于1%。 为提高辐射器温度,改用高温电炉加热辐射器,辐射面最高温度可达1300℃,并着重分析了选择性辐射器(Er203或Yb203)配合不同PV电池(GaSb或Si)所构成TPV系统的性能参数。由于Er203和Yb203的光谱选择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红外波段辐射,降低了电池温度,从而提高了热电转换效率,但同时也降低了电池的输出功率。而光谱效率的不理想以及设计结构上的缺陷,使得系统的热电转换效率普遍较低。此外,为了改善上述理论模型的缺陷,利用实际二极管模型及光线追踪法建立了一个新的物理数学模型,并在预测开路电压和最大输出功率上取得了较高的精度,而短路电流的预测误差也大大降低。 通过对上述两个TPV系统平台的实验研究,为建立大型燃烧器TPV系统积累了大量经验。鉴于使用气态碳氢燃料作为该系统的热源,燃烧-辐射器对整个系统的性能影响至关重要。为此,以Kanthal公司提供的几款商用燃烧-辐射器为基础,结合Fraas提出的钨+抗反射涂层的概念构建了理论模型。重点分析了甲烷质量流率、回热器有效度、空燃比等因素对辐射器表面平均温度,表面辐射功率密度以及化学能-辐射能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与甲烷的空燃比和甲烷质量流率分别以20.64:1和0.988kg/h为最佳,在此基础上发现在内、外管内径分别为27.2mm和38.5mm,内、外管壁厚分别为7.0mm和3.5mm的情况下燃烧-辐射器的性能最佳,辐射表面平均温度、表面辐射功率密度、化学能-辐射能转化效率分别为1523.8K、11.99W/cm2和73.7%。 上述计算结果还表明采用回热器可显著提高辐射表面的温度和化学能一辐射能转化效率,进而提高TPV系统的整体性能。因此,有必要对回热器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考虑到TPV系统结构的紧凑性,选用内装固体蓄热填充物的旋转式回热器作为换热设备。研究发现回热器有效度理论值与实验值的偏差随旋转周期的增大而减小。对燃烧功率为10kW的TPV系统,当旋转周期为3s时,偏差为3.5%;当旋转周期增为15s时,偏差为1.5%。误差主要来源于模型中未考虑冷、热流体的携带损失。考虑了携带损失后,所得结果有较大改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燃烧功率下,回热器几何尺寸对其有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度随回热器直径和高度的增大而变大,但由于流体携带损失也随之增加,削弱了回热器几何尺寸对有效度的影响。 最后,在结合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型燃烧器TPV系统。在系统设计上重点改善了电池与辐射器间的几何位置,将电池组件以六面体的形式围绕在辐射器的外侧。从Si电池组件配套SiC辐射器的实验结果来看,输出功率密度较高温电炉TPV系统有了明显的改善。当辐射器温度为1473K时,输出功率密度为0.087W/cm2。采用GaSb电池后,当SiC辐射器温度约为1243K时,输出功率密度为0.307W/cm2;相同辐射器温度下,选用Er203选择性辐射器时GaSb电池的输出功率密度略有降低,为0.208W/cm2。 【关键词】:热光伏系统 输出功率密度 电池温度 回热器 燃烧-辐射器热电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K12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46
  • 1.1 热光伏技术基本原理12-15
  • 1.1.1 热光伏技术发展历程12-13
  • 1.1.2 热光伏技术与光伏技术的对比13
  • 1.1.3 热光伏系统13-15
  • 1.2 热光伏系统应用15-37
  • 1.2.1 碳氢燃料TPV系统16-27
  • 1.2.2 核能TPV系统27-30
  • 1.2.3 太阳能TPV系统30-33
  • 1.2.4 生物能TPV系统33-35
  • 1.2.5 余热TPV系统35-37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内容37-39
  • 参考文献39-46
  • 第2章 多孔介质燃烧器端面辐射TPV系统46-60
  • 2.1 引言46-47
  • 2.2 实验介绍47-48
  • 2.3 模型说明48-49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49-58
  • 2.4.1 单片PV电池49-55
  • 2.4.2 PV电池组件55-56
  • 2.4.3 视角系数56-57
  • 2.4.4 效率57-58
  • 2.5 小结58-59
  • 参考文献59-60
  • 第3章 高温辐射器下TPV系统的特性研究60-82
  • 3.1 引言60-61
  • 3.2 实验介绍61-66
  • 3.2.1 实验系统61-63
  • 3.2.2 辐射器发射率测量63-66
  • 3.3 理论模型66-69
  • 3.3.1 单片TPV电池Ⅰ-Ⅴ特性67-68
  • 3.3.2 光谱辐照密度qi(λ)68-69
  • 3.4 结果与讨论69-79
  • 3.4.1 Si电池69-73
  • 3.4.2 GaSb电池73-76
  • 3.4.3 效率76-79
  • 3.5 小结79-81
  • 参考文献81-82
  • 第4章 大型燃烧器TPV系统的研制82-110
  • 4.1 引言82
  • 4.2 燃烧-辐射器82-90
  • 4.2.1 模型说明82-83
  • 4.2.2 物理模型及计算方法83-85
  • 4.2.3 计算结果与分析85-90
  • 4.3 回热器90-98
  • 4.3.1 模型说明90-94
  • 4.3.2 实验介绍94-95
  • 4.3.3 结果与分析95-98
  • 4.4 大型燃烧器TPV系统98-107
  • 4.4.1 实验系统介绍99-101
  • 4.4.2 实验初步结果101-104
  • 4.4.3 效率分析104-107
  • 4.5 小结107-108
  • 参考文献108-110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110-112
  • 5.1 结论110-111
  • 5.2 展望111-11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112-113
  • 致谢11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热光伏技术的研究进展    乔在祥,陈文浚,杜邵梅

热光伏技术基本原理与研究进展    陈雪;宣益民;

三维光子晶体及其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韩喻;谢凯;

热光伏发电系统电池温控试验研究    谭洪;韩玉阁;杨涛;宣益民;

太阳能热光伏系统实验研究    陈雪;宣益民;张梦炎;

热光伏系统中ITO薄膜滤波器的设计与制备    杨惠尹;陈雪;钱子勍;

光子晶体热辐射器在热光伏系统中的应用    杜盼盼;许静;李宇杰;陈金宏;

热光伏太阳电池及其研究进展    彭英才;刘宝元;周子淳;沈波;马蕾;

热光伏散热器形状设计与分析    韩玉阁;谭洪;陶玲;宣益民;

红外选择特性的计算机仿真研究    茆姝;王建花;

基于多孔介质燃烧器的热光伏系统试验研究    谭洪;韩玉阁;杨涛;宣益民;

光子晶体热辐射器应用于热光伏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杜盼盼;许静;李宇杰;陈金宏;

深空探测同位素电源技术研究    陈雪;张梦炎;钱子勍;

STPV系统的结构优化分析研究    聂万远;张永生;

平板式微热光电系统能量转换过程的研究    唐爱坤

太阳能热光伏系统机理与实验研究    陈雪

嵌套复式周期光子晶体结构的带隙模拟及制备方法研究    韩喻

稀土辐射器热光伏系统余热发电研究    庞志伟

内蒙古巴彦淖尔20MWp光伏电站投资可行性研究    贾雄

二维光子晶体禁带特性及其光谱调控研究    张晓晨

太阳能热光伏热电联产系统研究    邬二龙

热光伏转换中光学滤波器红外选择特性研究    茆姝

热光伏电池的研究    徐宇宝

热光伏系统散热研究    陶玲

热伏系统中光谱控制器的工艺技术研究    赵浩

基于GaSb的热光伏电池工艺技术的研究    杨兴典

热伏系统的光学及光谱特性检测与分析    马杰

小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系统的设计    李进国,金新民

光伏系统中蓄电池过充放电控制系统的设计    王菊芬,杨海平,李宣富,易良廷

最大功率跟踪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    杨海柱,金新民

基于光伏系统IGBT的驱动及保护研究    王云丽;张清扬;杨化鹏;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10) 光伏发电与安全用电    马胜红;陆虎俞;

VRLA蓄电池在通信光伏电源系统中的应用    王磊;张正国;高学农;张臻;

一种单相光伏系统并网策略研究    崔开涌;张翼;俞俊杰;陈国呈;

分布式发电当前趋势与将来挑战(英文)    Naveen Jain;S.N.Singh;文福拴;

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的研究    张国荣;项若轩;

我国多晶硅并网光伏系统能量回收期的研究    胡润青;

光伏系统应用中的若干误区    杨金焕;陈中华;

非逆变光伏系统在住宅公共照明的应用    张骞;孙鹏飞;韩慧锋;

固定式独立光伏系统中光伏方阵设计    李杰慧;刘祖明;李景天;

独立光伏系统技术规范简介    刘祖明;李杰慧;杨鸿雁;周立新;康乐;

光伏发电在美国电力工业中的应用    杨金焕;陈中华;

光伏系统的储能铅酸蓄电池    周庆申;孔德龙;华寿南;

独立光伏系统中光伏功率与蓄电池容量的匹配设计    李杰慧;刘祖明;

新兴光伏行业产业化技术标准的制定    李志坚;杨舸;李毅;

深圳南玻大厦光伏幕墙技术    谢士涛;黄向阳;何清;

一种用于光伏系统的改进型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    胡希文;张建文;王刚;卓自明;

光伏系统功率跟踪技术    合肥 周民康

青海将建百万千瓦级太阳能基地    吴晶晶

深圳罗湖区: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创造条件    本报记者 崔大宁

NS SolarMagic电源优化器:提高光伏系统性能    

合肥开发商寻找节能新招    刘传勋

太阳能发电要突破应用瓶颈    本报记者 毛学农

甬合互补化“危”为“机”    通讯员 陈梓军 记者 宦建新

共筑安全联盟护航绿色能源    记者 丁莹

太阳能电力零距离接近传统电力    张力正

威海华控电工进军新能源领域    记者 徐榕蔚 实习记者 王歌

海洋环境下船用太阳能光伏系统特性研究    孙玉伟

基于Z源网络的三端口光伏系统研究    高志强

独立光伏系统中蓄电池管理的研究    欧阳名三

高效能空间薄膜聚光光伏系统研究    马宏财

光伏系统在内蒙古地区标识绿色建筑节能贡献    明杰

建筑并网光伏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研究    梁佳

太阳能利用中的热物理基础理论及实验研究    王刚

热光伏系统数值模拟及其光谱控制方法研究    茆磊

太阳能热光伏系统机理与实验研究    陈雪

户用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及太阳能半导体照明技术研究    陈维

光伏系统用铅酸蓄电池循环特性的研究    马洪斌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数据采集装置的研制    丁世明

太阳能光伏技术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初探    宣晓东

光伏发电自动跟踪系统    张嘉英

基于输出参数的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的研究与实现    杜琳

聚光光伏发电光学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林海浩

稀土辐射器热光伏系统余热发电研究    庞志伟

混合光伏系统的数字化控制方案设计及实现    于冰

北京地区光伏系统发电功率预测的研究    张勃

光伏钢结构集成体系研究及嵌入模块式光伏组件研发与应用    吴成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