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基于苯并二噻吩及芴的聚合物光伏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9 03:54:08
热度:

基于苯并二噻吩及芴的聚合物光伏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摘要】:本论文着重介绍了本体异质结(BHJ)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SCs)的工作原理、光敏材料及器件的研究进展。并综述了BHJ–P

【摘要】:本论文着重介绍了本体异质结(BHJ)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SCs)的工作原理、光敏材料及器件的研究进展。并综述了BHJ–PSCs中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聚合物电子给体材料及其研究现状。在BHJ–PSCs中,聚合物电子给体材料的分子能级、吸收光谱、溶解性、空穴迁移率及微相结构等是影响能量转换效率(PCE)的重要因素。为此,本论文从调控共轭聚合物电子给体材料的分子能级、吸收光谱及微相结构等方面出发,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直链型、侧链型及两者结合的新型聚合物材料,并利用气质联用、飞行质谱及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等检测手段对所合成的中间产物和目标聚合物进行了表征。还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循环伏安法(CV)测试了目标聚合物的光物理性质和电化学性能,同时并研究了基于目标聚合物为电子给体的BHJ–PSCs的光伏性能。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并合成了两个以吡咯并[3,4-c]吡咯二酮(DPP)为电子受体单元及不对称的4-(2-乙基己氧基)-8-(2-乙基己巯氧基)苯并[1,2-b:4,5-b′]二噻吩(SOBDT)或对称的4,8-二(2-乙基己巯基)苯并[1,2-b:4,5-b′]二噻吩(DSBDT)为电子给体单元的共轭聚合物(PSOBDT–DPP和PDSBDT–DPP)。详细研究了其烷巯基数量的不同及其分子对称性的差异对目标共聚物的光物理性质、电化学及光伏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含对称单元DSBDT的聚合物PDSBDT–DPP表现出了较低的HOMO能级,有利于得到较高的开路电压(Voc)。由于聚合物在常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较差,基于聚合物PSOBDT–DPP或PDSBDT–DPP为电子给体和PC61BM为电子受体的BHJ–PSCs的PCE值分别为0.42%和0.73%。2.为了避免聚合物PSOBDT–DPP溶解性较差和分子HOMO能级较高的缺点,设计并合成了两个基于不对称单元SOBDT为给体单元及两个不同的共轭侧链5,6-二氟-4,7-二(4-(2-乙基己基)噻吩-2-基)-苯并[c][1,2,5]噻二唑(DTffBT)或6-(噻吩-2-基)-二(2-乙基己基)异靛(TID)为受体单元的侧链型共轭聚合物PSOBDT–FBT和PSOBDT–TID,并研究了不同共轭侧链对聚合物的溶解性、光物理性质、电化学和光伏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两个侧链型共轭聚合物都表现出了良好的溶解性、热稳定性、成膜性及低的HOMO能级。相比于聚合物PSOBDT–TID,含DTffBT侧链单元的聚合物PSOBDT–FBT展现出了更低的HOMO能级及与受体分子共混后更好的微观相态。基于PSOBDT–FBT/PC61BM(1/2,w/w)和PSOBDT–TID/PC61BM(1/2,w/w)的BHJ–PSCs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为4.4%和2.2%。而基于PSOBDT–FBT/PC71BM(1/2,w/w)的BHJ–PSCs,在同时增大开路电压(Voc)和短路电流(Jsc)的基础上,其光电转换效率也提升到了5.0%。这一结果表明,不对称富电子单元SOBDT应用于给–受体型低能隙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可获得较好的光伏性能。3.针对上述侧链型聚合物吸收光谱较窄的缺点,通过在聚合物主链上引入受体单元苯并[c][1,2,5]噻二唑(BT)或苯并吡嗪(Q),设计并合成了两个双受体侧链型共轭聚合物PBDT–BT和PBDT–Q。研究表明,相比于聚合物PSOBDT–FBT,两个聚合物的吸收光谱均稍有拓宽,有利于Jsc的增长。基于聚合物PBDT–BT/PC61BM和PBDT–Q/PC61BM的BHJ–PSCs的PCE分别为1.70%和0.80%。而基于PBDT–BT/PC71BM的BHJ–PSCs,由于活性层的微观相态的改善和IPCE响应的增强,其Jsc和填充因子(FF)均得到了增大,进而将PCE值提升到了2.42%。4.设计并合成了三个基于9-(二(2-(2-乙基己基)-5-噻吩)-亚甲基)-芴(FDT)的共轭聚合物PFDT–BT、PFDT–DTBT和PFDT–TTBT。在三个聚合物中,FDT为给体单元,BT为受体单元,并用0~2个噻吩桥连。在9,9-二烷基芴的基础上,FDT延长了π共轭长度和增强了电子离域能力。研究表明,随着桥连噻吩数量的依次增多,聚合物的吸收光谱和HOMO能级分别依次红移和上升。基于聚合物PFDT–BT、PFDT–DTBT和PFDT–TTBT为电子给体和PC61BM为电子受体的BHJ–PSCs,其PCE值分别为0.16%、1.26%和1.37%。5.为了获得具有宽吸收光谱和低HOMO能级的聚合物给体材料,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基于不同比例的DPP和噻吩-乙烯基-二噻吩苯并噻二唑(TVDTBT)侧链为受体单元和苯并[1,2-b:4,5-b′]二噻吩(BDT)为给体单元的三元无规共聚物P1、P2和P3。研究表明,三个共聚物均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且其吸收光谱均覆盖了300~900 nm的范围。从聚合物P1到P3,随着TVDTBT侧链单元含量的依次增多,聚合物分子的HOMO能级依次降低。由于共聚物P3具有宽而强的吸收光谱、低的HOMO能级(–5.47 eV)、较高的空穴迁移率和较好的微观结构,基于聚合物P3的BHJ–PSCs,在没有添加任何处理剂的情况下,获得了高达5.29%的PCE值。研究表明,三元无规共轭聚合物能同时增大PSCs的Jsc和Voc。这一合成策略为获得高性能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光电转换效率 苯并二噻吩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苯并噻二唑 侧链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6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1章 绪论13-39
  • 1.1 引言13
  • 1.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PSCs) 的发展简史13-15
  • 1.3 PSCs的器件结构及BHJ–PSCs的工作原理15-20
  • 1.3.1 PSCs的器件结构15-17
  • 1.3.2 BHJ–PSCs的工作原理17-20
  • 1.4 BHJ–PSCs的物理性能参数20-24
  • 1.4.1 开路电压 (Voc)21
  • 1.4.2 短路电流 (Jsc)21
  • 1.4.3 最大输出电压 (Vmax) 和最大输出电流 (Jmax)21
  • 1.4.4 最大输出功率 (Pmax)21
  • 1.4.5 填充因子 (FF)21
  • 1.4.6 能量转换效率 (PCE)21-22
  • 1.4.7 入射光子–电子转化效率 (IPCE)22
  • 1.4.8 BHJ–PSCs的输出特性 (J–V曲线)22
  • 1.4.9 BHJ–PSCs的串联电阻 (Rs) 和并联电子 (Rsh)22-24
  • 1.5 BHJ–PSCs的电子给体和受体材料24-37
  • 1.5.1 BHJ–PSCs的电子给体材料24-34
  • 1.5.2 BHJ–PSCs的电子受体材料34-37
  • 1.6 论文的设计思想和主要研究内容37-39
  • 第2章 基于不对称和对称烷巯基取代苯并二噻吩的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39-54
  • 2.1 前言39-40
  • 2.2 实验部分40-47
  • 2.2.1 试剂、药品及测试方法40
  • 2.2.2 单体及聚合物的合成40-47
  • 2.2.3 BHJ–PSCs器件的制备47
  • 2.3 结果与讨论47-53
  • 2.3.1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47-48
  • 2.3.2 聚合物的热稳定性48-49
  • 2.3.3 聚合物的光物理性质49-50
  • 2.3.4 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能50-51
  • 2.3.5 聚合物的光伏性能研究51-53
  • 2.4 本章小结53-54
  • 第3章 含不对称 4-(2-乙基己氧基)8(2-乙基己巯基)苯并[1,2-b:4,5-b′]二噻吩的侧链型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54-68
  • 3.1 前言54-55
  • 3.2 实验部分55-59
  • 3.2.1 试剂、药品及测试方法55
  • 3.2.2 侧链型聚合物的合成55-59
  • 3.2.3 BHJ–PSCs器件的制备59
  • 3.3 结果与讨论59-67
  • 3.3.1 侧链型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59
  • 3.3.2 侧链型聚合物的热稳定性59-60
  • 3.3.3 侧链型聚合物的光物理性质60-61
  • 3.3.4 侧链型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能61-62
  • 3.3.5 侧链型聚合物的空穴迁移率62-63
  • 3.3.6 活性层的表面形貌63
  • 3.3.7 侧链型聚合物的光伏性能63-67
  • 3.4 本章小结67-68
  • 第4章 新型双受体共轭侧链型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68-87
  • 4.1 前言68-69
  • 4.2 实验部分69-78
  • 4.2.1 试剂、药品及测试方法69
  • 4.2.2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69-78
  • 4.2.3 BHJ–PSCs器件的制备78
  • 4.3 结果与讨论78-86
  • 4.3.1 侧链型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78-79
  • 4.3.2 侧链型聚合物的热稳定性79-80
  • 4.3.3 侧链型聚合物的光物理性质80-82
  • 4.3.4 侧链型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能82
  • 4.3.5 侧链型聚合物的空穴迁移率82-83
  • 4.3.6 活性层的形貌研究83-84
  • 4.3.7 侧链型聚合物的光伏性能研究84-86
  • 4.4 本章小结86-87
  • 第5章 基于 9-(二(2-(2-乙基己基)5噻吩)-亚甲基)-芴的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87-106
  • 5.1 前言87-88
  • 5.2 实验部分88-98
  • 5.2.1 试剂、药品及测试方法88-89
  • 5.2.2 单体及共聚物的合成89-97
  • 5.2.3 BHJ–PSCs器件的制备97-98
  • 5.3 结果与讨论98-105
  • 5.3.1 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98
  • 5.3.2 共聚物的热稳定性98-99
  • 5.3.3 共聚物的光物理性质99-101
  • 5.3.4 共聚物的电化学性能101-102
  • 5.3.5 活性层的表面形貌102-103
  • 5.3.6 共聚物的光伏性能103-105
  • 5.4 本章小结105-106
  • 第6章 具有 300 ~ 900 nm宽吸收光谱的三元无规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106-120
  • 6.1 前言106-107
  • 6.2 实验部分107-110
  • 6.2.1 试剂、药品及测试方法107
  • 6.2.2 三元共聚物的合成107-110
  • 6.2.3 BHJ–PSCs器件的制备110
  • 6.3 结果与讨论110-119
  • 6.3.1 三元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110-111
  • 6.3.2 三元共聚物的热稳定性111
  • 6.3.3 三元共聚物的光物理性质111-114
  • 6.3.4 三元共聚物的电化学性能114-115
  • 6.3.5 活性层的表面形貌115-116
  • 6.3.6 三元共聚物的光伏性能116-119
  • 6.4 本章小结119-120
  • 总结与展望120-122
  • 参考文献122-136
  • 致谢136-137
  • 附录A 试剂、药品及其纯化方法137-140
  • 附录B仪器设备及测试条件140-141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14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嵌段共聚物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叶妮雅;张梁;宫希杰;李晓芳;李海英;雷良才;

以醇溶性钛螯合物为阴极修饰层的高效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王福芝;孙刚;谭占鳌;

新型芳并吡喃类多环化合物的合成与光谱性质研究    彭吉华;邱丰;薛敏钊;张帆;

基于P3HT∶PCBM体异质结有机太阳电池的光老化    路春希;刘爱民;李文军;吴晓艺;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    李永玺;陈彧;李超;刘柳;程红霞;宋易;

Inverted polymer solar cells with TiO_2 electron extraction layers prepared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JIANG ZhiLiang;YANG Dong;WANG Nan;ZHANG FuJun;ZHAO Bin;TAN SongTing;ZHANG Jian;

Small molecular non-fullerene electron acceptors for P3HT-based bulk-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LIU Xin;CAI Ping;CHEN DongChen;CHEN JunWu;SU ShiJian;CAO Yong;

The effect of interfacial diffusion on device performance of polymer solar cells: a quantitative view by active-layer doping    Li Nian;Jiadong Zhou;Kai Zeng;Xiaoyan Wu;Linlin Liu;Zengqi Xie;Fei Huang;Yuguang Ma;

Effect of electron-withdrawing units on triphenylamine-based small molecules for solution-processed organic solar cells    Yifan Wang;Huitao Bai;Pei Cheng;Mingyu Zhang;Xiaowei Zhan;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新进展    孙俊梅;罗天月;万丽;张秋萍;王世敏;

通过界面修饰改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性能的研究    刘晓东

喷涂法制备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研究    陈征

吡嗪聚合物和卟啉小分子的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    秦红梅

含烷基三唑基团的新型共轭聚合物给体材料的设计和合成及其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董杨

聚合物光伏器件形貌特性、性能及稳定性研究    陆运章

基于新型咔唑结构共聚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    查代君

高性能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王娜娜

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计算模拟    吴飞燕

用于溶液工艺光电器件的金属氧化物界面层材料研究    白赛

新型窄带隙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李永玺

可交联共轭聚合物光伏电池及其稳定性研究    李雪娥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富勒烯基受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范利生

新型D-π-A结构侧链聚合金属配合物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    余小光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    刘香菊

基于稠环D-A共轭聚合物光伏性能的研究    廖巧干

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光生电子的提取及产量研究    孙福洲

聚合物体相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溶剂与添加剂的应用研究    黄小东

基于金属氧化物为界面修饰材料的高效聚合物太阳电池的研究    徐超

基于咔唑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    陈科信

水/醇溶性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及用于高效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界面调控    谢谌

聚合物薄膜展平装置    穆传和

给微电子技术带来新前景的聚合物    申南竹;

聚合物的溶渗性、混容性和耐环境浸蚀性    徐僖

聚合物摩擦学的研究动向—记国际聚合物磨损及其控制讨论会    胡廷永

难粘聚合物的粘结    潘慧铭

新型感光材料——感光聚合物的应用    戚克学

纳米颗粒对极化聚合物的非线性驰豫特性的影响研究    林伟峰;周建华;游佰强;王晨;

溶剂辅助聚合物微成型    韩璐璐;周晶;龚晓;高长有;

紫外线稳定剂指南 透明和浅色聚合物抗紫外光降解的稳定方法    

用聚合物材料淡化盐水作为农业供水    

聚合物超薄膜结构松弛的分子模拟研究    汤启云;胡文兵;

耐溶剂聚合物薄膜的制备及其表征    董小宁;张俊彦;卞凤玲;程锦春;

聚合物薄膜物理老化中的尺度效应    贺耀龙;胡宏玖;张俊乾;李达开;朱文书;周沙叙;赵峰;

聚合物薄膜表面大面积金属纳米颗粒的均匀沉积及其应用    温建忠;谢耩;汪国平;王建波;

一种新型厌水性碳氟聚合物薄膜的制备    曾雪锋;岳瑞峰;吴建刚;胡欢;董良;刘理天;

层状组装聚合物薄膜的室温纳米压印    卢迎习;孙俊奇;吕男;沈家骢;

偶氮聚合物薄膜的吸收谱和二次谐波产生的温度特性    高学喜;王文军;刘云龙;

含噻吩的共聚物有序薄膜的制备及电性能测试    卢甜;蔡雪刁;

光学质量电光聚合物薄膜的制备及其电光调制性能    郝聚民;邱玲;沈玉全;杨艳芳;沈启舜;曹庄琪;韩梅娟;朱传凤;万立骏;

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在聚偏氟乙烯压电聚合物薄膜力学性能测试中的应用    方菲;张明志;张天禄;单繁立;

聚合物薄膜修复破裂血管    梓桦

光通信开创真正的宽带时代    本报编辑部编译

聚合物电极材料成功应用于电容器    高飞

新型凝胶可随环境变色    记者 冯卫东

可降解聚酯酰胺共聚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冯正洋

新型热固性含氟聚芳醚的制备与性能    田松

含二噻吩稠环单元窄带隙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    曹佳民

全聚合物波导微环无热化设计及衬底制备研究    王志灵

双层聚合物薄膜的有序褶皱行为    钱维仙

润湿脊发展动力学与聚合物薄膜黏弹性的关系研究    田厚宽

极化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光学与电光性能的研究    高怡

以PMMA为基体的光折变聚合物的合成及成份分析    李艳红

弹性聚合物薄膜的力电大变形及失效模式分析    陈程

聚合物薄膜的受激辐射特性研究    高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