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在和平利用核能与防扩散之间寻求平衡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24:29
热度:

在和平利用核能与防扩散之间寻求平衡【摘要】:伊朗核危机自2003年爆发以来,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它之所以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原因之一是伊朗作为一个伊斯兰政教合一的国家敢与美国在核

【摘要】:伊朗核危机自2003年爆发以来,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它之所以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原因之一是伊朗作为一个伊斯兰政教合一的国家敢与美国在核问题上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这不禁让人好奇是什么让伊朗有如此的勇气和力量;原因之二就在于伊朗核问题反映出当今核不扩散领域的一个两难问题,即如何在确保无核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的同时,又能有效防止核武器的扩散。 核能利用对于伊朗来说不仅具有维护自身安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已经被赋予了大国复兴的梦想和光环,因此核能利用已经触及了伊朗的核心国家利益。同时,伊朗一直声称自己作为NPT的成员国,享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并且发展核能的目的只是民用,从未想获得核武器;而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来说,伊朗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和NPT的成员国,其在核问题上的讳莫如深和不透明性使国际社会对伊朗在核问题上的真实意图产生怀疑,认为伊朗打着和平利用核能的幌子发展核武器。诸大国从自身利益和国际安全出发不仅否定伊朗拥有发展核武器的权利甚至企图剥夺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伊朗核问题爆发以来联合国先后通过四轮针对伊朗核问题的制裁决议,但制裁并没有改变伊朗的强硬态度,反而使伊朗核问题陷入了僵局,伊朗在核问题上距离实现其目标越来越近。事实上,伊朗核问题并不仅仅是防扩散问题,它更是在核不扩散体制下将大国利益、地区利益、宗教问题、安全问题等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 本文以伊朗核问题为例,通过分析伊朗核问题相关各方政策背后的利益取向,来分析伊朗核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及国际社会为何在伊朗核问题上陷入困境,进而为探寻伊朗核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即通过在和平利用核能与防扩散之间找到平衡来为伊朗核问题的解决找到一种可能的路径。 【关键词】:伊朗 核问题 和平利用核能 防扩散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815.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引言5-7
  • 一、选题意义5
  • 二、研究综述5-6
  • 三、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6-7
  • 四、文章结构7
  • 第一章 从伊朗核问题看和平利用核能与防扩散之间的困境7-17
  • 第一节 历史回顾7-11
  • 第二节 安理会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四个制裁决议11-16
  • 一、安理会第1737号决议11-12
  • 二、安理会第1747号决议12-13
  • 三、安理会第1803号决议13-14
  • 四、安理会第1929号决议14-16
  • 第三节 问题的提出16-17
  • 第二章 伊朗发展核项目的动力因素及其与国际社会的矛盾分析17-28
  • 第一节 伊朗发展核能的动力17-19
  • 第二节 推动伊朗可能发展核武器的主要因素19-23
  • 一、内政因素19-21
  • 二、外部因素21-23
  • 第三节 伊朗与国际社会在核项目上的矛盾分析23-28
  • 一、伊朗与国际社会的做法都是合法的吗24-25
  • 二、伊朗与国际社会在核项目上的分歧点25-28
  • 第三章 国际社会在伊朗核问题上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28-49
  • 第一节 体制局限28-35
  • 第二节 大国角逐35-47
  • 一、美国35-39
  • 二、欧盟39-42
  • 三、俄罗斯42-45
  • 四、中国45-47
  • 第三节 地区困境47-49
  • 一、伊朗与阿拉伯国家47-48
  • 二、伊朗与以色列48-49
  • 第四章 在和平利用核能与防扩散之间实现平衡:伊朗核问题的启示49-58
  • 第一节 伊朗核政策需要在国家利益和国际现实之间实现平衡50-51
  • 第二节 国际体制应在权利义务、无核有核之间实现平衡51-53
  • 第三节 国际社会应在核不扩散体制的权利义务、有核无核之间实现平衡53-54
  • 第四节 大国应在自身利益与国际防扩散之间实现平衡54-55
  • 第五节 美国应在自身战略与国际安全之间实现平衡55-58
  • 注释58-62
  • 参考文献62-64
  • 后记64-6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论条约法上的单方解约或退出权──兼评《核不扩散条约》的退出条款    郑曦林,桂宾

国际核不扩散体系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兼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010年审议会议前景    张贵洪;

和平利用核能与防扩散的困境与出路    滕建群;

伊朗核问题与大国的利益博弈    刘国华;

伊朗核问题的由来、发展及走向    唐志超

伊朗核危机的历史考察    姚大学;

《核不扩散条约》缔约国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探究——以伊朗为例    朱鹏飞;

伊朗核问题与大国关系    王冀平,洪邮生,吉利强

伊朗:不仅仅是核危机    吴强;

防扩散安全倡议的局限与困境:非正式国际机制的视角    刘宏松;

论伊朗核问题及伊朗与大国关系    徐劲鑫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对外关系研析    范鸿达

美国和伊朗在伊核问题上的博弈    张颖

美国和伊朗核问题    单维艳

核武器伦理再研究    熊哲

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的全球化逻辑    王浩斌;

美苏民族政策比较研究    胡海梅;

略谈中印传统文化之差异    李安;

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展的重要成果    宋一;

构建和谐社会的行政障碍研究——以公共行政学的视角审视    庄乾;朱波;张小敏;

论文化时代    王世荣

文明的冲突与冷和平——对阿以冷和平的个案分析    叶青

全球化下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    刘小彪

中东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    杨尚武

由伊拉克战争论“文明冲突论”本质    虞卫东

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谢名家;

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杨明;

强制关系:理论模型及实验检验    刘军;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

审美文化学研究的现代视野    姚文放;

倡导“和而不同”的政治文明观    虞崇胜;

On the Clash and Coexiste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s    

“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    汤一介;

“伊斯兰”概念在国际关系中的曲解    王锁劳;

“文化全球化”对香港青少年的影响——以“哈裹·波特现象”为例的实证研究    郑玥;

从“路标”到“路标转换”:1860年代以来俄国的社会转型和现代化    张建华;

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    徐婷

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    吴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    黄萍

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    李晓亮

文化交往论    杨玲

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    蒋润婷

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张志辉

新遗产城市    李玉峰

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    罗向阳

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    杨玲

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    董红刚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能源外交    王蓓萨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    刘灿仕

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    毕圣洁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    王锐

从国家利益视角浅析冷战时期中埃关系    黄晓虎

中日韩三国合作的社会文化基础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周明丽

海湾合作委员会合作机制研究    西仁塔娜

简析冷战时期苏联对阿拉伯国家文化战略中文化认同的缺失    王纯

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    李军

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战略格局    陈传伟

试论两伊战争及其遗产    杨明星

欧美中东政策差异及欧盟中东方案探析    戴启秀

伊朗政坛的黑马    连友

暴行或是庆典?——27年前伊朗学生挟持美国人质事件    王驳;

美国为何爱拿铀浓缩与伊朗“说事”    魏道培;

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崔茂东,李华

关于全球核恐怖的国际讨论会    郭鲜花

伊朗核计划的动因及其影响    李卫华;

俄伊核合作:动机、矛盾及俄罗斯的政策选择    王新龙;

论伊朗核问题及伊朗与大国关系    徐劲鑫

国际防扩散体系中的非正式机制    刘宏松

朝鲜核问题与伊朗核问题之比较研究    金东梅

美国与南亚核问题    江亦丽

如何看待朝美核纷争    张崇防

中俄核问题分委会第八次会议在京举行    古新萍

朝鲜和伊朗的核问题    沈丁立;

伊朗核问题的由来及走向    黎红梅

从朝、伊核问题看大国协调机制    邹向峰;杨成;

伊核问题步入关键期    秦轩;

朝鲜半岛核问题何去何从?    赵军宝

欧盟和伊朗在解决伊核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唐志超

伊朗核问题与无战略时代的美国战略    赵楚;

用自组织理论探讨核问题的可能性    赵叔平;

伊朗核材料制备能力及影响    康春梅;李志民;

韩国核能力    史建斌;

葡萄无籽、早熟、优质技术的研究简报    韩其谦;曹淑芳;张书琴;马文军;张淑新;米锐;

中能重离子核反应中非稳态核的测量及核温度的提取    郗鸿飞;詹文龙;郭忠言;诸永泰;胡晓庆;周建群;刘冠华;赵有雄;尹淑芝;魏志勇;马余刚;范恩杰;

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立法研究    李德康;杨惠基;孙建新;王利明;李经中;张黎;

行李箱盖铰链机构设计    李云霞;王远宏;洪兵;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苏泽光;龚学余;徐祖华;

联合循环热力试验中余热锅炉的考核问题    王兴平;黄功文;刘向民;

城市生态规划对立问题的转换桥策略研究    孙明;邹广天;

伊核谈判 观点放桌面 续谈待来年    本报驻巴基斯坦 法国 美国 埃及记者 牟宗琮 顾玉清 温 宪 李 潇

伊朗核问题陷入困局    林木

伊朗核问题,美欧互相让步达密约    冯俊扬

决不放弃和平利用核能权利    记者 张胜平、陈文玓

还有“漏报”,韩核问题了断难    记者 张锦芳

伊朗拒绝欧盟核问题提议    张胜平 陈文玓

伊朗核问题再起波澜    韩松

伊朗核问题三方角力已到关键时刻    钱慰曾

是谈判还是聋子的对话?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中心 金良祥 博士

伊朗核问题背后:大国争利    记者 汤水富 宋国城

信任与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核缔约国的核政策研究    李宝林

1992年以来俄美在核问题和欧洲安全领域的合作与矛盾    刘鹏辉

朝鲜半岛危机与中美关系    杨绪盟

英国核战略研究    杨华文

冷战转型时期美国核不扩散政策(1969-1976)    王震

伊朗核问题中的强制性外交研究    周士新

伊朗国家安全战略的动力学分析(1953-2007)    赵建明

后冷战时期俄罗斯的中东政策与个案分析    李延长

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    王青

“后9·11时代”美国和土耳其关系研究    郑东超

在和平利用核能与防扩散之间寻求平衡    张钟兮

奥巴马政府对伊朗核问题的政策    薛利利

法国介入伊朗核问题调节机制研究    苏君

伊朗核问题的国际法分析    董亚楠

从“维也纳机制”到“P5+1”    易灵娟

冷战后核扩散问题研究    周玮

美国对以色列发展核武器的评估和对策(1958-1974年)    赵继珂

印度核武化进程与印美核关系的演变    任刚

中美关系中的核问题:回顾与前瞻    林学勤

冷战后俄罗斯核战略调整及其影响    施文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