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主要植被类型物候期的变化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25:04
热度: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主要植被类型物候期的变化【摘要】:植被物候期的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物候过程是反映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最直接和最敏感的生态学过程之一,大尺度植被物候学过

【摘要】:植被物候期的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物候过程是反映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最直接和最敏感的生态学过程之一,大尺度植被物候学过程主要以植被的季节动态体现其对气候变化的长期适应过程。基于NOAA/AVHRR从1982年至2006年的双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依托中国东部南北样带,对主要植被类型的物候过程进行模拟,并计算了主要物候现象(包括返青起始期、休眠起始期和生长季长度)的发生时间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返青起始期显著提前的植被有温带针叶林(TCF,0.56d.a-1)、温带草丛(TG,0.66d.a-1)、亚热带热带针叶林(STCF,0.46d.a-1)、亚热带落叶阔叶林(SDBF,0.58d.a-1)和亚热带热带草丛(STG,0.89d.a-1);休眠起始期显著推迟的植被有寒温带温带针叶林(TCTCF,0.32d.a-1)、SDBF(0.80d.a-1)和温带落叶阔叶林(TDBF,0.18d.a-1);此外,大部分植被类型的生长季长度都有所延长,但延长的方式不同:TCF(0.77d.a-1)是由于返青起始期显著提前造成的;TCTCF(0.38d.a-1)和TDBF(0.36d.a-1)是由于休眠起始期显著推迟造成的;TG(0.76d.a-1)、STCF(0.83d.a-1)、SDBF(1.40d.a-1)和STG(1.30d.a-1)等是由于返青起始期提前和休眠起始期推迟共同造成的。对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温度对南北样带上植被物候的影响较大,而降水对物候的影响相对较小,不同植被类型对温度的响应各异。在南北样带上存在的热量梯度,使得整条样带上植被的物候现象也表现出时间梯度,从返青起始期发生的时间上比较,从北向南逐渐推迟,即寒温带植被温带植被亚热带植被;休眠起始期和生长季长度则正好相反,亚热带植被温带植被寒温带植被。 【作者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 物候期 植被类型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30590-383)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3A0401)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0400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所基金海外人才专项(CAFYBB2008-007)资助项目
【分类号】:Q948
【正文快照】: 植物物候是植被响应区域气候变化的最敏感的特征指标之一(ChmielewskiR?tzer,2001)。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半球部分区域的增温显著,使人们越来越关注植被物候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Chmielewski et al.,2004)。植物物候期的提前可能会导致植被初级生产力的提高(Luc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物候学研究概况    曹梦晔;巩江;倪士峰;陈龙;高昂;陈千良;袁东亚;郝保华;

哈尔滨市3种灌木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李长海;裴顺祥;郭泉水;辛学兵;洪明;

我国东北4种常见阔叶乔木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裴顺祥;郭泉水;辛学兵;刘玮;洪明;

乌冈栎地理分布与水热环境因子的关系    谢春平;方彦;方炎明;

北亚热带马尾松年轮宽度与NDVI的关系    王瑞丽;程瑞梅;肖文发;封晓辉;刘泽彬;王晓荣;

基于MODIS EVI时序数据的云南高原山地森林物候特征识别    樊辉;何大明;

基于NDVI数据的三江平原农田物候监测    常守志;王宗明;宋开山;刘殿伟;张柏;张春华;

Response of Spring Phenology of Main Gymnosperm to Climate Change in Harbin City Proper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主要植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不同时间尺度的差异性    余振;孙鹏森;刘世荣;

近10年浙江植被物候的遥感监测及时空动态    何月;樊高峰;张小伟;高大伟;胡波;

基于计算机模拟的植物返青期遥感监测方法比较研究    武永峰,何春阳,马瑛,李京,张业利

全球变化压力下中国东部样带植被与农业生态系统格局的可能性变化    彭少麟,赵平,任海,郑凤英

中国东部陆地农业生态系统南北样带的自然概况    滕菱,任海,彭少麟

土地利用约束下中国东部南北样带生产力和植被分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英文)    高琼,李晓兵,杨秀生

气候变化对植物春季物候影响分析及模拟——以河南郑州为例    郑有飞;陈彬彬;赵国强;陈怀亮;吴荣军;

1981~2006年固原市榆树自然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李琪;薛雪;李剑萍;王连喜;

锡林郭勒典型草原植被高度和盖度对风吹雪的影响    董智;李红丽;左合君;魏江生;胡春元;

气候变化下中国草地NPP的研究    柳小妮;任正超;李纯斌;蒲小鹏;王小丽;朱华忠;

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稳定性的维持、丧失与恢复    曹广民;林丽;张法伟;李以康;韩道瑞;龙瑞军;

基于NOAA NDVI的中国植被绿度始期变化    武永峰;李茂松;刘布春;白文波;蒋卫国;

长江沿线样带农村宅基地转型    龙花楼,李秀彬

1982~1999年我国东部暖温带植被生长季节的时空变化    陈效逑;喻蓉;

近50年北京树木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徐雨晴,陆佩玲,于强

NSTEC不同自然带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分析    赖彦斌,徐霞,王静爱,王理,于园园,杨春燕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演替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凤华

基于GIS的国家尺度和区域尺度土壤有机碳库研究    解宪丽

基于RS和GIS东北天然林区域森林生物量及碳贮量估测研究    邢艳秋

考虑植被影响的水文过程模拟研究    袁飞

中国木本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陆佩玲

中国东部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人为因素的影响研究    韩贵锋

新疆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和碳时空变化研究    刘卫国

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典型森林类型影响趋势的研究    郝建锋

我国北方典型生态区气候变化对农田、森林和草地生态的影响研究    赵国强

基于物候表征的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上植被动态变化研究    王植

观花乔木在昆明市公园绿化中的应用    李明娜;朱勇;

乡土植物在地域性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的应用    付璐;沈守云;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450a冬季温度序列的重建与分析    袁玉江,李江风

利用树轮宽度重建近280a来祁连山东部地区的春季降水    勾晓华,陈发虎,王亚军,邵雪梅

祁连山中部公元904年以来树木年轮记录的旱涝变化    康兴成,程国栋,陈发虎,勾晓华

不同海拔祁连园柏树轮和叶片δ~(13)C值的变化    陈拓,陈发虎,安黎哲,刘晓宏

树轮生态学研究进展    方克艳;勾晓华;陈发虎;彭剑峰;刘普幸;王茂;朱有明;

祁连山中段北坡最大降水高度带观测与研究    王宁练;贺建桥;蒋熹;宋高举;蒲健辰;武小波;陈亮;

祁连山青海云杉叶片δ~(13)C特征及其与生理指标关系    贠汉伯;陈拓;刘晓宏;张有福;徐国保;龚大洁;

青藏高原东北部树轮海拔梯度研究的散点图分析应用    杨涛;勾晓华;李颖俊;彭剑峰;

城市地域系统演变的理论研究    范少言

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与结构解析研究    李雄

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研究    杨鑫

生物学分析软件MVSP的介绍与使用    姚榕;方彦;

1998-2008年黑龙江省木本植物物候期变化特征    刘赫男;刘玉莲;朱红蕊;于宏敏;

中国嵩草属植物地理分布模式和适应的气候特征    吴建国;周巧富;

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段居琦

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段居琦

全国农情监测与估产的运行化遥感方法    吴炳方

秦岭尖齿栎林的初步研究    朱志诚

秦岭北坡及陕北黄土高原区油松林初步研究    朱志诚;

物候对全球变暖响应的研究综述    方修琦,余卫红

遥感技术在植物物候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张学霞,葛全胜,郑景云

清流县大丰山长苞铁杉群落结构研究    黄胜流,王维峰,吴锡麟,姜必亮,游水生

武平帽布常绿阔叶林(米槠林)的群落学特征    吴明盛,游水生,杨玉盛,何育成,李福银

福建三明格氏栲群落的结构特征    樊后保

浙江天台山七子花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    金则新

利用遥感影像软件ENVI提取植被指数    郭凯,孙培新,刘卫国

西藏林芝地区近30a来的NDVI变化趋势研究    朱源;彭光雄;王志;王景升;李丹;

1982-2010年松花江流域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    韩佶兴;王宗明;毛德华;宋开山;任春颖;

三峡库区1988~2007年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研究    赵静;吴昌广;周志翔;肖文发;罗翀;

NDVI在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吕蒙;钟悦之;

黄淮海地区植被生长季变化及其气候变化响应    陈怀亮;刘玉洁;杜子璇;刘忠阳;邹春辉;

香花崖豆藤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黄艳宁;曾维爱;彭尽晖;彭福元;朱校奇;

中国北方几种常见表土花粉类型与植被的数量关系    董丽;杨红伟;

米亚罗林区冬季大型土壤动物空间分布特征    吴鹏飞;刘兴良;刘世荣;

连云港市云台山的植被类型及其改造利用    马建海;

基于遥感技术的江西省植被生态环境初探    牛鲁燕;钟家有;郑立平;严志雁;苏小波;唐先辉;宋晓;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减蚀效应及其时间变化    黄志霖;陈利顶;傅伯杰;吴祥林;

1:50000DLG植被要素采集的过程与实践    李昭;佟丽娜;

中国暖温带中部山区主要自然植被类型    高贤明;王巍;李庆康;马克平;陈灵芝;

喀斯特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程星;於芳;

四川雉鹑的巢生态学    张凯;杨楠;徐雨;冉江洪;Huw Lloyd;岳碧松;

妫水河流域水源涵养林时空动态格局研究    郭浩;叶兵;林权中;王彦辉;管伟;

现代露天矿排土场生态修复与植被重建技术研究    项元和;李国萍;于晓杰;

植被类型、结构与引发森林火灾相互关系的研究    吴道圣;万泽辉;章爱凤;王坚娅;潘洁雅;

恢复区不同植被昆虫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研究    张锋;陈志杰;张淑莲;赵惠燕;王琦;

河南省连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的研究    高贤明;王巍;华日刚;黄远超;欧阳彦如;

春尺蛾的物候期观测与防治    佚名

花气知骤暖 四季探芳菲    本报通讯员 刘建平 陈静

利用物候期巧治果树病虫害    举飞 兰欣

姜汉侨 青山绿水 长驻心间    本报记者 李沙青

植物给气候号脉    本报记者 延宏

南北两山有185种植物    记者 赵万山

青年生态学家方精云当选中科院院士    铁铮

苹果园施肥的注意事项    蒋丽丽 韩立新

攀登植被生态科学的高峰    本报特约记者 铁铮

4月梨农事    黄伟

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水、碳、氮、磷分布及有关过程对植被类型的响应    付晓莉

基于物候表征的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上植被动态变化研究    王植

药用石斛对光强适应性及其种质改良的研究    蔡永萍

热带引种植物物候和生长量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宋福强

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沙区植被—环境关系与生态建设对策    李朝生

退耕地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及碳周转相关因子对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    杨渺

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养分演变特征及模拟研究    赵护兵

赣南丘陵山地森林健康监测与分析研究    王建华

三江源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区域气候响应    廉丽姝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耦合及模拟    吕瑜良

黄土丘陵沟壑植被恢复区昆虫多样性初步研究    张锋

四种不同植被下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研究    周晓飞

黄河三角洲湿地地质环境与植被分布模式的关系研究    王锦

嘉陵江上游小流域土壤侵蚀与植被恢复关系研究    钟非亚

叠叠沟小流域曼宁阻力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何常清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黔金丝猴生境分析    杨海龙

水蚀风蚀交错区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刘洁

基于3S技术的图牧吉自然保护区生态规划研究    王灿宇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湿地植被研究    倪志英

深圳市生态风景林建设    冯学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