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关于生态重建和生态恢复的思辨及其科学涵义与发展途径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24:59
热度:

关于生态重建和生态恢复的思辨及其科学涵义与发展途径【摘要】:Ecological restoration是现代生态学最活跃的关键行动之一,在我国被译为"生态恢复"。经查验其英语涵义

【摘要】:Ecological restoration是现代生态学最活跃的关键行动之一,在我国被译为"生态恢复"。经查验其英语涵义和演变过程,建议正名为"生态重建",指在人为辅助下的生态活动。而"生态恢复"(recovery)在国际文献中指没有人直接干预的自然发生过程,二者不容混淆。作者强调自然恢复和生态重建的三类时间尺度,即地质年代尺度(千、万、亿年)自然生态系统世代交替和演替尺度(十、百、千年)和生态建设时间尺度(一、十、百年)。前二者为自然恢复尺度。三者相差2–3个数量级或更多。人类不能超尺度地依赖自然恢复能力,自然与人为时间尺度的不匹配是自然恢复难以满足人类社会生态需求的根本原因。作者质疑"以自然恢复为主"和"从人工建设转向自然恢复为主的转变"提法。认为把生态重建的责任推诿给自然去旷日持久地恢复,是不负责任和不作为的逻辑和有悖于"谁破坏,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享用,谁埋单"的全球环保公理和生态伦理观念。除恢复重建自然的生态系统外,还要发展人工设计生态方案等未来生态重建途径。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关键词】人工设计生态方案 生态整体性 生态重建 外来种 历史真实性 自然恢复 时间尺度
【分类号】:X171.4
【正文快照】: 生态重建(ecological restoration)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学领域最活跃的关键行动之一。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国际社会和学界对地球生态与环境退化和健康的关注,使生态重建受到极大的重视,设计生态方案(designed ecological solu-tions)观念和方法的发展则使生态重建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干旱区绿洲空间分异演化研究——以黑河流域绿洲为例    张勃,张凯

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    闵庆文,刘寿东,杨霞

关于河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张勃,郝建秀,李太安,张华,张凯

退牧对安西荒漠化草原植被的生态效应    赵鸿;王润元;郭铌;刘宏谊;张凯;王鹤龄;

黄土高原北部紫花苜蓿草地退化过程与植被演替研究    李裕元;邵明安;上官周平;樊军;王丽梅;

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齐玉春,董云社,耿元波,杨小红,耿会立

吉林省西部草业经济发展刍议——以羊草、紫花苜蓿为例    相伟,丁四保

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草畜产业问题研究    马爱锄,黑亮,雷国材,杨改河

陕甘宁青草地变化的遥感动态分析    颜长珍,吴炳方,王一谋

中国西部地区环境现状及其根源    李志明,刘家军,张长江,冯彩霞,李恩东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优化生态—生产范式    孔正红

草地植被变化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查勇

农牧交错带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机制及其环境效应    宋乃平

北京市郊区可持续景观生态规划及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研究——以昌平区为例    张峰

滩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垦区生态系统优化研究    陈洪全

开垦和放牧对内蒙古草原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马秀枝

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碳氮分布格局和循环过程研究    高永恒

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定量评价研究    田永明

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    吴泠

荒漠化地区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价值估算——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    白晓飞

中国典型草原牧草生长发育和畜草平衡模型的研究    魏玉蓉

吉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研究    郝运

江河源区草地可持续利用途径研究    温秀卿

内蒙古多伦典型草原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李德锋

青海环湖地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碳储量的研究    祁彪

不同放牧强度下羊草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郑淑华

祁连山东段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研究    赵锦梅

植被指数筛选与物种多样性遥感监测模型研究    李燕军

黄土高原几种水土保持措施的效益价值量分析    马琳

黄土区沟谷发育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洛川黄土塬区为例)    袁宝印,巴特尔,崔久旭,殷强

森林凋落物-土壤动物-土壤系统中营养元素含量关系及分异    殷秀琴;邱丽丽;杨令宾;宋博;

碳同位素和水化学在示踪贵阳地下水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污染中的应用    李思亮,刘丛强,陶发祥,郎赟超,韩贵琳

土壤碳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碳循环中的意义    潘根兴,曹建华,周运超

岩溶土壤系统对空气CO_2的吸收及其对陆地系统碳汇的意义——以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的野外观测和模拟实验为例    潘根兴,曹建华,何师意,滕永忠,徐胜友

土壤轻组有机质研究进展    谢锦升;杨玉盛;解明曙;杨少红;杨智杰;

海洋碳循环研究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李宁,李学刚,宋金明

北京东灵山三种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方精云;刘国华;朱彪;王效科;刘绍辉;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物理组分中有机碳分配的影响    吴建国,张小全,王彦辉,徐德应

黄土丘陵区与黄土塬区地貌发育规律对比及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以米脂、洛川为例    何雨,贾铁飞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演替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凤华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及主要植物种内、种间竞争研究    杜峰

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的种群生态学和胚胎学的初步研究    马宇飞

北京首钢铁矿生态恢复及效果评价    李江锋

抚育间伐对北京山区侧柏、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的影响    李春义

露天矿开采生态化建设研究    田禾

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逯军峰

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王埃平

起砂风和流砂    耿宽宏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荒漠化的潜在影响    慈龙骏,杨晓晖,陈仲新

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划分与潜在发生范围的确定    慈龙骏,吴波

全球变化对我国荒漠化的影响    慈龙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