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暖温带5种常见灌木对水分和光照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22:48
热度:

暖温带5种常见灌木对水分和光照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干旱日益严重,再加上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因子的异质性和扰动,森林植被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干旱日益严重,再加上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因子的异质性和扰动,森林植被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压力,植物与环境尤其是变化的环境的关系问题再一次成为生态学家关注的焦点。植物体通过根、茎、叶等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协调适应不同的环境,利用现代化的实验控制手段和仪器分析手段研究植物对环境生理生态方面的适应机制成为进几十年来全球变化生态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论文以暖温带常见的灌木荆条(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它本身的生长特性以及对水分、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方面解释了其成为暖温带广布优势种的原因,并将荆条与暖温带其它常见灌木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扁担木(Grewia biloba var. parviflora)、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和火炬树(Rhus typhina)进行了叶性状及生物量分配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几个物种生理生态学方面的差异,实验共分为五部分:前三部分研究了荆条对于水分和光照的生理生态响应以及野外荆条叶片性状的时空变化,后两部分比较了荆条与其它灌木,尤其是酸枣的生理生态特性的差异。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理解灌木层共生物种的适应及生态位分化机制、随着演替的进行和未来的气候变化,物种组成可能的变化趋势,并为植被重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依据。 利用大棚内的控制实验,研究了荆条幼苗对于不同土壤水分含量的生理、形态方面的适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的加深,荆条幼苗的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最大量子产量等生理指标逐渐下降,但是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下降的程度并不一致,轻度水分胁迫下气孔因素对净光合速率的下降起主要作用,重度水分胁迫下非气孔因素起主要作用。荆条幼苗的生长高度、基径、冠幅、生物量产量均随着水分的减少而下降,轻度和中度水分胁迫并没有影响到荆条的相对生长速率,并且在轻度和中度水分胁迫下,生物量更多的分配于根中增强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在重度水分胁迫下,荆条幼苗的生长几乎停滞,新陈代谢受到影响,幼苗出现了萎蔫现象,小苗不得不将同化物更多的投资于叶片进行光合生产。总之,保证荆条成活和良好生长的关键是幼苗期的水分供应和管护。 利用遮阳棚和遮阳网,研究了荆条幼苗对于不同光照强度的适应机制,以及荆条幼苗对于林窗形成、人工伐林等因素带来的变化的光环境的适应。研究结果表明:荆条幼苗对于不同的光照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低光下提高光吸收效率,高光下避免光抑制。低光下的荆条叶片具有低的比叶重(LMA)、高的单位质量叶绿素(Chl)含量、低的叶绿素a、b比值,个体水平上更多的地上生物量分配,这可以保证其对光能的充分吸收利用。高光下的荆条叶片具有良好的热耗散能力,避免过量光量子对叶片的伤害。光照转换(光照增强)之后,荆条的老叶和新叶共同适应新的环境,老叶的生理指标恢复的比较完全,而比叶重只有部分的恢复,对于新叶来说,叶片的含水量升高,叶绿素含量明显升高,特别是低光-高光处理下的新生叶的最大量子产量提高,非光化学淬灭下降,说明叶片的健康度提高,这有可能是低光-高光刚处理时老叶会有严重的光抑制,新生叶的这种生理功能的提高是为了植株在个体水平上的适应。也正是由于在刚转换时存在着严重的光抑制,造成了低光-高光处理下生物量提高的并不是最多。 在野外选取了荆条典型的5个生长环境:林外、阔叶林林缘、阔叶林林下、针叶林林窗和针叶林林下,在不同的生长月份取样分析,研究了荆条叶性状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荆条叶片的主要生长期内,叶性状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取样地点,叶性状具有相似的时间变化规律。叶性状的空间变化主要是由于光照因素造成的,遮荫下的植株采取叶片尺度(低比叶面积)和细胞尺度(高Ch1/N和低Ch1 a/b)上的可塑性提高了光捕获的能力。叶性状的时间变化主要是由于与气候条件相关的土壤环境因子造成的,因此,当我们将采自不同时间(月份)的叶片放在一起分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采样时间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除了环境因子的影响,随着荆条的个体发育,叶性状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叶面积随着叶片生长而减小,说明由于富含碳的化合物的聚集和细胞壁的木质化而造成的叶片密度的增加;6月份叶片中的氮素更多的分配于叶绿素中,说明叶片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存在着氮分配的权衡。 利用形态学的测量手段,研究了荆条和酸枣对于水分和光照交叉作用的响应,研究表明:遮荫和干旱对于荆条幼苗形态的影响是正交的,对于酸枣幼苗形态的影响并不一定是正交的,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酸枣和荆条具有不同的光能捕获策略,酸枣具有发达的分枝而荆条的分枝很少,取而代之的是长的复叶柄,这对于降低荆条叶片的自遮荫非常重要。对于遮荫的环境,两个物种具有不同的叶片水平和个体水平上的适应策略,而对于干旱的环境,两个物种的叶片可塑性都比较低,主要采用叶间距减小和根冠比增加的方式来提高水分吸收及运输效率。短的叶柄和蜡质的叶片是酸枣提高干旱耐受性的重要性状。不同的形态学特性和对光照和水分不同的响应赋予了这两个物种不同的生态学特性,荆条的耐荫性更强一些而酸枣的耐旱性更强一些,这对于两者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的共存至关重要。 在大棚中盆栽了荆条、酸枣、扁担木、紫穗槐和火炬树五种暖温带常见灌木,比较了它们生理生态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荆条、酸枣、扁担木、紫穗槐、火炬树在相同的生长环境下体现出了不同的生理生态特性。从叶片生理的角度看,外来物种火炬树和紫穗槐表现出很好的光合优越性,并且对于瞬时变化的光强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这对于两者较好的利用光斑环境将非常有利,而荆条和酸枣对资源的利用比较保守,充分的利用正午的光照是荆条叶片生理的一大优势,扁担木的叶片有较强的气体交换能力,但是通过荧光分析,电子传递的最大值比较低而且正午过后荧光日变化的实际量子产量恢复值也比较慢,其叶片已经体现出来一些荫生性。叶片的结构性状与生理性状往往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扁担木叶片的比叶重,叶绿素a、b的比值都最小,印证了扁担木叶片的荫生性。紫穗槐的支撑结构分配比例最高,这样更有利于支撑其运动的叶片。紫穗槐和火炬树高的光合能力和良好的耐旱能力是两个外来种能够定居下来的重要原因。良好的种子扩散能力、保守的光能利用策略、较强的干扰后恢复能力使得荆条成为暖温带地区的广布优势种。 总之,荆条从叶片尺度到整株尺度、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生理生态特性以及对于水分和光照良好的适应机制,使其成为暖温带灌木层的广布优势种。荆条叶性状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同样体现了其对环境因子的良好适应和调节能力。荆条和酸枣这两种具有不同叶片类型的物种,对于水分和光照的响应差异造成了两者生态位的分化。荆条、酸枣、紫穗槐、火炬树和扁担木具有不同的生理生态特性,这对于植被恢复中物种的选择和灌木层物种的分布、演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荆条 酸枣 扁担木 紫穗槐 火炬树 水分 光照 生理生态学 叶性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Q945
【目录】:
  • 摘要12-15
  • ABSTRACT15-19
  • 符号说明19-21
  • 第一章 前言21-37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21-26
  • 1.1.1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干旱加重21-22
  • 1.1.2 光环境的异质性和扰动22-24
  • 1.1.3 灌木在森林生态系统和植被恢复中的作用24-25
  • 1.1.4 灌木外来物种的引进25-26
  • 1.1.5 研究意义26
  • 1.2 植物生理生态学相关研究进展26-34
  • 1.2.1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方法26-31
  • 1.2.2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对象31-34
  • 1.3 研究物种介绍及研究进展34-37
  • 1.3.1 研究物种简介34-35
  • 1.3.2 研究物种的研究进展35-37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实验方法及技术路线37-49
  • 2.1 研究区概况37-38
  • 2.2 研究内容38-39
  • 2.3 实验方法39-48
  • 2.3.1 野外样地的选取及实验设计39
  • 2.3.2 大棚内控制实验设计39-40
  • 2.3.3 测量指标及测量方法40-48
  • 2.4 技术路线48-49
  • 第三章 荆条对水分胁迫的生理生态学响应49-63
  • 3.1 实验方法50-53
  • 3.1.1 实验设计50
  • 3.1.2 测量方法50-53
  • 3.1.3 数据分析53
  • 3.2 实验结果53-55
  • 3.2.1 水分胁迫对叶片形态指标的影响53
  • 3.2.2 水分胁迫对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53-55
  • 3.2.3 水分胁迫对整株生长指标的影响55
  • 3.2.4 水分胁迫对整株生物量产量和分配的影响55
  • 3.3 讨论55-62
  • 3.4 结论62-63
  • 第四章 荆条对不同光强及变换的光照条件的响应63-75
  • 4.1 实验方法64-66
  • 4.1.1 实验设计64
  • 4.1.2 测量方法64-65
  • 4.1.3 数据分析65-66
  • 4.2 实验结果66-72
  • 4.2.1 荆条生长力观察66
  • 4.2.2 叶性状及生物量对于遮荫的响应66
  • 4.2.3 叶性状对于变换的光强的响应66-71
  • 4.2.4 生物量及分配对于变换的光强的响应71-72
  • 4.3 讨论72-74
  • 4.3.1 荆条对不同光强的响应72-73
  • 4.3.2 荆条对变换的光强的响应73-74
  • 4.4 结论74-75
  • 第五章 荆条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叶性状的季节交化75-90
  • 5.1 实验方法76-79
  • 5.1.1 实验设计76-77
  • 5.1.2 测量方法77-79
  • 5.1.3 数据分析79
  • 5.2 实验结果79-82
  • 5.2.1 环境因子时间和空间的变化79-80
  • 5.2.2 叶性状的时间变化80
  • 5.2.3 叶性状的空间变化80-82
  • 5.3 讨论82-89
  • 5.4 结论89-90
  • 第六章 荆条与酸枣对光照和水分协同作用的响应90-108
  • 6.1 实验方法91-94
  • 6.1.1 实验设计91-92
  • 6.1.2 测量方法92-93
  • 6.1.3 数据分析93-94
  • 6.2 实验结果94-103
  • 6.2.1 不同处理下生物物候学观察94
  • 6.2.2 叶片形态对光照和水分胁迫的响应94-96
  • 6.2.3 茎形态对光照和水分胁迫的响应96-99
  • 6.2.4 生长指标对光照和水分胁迫的响应99
  • 6.2.5 生物量分配对光照和水分胁迫的响应99-103
  • 6.3 讨论103-107
  • 6.3.1 遮荫和干旱的交互作用103
  • 6.3.2 两个物种对光照和水分响应的比较103-107
  • 6.4 结论107-108
  • 第七章 荆条与暖温带其它常见灌木的比较研究108-127
  • 7.1 实验方法109-112
  • 7.1.1 实验设计109
  • 7.1.2 测量方法109-112
  • 7.1.3 统计分析112
  • 7.2 实验结果112-121
  • 7.2.1 物种间叶片结构性状的比较112-115
  • 7.2.2 物种间叶片生理性状的比较115-120
  • 7.2.3 生物量分配的比较120-121
  • 7.3 讨论121-126
  • 7.3.1 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策略121-124
  • 7.3.2 外来物种的特性124-125
  • 7.3.3 物种的分布及演替趋势125-126
  • 7.4 结论126-127
  •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127-131
  • 8.1 结论127-129
  • 8.2 本论文的创新点129
  • 8.3 本研究的不足129-130
  • 8.4 建议130-131
  • 8.4.1 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130
  • 8.4.2 对植被保护和植被重建的建议130-131
  • 参考文献131-155
  • 致谢155-15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目录158-160
  • 实验图片160-16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62-163
  • 已发表的SCI论文复印件163-20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长期模拟升温对滩涂湿地芦苇生长和光合的影响    祁秋艳

利用普通扫描仪精确测量叶面积的技术及方法    骆郴;贾亚敏;刘彤;魏鹏;

盐胁迫对紫穗槐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闫永庆;朱虹;刘兴亮;石溪婵;祖元刚;

植物叶面积的快速精确测定方法    刘关君,王大海,郭晓瑞,杨传平,姜静,冯昕

太白红杉分枝格局的可塑性研究    赵相健,王孝安

刺槐叶绿素荧光特性的研究    曹军胜;刘广全;

植物根系吸水模型研究进展    吉喜斌;康尔泗;陈仁升;赵文智;金博文;张智慧;

干旱胁迫下胡杨茎流日变化分析——以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为例    何斌;李卫红;陈永金;徐长春;袁素芬;

植物对气候变化生理生态响应的不确定性分析    李明财;朱教君;孙一荣;

重视乡土灌木树种驯化,恢复高原原生森林植被    徐生旺;

阔叶树叶面积测量方法的比较和评价    柯娴氡;古丽红;周艳玲;

野生酸枣抗旱性研究    刘学师

水土保持灌木—荆条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初步研究    张春霞

酸枣的护坡性能及种子萌发研究    江涛

优良护坡植物—荆条的种子萌发及护坡性能研究    王晓蓓

重金属Pb、Cd在石灰性褐土上对小白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郭晓燕;袁玲;

不同钾肥品种及用量对香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崔荣宗;杨果;李彦;魏建林;姜国志;

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策略    安志兰;郭笃发;褚栋;刘国霞;范仲学;

三种枣树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    徐伟红;郭卫华;徐飞;王仁卿;

黑核桃砧和本砧香铃核桃的光合特性初探    赵红军;魏海蓉;姜涛;李勃;刘庆忠;

流动注射分析法分析土壤有效磷试验    赵春芝;张守仕;王超;刘连航;陈利平;刘荣宁;

三种不同衰老类型牡丹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    周梅;赵炎;盖树鹏;郑国生;

莘县保护地土壤养分含量与盐渍化状况分析    王连祥;闫传胜;袁方耀;张学锋;

遮阴后不同小麦品种(系)旗叶光系统Ⅱ(PSⅡ)对强光的响应    郭峰;田纪春;孟庆伟;赵世杰;

不同栽培基质对甜瓜品质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姚玉敏;王秀峰;于喜艳;杨凤娟;史庆华;

安徽沿淮地区几种类型土壤的电荷性质研究    李孝良;于群英;纵艳芝;

Nutrismart生态肥中微生物释放硅的效果    甘旭华;唐欣昀;Raymond Liu;

安徽省部分水稻土中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孝良;孙莉;于群英;

美盛肥料对油菜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张祥明;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    王家嘉;李录久;吴萍萍;

安徽省主要土壤铅含量及其与小麦幼苗生长相关性研究    常江;杜艳;姚艳娟;

石榴果实发育中营养物质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程竞卉;吴兴恩;张莹;杨荣萍;武绍波;李文祥;

水肥一体化对生姜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刘虎成;徐坤;

温室弱光条件下6个百合品种光合性能的比较研究    刘瑞峰;贾桂霞;曹玲玲;

五种野生宿根花卉的耐阴性研究    袁慧红;陈菁珏;吴昀;郑日如;常乐;夏宜平;

我国葡萄根瘤蚜遗传分化研究及翅型分化相关基因的筛选    孙庆华

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养分动态及其利用效率研究    张凯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赵锦梅

荒漠植物红砂、白刺和沙拐枣抗旱指标及抗旱性综合评价研究    种培芳

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    贺春燕

延迟荧光信息处理技术在植物光合及逆境生理检测中的应用    李瑛

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润元

讨赖河流域水资源演变及其合理配置研究    王雄师

高山离子芥再生苗响应低温和干旱的生理机制研究    李玉华

绿洲棉田磷素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机理和技术研究    陈波浪

铁锰硅对凤眼莲生物质结构的影响    武少伟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砷污染地下水修复的渗透反应墙材料筛选及除砷机理研究    马琳

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    倪玲珊

不同油菜品种硼吸收利用差异与细胞壁组分关系的研究    潘媛

江汉平原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宁大伟

施用工程菌和草木灰对污染土壤Cd形态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朱小娇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污泥污染土壤中接种AM真菌对紫云英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费云舟

鄂南棕红壤区施用石灰对桃园土壤和树体营养的效应研究    蔡东

5年模拟增温后矮嵩草草甸群落结构及生产量的变化    李英年,赵亮,赵新全,周华坤

高山树线交错带的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    杨振林;石培礼;

湿地与全球环境变化    孟宪民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王为民,王晨,李春俭,林伟宏

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叶的形态解剖学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刘全宏,王孝安,田先华,肖娅萍

几个猕猴桃品种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符军,王军,高建社,王涤涛

全球变化的生态系统适应性    周广胜,许振柱,王玉辉

浙江天童常见种幼苗的光合特性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储存    赵镭;杨海波;王达力;张娜;王希华;

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科学事实和研究进展——IPCC第一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初步解读    

芦苇形态结构对黄河三角洲不同生境的响应    韩鹏;吴耿;吴勇泉;项俊;余龙江;

植物行为特性建模及可视化仿真技术研究    陆声链

亚高山林线复合群落优势植物的光合特性以及对模拟升温的响应    张力

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典型优势物种物候与生长对模拟增温的初期响应    徐振锋

崇明东滩围垦芦苇生长和繁殖对大气温度升高的响应    石冰

黄刺玫插穗生根能力及其机理的探讨    汪天,许成林,何云核

茶树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及其恢复研究    韦朝领,江昌俊,陶汉之,宛晓春

林隙辐射特点与林隙更新研究进展(综述)    刘西军,吴泽民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

应用热脉冲技术对胡杨和柽柳树干液流的研究    张小由,龚家栋,周茂先,司建华

河西走廊中部沙漠植物δ~(13)C值的特点及其对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    苏培玺,陈怀顺,李启森

乌鲁木齐河源区不同海拔的火绒草叶片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    安黎哲,戴怡龄,陈拓,徐世健,张满效,刘艳红,程国栋

热脉冲技术在确定胡杨幼树干液流中的应用    司建华,冯起,张小由

长枝修剪对桃树生育状况的影响    杜宗绪,李绍华,张洪,周彦明,高克超

灰色系统模型在树木物候预报中的应用    郭玉生

利用英国CRU资料重建华北地区百年蒸发量及变化分析    罗健;荣艳淑;

皇藏峪的植物资源    张爱存

东亚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起源    朱华

试论我国暖温带的北界    郭康;

从地植物学角度试论河南省境内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问题    张金泉

怀柔山区灌丛群落数量分类    奚为民

山西霍山森林群落林下物种多样性研究    茹文明,张金屯,毕润成,张峰,张桂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中侏罗统延安组植物群与古气候分析    葛玉辉;孙春林;刘茂修;

安徽省大别山区的植被及其地理分布纪要    单人驊,刘昉勋

秦岭淮河线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的地位    王银峰

怀柔山区落叶阔叶灌丛植被特征分析    奚为民

中国暖温带中部山区主要自然植被类型    高贤明;王巍;李庆康;马克平;陈灵芝;

异质化暖温带森林景观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性质    刘世梁;马克明;傅伯杰;康永祥;张洁瑜;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    

外来种火炬树生物入侵研究进展    孙天旭;张川红;郑勇奇;鲁法典;

江苏药用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前景    任全进;李冬玲;阮有鹏;姚淦;

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蝶类及区系初报    王洪建;

露伊莎、西玛杨引种研究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研所各省露伊莎、西玛引种协作组;

火炬树同工酶分析    麦秀兰;宋玉霞;毛丽萍;

火炬树育苗造林技术    马晓平;张志宏;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16种植物叶片的生态解剖学特征    张铮;刘彩凤;程晓庆;钱宝云;史刚荣;

火炬树引进北京成危害?    本报记者 王夕 孙燕燕

火炬树育苗技术    承德市林木种苗管理站 郭欣荣

火炬树威胁北京生态    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火炬树    微风

火炬树的播种    杨凌金道种苗站 刘原

火炬树适合北京绿化    董保华   

有序 有限 有控地发展火炬树    本报记者 骆会欣

荆条编就致富路    韩学广本报记者 赵亮

平阴县发现一火炬树变种    姜广国

火炬栽培管理技术    华北油田华美综合服务处园林植物引种基地 邓运川

暖温带5种常见灌木对水分和光照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    杜宁

中国东部暖温带地区土壤中暗色丝孢菌分类研究    刘会梅

煤矸石山生态重建中的植被演替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互作用    张建彪

迎春樱居群变异与繁殖生物学研究    南程慧

氮沉降对麻栎和刺槐的生理生态特征及种间关系的影响    丁文娟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机理与构建模式    张明如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自然恢复植被特征及恢复模式构建    杨宁

银杏、火炬树活性成分及其抗螨性研究    李中新

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研究    闫晓云

陕北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生物学特性与天然化发育评价    王梅

水土保持灌木—荆条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初步研究    张春霞

火炬树适生区预测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入侵风险评估    杜中修

火炬树表型可塑性、克隆整合性及克隆繁殖性研究    李国会

火炬树抗逆性及克隆竞争能力的研究与评价    张传芹

扬州地区新农村绿化模式研究    冉冉

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灌木层物种对辽东栎更新的影响    郭江超

豫南木本园林植物季相特征及植物造景初探    陈轶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灌木层在群落生产力中的地位及其与更新的关系    刘文慧

鹫峰地区松栎混交群落特征及城市模拟建植研究    冉潇

暖温带优势灌木蒸腾节律的实验研究    刘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