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高效利用玉米秸秆的产氢菌种及其产氢性能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16:18
热度:

高效利用玉米秸秆的产氢菌种及其产氢性能研究【摘要】:随着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使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已成为世界性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秸秆是一种丰富的农业

【摘要】: 随着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使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已成为世界性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秸秆是一种丰富的农业废弃物、因其具有充足的供应和低廉的价格,若利用微生物技术将其转化为氢气,既能降低产氢成本,又能使废弃物得到资源化,从清洁能源开发和废物利用的角度都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秸秆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构成,其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是可发酵性碳水化合物,可在微生物或酶的作用下将其转化为糖后再供微生物利用生成燃料氢气。但目前以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燃料研究中多数只强调对纤维素组分的转化利用,而半纤维素组分则作为废弃物处理,既造成环境污染,又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在纤维素物质转化过程中,纤维素酶解技术存在的主要障碍是纤维素酶活力较低、生产成本较高。针对目前制约秸秆木质纤维原料生物转化产氢研究中的主要技术瓶颈,本研究进行了戊糖发酵产氢菌和纤维素降解产氢菌的分离筛选,并分别考察了其利用半纤维素水解液和纤维素物质发酵产氢性能,同时结合预处理技术建立了玉米秸秆高效利用组合体系,论文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分离获得一株高效戊糖发酵产氢菌Thermoanaerobacterium thermosaccharolyticum W16,该菌在碳源浓度10g/L,温度60oC,初始pH 6.5条件下,利用葡萄糖和木糖的最大比产氢率和产氢速率分别为2.42mol H2/mol glucose、12.9mmol H2/L·h和2.19mol H2/mol xylose、10.7 mmol H2/L·h。同时探讨了该菌同步发酵葡萄糖木糖混合糖产氢代谢特性,研究表明菌株W16能同时利用葡萄糖和木糖发酵产氢,但葡萄糖的代谢速率快于木糖的代谢速率。预处理水解液中常见抑制物影响试验表明菌株W16具有较强的乙酸钠和酚类化合物香兰素的耐受能力,而对呋喃衍生物糠醛、羧甲基糠醛和酚类化合物紫丁香醛较敏感。 利用响应曲面法优化玉米秸秆半纤维素稀酸水解条件,在酸浓度1.69%、处理时间117min最优水解条件下,玉米秸秆中半纤维素的脱除程度达80.5%,水解液中木糖、阿拉伯糖和葡萄糖含量分别为9.11g/L、1.85g/L和0.88g/L。半纤维素水解液产氢性能表明菌株W16能有效利用半纤维素水解液进行发酵产氢,水解液含有的乙酸糠醛等副产物没有对其产生抑制作用。 建立了嗜热厌氧纤维素降解产氢菌的筛选方法,并获得了一株具有良好纤维素降解产氢能力的菌株Thermoanaerobacterium thermosaccharolyticum M18。该菌能有效利用微晶纤维素、木聚糖、纤维素滤纸发酵产氢,也能利用未经处理的天然木质纤维原料玉米秸秆、稻草和玉米芯产氢。在碳源浓度为5g/L的微晶纤维素粉和玉米秸秆粉培养基中其产氢能力及对底物的降解率分别为44.5mmol/L(243.7ml/g-微晶纤维素)、8.45mmol/L(80.2ml/g-玉米秸秆)和81.9%、47.2%。纤维素酶学特性分析表明菌株M18所产纤维素酶为诱导酶,只有在纤维素类物质的诱导下才能产生,不同细胞组分酶活性检测表明其所产纤维素酶主要分布在细胞外。 借助SEM、FTIR、XRD、13C-NMR、GC-MS分析手段及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酶活测定全面、系统的解析了菌株M18对玉米秸秆的降解特性,得出了菌株M18诱导产酶的过程也是秸秆降解的过程,明确了其在秸秆降解过程中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优势,并且半纤维素的降解优先于纤维素的降解,在降解过程中,纤维素分子内氢键发生断裂,纤维素结晶区和非结晶区都遭到破坏,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在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后而被菌株M18直接利用并进一步发酵产生氢气,同时也表明木质素的存在是制约秸秆生物转化的主要障碍。 针对秸秆中木质素的存在影响了菌株M18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生物转化效率针,通过比较不同预处理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机理,采用氢氧化钠预处理技术对玉米秸秆进行脱木素,预处理后得到纤维素固体残渣和碱溶半纤维素糖类水溶液两部分。利用戊糖发酵菌W16和纤维素降解菌M18各自优势将碱溶半纤维素糖类的回收利用与固体残渣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氢气转化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实现了玉米秸秆的高效转化。与未经处理的玉米秸秆相比,其产氢量提高了36.8%。 【关键词】:秸秆 生物制氢 Thermoanaerobacterium thermosaccharolyticum 戊糖发酵 纤维素降解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7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7
  • 第1章 绪论17-41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7-18
  • 1.1.1 课题来源17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7-18
  • 1.2 氢能与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18-24
  • 1.2.1 氢的优越性及制取方法18-19
  • 1.2.2 发酵法生物制氢研究19-22
  • 1.2.3 高温发酵生物制氢研究22-23
  • 1.2.4 发酵法生物制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3-24
  • 1.3 秸秆生物质资源及其应用24-28
  • 1.3.1 秸秆的结构与组成24-28
  • 1.3.2 秸秆的利用现状28
  • 1.4 秸秆的生物转化28-31
  • 1.4.1 秸秆降解微生物28-29
  • 1.4.2 嗜热厌氧纤维素降解菌29-30
  • 1.4.3 纤维素降解酶系统30-31
  • 1.5 利用秸秆生物质发酵产氢31-39
  • 1.5.1 秸秆纤维原料的预处理31-34
  • 1.5.2 秸秆水解液发酵产氢34-36
  • 1.5.3 秸秆纤维素发酵产氢36-38
  • 1.5.4 秸秆生物转化氢气技术前景38
  • 1.5.5 秸秆发酵产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38-39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39-41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41-57
  • 2.1 试验材料41-43
  • 2.1.1 菌种来源41
  • 2.1.2 玉米秸秆来源41
  • 2.1.3 试验装置41-42
  • 2.1.4 主要仪器设备42
  • 2.1.5 培养基配制42-43
  • 2.2 试验方法43-48
  • 2.2.1 产氢细菌的富集驯化43
  • 2.2.2 产氢细菌的分离筛选43-44
  • 2.2.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44-45
  • 2.2.4 产氢细菌的鉴定45-47
  • 2.2.5 间歇发酵产氢试验研究47-48
  • 2.2.6 秸秆氢氧化钠预处理48
  • 2.3 分析方法48-57
  • 2.3.1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48-49
  • 2.3.2 纤维素酶活和半纤维素酶活的测定49-53
  • 2.3.3 不同细胞组分制备及酶活分析53
  • 2.3.4 玉米秸秆原料成分分析53-54
  • 2.3.5 玉米秸秆降解过程中的形态观察54
  • 2.3.6 玉米秸秆降解过程中的结构分析54-55
  • 2.3.7 发酵液GC-MS分析55
  • 2.3.8 发酵产物的分析55-57
  • 第3章 戊糖发酵产氢菌的选育及其利用半纤维素水解液发酵产氢性能57-85
  • 3.1 引言57
  • 3.2 戊糖发酵产氢细菌的富集57-58
  • 3.3 戊糖发酵产氢细菌的分离筛选58
  • 3.4 戊糖发酵产氢细菌的鉴定58-62
  • 3.4.1 菌株的形态学特征58-59
  • 3.4.2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59-60
  • 3.4.3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60-62
  • 3.5 戊糖发酵产氢菌W16 的生长及产氢特性62-75
  • 3.5.1 利用不同碳源产氢能力62-63
  • 3.5.2 有机氮源对生长及产氢的影响63-64
  • 3.5.3 温度对生长及产氢的影响64-65
  • 3.5.4 初始pH对生长及产氢的影响65-66
  • 3.5.5 初始木糖浓度对生长及产氢的影响66-67
  • 3.5.6 利用不同浓度比葡萄糖木糖混合糖发酵产氢特性67-72
  • 3.5.7 水解液衍生物对菌株W16 生长及产氢的影响72-75
  • 3.6 菌株W16 利用半纤维素水解液发酵产氢性能75-83
  • 3.6.1 半纤维素水解液的制备75-82
  • 3.6.2 半纤维素水解液发酵产氢能力82-83
  • 3.7 本章小结83-85
  • 第4章 纤维素降解产氢菌的选育及其利用纤维素发酵产氢性能85-107
  • 4.1 引言85-86
  • 4.2 纤维素降解产氢细菌的富集86-88
  • 4.3 纤维素降解产氢细菌的分离筛选88-89
  • 4.4 纤维素降解产氢细菌的鉴定89-93
  • 4.4.1 细菌的形态学特征89-90
  • 4.4.2 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90-91
  • 4.4.3 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91-93
  • 4.5 纤维素降解产氢菌M18 产氢特性93-98
  • 4.5.1 不同碳源产氢能力93-95
  • 4.5.2 M18 降解纤维素产氢影响因子95-98
  • 4.6 M18 产纤维素酶的特性分析98-99
  • 4.6.1 不同底物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98
  • 4.6.2 纤维素酶表达的细胞部位98-99
  • 4.7 M18 直接转化纤维素产氢代谢特征99-104
  • 4.7.1 M18 降解纤维素的生物学特性99-100
  • 4.7.2 M18 直接转化纤维素产氢的动力学特性100-104
  • 4.8 M18 与现有纤维素降解产氢菌的差异104-106
  • 4.9 本章小结106-107
  • 第5章 玉米秸秆为原料生物转化产氢研究107-135
  • 5.1 引言107-108
  • 5.2 T. thermosaccharolyticum M18 直接利用玉米秸秆发酵产氢108-124
  • 5.2.1 M18 直接发酵玉米秸秆产氢性能108-109
  • 5.2.2 发酵过程中玉米秸秆的降解特性109-120
  • 5.2.3 发酵过程中产酶的变化120-122
  • 5.2.4 M18 降解玉米秸秆产氢机制的分析122-124
  • 5.3 预处理强化玉米秸秆发酵产氢124-133
  • 5.3.1 玉米秸秆预处理条件的确定124-128
  • 5.3.2 M18 利用预处理后玉米秸秆残渣发酵产氢128-130
  • 5.3.3 W16 利用预处理洗脱液中半纤维素糖类发酵产氢130-132
  • 5.3.4 NaOH预处理强化玉米秸秆产氢能力分析132-133
  • 5.4 本章小结133-135
  • 结论135-138
  • 参考文献138-15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152-155
  • 致谢155-156
  • 个人简历15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微生物来源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氢的影响    宋玉;

连续流发酵条件下不同发酵类型产氢细菌的产氢特性分析    张露思;任南琪;高磊;郑国香;

稀酸水解玉米秸秆两步发酵联产纤维素乙醇和氢气    潘春梅;杏艳;樊耀亭;

    

    

    

    

    

    

    

光合细菌产氢机制的初步研究    杨素萍;曲音波;钱新民;

高效产氢菌种Biohydrogenbacterium R3 sp.nov.连续流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的研究    陈红;李永峰;徐菁利;邓婕璇;郜爽;

利用农林废弃物发酵产氢的研究    刘旭;马春红;李晓煜;何晓棣;甄占萍;吴哲;王立安;贾银锁;

利用厨余进行厌氧发酵产氢的研究    刘艳;黄晓婷;吴畏;

木质纤维素产氢菌筛选及其产氢能力    王爱杰;辛亮;高灵芳;任南琪;史英君;包红旭;

污泥预处理对提油后藻渣产氢的影响    杨智满;郭荣波;

碳源、氮源及碳/氮比值对发酵产氢细菌RF-9产氢性能的影响    郑国香;任南琪;钟溢键;李小玲;吴川福;周湘良;

汽爆秸秆好氧厌氧交替发酵制氢    陈洪章;王岚;李冬敏;

污泥和水葫芦混合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分析    程军;潘华引;戚峰;周俊虎;刘建忠;岑可法;

厌氧发酵过程数学模型研究    何光设;蒋恩臣;

城市水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仲科

高效利用玉米秸秆的产氢菌种及其产氢性能研究    曹广丽

高效利用玉米秸秆的产氢菌种及其产氢性能研究    曹广丽

厌氧发酵产氢菌筛选及产氢菌突变体库构建    刘洪艳

不同代谢类型细菌的产氢效能及作用机制研究    张露思

同步代谢秸秆木糖和葡萄糖的产氢新菌种及其产氢特性    许继飞

同步代谢秸秆木糖和葡萄糖的产氢新菌种及其产氢特性    许继飞

生物质暗发酵和光发酵耦合产氢的机理研究    苏会波

光发酵细菌的选育及其与暗发酵细菌耦合产氢研究    刘冰峰

L-半胱氨酸对细菌产氢过程的促进作用    谢天卉

Klebsiella pneumoniae ECU-15菌株暗发酵产氢过程分析及其利用木质纤维素水解液的实验研究    牛坤

产氢菌的分离鉴定及产氢条件的优化    张娜

高效发酵产氢菌的筛选及产氢研究    宋厉芸

营养和环境因子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产氢的影响    张磊

发酵产氢菌的分离及其产氢研究    马生华

农作物秸秆光合细菌产氢原料的乙酸预处理技术实验研究    申翔伟

混合菌厌氧发酵制氢工艺研究    汪同嘉

厌氧发酵产氢反应器连续运行及产氢菌的分离鉴定    秦丹

暗发酵生物产氢系统的参数优化    吴黎阳

秸秆与粪便预混处理技术及产氢实验研究    冯宜鹏

高效产氢菌株筛选及厌氧发酵条件优化    刘合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