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中国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气态、颗粒态污染物排放特征的实验室模拟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15:01
热度:

中国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气态、颗粒态污染物排放特征的实验室模拟【摘要】:生物质燃烧排放的大量气溶胶(气体和颗粒物组分),其对全球大气环境、全球气候系统及生态系统的改变都会产生重要的影

【摘要】: 生物质燃烧排放的大量气溶胶(气体和颗粒物组分),其对全球大气环境、全球气候系统及生态系统的改变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资源拥有量居世界首位。有研究表明在中国农作物秸秆燃烧对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气态污染物、颗粒物污染物贡献最多。本论文针对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气溶胶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环境和气候影响的重要因素,而且其对我国区域环境和气候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还在不断的变化。很显然,目前要解决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的气溶胶所造成的区域环境效应和气候效应这一难题,须从实验室模拟研究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气溶胶的排放特征开始。基于上述思路,我们自行设计建造了可以模拟农家灶台和田间露天燃烧的燃烧炉,借助于大型气溶胶烟雾箱和先进的表征测量系统手段,深入研究了中国三大主要农作物秸秆-水稻秸秆、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燃烧排放的气态污染物、新鲜颗粒物的排放特征以及排放的新鲜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和粒径成长特征,还分析考察了气体和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和烷基多环芳烃的排放特征。本论文主要包括三大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为通过对中国三大农作物秸秆-水稻、玉米和小麦秸秆-进行燃烧实验得到了燃烧排放的气态污染物(CO、CO_2、NO_x)的排放因子,排放比和燃烧效率。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在明火充分燃烧的条件下,气态污染物CO的排放因子分别为64.2,141.2和114.7 gkg~(-1);CO_2排放因子分别为791.3,1557.9和1261.5 g kg~(-1);NO_x排放因子分别为1.81,1.12和1.28 g kg~(-1)。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燃烧排放的CO相对于CO_2的排放比ER_(CO/CO2)分别为0.081,0.091和0.091,NO_x相对于CO_2的排放比ER_(NOx/CO2)分别为0.0019,0.0007和0.0010;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燃烧所得的改性燃烧效率MCE分别为0.93,0.92和0.92。并且研究确定了中国2004年三种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的气态污染物(CO、CO_2、NO_x)的排放清单和排放强度地理分布特征。中国2004年因三种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的气态污染物CO,CO_2和NO_x总量分别为2.3×10~7,2.5×10~8和2.8×10~5t左右。三种气态污染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排放强度最高的省份分别是山东省、河南省和江苏省。 第二部分为通过对中国三大农作物秸秆-水稻、玉米和小麦秸秆-进行燃烧实验得到了燃烧排放的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和粒径成长特征。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的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呈现出单峰对数正态拟合分布特征,小麦秸秆燃烧排放的颗粒物的初始个数浓度粒径峰值出现在47 nm附近,而水稻和玉米秸秆燃烧排放的颗粒物的初始个数浓度粒径峰值分别出现在102 nm,155 nm附近。在粒径成长过程中考察了粒径成长速率。在4小时老化过程中,水稻秸秆燃烧排放的颗粒物平均成长速率为40 nm h~(-1),玉米秸秆燃烧排放的颗粒物平均成长速率为38 nm h~(-1),小麦秸秆燃烧排放的颗粒物平均成长速率为26 nm h~(-1)。 此外,还得到了三种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的颗粒物的数目排放因子和质量排放因子,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燃烧排放的颗粒物的数目排放因子分别为(1.64±0.1)×10~(13),(1.4±0.1)×10~(13)和(1.74±0.1)×10~(13)particles kg~(-1);质量排放因子分别为(2.64±0.5)×10~5,(1.1±0.3)×10~5和(3.9±0.6)×10~5μg kg~(-1)。研究确定了中国2004年三种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的新鲜颗粒物的排放清单和排放强地理分布特征。中国2004年由三种农作物秸秆(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燃烧向大气排放的新鲜颗粒物的总量约1.3吨。排放强度最大的省份是山东省。 第三部分为通过对中国三大农作物秸秆-水稻、玉米和小麦秸秆-进行燃烧实验分别得到了燃烧排放的气相中和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和烷基多环芳烃的排放因子,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燃烧排放的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PAHs)的排放因子分别为1.64、0.93和0.72 mg kg~(-1),烷基多环芳烃(APAHs)的排放因子分别为0.24、0.27和0.28 mg kg~(-1);而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燃烧排放的气相中的多环芳烃(PAHs)的排放因子分别为3.62、0.81和0.65 mg kg~(-1),烷基多环芳烃(APAHs)的排放因子分别为1.01、0.35、0.66 mg kg~(-1)。并结合所得的排放因子研究确定了中国2004年三种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的多环芳烃和烷基多环芳烃的排放清单和排放强度地理分布特征。中国2004年因三种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的多环芳烃(PAHs)及烷基多环芳烃(APAHs)的总量分别为1088吨和379吨。多环芳烃(PAHs)及烷基多环芳烃(APAHs)排放强度最高的省份是河南省、山东省和江苏省。 以上三大部分研究内容是基于我国三种农作物秸秆燃烧的实际情况,分析考察了其燃烧排放的气态污染物、颗粒物和多环芳烃及烷基多环芳烃的排放特征。详细分析了气态污染物、颗粒物和多环芳烃及烷基多环芳烃的排放因子、排放清单及排放强度地理分布,同时还分析了燃烧排放的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粒径成长特征。以便可以更好的揭示生物质燃烧源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和环境效应,为研究区域气候模型设计和气候变化模拟提供基础数据,进一步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支撑,为国家的气候和环境外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气溶胶烟雾箱 农作物秸秆 气态污染物 颗粒物 多环芳烃 烷基多环芳烃 排放特征 粒径分布特征 粒径成长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51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24
  • 1.1 大气气溶胶9-11
  • 1.1.1 大气气溶胶的概念及研究发展趋势9-10
  • 1.1.2 大气气溶胶的研究项目10-11
  • 1.2 气态污染物(CO_2、CO、NO_x)11-12
  • 1.3 气溶胶颗粒物12-15
  • 1.4 多环芳烃和烷基多环芳烃15-18
  • 1.5 生物质燃烧18-20
  • 1.6 我国生物质燃烧现状20-21
  •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1-22
  •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22-24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分析研究方法24-36
  • 2.1 气体和颗粒物采样实验装置系统24-25
  • 2.2 多环芳烃及烷基多环芳烃采样实验装置系统25
  • 2.3 宽范围颗粒物分光仪(WPS)25-28
  • 2.3.1 流量控制27
  • 2.3.2 微分动态分析仪(DMA)27
  • 2.3.3 凝结核计数器(CPC)27-28
  • 2.3.4 激光颗粒物分光计(LPS)28
  • 2.4 气体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28-29
  • 2.5 超临界流体萃取29-30
  • 2.6 PAHs和APAHs分析仪器和试剂30-31
  • 2.6.1 分析仪器30
  • 2.6.2 试剂30-31
  • 2.7 PAHs和APAHs的定性和定量31-34
  • 2.7.1 PAHs和APAHs的定性31-34
  • 2.7.2 PAHs和APAHs的定量34
  • 2.8 农作物秸秆燃烧试验34-36
  • 第三章 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气态污染物的研究36-51
  • 3.1 排放因子(EF)、排放比(ER)和燃烧效率(CE)36-37
  • 3.2 气态污染物(CO、CO_2和NO_x)的排放因子37-39
  • 3.3 CO和NO_x的排放比,燃烧效率39-40
  • 3.4 中国2004年三种农作物秸秆的产量估算40-42
  • 3.5 中国2004年因三种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的气态污染物的排放清单42-47
  • 3.6 中国2004年因三种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的气态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地理分布47-50
  • 3.7 小结50-51
  • 第四章 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颗粒物的粒径分布、成长特征及排放特征研究51-63
  • 4.1 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51-54
  • 4.2 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颗粒物粒径成长过程分析54-57
  • 4.3 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颗粒物的排放因子57-58
  • 4.4 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颗粒物的排放清单和排放强度58-61
  • 4.5 小结61-63
  • 第五章 农作物秸秆燃烧释放的多环芳烃及烷基多环芳烃63-77
  • 5.1 多环芳烃及烷基多环芳烃的定性分析63-64
  • 5.2 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的多环芳烃及烷基多环芳烃的浓度64-68
  • 5.2.1 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及烷基多环芳烃66-67
  • 5.2.2 气体中的多环芳烃及烷基多环芳烃67-68
  • 5.3 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的多环芳烃及烷基多环芳烃的排放因子68-71
  • 5.4 中国2004年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的多环芳烃及烷基多环芳烃排放清单估算71-74
  • 5.5 中国2004年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的多环芳烃及烷基多环芳烃排放强度地理分布74-75
  • 5.6 小结75-77
  • 第六章 结论77-81
  • 6.1 主要结论77-79
  •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79-81
  • 参考文献81-90
  • 附录: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90-91
  • 致谢91-92
  • 项目资助92-9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生命周期评价    赵兰;冷云伟;任恒星;李浩;

河南省夏季秸秆焚烧污染物排放量的估算与分析    郑有飞;田宏伟;陈怀亮;刘忠阳;邓伟;

2007年中国大陆地区生物质燃烧排放污染物清单    陆炳;孔少飞;韩斌;王秀艳;白志鹏;

沟埋还田不同埋草量对冬季稻田CO_2排放的影响    高文玲;卞新民;吴洁;郭伟;孙金福;李胜;杜磊;石建福;

生物质燃烧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田宏伟;邓伟;申占营;陈海波;杜子璇;

秸秆焚烧对南京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    苏继峰

东南亚地区生物体燃烧影响华南地区对流层臭氧垂直分布的个例分析    郑永光,朱佩君,陈尊裕,陈鲁言,崔宏,郑向东,赵琼,秦瑜

大气气溶胶性质及其卫星遥感反演    王耀庭,王桥,王艳姣,闾国年,黄丙湖

生物质燃烧对东南亚及中国南方对流层臭氧含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吴涧,蒋维楣,陈新梅,王卫国,郭世昌,谢应齐,刘红年

中国生物质燃烧排放SO_2、NO_x量的估算    田贺忠,郝吉明,陆永琪,周中平

火灾常见有害燃烧产物的生物毒理(Ⅰ)——一氧化碳、氰化氢    邱榕,范维澄

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高祥照,马文奇,马常宝,张福锁,王运华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生物质燃烧排放贡献的季节特征    郑晓燕,刘咸德,赵峰华,段凤魁,虞统,H.Cachier

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激光雷达探测    周军,岳古明,戚福第,金传佳,吴永华,熊黎明,陈毓红,窦根娣,胡欢陵

农林废弃物生物质燃烧特性的研究    邹玲;孙军;武俊峰;

生物质燃烧模式及燃烧特性的研究    闵凡飞,张明旭

淮河流域农业气候资源条件分析    王又丰,张义丰,刘录祥

UVB-辐射与酸雨胁迫对小白菜生理特性的影响    赵晓莉;郭照冰;汤莉莉;郑有飞;张慧;黄慧;

模拟酸雨对一串红·万寿菊种子萌芽的影响    范小美;

种植密度对春大豆茎杆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    翟云龙;章建新;

西安市采暖期PM_(2.5)污染状况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    李凯;张承中;周变红;

河北省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分析    高利伟;王方浩;马林;张卫峰;马文奇;张福锁;

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燃烧机理研究进展    刘圣勇;王艳锦;杨群发;王智展;郭前辉;杨国峰;王晓东;

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查找表法误差初步解析    曹琦;杨金梅;丁淑杰;

植物纤维墙体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盛莉;

卷烟纸对卷烟主流烟气中氢氰酸的影响    赵艺强;连芬燕;吴清辉;白雪平;苏明亮;黄朝章;

秸秆、蓝藻和餐厨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进展与探讨    翟志军;李俊;陈祥松;吴金勇;姚建铭;

淮南市碳排放定量核算研究    黄静;高良敏;

漯河市近53年气候变化特点分析及其应对措施    江清霞;惠付梅;葛战旗;董羽仑;

浅论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及在云南省和东南亚国家的应用潜力    甄恩明;蔡正达;王文红;

浅论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及应用潜力    甄恩明;蔡正达;王文红;

酶菌共降解玉米秸秆的研究    陈合;张强;

有机卤系阻燃剂火灾烟气的毒性影响评价    何翊;董希琳;吴立志;

地铁火灾应急救援关键技术初步研究    李钰;于君磊;

低酸催化水解稻草制备腐植酸的工艺研究    吕品;于志民;马献发;

稻壳燃烧特性对多孔材料烧成工艺的影响    马保国;王耀城;穆松;袁龙;

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    徐婷

中国温室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    王艳

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评价与控制研究    陈勇

森林生物灾害管理与法制研究    刘春兴

栽培管理措施和环境胁迫对柳枝稷生长特性和生物质品质的影响    李继伟

中国大气气溶胶中生物质燃烧的源追踪及灰霾的形成机制    邓丛蕊

远洋船基及上海地基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研究    张敏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物流能流分析及功能评价    高雪松

纤维素快速热解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    黄金保

中国主要生物质废物环境影响与污染治理策略研究    罗钰翔

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构建、菌群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    刘尧

基于火墙式火炕农村采暖系统的研究    朱俊亮

不同类型酸胁迫对云杉和多花黑麦草抗性生理的影响    马兰

亚热带典型植物对酸雨和氮沉降胁迫的高光谱响应研究    谢小赞

SAR和CALIPSO数据反演海面风速    韩延磊

MODIS遥感中国东部海区气溶胶光学厚度与现场测量数据的对比分析    李栋

膨化技术制备颗粒饲料的研究    臧艳茹

生物质综合利用CDM项目方法学应用研究    李威

稻草秸秆成分分离及其水解液的发酵制取乙醇研究    李钦凤

生物质还原磁化高磷赤铁矿脱磷及硫酸烧渣选铁实验研究    徐頔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体系及其对比分析    段宁;程胜高;

我国秸秆焚烧的现状危害与禁烧管理对策    毕于运;王亚静;高春雨;

南亚地区生物体燃烧对昆明地区对流层中下层臭氧浓度的影响    郑永光;陈炯;朱佩君;陈鲁言;陈尊裕;秦瑜;

中国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研究    张远航,邵可声,唐孝炎,李金龙

东南亚地区生物体燃烧影响华南地区对流层臭氧垂直分布的个例分析    郑永光,朱佩君,陈尊裕,陈鲁言,崔宏,郑向东,赵琼,秦瑜

应用查表法模拟区域对流层O_3、NO_x分布和演化的研究    朱彬,朱彬,肖辉,黄美元,李子华

华北平原秸秆焚烧火点的MODIS影像识别监测    胡梅;齐述华;舒晓波;陈良富;

“3S”技术在农作物秸秆焚烧监测中的应用    方萌;张鹏;徐喆;

农作物秸秆燃烧PM_(2.5)排放因子的研究    祝斌,朱先磊,张元勋,曾立民,张远航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物水平输送场特征分析    王艳;柴发合;刘厚凤;王永红;

采用CALIOP对一次秸秆焚烧后气溶胶光学特性的个例分析    蔡宏珂;周任君;王雨;傅云飞;郑媛嫒;

    

秸秆还田量的农田生态效应研究    强学彩

发电企业大气污染排放与治理策略研究    杨涛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低碳农业探讨——以河南省为例    陈涛;

农艺措施和保水剂对土壤蒸发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赵霞;黄瑞冬;李潮海;唐保军;常文风;

沈阳市固定燃烧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2007年排放清单研究    马奇涛;王宝庆;李涛;胡秋阳;白志鹏;

高炉混合喷吹农林剩余物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毕学工;饶昌润;彭伟;

稻草生物质炭对3种可变电荷土壤吸附Cd(Ⅱ)的影响    蒋田雨;姜军;徐仁扣;周立祥;

中国农村生物能源利用的CO_2排放量估算与空间分析    杨静;张培栋;

大兴安岭呼中区2010年森林火灾碳排放的计量估算    胡海清;魏书精;孙龙;

长三角地区秸秆焚烧污染物排放清单及其在重霾污染天气模拟中的应用    朱佳雷;王体健;邓君俊;姜爱军;刘冬晴;

4种温度条件下制备的稻草炭对环丙氨嗪的吸附特征    袁敏;姜军;赵安珍;徐仁扣;

秸秆集中深埋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扶明英;朱利群;李妍;卞新民;

室内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碳颗粒物和多环芳烃的排放因子及影响因素    沈国锋

秸秆生物质高温空气燃烧研究    李小民

江苏省农户秸秆综合利用的实证研究    王舒娟

黑龙江省森林火灾碳排放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魏书精

大气污染源排放颗粒物组成、有害组分风险评价及清单构建研究    孔少飞

中国CH_4柱浓度时空分布及排量研究    张国君

郑州市灰霾与PM_(2.5)污染水平及火电排放源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分析    徐艺斐

郑州市高新区大气颗粒物PM_(2.5)中金属元素分析及污染源解析    耿柠波

三种农业秸秆及其烟尘中正构烷烃、正构脂肪酸的组成特征研究    孙丽娜

陕西关中地区生物质能利用的环境影响及发展对策研究    洪雷

空气混合污染物对大鼠呼吸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    孙超

福建三明地区森林火灾碳排放研究    郭怀文

南阳市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史媛媛

稻草秸秆干发酵产沼气的生命周期评价    陈恒杰

成都市农村沼气利用模式的效益评价    陈成

瑞典、丹麦、德国和意大利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考察报告    史立山;

用零维能量平衡气候模型分析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辛国君

非球形轴对称粒子光散射的散射矩阵元素展开系数的数值计算    丁继烈,许丽生

沙尘暴的卫星遥感监测与减灾服务    孙司衡,郑新江

华北山区大气气溶胶的化学成份    王明星,吕位秀,任丽新,J.W.温切斯特

几种激光探测大气消光系数方法的比较    周诗健,陶丽君,朱文琴

北京冬春季节大气气溶胶化学成份的研究    佳丽新,J.W.温彻斯特,吕位秀,王明星

消光—小角散射法遥感气溶胶谱分布的实验研究    邱金桓,汪宏七,周秀骥,吕达仁

边界层大气气溶胶浓度与尺度谱分布的时空变化    游荣高,洪钟祥,吕位秀,够赵德山,孔琴心,朱文琴

激光探测沙暴过程中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分布    邱金桓,赵燕曾,汪宏七

稻秸热解过程中碱金属析出的实验研究    唐艳玲

国外散料装卸作业场所悬浮颗粒物排放因子研究概况    程健敏

谭裕沟隧道VOCs污染特征和排放因子研究    王玮,梁宝生,曾凡刚,刘红杰,叶慧海,潘志

城市次干道路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因子的测定    苏小芳,范炳全,黄远东,刘娟娟

应用模式计算机动车排放因子    何东全,郝吉明,贺克斌,傅立新

中巴车实测排放因子和MOBILE6预测值的对比分析    王文,于雷,刘娟,宋国华

厦门市机动车排放因子研究    王坚;

中国机动车排放模型的研究与展望    王歧东,丁焰

富康车实测尾气排放数据分析    刘宇;韩宝明;宋国华;于雷;

中国地区生物质燃烧释放的含碳痕量气体    庄亚辉,曹美秋,王效科,冯宗炜

国家机动车排污控制管理数据库系统    宁洁,汤大纲

成都市机动车简易瞬态工况法排放因子研究    周子航;宋丹林;张普;陈红琳;

单辆机动车二次扬尘排放因子计算的实验研究    张承中;刘立忠;黄学敏;李涛;

室内秸秆燃烧产生的PM和PAH排放因子及影响因素    沈国锋;杨意峰;王伟;陶澍;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POPs排放源分类研究    李兴阔;黄顺祥;周建梅;刘峰;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二恶英类排放源分类研究    李兴阔;黄顺祥;周建梅;刘峰;

太原西山煤矿矸石山中有害微量元素环境释放研究    张军营;赵永椿;李扬;王宗华;郑楚光;

中国农田N_2O直接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卢燕宇;

交通扬尘排放量及排放特征的研究方法    郑宏锋;陈建华;王玮;刘红杰;舒新前;张磊;卢玲;苏红梅;

中国地区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大气污染物模拟及GIS分析    张鹤丰;叶兴南;成天涛;杨新;陈建民;王琳;张人一;

中国地区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气态污染物及颗粒物模拟及GIS分析研究    张鹤丰;叶兴南;成天涛;扬新;陈建民;王琳;张人一;

机动车排放系数测算课题通过评审    刘蔚

消费者要为“国2”埋单吗    本报记者 武晓黎 郝军

中国将严管排放POPs企业    记者 张佩颖

欧2 欧3 与谁有关    王玲 李会 梁晓亮

啤酒业有了新排污标准    王娅莉

北京:“煤改电”任务全面完成    记者 范思立

我国将逐步启动履行POPs公约计划    记者 郑惊鸿

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制标准即将实施    本报记者 郭薇

“绿色摩托”向“禁摩”说不    本报实习生 黄燕 本报记者 林玉

签约195万欧元的水力发电CDM项目落户承德县    马德明

室内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碳颗粒物和多环芳烃的排放因子及影响因素    沈国锋

城市机动车道路排放因子和排放特性研究    高继东

大兴安岭森林可燃物燃烧气体释放的研究    邓光瑞

生物质燃烧烟雾和大气降尘中多环芳烃及其烷基取代物的研究    连进军

城市交通管控策略对机动车排放影响的仿真研究    张本

中国农业氧化亚氮排放及减排潜力研究    李迎春

我国炼焦生产过程排放的颗粒物和挥发有机物的组成特征、排放因子及排放量初步估计    何秋生

中国人为源颗粒物及关键化学组分的排放与控制研究    雷宇

城市交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及预测技术研究    李铁柱

中国人为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现状及未来趋势    魏巍

西安市机动车排放因子研究    李丹

火电氮氧化物排放因子及排放总量研究    雷沛

用逆模型法确定城市机动车NOx和CO排放因子    刘艳霞

宁波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建立及防治对策研究    薛佳平

长春市机动车污染状况与分担率研究    张国强

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之大气环境影响研究    王京伟

汽车污染物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谭祎琳

深圳汽车行驶工况和污染物排放关系的测试研究    刘小波

佛山市交通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    张宁

车载测试系统的开发及摩托车行驶特性、排放特性的研究    郭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