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渭北旱塬区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3:12:16
热度:

渭北旱塬区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秸秆覆盖还田量对半湿润易旱区土壤团聚体分布状况和稳定性特征的影响,在渭北旱塬设置三种覆盖还田量(SM1:13 50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秸秆覆盖还田量对半湿润易旱区土壤团聚体分布状况和稳定性特征的影响,在渭北旱塬设置三种覆盖还田量(SM1:13 500 kg/hm2、SM2:9 000 kg/hm2、SM3:4 500 kg/hm2),以不覆盖为对照进行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土壤团聚体数量、大小及分形维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后,土壤容重随秸秆覆盖还田量的增加而减小,0~20 cm土层土壤容重较对照降低了2.00%~5.28%(P0.05);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在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10.82%~23.93%。10~30 cm土层,SM2处理下0.25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高于SM1、SM3,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0~40 cm土层,各处理0.2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较CK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均可提高0~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其中SM2团聚体分形维数D最小,其次为SM1、SM3。可见,秸秆覆盖还田可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团聚体的稳定性,以SM2覆盖还田的效果最佳。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农业部旱地作物生产与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秸秆覆盖还田 土壤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 几何平均直径 分形维数
【基金】:陕西农业科技创新项目(2010NKC-03;2011NXC01-16)
【分类号】:S152
【正文快照】: 渭北旱塬属于黄土高原典型旱作雨养农业区,年降水量500~650mm,降水年际波动剧烈,且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春玉米是渭北旱塬仅次于冬小麦的主要粮食作物,干旱胁迫和地力瘠薄使旱地春玉米产量低而不稳。秸秆覆盖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覆盖的秸秆还田后增加了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表土容重和水分入渗的影响    罗珠珠,黄高宝,张国盛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地表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孙利军;张仁陟;黄高宝;

耕作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王晶;张仁陟;李爱宗;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物理结构的影响    高建华;张承中;

用粒径的重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特征    杨培岭;罗远培;石元春;

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宋明伟;李爱宗;蔡立群;张仁陟;

秸秆覆盖对农田土壤物理条件影响的研究    周凌云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雷金银;吴发启;王健;郭建华;

鲁中山区采取不同生态修复措施时的土壤粒径分形与孔隙结构特征    王丽;刘霞;张光灿;刘信儒;郭静;袁利;

四川盆地秸秆还田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陈尚洪;刘定辉;朱钟麟;舒丽;王昌全;

少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吕美蓉;宁堂原;张涛;赵建波;李洪杰;李增嘉;

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司纪升;王法宏;李升东;孔令安;冯波;张宾;

寿光日光温室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丁光国;李登秋;丁昶;

油菜茬水稻免耕抛秧、直播栽培试验    吴新民

苏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变化的长期定位研究    孙静红;徐守明;王向阳;王本芹;

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及后茬油菜产量的影响    王允青;郭熙盛;

辽宁省古红土颗粒分形特征研究    王大鹏;王秋兵;韩春兰;王慧强;刘素花;

秸秆还田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朱自学;刘天学;

滇西北亚高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容重与根系生物量的比较研究    徐宁;吴兆录;李正玲;

旅游活动对高原湿地纳帕海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罗姗;张昆;彭涛;李宁云;

土壤水分蒸发测定实验项目的改进    高晓飞;杨洁;史海珍;

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探讨    余新华;乌东峰;

塔里木河中游土壤盐分变异及其特点    杨玉海;袁峡;吐尔逊古丽;买买提;李卫红;

四川盆地秸秆还田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陈尚洪;刘定辉;朱钟麟;舒丽;王昌全;

祁连山南麓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的土壤效应    高国雄;史常青;贾俊姝;李文忠;

分形与GS的融合及在土壤科学中的应用展望    徐冰;郭克贞;苏佩凤;

基于分型理论的地下滴灌灌水器水力特性的研究    陈艳;白丹;任长江;

有机物料循环对红壤稻田系统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周卫军;王凯荣;刘鑫;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及其腐殖质数量特征    郝翔翔;窦森;

高寒农区保护性耕作对油菜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李月梅;高玉亭;陈占全;郝玉兰;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赵锦梅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    高艳鹏

岩土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分形研究及其应用    陶高梁

渭北旱作苹果园保护性耕作技术土壤水分养分效应研究    高茂盛

氮素施用技术和不同保墒耕作施肥对土壤水肥因子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徐福利

覆膜条件下土壤水、盐、热耦合迁移试验研究    李毅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高位池养虾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活性及其表征的土壤质量的影响    郑慧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乐丽鑫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域差异研究    聂斌斌

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构建、菌群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    刘尧

华北地区秸秆覆盖下农田降雨转化过程模拟研究    王兆伟

耕作方式及其转变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响    田慎重

烟台峰山破坏山体周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效果分析    杨鹏

泰山罗汉崖林场森林近自然结构与水土保持功能    杜强

黄土丘陵区铁杆蒿群落植被特性及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周萍;刘国彬;侯喜禄;

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

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    丁文峰,丁登山

中国东部地区耕地土壤肥力变化趋势研究    俞海,黄季焜,Scott Rozelle,Loren Brandt

袁庄麦田秸秆覆盖保墒措施的研究    王玉坤,赵勇

不同覆盖条件下春玉米田耗水特征及提高水分利用率研究    樊向阳,齐学斌,郎旭东,高胜国,赵辉,王景雷

土壤持水性及孔性的影响因素浅析    艾海舰

旱作麦田秸秆覆盖的生态综合效应研究    巩杰,黄高宝,陈利顶,傅伯杰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表土容重和水分入渗的影响    罗珠珠,黄高宝,张国盛

风蚀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探讨——以河北坝上地区为例    胡立峰,张立峰

我国保护性耕作制发展现状与趋势    高旺盛;张海林;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    罗珠珠

茶园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对有机碳含量影响的研究    何淑勤;郑子成;杨玉梅;

土壤团聚体湿筛分析的发展近况    谢森祥

毛竹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对碳贮量影响研究    肖复明;范少辉;汪思龙;熊彩云;于小军;申正其;

不同耕作方式对宁南旱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严波;贾志宽;韩清芳;杨宝平;聂俊峰;

退耕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郑子成;王永东;李廷轩;杨玉梅;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稳定性研究    郑子成;李廷轩;张锡洲;王永东;杨玉梅;汪曦微;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结构特性的影响    赵红;吕贻忠;

地形和土壤属性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郑海峰;赵新峰;马岩;

PAA-atta复合保水剂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刘瑞凤;杨红善;李安;王爱勤;

保水剂对土壤体积膨胀率及土壤团聚体影响研究    汪亚峰;李茂松;宋吉青;罗春燕;李章程;左旭;

生草栽培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影响    王义祥;翁伯琦;黄毅斌;王成己;叶菁;

细菌在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中分布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对耕作方式的响应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

长期施用玉米秸杆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陈辉;窦森;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小麦、油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朱钟麟;卿明福;郑家国;姜心禄;吴婕;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    窦森;关松;李凯;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及其腐殖质数量特征    郝翔翔;窦森;

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仇建飞;窦森;

培养条件下土壤腐殖质在黑土团聚体中的分布    关松;窦森;

贵州两种不同岩性地区生态自我修复过程中土壤团粒状况研究    王清;

我省麦收圆满结束    记者 张俊琴 方尚俊 通讯员 田高峰 王文朝

今年建设10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区    本报记者 刘丽娜 本报通讯员 任洪珍

河北“三夏”麦收进展顺利    通讯员 倪景仓

全省麦收基本结束    记者 赵红梅 通讯员 章洪涛

徐水县四措并举抓秸秆禁烧    王新平 张东桥

今秋明春四川秸秆还田百万亩    通讯员 彭福智 记者 邓万祥

保护性耕作仍是扶持重点    记者 张桃英

沃土工程促荆门粮丰民富    本报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杜华清

田里麦秸不用愁新式机具能分忧    刘士存 郑桂玖 胡兴阔

全面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张桥平 特约记者 许鹏

长期不同耕种措施对土壤呼吸和有机碳影响研究    吴会军

半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与群落功能特性分析    文倩

黄土丘陵区土壤肥力质量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及其演变    安韶山

长期施肥对棕壤、黑土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冷延慧

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    罗红燕

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刘恩科

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干预方式下撂荒地演替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物化性质变化    郭志彬

不同经营措施下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特性及固碳潜力研究    王义祥

耕垦下表土有机碳库变化及水稻土有机碳的团聚体分布与结合形态    宋国菡

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特征的研究    肖复明

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对退化红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张野

上阔下竹复合经营模式对林地土壤物理性质与有机碳的影响    徐爱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    成毅

长期施肥对黄土高原旱地黑垆土团聚体的影响    霍琳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团聚体轻组碳的影响    王国强

高寒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张平良

红壤丘陵区生态适宜性评价与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阳小聪

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李爱宗

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及其与土壤可蚀性之间关系研究    卢金伟

干旱农牧交错带耕种和围栏放牧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王哲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