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北方寒地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有机碳分解规律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22:30
热度:

北方寒地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有机碳分解规律研究【摘要】:利用网袋法和砂滤管法模拟田间还田方式,研究不同条件下各种有机物料有机碳的分解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还田方式下,露天处理玉米和

【摘要】:利用网袋法和砂滤管法模拟田间还田方式,研究不同条件下各种有机物料有机碳的分解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还田方式下,露天处理玉米和大豆秸秆生物量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经过150 d后,玉米和大豆秸秆生物量有38.9%~46.6%被分解掉。加腐解剂对玉米和大豆秸秆露天分解没有明显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微生物制剂附着在作物秸秆上,接触不到土壤,暴露在空气中发挥不了作用。秸秆还田分解趋势为:土埋处理露天处理,土埋玉米秸秆土埋大豆秸秆,露天大豆秸秆和露天玉米秸秆分解规律一致。2.玉米秸秆还田之前的组织结构,表皮、维管束和基本组织完好,细胞质的残留物还留在细胞的内部,细胞较充实,且排列整齐紧密。随着还田时间的增加,组织结构模糊,松散,基本组织和维管束遭到破坏,就单个薄壁细胞而言其细胞壁变薄,细胞排列疏松,细胞内物质消失结构破裂模糊。大豆秸秆随着取样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内容物越来越少,内部结构松散,但在不同阶段其组织结构变化不明显,说明大豆秸秆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分解。3.土壤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秸秆的腐解,不同还田方式下露天和土埋处理各秸秆有机碳的分解率不同,埋于土壤的玉米和大豆秸秆有机碳的分解速度明显高于露天处理,其有机碳分解率趋势为:玉米秸秆大豆秸秆。在砂滤管模拟条件下玉米、大豆秸秆和根茬其有机碳分解趋势基本相似,即各处理秸秆有机碳累积分解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均表现为埋管初期分解较快,后期分解较慢,且趋于平稳;其有机碳分解率趋势为:玉米秸秆大豆秸秆玉米根茬大豆根茬。4.调节C/N比例后,各有机物料分解率均比不调节C/N比时高。其中,玉米秸秆有机碳分解率平均高出22.8%,大豆秸秆有机碳分解率平均高出13.9%。各有机物料分解率依次为玉米秸秆大豆秸秆玉米根茬大豆根茬。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黑龙江省土壤环境与植物营养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有机物料 秸秆还田方式 有机碳 分解率
【分类号】:S158
【正文快照】: 北方寒地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有机碳分解规律研究@迟凤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黑龙江省土壤环境与植物营养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86 @匡恩俊$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黑龙江省土壤环境与植物营养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86 @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初探    陈俊才;陈船福;孙敬东;戴兴友;黄秀芳;

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规程    

向农民朋友介绍秸秆快速堆腐三项新技术    刘薇

秸秆单施或配施氮、磷化肥对潮土供应氮磷特性的影响    娄运生,徐本生,杨建堂,任丽轩

果园深埋秸秆施肥方法    郝英素

利用生物菌种快速沤制优质有机肥    徐瑞英,于文涛,修翠波

秸秆制作有机肥最新技术    王小涛

乡村采风    

STQ-A型秸秆切碎还田机设计分析    王永刚;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蚯蚓对旱作稻田土壤碳、氮的影响    王霞,胡锋,李辉信,沈其荣

秸秆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动态研究    温明霞;林德枝;易时来;李学平;孟涛;石孝均;

纤维素分解菌剂对水稻秸秆田间降解效果的影响    金海洋;姚政;杨建军;蒋小华;查健生;

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综述    李秀荣;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四川省成都平原和丘陵区水稻土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舒丽;朱钟麟;陈强;刘定辉;陈尚洪;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赵建波;王春平;仇祝臣;王忠太;

秸杆生物肥的研制与试验    巩庆平;周波;张杰云;万广华;

秸秆生物肥的研制与试验    巩庆平;周波;万广华;张杰云;

秸秆制取氧化腐植酸研究    孙明强;姜剑平;王志进;郭玉荣;周骏;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综述    杜延红;阎振元;滕健;

~(13)C标记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有机碳变化规律研究    暴春平;郭岩彬;杨景娜;吴文良;孟凡乔;

秸秆可作清洁能源    李玉芳 闫艳 高杰

2015年我国秸秆资源利用率将超80%    亚婷

全国首家秸秆生产人工土壤基地落户济南    李剑桥 王道玉

秸秆能源化需要添“薪火”    通讯员 刘厚珉 记者 彭娟

沙雅用秸秆造“绿煤”    杨涛利 石麟

市民革大力引进推广秸秆反应堆技术    记者石柳萍

秸秆粪便均可制肥    记者 刘林 特约记者 蔡金保

我省120万吨秸秆变废为肥    农村新报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王巍 杨文兵

突破关键农艺配套技术 秸秆轻松还田增收增效    见习记者 李渊 本报记者 顾磊

推广秸秆造肥 提高产品品质    李琳

蚯蚓活动对稻麦轮作土壤氮、磷的影响    王霞

蚯蚓活动对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研究    于建光

酶活性及微生物在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变化的研究    谷洁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解析不同处理状况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赵勇

氮素施用技术和不同保墒耕作施肥对土壤水肥因子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徐福利

培养条件下小麦及玉米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特性研究    Shaukat Ali Abro

东北农牧交错带玉米生产与利用及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生产模式    陈玉香

我国典型低温区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土壤呼吸特征    廖艳

西北半干旱黄绵土区长期施肥的作物产量及土壤质量响应    俄胜哲

有机物料、温度和土壤水分对黑土有机碳分解的影响    张雷

施用处理秸秆对土壤供氮特征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张娟

秸秆原位降解菌选育与应用及其土壤菌群分子多态性变化    卜元卿

热碱预处理对秸秆厌氧发酵的影响    郑万里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匡崇婷

RothC模型模拟我国典型旱地土壤的有机碳动态及平衡点    王金洲

氧化还原类酶活性在作物秸秆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的变化    孙利宁

秸秆-膨润土-PAM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调控效应    徐军

不同温度、pH、底物下外源纤维素酶对土壤原生酶活性及酶解率的影响    李飒

红壤中秸秆降解的微生物演替及应用研究    史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