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红壤中秸秆降解的微生物演替及应用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17:54
热度:

红壤中秸秆降解的微生物演替及应用研究【摘要】:微生物在秸秆降解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多项研究表明,秸秆中的木质素成分是秸秆降解速度的限制因素。鉴于此,本论文即从筛选高产木质素酶的菌株

【摘要】: 微生物在秸秆降解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多项研究表明,秸秆中的木质素成分是秸秆降解速度的限制因素。鉴于此,本论文即从筛选高产木质素酶的菌株入手,结果从重阳木茎内皮中筛选到一株有较高漆酶(木质素酶之一)活性的菌株B3,并将其制成秸秆降解剂,模拟大田试验研究了它对秸秆的降解效果及对后季作物生长的影响。 本论文包括三个部分:1.调查了中科院红壤生态站内不同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及区系组成,跟踪检测秸秆自然降解状况。结果表明,水田以细菌为主,旱地中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最多,林地中有大量的高等担子菌;秸秆自然降解较慢,土壤微生物也随着降解的进行而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当调节C/N比为25:1时,秸秆的腐解残留率比对照组下降10.67%。2.通过形态学观察及测定其rDNA ITS序列对菌株B3进行鉴定,该菌株属于子囊菌亚门的腐皮壳属(Diaporthe)。纤维素类物质CMC-Na是其最佳碳源诱导物,正交优化后的发酵条件是马铃薯200g/L,CMC-Na 20g/L,NH_4Cl 1g/L,KH_2PO_43g/L,MgSO_4·7H_2O 1.5g/L,VB_10.01g/L,pH4.0,培养温度25℃;同时发现菌株B3分泌的漆酶有较好的耐热性,在酸性条件下能很好的生长,可以适应红壤酸性条件,因此根据其最佳发酵条件在7L发酵罐内发酵制成秸秆降解剂。3.通过盆栽试验和扫描电镜观察检测了秸秆降解剂对秸秆的降解效果,结果发现,该降解剂在15d内就能破坏秸秆的结构,使秸秆不再漂浮,不影响作物的生根;进一步检测其对后季作物生长的影响发现,该降解剂还能促进后季作物的生长,薄板层析和免疫学检测均显示菌株B3分泌了IAA和ABA。 【关键词】:秸秆还田 红壤 木质素 漆酶 内生真菌 秸秆降解剂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S154.3
【目录】:
  • 目录3-6
  • 中文摘要6-7
  • 英文摘要7-8
  • 前言与综述8-19
  • 1 秸秆还田的研究进展8-14
  • 2 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红壤基本性质14-15
  • 3 利用微生物对红壤丘陵区土壤进行综合治理15-16
  • 参考文献16-19
  • 第一章 我国南方红壤地区微生物区系调查及秸秆自然降解特点19-35
  • §1 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站不同土壤中的微生物类群调查19-25
  • 1 材料与方法20
  • 2 结果20-24
  • 2.1 不同土壤类型养分比较20-21
  • 2.2 红壤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微生物数量21-23
  • 2.3 红壤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真菌的优势属23-24
  • 3 讨论24-25
  • §2 秸秆物料在红壤中自然降解状况25-30
  • 1 材料与方法25-26
  • 2 结果26-29
  • 2.1 秸秆物料在三种供试土壤中的腐解率26-27
  • 2.2 秸秆物料降解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27-28
  • 2.3 有机物料的添加对土壤性状的影响28-29
  • 3 讨论29-30
  • §3 调节C/N比对秸秆物料腐解的影响30-33
  • 1 材料与方法30-31
  • 2 结果31-32
  • 2.1 调节C/N比对秸秆降解的影响31
  • 2.2 秸秆降解后对土壤性状的改善31-32
  • 3 讨论32-33
  • 参考文献33-35
  • 第二章 高效降解菌株的筛选及其关键酶的性质分析35-54
  • §1 从红壤土著微生物中筛选高效秸秆降解菌35-38
  • 1 材料与方法35-36
  • 2 结果36-38
  • 2.1 红壤土著菌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活力测定结果36-37
  • 2.2 三种胞外酶活性和点接种菌落大小及生物量的相关分析37-38
  • 3 讨论38
  • §2 从内生真菌中筛选高效秸秆降解菌38-43
  • 1 材料与方法39-40
  • 2 结果40-42
  • 2.1 乌桕内生菌三种胞外酶活性40
  • 2.2 大戟内生菌三种胞外酶活性40-41
  • 2.3 泽漆内生菌三种胞外酶活性41
  • 2.4 重阳木内生菌三种胞外酶活性41-42
  • 2.5 内生菌三种胞外酶活性与点接种菌落大小及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42
  • 3 讨论42-43
  • §3 内生真菌B3的发酵条件及关键酶性质研究43-49
  • 1 材料与方法43-44
  • 2 结果44-48
  • 2.1 菌株B3的生长及产酶曲线44
  • 2.2 培养条件对B3产漆酶的影响44-47
  • 2.3 菌株B3分泌的漆酶的一般性质研究47-48
  • 3 讨论48-49
  • §4 内生真菌B3的鉴定49-52
  • 1 材料与方法49-50
  • 2 结果50-52
  • 2.1 形态学观察结果51
  • 2.2 基于ITS区段的鉴定结果51-52
  • 3 讨论52
  • 参考文献52-54
  • 第三章 秸秆降解剂的盆栽试验及对后季作物生长的影响54-63
  • §1 秸秆降解剂的盆栽试验54-58
  • 1 材料与方法54-55
  • 2 结果55-58
  • 2.1 秸秆降解盆栽试验55-56
  • 2.2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56-58
  • 3 讨论58
  • §2 秸秆降解剂对后季作物生长的影响58-61
  • 1 材料与方法58-59
  • 2 结果59-61
  • 2.1 水稻生长盆栽试验结果59-61
  • 2.2 促进水稻生长的机理初探61
  • 3讨论61
  • 参考文献61-63
  • 小结63-64
  • 致谢6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秸秆还田对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对比研究    韦红群;曹建华;梁建宏;蒋健波;覃星铭;黄雪蔓;

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产酶条件的研究    孙君社,李雪,董秀芹

提取植物和微生物DNA的SDS-CTAB改进法    刘小勇,田素忠,秦国夫,沈瑞祥

红壤退化中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孙波,赵其国

密花石斛菌根菌分离鉴定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    吴静萍,郑师章

用生物技术开发秸秆资源    赵守贤,张宏斌

木质素生物降解与纸浆工业废水脱色    陈叶福,郭雪娜,王正祥,诸葛健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    宋颖琦,刘睿倩,杨谦,宋金柱,杜金哲

白腐菌降解木素酶系及其作用机理    徐海娟,梁文芷

施用有机物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Ⅰ.有机物料对土壤酶活性的效应    赵兰坡,姜岩

海藻中植物生长素的提取方法和应用试验    单俊伟,高尚德,赵素达

低分子有机酸对土壤氟吸附的影响    鲁红侠,耿明

山东高产粮田腐殖质组成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杨力,于淑芳,宋国菡,张民,丁光国

滨海盐渍地种植紫花苜蓿对土壤盐分特性和肥力的影响    董晓霞,郭洪海,孔令安

乙烯在黄瓜体内分布及周年变化动态研究初报    郑昭英,孙小镭,刘世琦,高俊凤

蔬菜主产区耕地管理与质量状况调查    蒋庆功,万广华,李涛

活力素对菠菜产量及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梁太波,张淑香,史春余,王汝娟,杨馥成

土壤调理剂对温室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    曹世彪,陈双臣,李志娟

超级小麦生育后期根系活力与净光合速率相关性的研究    叶宝兴,毛达超,刘学春

山东褐土高产农田的供磷特性    孟庆华;李根英;王吉光;王刚;张延亮;

地膜覆盖对青花菜吸肥特性的影响    陈建美;蔡葵;赵征宇;柳伟英;

纤维素酶及其应用现状    杨友坤;朱凤香;王卫平;陈晓旸;洪春来;吴传珍;薛智勇;

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

秸秆还田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朱自学;刘天学;

不同水分条件下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水稻、油菜产量的影响    王允青;王静;郭熙盛;武际;

我国秸秆焚烧的现状危害与禁烧管理对策    毕于运;王亚静;高春雨;

高产木聚糖酶的紫色红曲霉菌株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    薛英丽;邬应龙;

植物表皮蜡质的研究进展及WIN1对植物表皮蜡质的影响    李法莲;张淼;朱彩霞;邵群;

不同秸秆腐熟剂在湖北省晚稻上的应用效果试验    杨文兵;胡正梅;杨长斌;甘曦;潘道海;刘晓继;卢见春;

生物法降解秸秆木质素研究进展    彭晓光;杨林娥;张磊;

秸秆覆盖对桑园土壤微生物年变化的影响    刘刚,佟万红,杜周和

典型岩溶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有机碳含量及其相关性——以丫吉岩溶试验场为例    靳振江;李强;黄静云;邓丽君;陆文体;黄美辉;唐志琴;唐显治;罗堃;杨帅;吴琼敏;

我国南方秸秆还田的培肥增产效应    杨帆;李荣;崔勇;包耀贤;段英华;

土壤pH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唐琨;朱伟文;周文新;易镇邪;屠乃美;

用生物技术开发秸秆资源    赵守贤,张宏斌

旱地土壤培肥之研究——有机肥料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马耀华,张一平,查公良,王讲利,王宋亨,任进兴

麦田秸秆覆盖的作用及其节水效应的初步研究    王栓庄,徐树贞

关于微生物处理秸秆的几个概念    王加启

里氏木霉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研究    谭宏,谢小保,莫勇,邓金花

白腐菌降解木素酶系及其作用机理    徐海娟,梁文芷

加速“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对策    薛德霖;杨再;

施用有机物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Ⅰ.有机物料对土壤酶活性的效应    赵兰坡,姜岩

几种担子菌胞外漆酶同工酶谱的研究    方自若;侯文英;郑美媛;

供给天麻种子萌发营养的真菌——紫萁小菇    徐锦堂;郭顺星;

红壤丘陵区农业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庞爱权

红壤丘陵区农业开发中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调控    周炳中,杨浩,周生路,张震宇,张红

红壤丘陵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中的干旱约束与调控研究    周炳中,杨浩,赵其国,包浩生,周生路,高人

我国中亚热带典型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    黄道友,王克林,黄敏,陈洪松,吴金水,张广平,彭廷柏

中国东南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杨风亭,刘纪远,庄大方,胡云锋

中国科学院-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简介    

南方红壤丘陵区玉米生产模式研究    刘爱民,李飞,封志明

红壤丘陵区人工林冬春时段碳、水、热通量的观测与分析    宋霞,刘允芬,徐小锋,于贵瑞,温学发

红壤丘陵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与展望    朱奇宏;黄道友;刘守龙;张文菊;苏以荣;吴金水;

坡面冲刷过程中红壤分离速率定量研究    王军光;李朝霞;蔡崇法;郭忠录;杨伟;

南方红壤丘陵区植被恢复的生态途径与对策    王昭艳;左长清;曹文洪;秦伟;张利超;张京凤;

南方红壤丘陵区入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学任务    彭廷柏;陈惠萍;林泽建;段华平;

红壤丘陵区水土协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简报    彭廷柏;黄道友;陈惠萍;陈焱国;

红壤丘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历程和经验    张信宝;王正秋;王丽槐;张玉华;

红壤丘陵区种植圆叶决明的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应朝阳;黄毅斌;翁伯奇;郑仲登;

红壤丘陵区竹类植物应用与促成技术研究    吴柏林;张德明;洪游游;陈双林;吴明;曹永慧;

环境因子对红壤丘陵区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程先富;

中国红壤丘陵区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NDVI指数季节性变化特征分析    汪权方;李家永;

红壤丘陵区应大力开展对热带牧草的研究    李正民;舒惠玲;

基于GIS的我国水蚀区侵蚀危险度抽样调查    李智广;罗志东;任洪玉;

“三元种植结构”是红壤丘陵区农业新出路    记者 宦建新 通讯员 李幼飞

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昌启动    记者 宋茜

院士专家谈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    本报记者 信吉虹 杨勤 刘彦海 张佳丽(见习)采写

种草养畜:南方有“双赢”    林菲

水土流失知多少    本报记者 叶晓楠

种草养畜:一剂生态良药    本报记者 林菲

立足省情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王孝忠

赣东北低丘红壤综合治理成果丰硕    记者 文东

昔日光板板 今日金窝窝    本报记者 张佳丽

国家一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赣启动    记者 黄颖

集中水流内典型红壤分离机制及团聚体剥蚀特征研究    王军光

华南红壤丘陵区崩岗发育的环境背景与侵蚀机理研究    牛德奎

红壤丘陵区耕地肥力质量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蒋端生

等高绿篱—坡地农业复合系统氮素循环研究    郭忠录

红壤丘陵区人工林地生态学特征及其水土保持机理研究    丁军

红壤丘陵区耐酸牧草筛选与铝毒控制技术研究    文石林

南方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生态效应研究    李灵

典型红壤农田区大气氮沉降通量研究    崔键

湘中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及其效益评估    周和平

红壤穿透阻力的影响因素与预测模型    高冰可

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业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    常明庆

长期施肥下红壤酸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蔡泽江

红壤丘陵区县域水田种植制度空间布局优化——以江西奉新县为例    王伟

红壤团聚体力稳性特征及其对土壤溅蚀的影响    华忠光

鄂南红壤穿透阻力对玉米生长及水分关系的影响    罗敏

湘南红壤丘陵区不同生态种植模式下土壤磷钾流失特征    袁敏

红壤丘陵区坡地侵蚀过程对土壤有机碳物理运移的影响规律研究    张雪

红壤中花生根际促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应用    李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