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15:55
热度:

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研究【摘要】:我国的房屋建筑规模堪称世界第一,现有建筑总面积已达400多亿平米,到2020年新增城镇民用建筑面积将再增100—150亿平米。但现有的建筑中9

【摘要】: 我国的房屋建筑规模堪称世界第一,现有建筑总面积已达400多亿平米,到2020年新增城镇民用建筑面积将再增100—150亿平米。但现有的建筑中95%以上都是高能耗建筑。这对我国本就贫乏的能源造成了巨大压力。因此将太阳能技术与建筑相结合,大力研究可再生能源,对能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资源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从太阳能建筑技术入手,通过调研、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结合具体工程实际对建筑设计、构造措施以及热环境性能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分别对被动式和主动式太阳能建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被动式和主动式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中应用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就被动式太阳房的形式和设计要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从太阳房的最佳朝向范围、建筑物体型、建筑平面设计等方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研究指出:在农村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形式的选择上,对于面积比较小的南向房屋可以采用直接受益式技术,而对于面积较大的南向房间宜采用直接受益与阳光间相组合的方式则更好;同时提出了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措施。 在主动式太阳能建筑技术研究上:通过市场调研对各类太阳能集热器的形式和特点进行了比对和分析,根据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结合的现状,提出了优选方案和选用原则,以及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结合措施。研究证明:真空管集热器在热能吸收、使用寿命等方面都优于平板集热器,是集热器应用的趋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在遵循外观和谐、结构安全、管线简短、系统稳定的原则上,将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物的屋面、墙体、阳台板以及遮阳板等建筑物构件紧密结合,以使其成为建筑物的一部分。在与建筑结合上,整体式太阳能热水系统适合应用于平屋顶房屋;分离式更适合与建筑相结合而达到一体化的效果,同时它也适合应用于任何层高的房屋中,因此是未来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发展的趋势。 本文还结合太平庄村太阳能热水系统工程实例,对该太阳能采暖系统的经济性和系统运行的效果进行了计算与评价。节能计算表明:太平庄村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投资成本为32000元,每年节约费用约为3720元,可在8年回收成本,从而证明了其研究成果对于新农村和城市住宅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关键词】:太阳能 被动式 主动式 太阳能一体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U18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1 绪论8-20
  • 1.1 选题的背景8-13
  • 1.1.1 世界能源问题与建筑耗能8-9
  • 1.1.2 我国建筑能耗发展现状9-10
  • 1.1.3 太阳能资源优点和资源的分布10-13
  • 1.2 太阳能技术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13-17
  • 1.3 研究的意义17-18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18-20
  • 2 被动式与主动式太阳能技术20-28
  • 2.1 太阳能及太阳能建筑20
  • 2.2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20-26
  • 2.2.1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形式20-23
  • 2.2.2 被动式形式比较23-24
  • 2.2.3 建筑位置及朝向选择24-25
  • 2.2.4 建筑平面和形体设计25-26
  • 2.3 主动式太阳能技术26
  • 2.4 小结26-28
  • 3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工程应用和分析28-41
  • 3.1 工程概况28-31
  • 3.1.1 总体设计28
  • 3.1.2 户型介绍28-30
  • 3.1.3 构造设计30
  • 3.1.4 能效分析30-31
  • 3.2 被动式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分析31-32
  • 3.3 优化外围护结构的措施32-39
  • 3.3.1 外围护结构节能措施32-37
  • 3.3.2 种植屋面37-39
  • 3.4 小结39-41
  • 4 主动式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研究41-58
  • 4.1 太阳能集热器41-45
  • 4.1.1 分类及工作原理41-43
  • 4.1.2 集热器面积计算及倾角确定43-44
  • 4.1.3 真空管和平板集热器的比较44-45
  • 4.2 太阳能热水器系统的应用调研分析45-52
  • 4.2.1 太阳能热水器的形式45-50
  • 4.2.2 太阳能地暖系统50-52
  • 4.3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建议52-57
  • 4.3.1 一体化的现状52-53
  • 4.3.2 一体化的基本原则53
  • 4.3.3 结合措施53-56
  • 4.3.4 不同层高的选择方案56-57
  • 4.4 小结57-58
  • 5 太阳能采暖工程实例分析58-68
  • 5.1 工程概况58-63
  • 5.1.1 北京地区气候特点58-60
  • 5.1.2 采暖系统的运行原理60-61
  • 5.1.3 采暖系统主要设备和性能参数61-63
  • 5.2 太阳能采暖热水系统评价63-66
  • 5.2.1 系统运行效果63-64
  • 5.2.2 节能量计算64-65
  • 5.2.3 技术经济分析65-66
  • 5.3 小结66-68
  • 6 结论68-70
  • 6.1 结论68-69
  • 6.2 展望69-70
  • 致谢70-71
  • 参考文献71-73
  • 附录7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德州升起“太阳城”    梁希东;

浅论太阳能应用与建筑节能    睢耀辉;

皇家加勒比游轮迎来太阳薄膜时代    王馨;

多热源生活热水制热技术推广与应用    何莹莹;

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及思考    张龙瑞;

太阳能热水技术在小区建设中应用的探讨    王华;

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在住宅项目中的应用    杜芳;

新闻    

相变墙体应用于轻钢结构太阳房的研究    邓安仲;庄春龙;李胜波;沈小东;张雄;

世界太阳能大会回顾与展望    李健;赵军;

住宅太阳能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张红丽;李杰;

太阳能综合试验房技术    江猛;舒水明;胡新华;丁国忠;吴一梅;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阳台壁挂太阳能的应用    苑金芳;李红;

建筑设计中太阳能技术的综合利用    王启镔;宋蕾;李萍;宋智勇;王东;

海林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供热的可行性分析    徐宝江;陈义波;陈九法;李海清;

当前建筑中太阳能利用的现状分析    梅留杰;何立权;

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中国太阳能光伏尚德荣誉奖” 获奖者 胡成春    

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    王崇杰;赵学义;薛一冰;

当前国内外建筑中太阳能能源利用的现状分析    张科萌;王振江;

2010欧洲太阳能光热市场报告    

世博会太阳能技术论坛举行    记者 王朝霞

复合太阳能技术成建筑节能重要途径    沈阳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耿耿 李慧星 肖玮 李贝妮

主动被动太阳能技术齐上阵    记者 刘垠

新加坡加强太阳能技术实验与利用    张永兴

国际太阳能技术科学院成立    记者 束洪福

国际太阳能技术科学院落户中国太阳谷    记者 刘臻 通讯员 杨锋

国际太阳能技术科学院落户皇明集团    记者 林英

国际太阳能技术科学院落户德州    记者 张东林

汤爱军会见参加2009太阳能技术投资高峰论坛的美国代表    记者 李爽

被动式太阳房省煤一半    特约记者高永明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相变轻质哨所太阳能采暖研究    庄春龙

太阳能—空气复合热源热泵系统性能研究    刘寅

藏西南边远地区直接受益式太阳能采暖研究    肖伟

与新型百叶集热墙结合的复合太阳能炕系统实验和理论研究    江清阳

太阳能建筑整合设计对策研究    赵群

上海高层住宅外界面太阳能系统整合设计研究    史洁

太阳能—相变蓄热新风控制系统的研究    王丽丽

发展中国家建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技术的持续环境应用研究    Opoku George(乔治)

西藏高原低能耗居住建筑构造体系研究    桑国臣

高寒地区利用太阳能改善农户热舒适性的实证研究    罗光华

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研究    王垚

川西高原生态建筑被动采暖技术研究    祁清华

寒冷地区农村住宅的被动太阳能设计建造    田卓勋

太阳能技术与青岛居住外环境一体化设计研究    姜飞宏

空气—水复合集热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研究与应用    赵东亮

建筑中综合应用太阳能系列研究    李齐颖

新型间膨式太阳能辅助多功能热泵的性能实验优化    贺伟

被动式太阳房的理论与试验研究    曾艳

被动式太阳房室内热环境分析    张红梅

寒冷地区被动式太阳房室内人体舒适性的研究    丁颖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