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秸秆和土壤耕作氮磷动态效应研究及其流失风险评价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14:02
热度:

秸秆和土壤耕作氮磷动态效应研究及其流失风险评价【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是自然界中数量极其丰富的资源,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达7亿吨之多,目前秸秆资源的利用中存在利用率和

【摘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是自然界中数量极其丰富的资源,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达7亿吨之多,目前秸秆资源的利用中存在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低的问题,造成了天然资源的巨大浪费与环境污染。同时,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尤其近年来氮磷肥的过量使用,通过降雨径流及排水径流流失的化肥N、P已成为影响水体环境的一个重要农业面源污染源,造成水体的严重富营养化。 本实验分别于2005-2006年在江苏南通和南京进行,采用大田实验研究了秸秆和土壤耕作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和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模拟实验研究秸秆和土壤耕作稻田土壤和水层氮磷动态效应,为实现作物可持续高产、高效、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主要结论如下: 1、秸秆和土壤耕作下土壤理化性质和产量研究 秸秆还田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对毛管孔隙度的影响相对较小,连续两年秸秆还田土壤容重降低了2.27-4.45%,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39-6.49%、22.77-54.76%;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速效磷含量,连续两年秸秆还田分别提高了11.52-17.47%、2.83-7.21%和12.9-31.60%,同时促进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增加;秸秆还田对水稻有效穗数的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增加产量,但不利于穗粒数的增加,差异性不显著。 土壤耕作方式显著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垂直差异性,土壤耕作深度越深,影响越显著,同时显著影响化学性质的垂直分布,免耕使土壤营养表层富集,深翻耕促使不同土层之间的平均化,连续两年深翻耕、连续两年浅翻耕和连续两年旋耕处理可以提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具有促进作用,连续两年免耕处理有利于穗粒数的提高。 第一年深翻耕第二年免耕处理(DN和DNs)显著增加土壤毛管孔隙度,深翻耕对容重、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的影响至少保持两年,同时削弱了深翻耕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但深翻耕的影响仍较为显著,对产量的影响居于连续两年免耕和连续两年深翻耕之间。 2、秸秆和土壤耕作土壤氮磷动态效应研究 秸秆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同时增强土壤对氮素的吸收和固定;有秸秆处理中,土壤耕作方式主要通过影响秸秆的垂直分布,对土壤全氮含量动态具有明显的影响,无秸秆处理中,土壤耕作方式主要通过影响基肥的垂直分布对不同土层的全氮含量产生影响;基肥氮素主要被主要分布层土壤吸收固定,分蘖肥氮素43.08-69.06%被0-7cm土层吸收固定;施用分蘖肥后,0-21cm土壤全氮含量第2天达到最大值,第7天土壤全氮含量低于施肥前水平。 施用分蘖肥之前,有秸秆处理具有较低的土壤速效磷含量,秸秆显著增强追肥后土壤对磷的吸收,秸秆分布在0-7cm土层最为明显;施用追肥后,有秸秆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量明显大于无秸秆处理,但有秸秆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下降较快,追肥15天以后有秸秆处理又具有较低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基肥磷主要被主要分布层土壤吸收,土壤耕作方式通过影响基肥的施用深度,显著影响速效磷的垂直分布;追肥磷60.56-69.38%被0-7cm土层吸收固定,施用追肥对0-7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施用追肥后,土壤速效磷含量大部分处理和土层第2天达到最大值。 3、秸秆和土壤耕作水层氮磷动态效应及其流失几率评价 施肥后0-7天是N、P流失的关键时期,秸秆可以显著降低施肥初期稻田全氮、全磷、氨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基肥、分蘖肥和穗肥施用后1-7天,有秸秆各处理水层全氮含量比无秸秆各处理平均降低37.48%、28.17%和23.39%;施用基肥和分蘖肥后1-7天,有秸秆各处理水层全磷含量比无秸秆各处理平均降低106.10%和194.50%;施用分蘖肥后7天内有秸秆处理免耕、旋耕、浅翻耕和深翻耕稻田水氨态氮含量分别比无秸秆处理低8.74%、27.55%、15.10%和19.98%,硝态氮含量分别降低56.04%、42.59%、44.66%和30.43%。土壤耕作方式对稻田水层全氮和全磷含量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基肥后耕作深度对水层全氮、全磷含量的影响占主导因素,水层全氮、全磷含量与耕作深度呈负相关;追肥后秸秆的分布对水层全氮、全磷含量的影响占主导因素,秸秆掩埋的越深对水层全氮全磷含量的影响越小。施肥后7天内水层全氮含量的可用一级反应方程(y=C_0×e~(-kt))进行拟合表征,水层全磷含量符合乘幂方程(y=C_0×t~(-k)),拟合结果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施肥7天N、P流失几率评价模型,氮流失量(kg·ha~(-1))=∑(C0×e~(-kt))×AR×10~(-2) t∈[1,7],磷流失量(kg·ha~(-1))=∑(C0×t~(-k))×AR×10~(-2) t∈[1,7];N、P流失对环境的影响系数分别采用0.17和0.83,对不同处理进行评价,可以得出从N、P流失对环境的影响角度,有秸秆处理N、P流失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比无秸秆处理减少42.25%(Ns)、41.82%(Rs)、43.12%(Ls)、38.31%(Ds);浅翻耕+秸秆处理对环境N、P污染的影响最小,是较为理想的处理组合。 【关键词】:秸秆 土壤耕作 土壤 田面水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S15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28
  • 1 研究背景12-14
  • 1.1 秸秆利用现状与环境问题12
  • 1.2 农田氮素流失与环境现状12-13
  • 1.3 农田磷流失与环境现状13-14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14-18
  • 2.1 秸秆还田和土壤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14-15
  • 2.2 秸秆还田和土壤耕作对氮磷流失的影响15
  • 2.3 秸秆还田和土壤耕作对作物生产的影响15-16
  • 2.4 秸秆综合利用展望16-18
  • 3 研究内容与方案18-20
  • 3.1 秸秆还田和土壤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产量的影响18-20
  • 3.2 秸秆和土壤耕作土壤氮磷动态效应研究20
  • 3.3 秸秆和土壤耕作水层氮磷动态效应研究20
  • 4 目的和意义20-28
  • 第二章 秸秆还田和土壤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产量的影响28-44
  • 1 材料与方法29-31
  • 1.1 试验设计29-30
  • 1.2 取样测定方法30
  • 1.3 数据分析方法30-31
  • 2 结果与分析31-39
  • 2.1 土壤物理性质31-34
  • 2.2 土壤化学性质34-37
  • 2.3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37-39
  • 3 小结39
  • 4 讨论39-44
  • 第三章 秸秆和土壤耕作土壤氮磷动态效应研究44-60
  • 1 材料与方法45-46
  • 1.1 实验设计45
  • 1.2 取样测定方法45-46
  • 1.3 数据分析方法46
  • 2 结果与分析46-55
  • 2.1 土壤全氮动态46-50
  • 2.2 土壤速效磷动态50-55
  • 3 小结55-56
  • 4 讨论56-60
  • 第四章 秸秆和土壤耕作水层氮磷动态效应研究及其流失风险评价60-73
  • 1 材料与方法61
  • 1.1 实验设计61
  • 1.2 取样测定方法61
  • 1.3 数据分析方法61
  • 2 结果与分析61-69
  • 2.1 全氮含量动态61-63
  • 2.2 氨态氮含量动态63-64
  • 2.3 硝态氮含量动态64-65
  • 2.4 全磷含量动态65-66
  • 2.5 施肥后水层氮磷含量动态拟合66-68
  • 2.6 氮磷流失风险评价68-69
  • 3 小结69-70
  • 4 讨论70-73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73-79
  • 1 讨论73-75
  • 1.1 水体富营养化与氮磷的限制作用73
  • 1.2 氮磷流失的主要途径73-74
  • 1.3 控制氮磷流失的主要措施74-75
  • 2 主要结论75-76
  • 2.1 秸秆和土壤耕作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和产量的影响75
  • 2.2 秸秆和土壤耕作土壤氮磷动态效应研究75
  • 2.3 秸秆和土壤耕作水层氮磷动态效应研究及其流失风险评价75-76
  • 3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76-79
  • 3.1 主要创新点76
  • 3.2 不足之处76-79
  • 致谢7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新形势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策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    杨春和;乔启成;顾卫兵;

氰氨类肥料防治茄子黄萎病的生物学和微生态机制    胡庆发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江苏沿江地区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高洁

金坛市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与对策研究    柳民强

免耕及覆盖对土壤纤维素分解强度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影响    张丽华;黄高宝;张仁陟;

太湖水体生态环境历史演变    范成新

秸秆还田对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郑立臣;解宏图;何红波;陈盈;白震;张旭东;

季节性干旱丘区的麦秸还田技术与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郑家国;姜心禄;朱钟麟;谢红梅;卿明福;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表土容重和水分入渗的影响    罗珠珠,黄高宝,张国盛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冬麦田土壤水分特征比较    吕雯;汪有科;

免耕覆盖对春小麦灌浆期干物质积累特性及最终产量的影响    陈乐梅;马林;刘建喜;石书兵;郭飞;库再拉;蔺胜权;

河西内陆河灌区覆盖免耕的农田水分效应    姚宝林;施炯林;席琳乔;

干旱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    秦红灵;李春阳;高旺盛;董孝斌;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严洁,邓良基,黄剑

中国农业非点源污染    胡星明;

谷类作物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其提高途径研究进展    范仲学,王璞,梁振兴

国内外免耕技术应用概况    王法宏,冯波,王旭清

少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吕美蓉;宁堂原;张涛;赵建波;李洪杰;李增嘉;

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司纪升;王法宏;李升东;孔令安;冯波;张宾;

秸秆在肉牛饲养中的利用及其纤维表观消化率    冯素飞;蒋高明;孔令杰;

农田氮肥的动态变化及施氮对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苏诗杰;付清勇;朱思海;赵媛媛;

水稻应用控释氮肥的增产效果    张超;孟繁勤;史春余;

平度市高肥力土壤玉米氮磷减量化施用研究初探    高峻岭;郝庆照;宋朝玉;姜晓燕;张继余;张莲芳;

控释肥对土壤和平邑甜茶养分含量及生长的影响    邵蕾;王丽霞;孙治军;

玉米秸秆在人工瘤胃反应器中的厌氧转化    岳正波;胡真虎;俞汉青;

春甘蓝-玉米-冬甘蓝轮作制下N肥施用量研究    何传龙;郭熙盛;王文军;武际;

秸秆、蓝藻和餐厨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进展与探讨    翟志军;李俊;陈祥松;吴金勇;姚建铭;

控制排水条件下稻田水氮磷流失环境效应的研究    肖梦华;俞双恩;丁继辉;

覆盖免耕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    郑曙峰;王维;徐道青;屈磊;

保护性耕作及控释肥对水稻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王允青;郭熙盛;王静;许征宇;胡鹏;荚恒斌;

保护性耕作与氮肥后移对巢湖流域稻田磷素径流损失的影响    王静;郭熙盛;王允青;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    王家嘉;李录久;吴萍萍;

饮用水水源地水污染防治体系的建立——以贵州省盘县白河沟水库流域为例    董云仙;徐长城;马杏;张军莉;谭志卫;

石家庄市水库汇水区非点源污染调查与分析    陈泓熹;

施氮和花后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姚凤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    沈学善

不同耕作措施对绿洲灌区冬小麦“根土系统”的影响    冯福学

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    贺春燕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    张俊忠

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研究    焦婷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中国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姜宏瑶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    高艳鹏

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    倪玲珊

江汉平原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宁大伟

养分管理措施对丹江口库区橘园氮磷行为特征的影响    毕磊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鄂北岗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差异性的研究    柴彦君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    苏伟

武汉市内湖富营养化周年变化规律的监测及初步讨论    杨文静

免耕稻田磷素动态及组分特征的研究    通乐嘎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乐丽鑫

丹江口库区作物轮作系统生产力和养分流失特征及麦套稻施肥研究    李承力

连作障碍原因分析及防治途径研究    高群;孟宪志;于洪飞;

双氰胺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王洪霞;孙庆元;

秸秆还田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朱自学;刘天学;

秸秆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研究    罗晶;解玉红;李思蓓;冯炘;

麦秆还田机插水稻栽培试验    李德山;王冬梅;

秸秆还田技术的方式及影响    李启海;

作物秸秆还田应用技术探讨    刘悦上;马金芝;张乐森;

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快腐还田机播小麦栽培技术    丁扣琪;丁峰;殷丽萍;

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经济分析    刘乐;鞠美庭;李维尊;王雁南;

秸秆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探讨    叶亚娟;徐宝英;陈正丽;

保护性耕作措施的综合效应研究及其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价    郑华平

不同有机肥管理下水稻土生物学性质和有机碳物理保护机制研究    刘满强

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氮磷排放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武淑霞

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硝化作用研究    薛冬

紫色土稻田磷素迁移流失及环境影响研究    李学平

多熟复种稻田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的效应研究    陈冬林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吴延华

泰安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绩效与长效机制研究    安峰

秸秆还田农户意愿与机械作业收益实证研究    李建政

秸秆还田与施肥对作物和土壤的影响    苗峰

水田秸秆还田机埋草起浆装置的试验研究    魏国俊

江苏省秸秆资源评价与规模化能源利用发展研究    冯蕾

施用处理秸秆对土壤供氮特征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张娟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推广研究    相俊红

我国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的分析    刘建胜

石灰氮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及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影响的研究    王礼

超高茬麦田套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探讨    张永泰,谢云峰,李爱民,顾克礼

孕穗期渍水逆境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李金才,王晋,魏凤珍,董琦

城市降雨径流长期污染负荷模型的探讨    施为光

上海农业生产中的自身污染与对策    庞金华,钱永清,金遐良,周建平

腐植酸复合肥对土壤养分转化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彭正萍,门明新,薛世川,孙旭霞,薛宝民,毕淑芹

促进植物生长菌的研究进展    姚拓

土壤解磷菌研究进展    冯月红,姚拓,龙瑞军

高寒草地不同扰动生境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动态研究    马丽萍,张德罡,姚拓

秸秆覆盖对桑园土壤微生物年变化的影响    刘刚,佟万红,杜周和

种植苜蓿对黄绵土表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国盛,黄高宝,张仁陟,黄鹏,晋小军,李玲玲

农田水肥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高亚军

分次施氮对稻田水层及渗漏水氮素影响动态变化研究    金洁

绍兴县东湖农埸新三熟制土壤耕作经验    

耙秸还田的研究——Ⅱ、耙秸还田机械化作业工艺和配套机具    薛坚,李凤超,李增嘉,韩兴国,于洪欣,张宁

磁化犁和磁铧犁    乔西铭

土壤轮耕──江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    刘世平,陆建飞,庄恒扬,沈新平

稻麦两熟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效用分析    刘世平;聂新涛;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耕作力学研究中的土壤结构表现与评价    丁启朔;丁为民;孟为国;韩英;

东北春玉米耕地合理耕层构造研究    王立春;马虹;郑金玉;

新型土壤耕作参数测量系统研制    刘玉龙,吕钊钦,赵岭

不同耕法的土壤理化及农艺学效应研究进展    罗奥;崔红秋;杨富江;祁倩倩;鲁巍;姜玉美;张玉先;

几年来我国土壤耕作研究的基本情况与动态    江渊,纪宝华,陈恩风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陆建飞;庄恒扬;张洪程;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刘世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棉花圆葱套种高产栽培技术    王振华;李春花;

早春顶凌覆膜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初探    刘淑梅;于宏;柳芳;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碳固定及其产量的影响    段华平;牛永志;李凤博;卞新民;

根据薯块形成规律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的可能途径    薛世明;樊民夫;

祁寯藻与《马首农言》及其农学思想    杨常伟;

超高茬麦田套稻研究    蒋植宝;

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对策    肖小平;陈阜;黄凤球;张海林;罗尊长;孙国峰;汤文光;张帆;杨光立;

适应和改造:中国传统农学中的“天人关系”略论    曾雄生;

土壤耕作疏松生态可增产15%以上    申章佑

重视土壤耕作 保证春播质量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

清明:春播质量靠整地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

玉米怎样精细整地    北大荒股份八五三分公司技术部提供,李丽、永明整理

春播质量靠整地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

节水灌溉滋润绿色品牌    刘春燕 宋锦 记者  马云霄

科技示范园成为农业增产增收助推器    杨宏伟王绍国

防止大棚土壤盐渍化    

八五四设立科技基金    盛昕 李志强

大力实施种植粮食作物土地保护性耕作    王绍国 杨宏伟

多熟复种稻田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的效应研究    陈冬林

耕作力学研究的土壤结构及其评价方法    丁启朔

耕作模式与施氮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    江晓东

稻麦轮作生态系统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排放研究    邹建文

中国耕作制度近50年演变规律及未来20年发展趋势研究    李立军

虚实并存耕作技术推广研究    丁元书

周年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稻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王子臣

耕作对干旱区小麦产量构成与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    孟凡德

秸秆和土壤耕作氮磷动态效应研究及其流失风险评价    牛永志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李凤博

龙眼的VA菌根菌及产量预测的数学模型研究    汤晓丹

土壤耕作方式对夏玉米抗根倒伏能力的研究    贾桂平

龙口市农业发展现状与保护性耕作研究    韩春梅

建筑施工的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研究    周舒

不同耕作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衰老特性的影响    韩秋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