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用热重—红外联合技术研究玉米秸秆热解特性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22:12:45
热度:

用热重—红外联合技术研究玉米秸秆热解特性【摘要】: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是缓解我国能源和环境压力,建立可持续发展能源系统的有效措施,作为生物质能利用技术之一的生物质热解技术得到了广泛

【摘要】: 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是缓解我国能源和环境压力,建立可持续发展能源系统的有效措施,作为生物质能利用技术之一的生物质热解技术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文采用热天平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联用技术,对玉米秸秆各部分及不同部分的混合物的热解特性及热解动力参数进行了研究。 采用热天平,在不同的升温速率下,分别对玉米秸秆的不同部分(秸秆皮、秸秆瓤、苞叶和叶子)的热解特性和秸秆皮与秸秆瓤混合热解分别进行了研究。由TG曲线和DTG曲线得到的热解特性参数可知,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初始热解温度逐渐增大;最大失重速率逐渐增大,其对应的温度也增加;样品的最终总失重率逐渐增大。当玉米秸秆皮占玉米秸秆皮和玉米秸秆瓤混合质量的百分比大于50%时,玉米秸秆瓤对整体热解特性的影响较小,两者热解无协同效应。 根据玉米秸秆不同部分的热解试验结果,采用Li Chung-HSiung法与Malek法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玉米秸秆皮、玉米秸秆瓤、玉米苞叶和玉米叶子热解机理函数分别为F1、R2、F1、F1。采用Coats-Redfern法求解了玉米秸秆不同部分的热解动力学参数(活化能和前因子),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活化能也随着增大,前因子则随着减小。但总体来看,升温速率对玉米秸秆热解的活化能影响不大。 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检测得到的热解析出气体谱图,再通过差谱法确定了几种未知的气体种类,如甲烷、丙酸,并得出几种主要气体产物红外吸收谱特征峰波数,定性研究了几种主要气体产物(CO2、CO、CH4、H2O)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低温段,几种气体的析出过程相同,即随着温度的增加,析出量逐渐增大,然后有减小的趋势;而在高温段,CO2和H2O的析出逐渐减少,而CO和CH4相对来说析出量较大。 通过多组分动力学模拟对玉米秸秆各部分热解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玉米秸秆各部分的热解试验数据,计算得到了各组分的动力学参数(活化能、前因子、贡献率、反应级数)。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吻合较好,说明多组分动力学模型是一种适用性比较广的模型,尤其更适合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热解模拟。 【关键词】:玉米秸秆热解 热天平 红外分析 动力学参数 热解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K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5
  • 1.1 生物质能利用研究现状8-11
  • 1.1.1 生物质能利用方法8-9
  • 1.1.2 国外生物质利用研究现状9-10
  • 1.1.3 我国生物质能利用研究现状10-11
  • 1.2 生物质热解技术11-14
  • 1.2.1 生物质热解技术的分类12
  • 1.2.2 热解动力学12-14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内容14
  • 1.4 本章小结14-15
  • 第2章 玉米秸秆热解试验装置及方法15-21
  • 2.1 试验装置及方法15-18
  • 2.1.1 试验仪器15-16
  • 2.1.2 试验方法16-18
  • 2.2 试验用试样18-19
  • 2.2.1 试样的元素分析及工业分析18-19
  • 2.2.2 试样的组分分析19
  • 2.3 本章小结19-21
  • 第3章 玉米秸秆的热解特性研究21-31
  • 3.1 玉米秸秆热解过程分析21-22
  • 3.2 玉米秸秆各部分单独热解时热解特性研究22-28
  • 3.2.1 升温速率对热解特性的影响22-26
  • 3.2.2 玉米秸秆不同部分的热解特性比较26-28
  • 3.3 玉米秸秆不同部分混合物的热解特性研究28-30
  • 3.4 本章小结30-31
  • 第4章 玉米秸秆热解气体产物FTIR分析31-40
  • 4.1 热解DTG曲线与热解气体吸光度曲线对比分析31-33
  • 4.2 最大吸收率处气体成分的红外定性分析33-38
  • 4.3 热解过程中析出气体产物的成分定性分析38-39
  • 4.4 本章小结39-40
  • 第5章 玉米秸秆热解动力学参数计算40-58
  • 5.1 热解动力学模型40-43
  • 5.2 机理函数的选择43-47
  • 5.3 玉米秸秆热解动力学参数计算47-51
  • 5.3.1 热解动力学参数计算47-49
  • 5.3.2 热解动力学参数的补偿效应49-51
  • 5.4 生物质多组分热解动力学模拟51-57
  • 5.4.1 生物质多组分热解动力学模型51-53
  • 5.4.2 玉米秸秆各部分热解模拟53-57
  • 5.5 本章小结57-58
  • 结论58-59
  • 参考文献59-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3-67
  • 致谢6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热解/红外光谱联用技术用于热解反应的快速检测    谢克昌,刘生玉

生物质热解动力学的研究    蒋剑春,沈兆邦

生物质热裂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修双宁;易维明;李保明;

秸秆及其主要组分的催化热解及动力学研究    宋春财,胡浩权

生物质废弃物催化气化制取富氢燃料气    吕鹏梅,常杰,熊祖鸿,吴创之,陈勇

生物质的热解过程及其动力学规律    程世庆;尚琳琳;张海清;

生物质热解特性的热重分析    于娟,章明川,沈轶,范卫东,周月桂

稻草热裂解动力学研究    赵明,吴文权,卢玫,魏晓阳

生物质能利用方式的分析比较    张纪庄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比较与分析    孙利源

热重法测定聚合物热降解反应动力学参数进展    刘元俊,贺传兰,邓建国,冀克俭,张银生,孙思修

非等温法研究Ni(CH_3COO)_2·4H_2O脱水反应的动力学    唐定兴,赵芸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的微量铅    吴媛娜,葛菊,李咏梅,蔡蕾

纳米燃速催化剂对7-氨基-6-硝基-4,5-二氧化呋咱热分解的影响    张维,李杰,李晓萌,罗运军,谭惠民

纳米碳管对CL-20热分解性能的影响    于宪峰

生物质能用于热电冷三联供系统的可行性探讨    李新禹,苏文

煤的氧化和热解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何启林;王德明;

三氯化缬氨酸六水合铒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    吴新民;刘建华;戚传松;李巍;

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树脂体系的固化动力学研究    胡照会;王荣国;扬帆;

Q235钢海洋大气腐蚀暴露试验研究    何建新;秦晓洲;易平;杨德模;李泽华;赖丽勤;

能源农业研究进展与发展对策    慕芳;邱凌;冯佰利;

一种理想的能源植物——菊芋    曹海龙;周正;李曙光;白雪芳;杜昱光;

慈竹催化热解实验分析    刘朝;王洪志;

秸秆颗粒燃料厂建设的可行性探讨    姚煜冬;

生物质能源在燃煤锅炉多种污染物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吴江;潘卫国;任建兴;李琦芬;孙坚荣;杜玉颖;高志远;吴俊峰;万里;

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生产的可行性研究    姚煜冬;

生物质制氢与燃料电池整合系统研究    张晓东;陈雷;孟祥梅;孙立;

稻秆粉末超临界醇解产物中长链脂肪酸酯的GC/MS分析    陈晓菲;古文涛;刘小贝;黄纯洁;黄志雄;王世杰;伍林;宗志敏;魏贤勇;

发展生物燃油产业 确保国家石油安全    王述洋国;谭文英;

慈竹催化热解实验分析    刘朝;王洪志;

秸秆热化学液化工艺和机理的研究    梁凌云

聚氨酯/聚硅氧烷IPN阻尼弹性体研究    钟发春

阻燃用氯氧化锑的制备、应用性能及阻燃机理研究    阳卫军

东北主要树种落叶松、桦木和柞木胶接性能的研究    程瑞香

生物质热解动力学建模及锥式闪速热解装置设计理论研究    王述洋

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的改性研究    林起浪

分离CO_2/CH_4固定载体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张颖

燃料乙醇固态发酵生产工艺的研究    王瑞明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行为特性和工程化研究    蒋剑春

铝锂合金的析出相、各向异性与静电场的影响    魏齐龙

生物质粉体制备及高效燃烧初步研究    郭勇

生物质热解释氢过程的实验研究    王天岗

发酵木糖产酒精酵母诱变育种研究    牟建楼

临沂市作物秸秆在农业生产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郝继伟

生物质在落下床中热解和气化制富氢气体    朱慧

生物质气化制氢催化剂研究    胡冠

低含油率油页岩的热解研究    修健

纤维素酶高产菌株选育与玉米秸秆生产酒精工艺研究    王倩

废轮胎回转窑热解工艺中试试验研究    黄景涛

碳酸铝铵热分解法制备超细氧化铝粉体    要红昌

世界废弃印刷电路板的机械处理技术现状    白庆中,王晖,韩洁,聂永丰

印刷电路板基材的热解实验研究    彭科,奚波,姚强

溴化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热解产物的分析    孙路石,陆继东,王世杰,周琥

基于热红联用分析的木质素热裂解动力学研究    姚燕;王树荣;郑赟;骆仲泱;岑可法;

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回收处理的研究进展    甘舸,陈烈强,彭绍洪,蔡明招,吴耀森

废弃印刷线路板热解试验气体产物分析    叶璀玲,万玲娟

金属盐对生物质热解特性影响试验研究    谭洪,王树荣,骆仲泱,余春江,岑可法

石油焦热解动力学参数及其补偿效应    沈伯雄,刘德昌,陈汉平

生物质的流化床热解实验研究    米铁,陈汉平,高斌,刘德昌

稻壳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测定    熊素敏,左秀凤,朱永义

国外生物质能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王贤华;陈汉平;邵敬爱;杨国来;张世红;刘德昌;

废弃印刷线路板的热解机理及产物回收利用的试验研究    孙路石

城市生活垃圾中低温热解特性研究    王艳

医疗废物热解特性及动力学模型研究    邓娜

我国农村秸秆成型燃料规模化技术研究    樊峰鸣

破碎废弃印刷电路板的高压静电分选    路洪洲

基于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印刷线路板回收实验及机理研究    胡张喜

毛竹的主要成分分析及催化热解研究    杜瑛

生物质热解动力学研究    王新运

生物质(海藻)裂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郭晓兰

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锅炉的改进设计与试验    李荫

升温速度对煤热解动力学的影响    韩永霞,姚昭章

煤粉快速热解规律的试验研究    陈彩霞,孙学信,吕焕尧

燃生物质流化床锅炉    别如山,鲍亦令,杨励丹,陆惠林,李炳熙,刘满

生物质热解动力学的研究    蒋剑春,沈兆邦

木材热分解动力学的研究    胡云楚,陈茜文,周培疆,宋昭华,谢昌礼,屈松生

生物质废弃物催化气化制取富氢燃料气    吕鹏梅,常杰,熊祖鸿,吴创之,陈勇

我国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的现状    刘荣厚,张春梅

层流炉气流温度的检测与控制    易维明,王丽红,柏雪源,修双宁,李永军

中国稻壳资源状况及其气化/燃烧发电前景    周肇秋,马隆龙,李海滨,吴创之

稻草热裂解动力学研究    赵明,吴文权,卢玫,魏晓阳

采用热天平研究煤粉燃烧特性时的零维燃烧模型    朱群益,赵广播,秦裕琨,孙恩召

煤燃烧特征点变化规律的研究    朱群益,赵广播,阮根健,秦裕琨,屠建君

采用热天平研究煤粉燃烧特性时氧通量的计算    朱群益,赵广播,阮根健,秦裕琨,吕微

TGD-5000RH差示热天平及其应用    余兆南

利用热天平快速测定煤的工业分析    朱群益,赵广播,黄怡珉,陈崇枢,于洪彬

混煤热天平燃烧模型研究    张晓杰,聂其红,孙绍增,朱群益,吴少华,秦裕琨

石英弹簧热天平在热分析中的应用    董众兵,胡振,曹晏,邓惠平,王洋

热重法研究5种有机颜料的热稳定性及寿命    于伯龄,迟帅

用热重分析法研究煤的可燃性    徐建国,魏兆龙

新型快速加热热天平实验系统的研制    唐林;韩洪樵;王涤非;

富氧气氛煤粉着火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徐迎超;蒋孝科;韩涛;孙科;毛天;曹子栋;

Si_3N_4-TiN的氧化行为和显微结构的研究    刘渝珍;张庶元;谭舜;A. Bellosi;

石灰和石灰石反应特性研究    郑蕾;张蕾;康子晋;赵钦新;

利用焦炉煤气提高焦炭强度的实验研究    包向军;廖洪强;赵鹏;程晓光;

提高VPI浸渍树脂耐热性的研究    陈宗旻;梁茵;张;周晓晟;田建辉;

O_2/CO_2条件下煤粉的燃烧动力学分析    王皎;高青;

新型增韧剂CMP—410应用研究    陶芳全;忻毅军;

JE—系列脂环族环氧树脂的合成、性能和应用    梁平辉;邱鹤年;邓卫东;芮丽娟;

废弃生物质与渣油共延迟焦化技术研究    陈于勤;汪华林;沈申春;

CeO_2基氧化物储氧材料研究(Ⅱ)——添加贵金属改进储氧能力    李凯;王学中;周卫华;周泽兴;

煤粉在高浓度CO_2下的燃烧与气化    刘彦丰

生活垃圾中主要可燃组分热解特性的试验研究    沈祥智

流化床吸附制冷平衡性能理论与实验研究    Maiga Abdoulaye Siddeye

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技术的试验和理论研究    毛玉如

混煤的微观理化特性与反应性的试验研究    平传娟

低挥发份煤及其混煤燃烧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方庆艳

CFB锅炉洁净燃烧福建无烟煤的理论与试验研究    何宏舟

用热重—红外联合技术研究玉米秸秆热解特性    孟百宏

利用热天平研究煤的着火特性    祝文杰

煤的热天平燃烧反应动力学特性的研究    肖三霞

石油焦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    周军

废树脂焚烧处理技术研究    安军

城市污泥干化、焚烧特性及粘融排渣技术研究    施善彬

420t/h锅炉SOFA低NO_X燃烧技术改造研究    陆智

热天平上城市固体废弃物热解及燃烧特性研究    刘翔

对煤粉燃烧与热解的试验研究    王蓉

水泥分解炉环境下煤焦燃烧特性的评价方法研究    刘长江

Baidu
map